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版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引言: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症。

它是新生儿生命最初几天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和预防。

一、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代谢出现问题。

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不完善,无法有效地转化和排除体内的胆红素。

此外,新生儿的红细胞寿命较短,进一步增加了胆红素的生成和积累。

其他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因素还包括母体和胎儿之间的血型不合、感染、药物使用等。

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眼睛发黄。

黄疸一般从婴儿出生后的第二天开始出现,并在出生后的1-2周内逐渐消退。

除了皮肤和眼睛的黄疸外,新生儿黄疸还可能伴随着食欲不振、嗜睡、尿液颜色深黄等症状。

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家长发现宝宝出现黄疸后,应及时就医进行确诊。

医生会通过观察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检查宝宝的血液胆红素水平以及进行其他相关检查来确定诊断。

此外,医生还需要了解家族病史、母体血型等信息,以帮助确立黄疸的原因。

四、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1. 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暴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下,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2. 换血:对于严重黄疸的新生儿,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部分或全部换血,以减少体内胆红素的积累。

3. 药物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使用药物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五、家长应对和预防1. 注意观察:家长应经常观察宝宝的皮肤和眼睛是否出现黄疸,以及是否伴随其他异常症状。

2. 合理喂养:母乳喂养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

母乳中的成分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3. 避免药物滥用:家长在给宝宝使用任何药物时,应遵医嘱,避免滥用和误用药物。

4. 定期体检:定期带宝宝到医院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黄疸等问题。

结语: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和预防来控制的。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引言:新生儿黄疸是指在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的出现,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

对于医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新生儿黄疸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多个方面,并最终总结归纳出对此主题的全面理解。

第一部分: 新生儿黄疸的概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概述。

我们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以及临床表现。

同时,我们还会提及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和诊断方法。

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我将帮助你对新生儿黄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二部分: 新生儿黄疸的处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方法。

我们将介绍光疗的原理和操作技巧,并解释其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药物治疗在应对新生儿黄疸中的作用和限制。

通过这些讨论,你将深入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策略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三部分: 新生儿黄疸的并发症与预防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新生儿黄疸可能导致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措施。

我们将深入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方法。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一些预防措施。

这些内容将帮助你全面理解新生儿黄疸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 新生儿黄疸的教学设计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着重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计划来教授医学生有关新生儿黄疸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将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包括实际病例分析和模拟训练。

通过这些教学设计的指导,你将能够更好地教授和帮助医学生理解和处理新生儿黄疸。

第五部分: 总结与观点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对新生儿黄疸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对医学生的教学至关重要。

针对此情况,我们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帮助医学生掌握处理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和技能。

同时,我们还指出了新生儿黄疸的严重性和并发症预防的重要性。

通过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医学生将能够为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做出贡献,确保新生儿的健康。

新生儿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新生儿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新生儿家长及准父母教学目标:1. 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2. 掌握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 学会观察新生儿黄疸的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教学重点:1.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分类。

2.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2.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引起家长关注。

2. 邀请家长分享自己或身边新生儿患黄疸的经历。

二、新课讲解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分类-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导致皮肤、黏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的现象。

-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2.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尚未完善,胆红素生成较多,排泄能力不足。

-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患有某些疾病,如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等,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

3.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加强孕期保健,避免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出生后及时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

- 治疗: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课堂互动1. 教师邀请家长提问,解答新生儿黄疸相关疑问。

2. 分组讨论: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鼓励家长关注新生儿黄疸,做好预防工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知识?2. 家长分享学习心得。

二、新课讲解1. 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3-4周。

-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消退时间晚,程度重,伴有其他症状。

2.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 观察黄疸程度,及时就医。

- 加强新生儿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

-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 对于病理性黄疸,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教案新生儿黄疸

教案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分类与疾病举例
2、主要内容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分类与疾病举例。
注:重点用“”表示,难点用“”表示。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学活动
评价
定义: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的黄染。严重者可发生核黄疸,导致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3)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与疾病举例:
感染性: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
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胆道畸形母乳性黄疸其他遗传疾病等
4)诊断:首先要鉴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消退时间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及临床症状
5)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溶血症间接胆红素为主
新生儿肝炎和败血症混合胆红素为主
生理性黄疸:一般状态良好、生后2—3天出现、2周内消退,早产儿3—4周、每日胆红素升高小于5mg/dl、总胆红素小于12 mg/dl直接胆红素小于2mg/dl
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24小时内)、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每日胆红素升高大于5mg/dl、总胆红素大于12mg/dl、直接胆红素大于2mg/dl
1)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多:过多的红细胞破坏
2血浆白蛋白联接胆红素能力差
3肝功能不成熟:肝细胞摄取能力差(YZ蛋白),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差,肝脏对胆红素排泄缺陷
4肠肝循环特殊性:肠道还原胆红素能力差,肠肝循环增加
其他:饥饿、缺氧、便泌、脱水、酸中毒、颅内出血等均可加重症状
2)新生儿黄疸分类
先天性胆道畸形直接胆红素为主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方案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2. 掌握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

3. 提高护理人员在新生儿黄疸方面的护理能力,降低黄疸的发生率。

二、教学内容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病因2.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3.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4.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员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病例,使学员掌握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员掌握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技能。

四、教学时间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病因:1课时2.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1课时3.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1课时4.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1课时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价:1课时总计:5课时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引起学员兴趣。

2. 讲授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病因: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使学员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3. 讲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典型症状,如皮肤、黏膜黄染,使学员掌握新生儿黄疸的诊断要点。

4. 讲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讲解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方法,如血清胆红素检测,以及治疗方法,如光照疗法、药物治疗等。

5. 讲授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讲解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如喂养规律、注意保暖等,以及护理要点,如观察病情、监测胆红素水平等。

6.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病例,分析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使学员掌握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技巧。

7.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员进行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操作练习,如光照疗法、胆红素水平监测等,提高学员的护理技能。

8. 课堂总结:回顾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强调护理要点,提高学员的护理意识。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员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掌握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 提高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教学重点: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和病因。

2.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1.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2. 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识别和应对。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医学资料3. 实物或图片展示新生儿黄疸的症状4.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和发病率。

2. 提问:新生儿黄疸对新生儿有哪些危害?二、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1. 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眼白发黄的一种疾病。

2. 病因: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黄疸多见于足月儿,病理性黄疸多见于早产儿。

3. 临床表现: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眼白发黄,严重者可出现精神萎靡、拒食、发热等症状。

三、讲解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 预防:(1)孕期加强营养,增加胎儿血红蛋白合成。

(2)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

(3)避免新生儿感染和缺氧。

2. 治疗:(1)蓝光照射:适用于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治疗。

(2)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白蛋白等。

(3)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病理性黄疸。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新生儿黄疸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关键点。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识别和应对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

2. 家长分享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方法,使学生对新生儿黄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儿科学:第七章第九节 新生儿黄疸

儿科学:第七章第九节 新生儿黄疸

阳性 Rh、ABO及其 他血型不合
正常
阴性 直接胆红素
升高
正常或降低
RBC压积
升高
细菌或TORCH感 染 、肝炎、半乳
RBC形态、网织RBC
异常
正常
红细胞形态异常 窒息、感染、头颅血肿
、红细胞酶缺乏 、IDM、幽门狭窄、小
、血红蛋白、脐带 延迟结扎
糖血症 、 酪氨酸 血症、囊性纤维化 、胆总管囊肿、胆 道闭锁 、α1-抗胰 蛋白酶缺乏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肠道内CB被还原成粪胆
原,80%~90%粪便排
新生儿肠肝循环特点
出,部分被β-葡萄糖醛酸 酐酶水解或与葡萄糖醛酸
出生时肠腔内β-葡
分离成为UCB→肠肝循环。 萄糖醛酸酐酶活性
肝 门静脉 肠道
CB

胆汁


环 细菌还原
粪胆原
粪便排出 肾
较高,可将CB转变成 UCB,肠道内缺乏细 菌→UCB产生和吸收↑ 如胎粪排泄延迟,胆 红素吸收↑
体格检查
观察黄疸的分布情况,估计黄疸的程度
黄疸部位
血清胆红素μmol/L(mg/dl)
面、颈部
100.9±5.1(5.9±0.3)
躯干上半部
152.2±29.1(8.9±1.7)
躯干下半部及大腿 201.8±30.8(11.8±1.8)
臂及膝关节以下 256.5±29.1(15±1.7)
手、足
> 256.5(15)
药物性溶血、感 新 生 儿 黄 疸 、 先 天 性
染、DIC
UDPGT缺乏、甲低、母
乳性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严重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胆红素常造成基底神经节、海马、下丘脑 神经核和小脑神经元坏死,尸体解剖可见 相应的神经核黄染,故又称为核黄疸。

教案名称:第三节 新生儿黄疸的防治与护理

教案名称:第三节 新生儿黄疸的防治与护理

教案名称:第三节新生儿黄疸的防治与护理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依据《儿科学》和《新生儿学》等权威教材,对新生儿黄疸的防治与护理进行全面分析。

教材中涉及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技巧等方面。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新生儿黄疸方面的知识尚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了解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评估新生儿黄疸病情的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治疗和护理操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新生儿黄疸的关注和关爱之心,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准确评估新生儿黄疸的病情,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和护理。

五、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新生儿黄疸方面的知识尚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病理机制和危险因素,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七、教学方法本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中,课堂讲授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手段进行讲解;学生讨论则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则利用实验室和校医院等场所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
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母乳中未识别因子,使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循环增加所 致。 ß -葡萄糖醛酸苷酶(ß -GD)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分解成为未 结合胆红素,后者易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血循环,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因此母乳中 ß -GD在此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但国内外对此结论仍有争议 。 Yiit等发现在早发型及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两组患儿中,母乳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平无明显 差别,但其活性却随着日龄增加而下降,说明母乳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母乳性黄疸有关 ,但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原因。 Kumral等发现母乳中含有表皮生长因子,其含量决定母乳性黄疸的程度,二者呈正比,提 示有望将灭活乳替代配方乳用于BMJ的诊断和治疗。
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胎粪排泄延迟。
传统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概念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2-14天内,单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
胆红素增加.
病理性黄疸:
•24h内出现黄疸,胆红素血浓度>6mg/dl.
•足月儿胆红素血浓度>12.9mg/dl,早产儿>15mg/dl.
• 游离胆红素浓度:游离胆红素>20.0umol/L(1.17mg/d1)是发生胆红素脑
病的危险临界值。
• 胆红素游离水平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 一个白蛋白分子(A)有一个与胆红素连接的高亲合力位点,可联结一个胆红
素分子(B)。若B/A摩尔比=1时,1g白蛋白可联结145µmol(8.5mg/dl)胆 红素,当B/A>3时部分胆红素游离成游离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2010版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胆红素的胆肠红肝素循代环谢——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 胆道
细菌还原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回肠末端和结肠
葡萄糖醛酸基
肝脏
肾脏
门静脉
体循环
粪便排出 肠黏膜吸收
大部分
尿胆原
小部分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 肠道内细菌少、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10倍,结合
• 2008年欧美专家“对新生儿黄疸专家共识”使用小时百分位
值为诊疗指标。
胎龄35周及以上新生儿黄疸光疗干预指南
胎龄35周及以上新生儿黄疸换血干预指南
高危因素
• 新生儿溶血 • 窒息 缺氧 • 酸中毒 • 脓毒血症 • 高热 • 低体温 • 低蛋白血症 • 低血糖
胆红素脑病发病机理
• 胆红素脑病的基本机制还不很明确. • 胆红素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分为聚集、结合、沉积3个步骤. • 在聚集结合阶段,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是可逆的,临床可不表现症状
母乳性黄疸
• 早发性母乳性黄疸: 发主要与喂养方式有关。在母乳喂养时,喂
奶频率,婴儿的吸吮能力,婴儿喂水、葡萄糖或代乳品的频率和 数量,在生第一周内影响血清胆红素水平。
• Yamauchi发现,生后第l天加喂奶次数(每日≥9次),第6天高
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如喂奶延迟,奶量不足或 喂养次数减少,势必造成肠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 胎粪内未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肠肝循环 早期:乏力、吸吮差、肌张力下降。 • 中期:神情淡漠、激惹、肌张力增高、发热及尖叫

• 极期:明显颈后仰与角弓反张、惊厥等。
核黄疸的临床特点
• 早期有急性胆红素脑病临床表现。 • 后期出现脑瘫、听力紊乱、眼障碍。 • 智力障碍与其它残疾并不多见。 • 多数并没有合并溶血病。 • 多为母乳喂养及外观健康,常有喂养不足史。 • 不少新生儿小于38周。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
• Maruo通过研究还指出基因的变异是母乳性黄疸遗传学
上的危险因素。在其另一研究中发现,部分母乳性黄疸 患儿存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盐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缺 陷,母乳中某种成分会触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平、游离胆红素浓度及血脑屏障的功能。
胆红素脑病发病机理
•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有研究认为足月儿日龄在24小时以内者
,总血清胆红素超过205μmol/L,24~48小时超过 291μmol/L,49~72小时超过342μmol/L, 72小时以上超过 376μmol/L为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水平。
胆红素脑病发病机理
• 酸中毒通过影响胆红素与细胞膜的联结及其在CNS的沉积而增加胆红素的毒
性。
胆红素脑病发病机理
• 血脑屏障的功能:Levine提出了血脑屏障暂时性开放学说,亦即当机体存在
高渗、低氧、高碳酸血症等因素导致血脑屏障功能受损时,胆红素与白蛋白 联结的大分子复合物也可通过开放的血脑屏障侵袭神经细胞。足月新生儿一 般血脑屏障要到生后1周甚至10日以后才能成熟,所以胆红素脑病常常发生 在生后1~7日,早产儿不一定达到上述水平就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因为血 清白蛋白水平低,血脑屏障更不成熟。
•胆红素上升>5mg/dl/d.
•结合胆红素>2mg/dl>
•黄疸持续时间超过2-4周.
•黄疸退而复现
–<儿科诊疗常规 >,2007
生理性黄疸的影响因素
• 种族因素 :东方人比西方人高,黄种人出生1周内胆红素峰值可达16mg/dl. • 地理因素:海拔3100米以上地区较1600米地区高2倍. • 遗传因素:第一胎有高胆者,第二胎较无高胆者高3-12倍. • 喂养因素:母乳喂养胆红素超过12mg/dl者占12.9%.人工喂养占4% • 孕母年龄:高胆的发生率随孕母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青少年母亲所生新生儿最低,而
,称为新生儿亚临床型胆红素神经中毒性脑病或新生儿胆红素脑 病,但在这个阶段会出现脑干感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 胆红素沉积阶段,病变不可逆,临床上出现典型的神经系统异常症
状,即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发病机理
• 目前比较公认的为游离胆红素致病学说和血脑
屏障暂时性开放学说。
• 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取决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水
高龄产妇则高。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 国外学者认为高胆诊断标准确定,应随总胆红素的峰值在不同
时间有不同标准,应检测“小时-总胆红素”。
• 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提出血总胆红素大于小时-血总胆红素
第95百分位视为高胆并给与干预。并结合“小时胆红素百分 位”“高危因素”“小时龄”制定光疗与换血胆红素列线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