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论文:关于艾滋病的医学人类学解读
预防艾滋病的论文

预防艾滋病的论文摘要: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危机。
本论文旨在探讨预防艾滋病的策略和措施,包括教育宣传、安全性行为、艾滋病毒检测和治疗等方面。
通过对各种预防措施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地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减少感染风险,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1. 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危机。
自1981年首次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然而,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减少感染风险,控制疫情的蔓延。
2.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向公众提供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增加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宣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包括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
重点宣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感染风险以及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3. 安全性行为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避免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提供安全注射器等措施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4. 艾滋病毒检测艾滋病毒检测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定期进行艾滋病毒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感染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艾滋病毒检测应该普及到各个社区,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检测意识。
5. 艾滋病治疗艾滋病的治疗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及时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感染者的传染性。
同时,艾滋病治疗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
6. 社会支持和倡导社会支持和倡导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建立艾滋病感染者的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感染者应对疾病的挑战。
同时,社会倡导也可以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投入,提高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行动。
7. 结论预防艾滋病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个层面的努力和合作。
艾滋病论文:关于艾滋病的医学人类学解读

艾滋病论文:关于艾滋病的医学人类学解读【摘要】伴随艾滋病而来的是全球性艾滋病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反应。
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反应。
我们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艾滋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人群认知进行的分析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这种疾病,并认识到疾病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艾滋病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艾滋病;医学人类学;文化心理学艾滋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像打开潘多拉盒子放出的一个幽灵,迅速的在全球蔓延开来,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对艾滋病的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心理。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所导致的传染病。
艾滋病有两种类型,下面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不同,同一亚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艾滋病最初源头是1989年发现的146个吸毒人群。
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4万人,而超过44万的患者并不自知。
但是联合国艾滋规划署并没有认可中国官方的调查结果,早在2005年他们就把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喻为“中国泰坦尼克号式的危险”,并认为到2010年底,中国将有10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和联合国的预计差距巨大。
这种统计差异的出现与中国人对艾滋病的态度密切相关,而一个民族对一种疾病的态度和认知是基于文化土壤和脉络衍生出来并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不断被建构的。
首先,因为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多数人对这种疾病有过度的恐惧,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而转化为对患艾滋病的人的恐惧。
而艾滋病传播途径中的不正当性行为和吸毒两项与中国传统道德观严重背离,这种基于不了解之上的恐惧感进一步转化为歧视并从传统中寻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人们争相与艾滋病患者划清边界并将艾滋病“污名化”。
艾滋病论文(大全)

艾滋病论文(大全)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艾滋病论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艾滋病论文(大全)》。
第一篇:艾滋病的优秀作文600字有那么一群人,走到哪里人们都畏惧,或许他们的身体会被隔离,或许那颗心总很孤寂,朋友远离,亲人抛弃。
他们恐惧,恐惧下一清晨初升的太阳已不属于自己。
他们会在生命末期前夕发现天是那么的蓝,草是那么的蓝,世界是那样的美好,可是这一切的美好他们都将失去。
可是,他们并不需要怜悯,不需要施舍,对于上帝,他们也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一个拥抱,只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一句问候,只是我们面对他们的微笑。
只是这样,他们就会感激你,并一生记住你对他的微笑。
或许因为生命真的太短暂了,或许因为对他们来说,爱真的太奢移。
也或许,世界已经抛弃他们了吧!你呢?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扼杀他们的尊严和脆弱的心灵呢?艾滋病就如一个从瓶里放出来的魔鬼,无情地吞噬着我们的灵魂。
尽管现在不断地提出、呼吁要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多一份关爱,减少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可他们却摆脱不了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待遇。
当被查出被艾滋病病毒感染便不可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
他们,仅仅是想要正常的生活,也从不奢求成为艾滋病史上的奇迹,仅仅是,不希望被人们畏惧,不想被隔离,不想心总那么孤单,想和亲人、朋友幸福地在一起度过余生。
如果,世界已抛弃了他们,你会厌恶、害怕他们吗?还是……深爱他们?请深爱他们吧!让他们有生之年感到有意义,帮他们抵挡怪异的目光,平等看待他们吧!那样,他们会永远活着,即便只是在我们心里。
第二篇:艾滋病的优秀作文600字哈尔滨的“立冬”奇冷奇冷,滴水成冰。
市民出门都裹得严严实实的,恨不得早些走进温暖的空调房。
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为了迎接世界艾滋病日的到来,我一个人站在冷清的中央大街上,向往来的路人发放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资料,为防艾事业做一份微薄的贡献。
无论人家背后如何指指点点,还是路人“高枕无忧”的态度,我都没有在意。
艾滋病论文

艾滋病论文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病毒感染,它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无法抵御其他疾病和感染。
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卫生和社会问题,对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一、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性传播: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包括男女性交、口交、肛交等。
这是因为HIV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肛门分泌物中,而这些体液在性行为中容易传播。
2.血液传播:艾滋病也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母婴传播等。
这是因为HIV存在于血液中,如果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或输血、器官移植等,就会导致HIV传播。
3.母婴传播:孕妇感染艾滋病后,胎儿也可能被感染。
此外,母乳中也含有HIV,如果母亲感染了艾滋病并哺乳,也会导致婴儿感染。
二、艾滋病的预防措施1.正确使用安全套:性行为是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地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在性行为中,应该使用符合标准的安全套,并且要正确使用,避免破损或滑脱。
2.避免共用注射器:共用注射器是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注射药物时应该使用自己的注射器,避免共用。
3.避免输血和器官移植:现代医学技术已经能够有效地检测出HIV,因此在输血和器官移植时应该进行必要的检测,避免感染HIV。
4.避免母婴传播:孕妇应该进行艾滋病检测,如果感染了艾滋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避免哺乳。
5.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有效地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三、艾滋病的治疗方法目前,艾滋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两种。
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抑制HIV的复制和繁殖,延缓病情进展。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等。
人类学研究中的艾滋病与健康政策

人类学研究中的艾滋病与健康政策人类学研究中的艾滋病与健康政策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已有数百万人感染。
在人类学研究中,艾滋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医学和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艾滋病与健康政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人类学家关注的是艾滋病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方式和影响。
例如,在一些非洲国家,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传播,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则主要通过注射毒品和性行为传播。
这些不同的传播途径与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因此,人类学家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有用的信息。
其次,人类学家还关注艾滋病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艾滋病患者往往面临着歧视和排斥,这会导致他们失去工作和家庭支持。
此外,艾滋病还会对当地经济造成影响,因为患者需要接受治疗而产生高额医疗费用。
因此,人类学家可以通过了解当地文化和社会结构,为制定包容性的健康政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最后,人类学家可以为制定针对不同群体的健康政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例如,在一些社区中,注射毒品者是艾滋病的高风险人群。
人类学家可以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社区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有用的信息。
此外,在一些国家中,女性也是艾滋病的高风险人群。
人类学家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性别角色和社会结构,为制定针对女性的预防措施提供有用的信息。
综上所述,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医学、生物学、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人类学家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我们应该鼓励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医学论文学生对艾滋病AIDS认识与分1

医学论文学生对艾滋病AIDS认识与分析摘要:艾滋病(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全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社会问题。
青少年学生大多数对AIDS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他们获得AIDS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其次是报刊、杂志等,而学校及家庭很少给予关注。
城市对AIDS的宣传教育比农村广泛深入,但有少数学生对AIDS根本不了解。
因此,对AIDS 知识的宣传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传染病认识分析宣传教育艾滋病(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全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AIDS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感染者的年龄大多为20-29岁。
为了了解青少年对AIDS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AIDS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供建议,我们对市部分青少年学生进行了AIDS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市区的部分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年龄14-20岁。
2 调查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参考有关书籍,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对AIDS的基本知识知晓情况、有关知识的来源途径及对AIDS患者的态度等。
3 调查方法按照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58个教学班的全体学生,其中2所中专学校、8所高中学校、10所初中学校。
在调查之前由调查员向学生介绍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调查表的填写方法:组织学生统一填写,统一收回。
共发放问卷3106份,收回3106份,有效2982份,有效率为96.0%。
其中,市区学生1466人,农村学生1516人;男生1151人,女生1831人;中专生768人,高中生1076人,初中生1138人;来自城市家庭的1448人,来自农村家庭1534人。
4 调查结果及分析4.1 不同学龄段学生之间调查结果的比较见表1、表2和表3表1 不同年龄段学生对AIDS知识的了解及了解途径分组n 有关AIDS基本知识(%)了解AIDS的途径(%)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P 7681076113872.4 25.0 2.666.7 26.6 6.755.3 36.9 7.8<0.01*12.2 42.4 45.311.9 69.7 18.46.3 65.3 28.4<0.01*注:*为任意两组之间比较P<0.01表2 不同年龄段学生对AIDS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分组n 病因(%)传播途径(%)怎样预防(%)AIDS预防日(%)答对答错答对答错答对答错答对答错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P 7681076113864.3 35.755.9 44.144.1 55.9<0.0178.3 21.758.6 41.454.3 45.7<0.0188.5 11.564.1 35.972.1 27.9<0.0116.8 83.216.6 83.413.8 86.2>0.05表3 不同年龄段学生对AIDS病人的态度分组n 很可怕、不能交往(%)不可怕、可以交往(%)不知道、不愿交往(%)中专生768 45.1 16.0 38.9高中生初中生P 1076113836.353.327.57.9<0.0136.238.8表1、表2和表3调查结果表明,有关AIDS知识的获得方法,初、高中生主要通过电视广播了解,中专学主要通过报刊、杂志、板报等途径获得,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学校教师很少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预防艾滋病的论文

预防艾滋病的论文摘要: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论文旨在探讨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和策略,包括教育宣传、安全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检测和治疗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结论:预防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媒体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参与。
只有通过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艾滋病的传播率,保护人们的健康。
引言: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感染。
自1980年代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3800万人感染了HIV,其中超过77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预防艾滋病是保护人们健康的关键措施,本论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一、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预防艾滋病的首要步骤。
通过向公众普及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加强对学校、社区和工作场所的艾滋病教育宣传,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此外,媒体也应承担起责任,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传播艾滋病知识,提高公众的意识。
二、安全性行为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性传播是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
政府应加大对安全套的宣传和发放力度,鼓励人们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
此外,提倡忠诚、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性伴侣关系也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另外,注射毒品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应加强毒品戒治工作,提供戒毒服务和替代治疗,减少注射毒品人群的感染风险。
三、艾滋病病毒检测艾滋病病毒检测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及早检测,可以发现感染者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病毒传播。
政府应加大对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推广力度,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检测服务,并保护个人隐私。
此外,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性工作者、注射毒品人群等,应定期进行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感染者。
预防艾滋病的论文

预防艾滋病的论文摘要: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造成为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本论文旨在探讨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预防策略。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我们得出结论,艾滋病的预防需要综合多种措施,包括教育宣传、安全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检测和治疗等。
此外,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的合作也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
引言: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有3800万人感染HIV,其中超过32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进行了综合分析。
我们采集了相关的科学研究论文、政府报告和国际组织的官方文件,以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数据。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艾滋病预防方面的成功经验。
结果与讨论:1.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预防艾滋病的基础,它可以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理解,促使人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递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学校和社区也应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护意识。
2. 安全性行为: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性伴侣和共享注射器等行为可以显著降低HIV传播的风险。
因此,宣传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采取正确的性行为和注射器使用方式,对于预防艾滋病至关重要。
3. 艾滋病病毒检测:艾滋病病毒检测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定期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感染者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咨询。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已建立了艾滋病病毒检测的网络,为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低成本的检测服务。
这种检测网络的建立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4. 艾滋病治疗:艾滋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减少HIV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论文:关于艾滋病的医学人类学解读【摘要】伴随艾滋病而来的是全球性艾滋病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反应。
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反应。
我们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艾滋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人群认知进行的分析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这种疾病,并认识到疾病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艾滋病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艾滋病;医学人类学;文化心理学
艾滋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像打开潘多拉盒子放出的一个幽灵,迅速的在全球蔓延开来,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对艾滋病的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心理。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所导致的传染病。
艾滋病有两种类型,下面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不同,同一亚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分
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艾滋病最初源头是1989年发现的146个吸毒人群。
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4万人,而超过44万的患
者并不自知。
但是联合国艾滋规划署并没有认可中国官方的调查结果,早在2005年他们就把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喻为“中国泰坦尼克号式的危险”,并认为到2010年底,中国将有10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和联合国的预计差距巨大。
这种统计差异的出现与中国人对艾滋病的态度密切相关,而一个民族对一种疾病的态度和认知是基于文化土壤和脉络衍生出来并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不断被建构的。
首先,因为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多数人对这种疾病有过度的恐惧,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而转化为对患艾滋病的人的恐惧。
而艾滋病传播途径中的不正当性行为和吸毒两项与中国传统道德观严重背离,这种基于不了解之上的恐惧感进一步转化为歧视并从传统中寻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人们争相与艾滋病患者划清边界并将艾滋病“污名化”。
仿佛艾滋病患者都是乱性之人,都是瘾君子。
他们患病也就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以疾病进行人群边界的划分并不是从艾滋病开始。
肝炎、麻风病、精神病等在日常世界逻辑中被认为不正常的、危险的病症和患病者都会被社会人群自觉不自觉的划出生活之外。
这种歧视导致患病者人群的边缘化和弱势化。
他们逐渐不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而要远离人群,或者被限定在一定的空间,比如麻风村;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备受限制,比如肝炎患者遭遇的长期
生活歧视。
这种歧视其实是一种文化的结果。
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这一特征使得人群具有高度的静态性。
在农村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编制的人际关系网络:亲人、宗族、村落以及继续的外推关系。
这种“差序格局”随着关系的外推而逐渐弱化,当推到“陌生人”这一类的人的时候,人们与陌生人的相处原则和与熟人的相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
陌生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首先被预设为危险的、未知的,因为乡土中国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主要以村落为单位的空间中。
这种逻辑甚至在城市化不断加强的今日仍然深有影响。
于是,“未知的=危险的”。
这种戒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初期带来的混乱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的基于儒家文化仁者爱人训诫之上的薄弱的信任体系接近崩溃。
艾滋病几乎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而进入中国并扩散的。
民族的心态变化映射在被赋予了道德标签的疾病身上,就形成了深厚的歧视。
另外一个原因则和中国社会的政治逻辑相关。
国家在这一公共服务领域的缺失或者某些地方利益集团的勾结使得虽然防艾宣传在今天呈现铺天盖地之势,但当一些农民遭遇生存问题不得不走上卖血之路时,防艾又从何谈起?而农民卖血背后的原因则是地方政府部门的腐败和无为。
河南上蔡县艾滋病村是举世闻名的,但是一般人却很难进入。
于是,人们只能在只言片语中对村庄进行想象和建构。
而事实上,
这些当初因卖血而整村整村的人患上艾滋病的村庄们确实和地狱无二。
医学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研究疾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对疾病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进行关注,找出疾病发生发展的文化因素并从患者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寻求治疗疾病的可能的方法。
这种方法与纯粹从医学角度寻找生理性病源的方法不同,而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庄孔韶拍摄的《虎日》电视纪录片和相关论文《“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相关问题并干预现实的重头之作。
他们力图发掘使用地方文化知识防治疾病的成功范例,寻求可推广的模式,以求造成大范围大面积的影响。
《虎日》所拍摄的凉山彝族动用古老的文化资本——信仰与盟誓仪式、习惯法、家支组织、尊严与诚信、族群认同、教化与道德约束等方法戒毒,将人类学的人类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庄孔韶认为:“虎日”民间戒毒模式的重要发现是我们在解决人类的社会问题时,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论不是唯一的。
我们还有第二个思路和方法论,即人类学家采纳的不是科学的方法,而是从文化底色上的人性为出发点,寻找另一种综合的、难于量化的文化的诸种动力,让它提升为人的坚强的毅力,在一定条件下,战胜人类药物的和生物性的成瘾性。
尽管这是在特
定的族群文化社区的特定的办法,然而,人类学给出的这一文化的诠释及其成功实践的意义在于,在科学以外还有一种可以如愿以偿的成功的文化动力可以运用。
疾病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个人的生理问题,实际上,它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文化性互相影响作用的结果。
而疾病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又要在宏观的层次从发生在中世纪欧
洲的瘟疫到哥伦布率船队发现新大陆带给印第安人灭族的
病毒,从sars到三鹿奶粉,背后的社会原因让人一次次深思而又一次次被遗忘。
一个处于快速变迁、人口流动、疾病扩散、新兴工业化与社会福利制度调整的社会,也正是医疗健康问题爆发且受到关注的时代。
面对艾滋病这一嵌入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组织等脉络之中的生理和文化病症,我们相信,医学人类学作为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人类学学科分支之一,有责任有能力关注并改善艾滋病现状。
参考文献
[1]庄孔韶、杨洪林、富晓星:《小凉山彝族“虎日”民间戒毒行动和人类学的应用实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2)
[2]庄孔韶:《“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日”影视人类学的应用新方向》,《广西民族研究》,2005(2)
[3]翁乃群:《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社会学
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