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综述
国内外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研究进展

国内外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挑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首次被报道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以及防控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AIDS is a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which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global public health. Since it was first reported in the early 1980s, AIDS has spread rapidly worldwide and become a global health problem.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IDS epidemic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ing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本文将概述国内外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包括感染人数、流行趋势、高危人群分布以及地区差异等方面。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2.疫情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疫情预测是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环节,预测模型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基于动力学模型的预测方法考虑了病毒传播的动态过程和影响因素,提高 了预测精度;另外,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能够自动学习和优化模型参数,提 高了预测效率。这些新的预测模型和方法为我国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 有力支持。 3.疫苗研究中的创新研究
3、跨学科合作:加强流行病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从多维度对肿瘤进行研究。
4、重视伦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应肿瘤患者的隐私保护、风险评估和利 益最大化等问题,确保研究符合伦理规范。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肺癌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肺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发 现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和空气污染。针对这些问题,当地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包括加强吸烟危害宣传、提高空气质量等,成功地降低了肺癌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
基本内容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危害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恙虫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 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次演示将对近年来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 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和控制恙虫病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恙虫病的研究方法 不断更新和改进。目前,文献回顾、现场调查、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被广泛应用 于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中。这些方法不仅于疾病传播的动力学过程,还涉及恙虫 病东方体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宿主与病原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多 个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展现出良好的前期效果。例如,一种新型的 mRNA疫苗在初步试验中显示出较高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为艾滋病疫苗的研究 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针对疫苗接种后的持续保护效果和免疫机制的研究也得 到了深入发展,为疫苗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引言:艾滋病,全称乙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多年来,科学家、医生和研究人员们在艾滋病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对艾滋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涵盖病毒传播、病毒治疗和疫苗研发三个方面。
一、病毒传播的研究进展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对这些传播途径的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性传播方面的研究表明,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大大降低HIV感染的风险。
此外,一些性传播相关的高危行为和疾病如其他性传播感染病(STDs)和阴茎龟头炎也与HIV感染风险密切相关。
因此,科学家们提倡普及性教育,宣传正确的避孕和保护措施。
其次,血液传播方面的研究指出,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但通过规范的血液检测和献血者的筛查,可以有效避免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注射毒品等途径传播。
最后,母婴传播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孕妇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对婴儿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广泛应用使得感染的孕妇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控制病毒复制,从而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二、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病毒治疗是目前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手段,针对艾滋病毒的治疗药物不断取得新突破。
首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提出是艾滋病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ART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和死亡率。
然而,ART并不能根除病毒,而且需要长期使用,患者需要定期监测病毒负荷和药物耐药性。
其次,研究者们在探索新的病毒靶点和药物开发方面取得了进展。
例如,核心结合抑制剂(CCR5拮抗剂)被用于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糖基化抑制剂(HIV gp120抗体)则可以干扰病毒和宿主细胞融合。
这些新型药物的研究表明,多靶点、多机制的联合药物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三、疫苗研发的进展长期以来,疫苗一直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爱滋病的治愈研究进展

爱滋病的治愈研究进展引言:爱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能够治愈这一绝症的方法和药物。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爱滋病治愈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I. HIV 治愈的挑战尽管已有许多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得到开发并在治愈HIV感染中取得成功,但要彻底根除被HIV感染的人体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和潜伏性,容易隐藏在宿主细胞内部,在治愈过程中极难被侦测或清除。
另外,由于早期未发现感染、高传染性等原因,全球范围内已经感染HIV的人数仍然持续增长。
因此,多样而全面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寻找对抗HIV和实现治愈的办法。
II. 渐进消耗即为艾滋病治愈途径之一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渐进消耗”(kick-and-kill)是一种前景良好的治愈方法。
这种方法结合了激活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免疫系统在清除HIV上的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使用药物来激活潜伏态HIV,然后启动免疫系统,可以进一步消灭被激活的病毒细胞。
尽管该方法仍处于早期实验阶段,并且面临着副作用等挑战,但它为未来治愈HIV感染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III. 基因编辑技术在艾滋病治愈中的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大大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关于基因编辑是否能治愈爱滋病的问题。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使用基因编辑工具针对患有HIV感染细胞进行实验,并取得了一些成功。
利用CRISPR-Cas9技术可以定位并删除被HIV感染细胞中的特定基因序列,从而阻止该细胞对HIV的感染。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方法仍然需要更多的实验和临床试验来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IV. 包膜特异性抗体的利用近期的研究还发现,通过包膜特异性抗体(bNAbs)作为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清除被HIV感染的细胞,并保持艾滋病患者长时间免疫。
bNAbs是一种能够与HIV外壳上特定位点结合并中和所谓“逃避突变”的抗体。
这些逃避突变使得普通抗体无法彻底清除HIV。
艾滋病综述

艾滋病综述一艾滋病简介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
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
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二艾滋病病因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
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
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
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
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
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
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
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
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
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
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流行病学: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
艾滋病综述

艾滋病相关研究综述年级:09 班级:生物技术01 姓名:夏秀芝学号:200914250136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艾滋病以及其发生机制包括了其传播途径、分期和症状、HIV的检测的方法如:酶连免疫吸附实验、颗粒凝集法、快速试剂、HIV抗体确认实验等以及HIV检测的意义,最后在末尾还为当今世界在艾滋病研究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做了一些介绍。
关键字:艾滋病、HIV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译。
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
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
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1.艾滋病艾滋病(AIDS)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简称,即“后天(获得性)免疫缺乏症候群”。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所引起的,艾滋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
人类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
然而,HIV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T4淋巴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有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者死亡!值得一提的是,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2.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有传染性。
艾滋病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探索

艾滋病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探索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自1981年首次报道艾滋病以来,全球范围内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进展,并开发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一、艾滋病研究进展1. HIV感染机理的解析HIV主要通过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进入人体后侵入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通过病毒复制和感染T细胞,造成免疫系统丧失。
科学家们通过对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质结构的深入研究,揭示了HIV的传播机制和感染路径,并为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疫苗研发的进展科学家们致力于疫苗的研发,希望通过预防HIV感染来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目前,已有多种疫苗候选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质粒DNA疫苗等。
虽然目前还没有成功研发出可预防HIV感染并广泛应用的疫苗,但这些研究为未来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3.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抗病毒药物是目前治疗艾滋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抑制HIV病毒的复制和感染功能,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载量,减缓疾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目前,已有多种抗病毒药物上市并广泛应用,如核苷类似物、非核苷类似物和蛋白酶抑制剂等,且不断有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
二、艾滋病治疗方法探索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当前最常用的艾滋病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类似物和非核苷类似物,可以有效地抑制HIV的复制,减少病毒载量,延缓疾病进展。
同时,还可以组合使用不同机制的药物,如蛋白酶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以增加治疗效果。
2.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通过增强免疫系统来控制病毒复制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目前,已有一些免疫治疗方法被研究和应用,如HAART(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免疫疗法等。
艾滋病研究进展

艾滋病研究最新进展摘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译。
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
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HIV的一些情况,艾滋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以及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艾滋病;HIV;鸡尾酒;天然抗体艾滋病是人感染了HIV所导致的疾病,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在室温下,液体环境中的HIV可以存活15天,被大量HIV污染的物品在湿润的情况下在3天内有传染性。
近年来,一些研究机构证明,离体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病毒的含量,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小时,仍然具有活力。
即使是针尖大小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病毒仍可在其中不断复制,仍可以传播。
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涸2小时后,活力才丧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即使干涸2-4小时,一旦放入培养液中(培养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遇到淋巴细胞,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
所以,含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学与胚胎学论文综述免疫系统研究进展——艾滋病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专业:2012针推班学号:12211037姓名:申博完成时间:2013年6月20日免疫系统研究进展——艾滋病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作者:申博(ShenBo)摘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
1981年在美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而引起的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病。
艾滋病己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经过传入期、扩散期,目前己进入快速增长期,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HIV药物治疗的一些近期研究进展。
关键词:免疫系统;艾滋病病毒;抑制剂;药物治疗Abstract:AIDS i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lso translated: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1 virus "(also known as the AIDS virus) and the immune system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infectious disease. AIDS has become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problems harm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hina's AIDS epidemic through afferent phase, diffusion stage,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in the trend of high prevalence in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area and the low prevalence of specific population. This is the HIV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Key word:immune system; The AIDS virus;inhibitor;medication前言:自1981 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 (AIDS) 患者以来,全球累计感染者总数已达 6 900 万,死亡者总数超过 2 000 万。
我国在1985年6月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后,患艾滋病的人数在不断增长。
据资料显示,近年来在我国艾滋病的传播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每年以年发病率20%~30%的速度增长,截止2009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 74万余人。
而且据中国卫生部的数据,至2010年10月,累积超过68000人死于艾滋病。
今年是艾滋病发现三十二年了,虽然人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是世界还处于艾滋病笼罩的阴影下,人们对于艾滋病还有许多不了解,对于艾滋病人仍有不少误解,只要这些一直存在,对抗艾滋病依然困难重重。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研制抗艾滋病当前世界的一个急迫问题。
正文: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 我国1985年出现首例报道[1],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其病原体,人体感染此病毒后,使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机能缺陷[2],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诸多机会性感染。
抵抗力降低加上机会性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
AIDS传播速度惊人,死亡率极高,传播速率稳定[5],然而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
所以治愈艾滋病是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人类对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抗HIV的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发展到31个品种[6]。
1. HIV 及其感染机制及危害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7],参与HIV进入CD4 T淋巴细胞的主要病毒表面蛋白gp120和gp41 ,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接近,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
HI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形成的二倍体,两条链的 5' 端借氢键形成二聚体,包含了编码多种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区。
其中 pol 区编码 HIV-1 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三种酶: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分别在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HIV RNA 转录成cDNA 和多聚蛋白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目前药物主要作用靶点。
HIV 又分为 HIV-1 型和 HIV-2 型。
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是被 HIV-1 病毒所感染。
[8,9] HIV感染后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和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相应抗体。
最终致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还可造成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损伤。
另外周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和脾脏)是HIV不断复制的场所,所以淋巴组织受到不断破坏。
HIV感染时,嗜神经性HIV毒株对大脑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HIV感染人体后还会破坏胃肠道系统,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结果[10]。
2.艾滋病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艾滋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断HIV生命周期的某一个或几个关键步骤,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HIV-1病毒粒子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并穿透细胞膜,在靶细胞的细胞质中脱去蛋白质外壳,释放出基因RNA和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RT),然后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病毒RNA逆转录成前病毒DNA。
前病毒DNA与病毒编码的整合酶(inte-grase,IN)结合,形成前整合复合物(preintegrationcomplex, PIC),并被移位进入细胞核。
病毒的蛋白酶(protease,PR)将基因表达产生的多聚蛋白裂解,变成各种有活性的结构和功能蛋白,与复制的遗传物质RNA组装成为成熟的子代病毒,释放出来进一步感染更多的体细胞。
目前,抗 HIV 药物的设计主要针对 HIV 复制周期中的自带三个关键酶,即逆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以及 HIV 侵入过程。
根据药物作用靶点的不同可将抗 HIV 药物分成四大类,即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
HIV对宿主细胞的依附、辅受体相互作用以及HIV与细胞的融合属于病毒的入侵过程, 抑制这3个步骤所涉及到的受体或酶的药物分子都称为HIV-1进入抑制剂[6,8]。
3 艾滋病抑制药物及类型3.1 逆转录酶抑制剂在 HIV-1 的生命周期中,逆转录酶在 RNA 指导的 DNA合成、RNA 水解反应。
因此,逆转录酶成为了抗 HIV 药物设计的一个重要靶点。
所以治疗艾滋病的逆转录酶抑制剂主要分为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s, 如齐多夫定) 和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11]。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这类药物进入被感染的细胞后,磷酸化形成活性的三磷酸化合物掺入延长的DNA链中,导致病毒DNA合成受阻,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1987年,第一个被FDA 批准上市脱氧胸苷的类似物齐多夫定(AZT/ZDV)是的治疗艾滋病的NRTI,可使CD4细胞计数升高,亦可减少病毒的垂直传播,但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在此之后,先后上市了一系列的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1991年的地丹诺辛(DDI,双脱氧肌苷)、1994年的脱氧胸苷的类似物司他夫定(D4T)、1998年的阿巴卡韦(ABC) 、2001年的坦那夫韦(TNF)和2003年的恩曲他滨(FTC) [12]。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物,这类药物与核苷无关,但能选择性的作用于逆转录酶特定位点, 极低剂量对转录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使其失去活性或活性下降从而抑制HIV复制,缺点是对HIV-2无活性,且容易产生耐药株和使部分氨基酸发生变性。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HIV 感染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只有3个,即奈韦拉平、地拉韦啶、依非韦伦 [11,13]。
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虽然对HIV阳性有一定效果,可降低死亡率和机会性感染率,但都不能治愈艾滋病,并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因此现在已很少单独使用。
3.2HIV 蛋白酶抑制剂在水解过程中,一个水分子被天冬氨酰残基的羧基活化,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亲核进攻要断裂的酰胺键的羰基,产生一个四面体型过渡中间体,然后分裂形成氨基和羧基化合物 [14] 。
自1986年Kramer等首次报导HIV蛋白酶可作为潜在的艾滋病药物“靶标”以来,研究人员已开发了多种药物。
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HIV蛋白酶抑制剂有:沙奎那韦(saquinavir1)、茚地那韦( indinavir2)、利托那韦(ritonavir3)、奈非那韦(nelfinavir4)、安普那韦(amprenavir5)和洛匹那韦( lopinavir6),其中洛匹那韦是和低剂量的利托那韦做成复合制剂,少量的利托那韦是用來抑制洛匹那韦的代谢以增加它在血液中的浓度,从而加强其抗HIV作用 [3,14]。
蛋白酶抑制剂的使用虽然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不能清除或阻止病毒感染新的靶细胞,加之耐药毒株的常产生使得治疗尚需终生进行。
长期使用这些蛋白酶抑制剂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
脂代谢紊乱是多种副作用中最突出且最复杂的,病人出现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乳酸和血糖升高等。
同时为避免服用期间尿结石的产生,应确保足够水化,建议患者日饮水1500mL以上 [14,15]。
3.3抑制 HIV 病毒的进入抑制剂针对病毒进入细胞分子机制的每一步骤都有候选药物分子被发现并进入临床或临床前开发。
HIV进入抑制剂可以阻断HIV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具有新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