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及行为变化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结构演变与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结构演变与经济
• 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的位次由第29位跃居第 3位。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扩大到。 2007年的2173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 年均增长17.4%。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 0.8%提高到7.7%。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 外贸易大国。 • 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 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
2000
0
农村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率差异 120.0 115.0 110.0 105.0 100.0 95.0 90.0 85.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农村居民 城市居民
125.0 120.0 115.0 110.0 105.0 100.0 95.0 90.0
78 19 81 19 84 19 87 19 90 19 93 19 96 19 99 19 02 20 05 20 08 20
第一产业 增长率 第二产业 增长率 第三产业 增长率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结构演变与 经济增长
刘国亮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glliu@
•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 • 二、消费需求增长与消费结构演变 • 三、公共投资增长与经济波动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
• • • • • 快速的总量增长 工业化的结构特征 地区间的差异性 膨胀性波动 日益增加的开放性
1990
SupplySupply-side tax cuts Jobless Recovery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 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 年均增长8.6%。 •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 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 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 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 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 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比较研究:1978-2010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比较研究:1978-2010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比较研究:1978-2010薛鹏;徐康宁;王倩【摘要】The consumption dem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t is also one of the current hotspots in macro-economics research field.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and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compares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atus just from aspects of consumption tendency,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since 1978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per expresses and draws some significant views and conclusions.%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运行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当下宏观经济调控的着重所在。

文章以统计资料为依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全面研究和比较了1978‐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与结论。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11页(P55-65)【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消费结构;ELES模型【作者】薛鹏;徐康宁;王倩【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3.552007年至今,受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等爆发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需层面频频遭受严重冲击!另一方面,近些年在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实践下,我国政府屡出重拳直击民生和发展问题,既狠抓“三农”、关注弱势群体,又严格要求并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等。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及行为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及行为变化
20201192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新四件基本普及后电话空调家用电脑又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2014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89台空调68台移劢电话991台而且部分城镇居民经过多年癿资金积累期已具备了从万元级向十万元戒几十万元级以上消费过渡癿能力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城市家庭居民消费需求有了明显癿提高
3、引进新的消费行为
中国的传统消费行为与观念,一直奉行勤俭节约、量入为出。 改革开放以来,在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消费观与消费行为的
Thank you! 同时,在一部分消费者中也开始引进西方盛行的信贷消
费行为。追求超前消费、享受消费的消费观念。这种消 费行为一方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超前需求,另一方面,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改
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2009年为17175 元是 1979年 387.0 元的 44.4倍,增长幅度惊人。
2、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
在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居民消费主要追求 “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 收音机,消费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80年 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 潮,这一时期大约延续了十年左右。在城市经历了以 排浪式消费方式普及家用电器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消 费结构剧变期,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
2、由传统购物到网络购物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 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十几年前,人们 服装主要以“灰白”、“军绿”为格调,样式陈旧。而 且买衣服也要凭票供应。如今,居民穿着各式各样、五 颜六色的服装。据统计有80%的人选择到购物中心、百货 市场购物,20%的人选择网络购物。居民的消费行为有了 质的飞越。
三、居民的消费行为变化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摘要]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

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消费需求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因此扩张消费,把经济增さ闹饕У愦由煊蜃频较研枨罅煊蚴且院罄梅⒄沟墓丶?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

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

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

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张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

(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减少储蓄。

反之,利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

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内需,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摘要本文根据2001-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情况,从方差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从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农村居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而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在增加,消费结构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

最后,为改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开拓我国农村市场,推进我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优化农民消费结构等建议。

关键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方差分析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占全国人数三分之二以上。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发展和繁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农村居民的消费是否稳定发展,农村市场是否旺盛,直接影响着社会总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从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我国正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中国,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上升到2010年的5919元,名义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2.21%。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降为41.1%。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采用2001—2010年相关数据(见附录Ⅰ),考察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变动趋势,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升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所经历的深刻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结构的重塑和调整。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和分析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动因以及影响,以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做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回顾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背景,分析当时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接着,我们将按照时间线索,逐步展现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重点关注城乡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因,包括经济政策调整、社会制度改革、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这一过程中蕴含的规律性和趋势性特征,以及社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也将对未来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二、经济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堪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社会的转变。

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率,也促进了就业结构的多元化。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市场的竞争性,也激发了经济的活力。

特别是在创新、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在区域结构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济增长迅速。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逐年递增,同时,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因此,对我国肉类消费形势的分析十分必要。

一、中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特征1. 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水平变动特征分析(1)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自198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逐年增加,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12.70千克,2000年达到20.22千克,增幅为59.2%。

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快速增长,到2003年达到24.22千克,2004年肉类消费量下降到22.62千克,2005和2006年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而随后两年又有所下降,2008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3.96千克,较上年下降了2.64%。

从不同肉类来看,1980-2008年间城乡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总体上是呈增长态势的,2008年较1980年增长了4.54千克,增长率为40.5%,年均增长1.2%;同时,城乡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增长较快,城乡居民牛羊肉人均消费量从1980年的0.81千克增长到2008年的2.27千克,是1980年的2.8倍,年均增长3.8%;禽肉消费增长最快,增幅最大,城乡居民人均禽肉消费量1980年为0.76千克,2008年增长到6.02千克,为1980年的7.92倍,年均增长7.7%(见表1)。

同时,随着居民家庭肉类消费量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统计结果,1980年全国肉类消费结构是猪肉占87.6%,牛羊肉占6.4%,禽肉占6%,到2008年则是猪肉占65.4%,牛羊肉占9.5%,禽肉占25.1%,1980-2008年,猪肉比重下降了22.2个百分点,牛羊肉比重上涨了3.1个百分点,禽肉比重增长19.1个百分点。

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演化轨迹与未来需求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演化轨迹与未来需求趋势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 高,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并 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对这一问题有代 表性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主要有:收入对食物消费的 影 响 在 不 同 阶 段 存 在 着 明 显 的 差 异 [1] (罗 国 亮 , 2004);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东、中、西部地 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呈现的东高西 低的态势一致[2] (李哲敏,2006);一些城市居民食 品消费水平受收入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正由数 量型逐步向质量型转化[3] (郝凯,2006);由于未来 预期的不确定性,习惯的储蓄偏好影响居民食品消 费水平的提升[4] (于华,2007);粮食消费持续减 量,肉蛋奶及水果消费增加,消费结构逐渐发生变 化[5] (王恩胡,2007) 等。但尚未见诸对城乡及不 同地区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并对未来消 费需求趋势做出相关预测的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则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 地域、城乡和居民内部间的三个层面上分析居民食 品消费差距及其变化特征,并对未来的消费需求做 出预测。
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部地区居民其他副食品消
费处于较低的水平,消费结构较为单一。
上述四个地区食品消费中,人均奶制品及干鲜
瓜果消费量的城乡差异最为明显,各地区间人均奶
制品的城乡消费差距都超过 5 倍以上,而中部地区
的差距高达 10.5 倍;对于干鲜瓜果的消费而言,西 部地区的城乡消费差距最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 是农村居民的 3.6 倍,同时这一地区居民人均消费 量比其他地区低 10kg 左右。由此反映出我国城乡居 民消费差距依然很大。在各类副食品消费中,只有酒 类食品的城乡消费差距最小,甚至在东中西部地区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高于城镇居民,这主要是由消 费、生活习惯不同所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2009年为17175 元是 1979年
387.0 元的 44.4倍,增长幅度惊人。
2、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
在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居民消费主要追求 “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 收音机,消费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80年 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 潮,这一时期大约延续了十年左右。在城市经历了以
改革开放以来 居民消费水平、结构、行为的变化
天道酬勤网络旗舰店
一、居民的消费水平变化
二、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
三、居民的消费行为变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经历了数次变迁,
消费需求、结构以及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
居民消费经历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性 和享受性消费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消 费变化带给市场的冲击和对我们每个消费者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费结构的调整将直接影响
中国的传统消费行为与观念,一直奉行勤俭节约、量入为出。
Thank you!
变了居民的消费行为。
结语

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 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 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也就
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
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 是生产的终点。研究消费水平、结构以及消费者行为, 对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谢 谢 观 看
到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需
求、结构及行为的变化进行了阐述和剖析。
一、居民的消费水平变化
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腾飞阶段,人均收入达 到中低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1979—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32%,其中 “八五”计划时期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达到年均增 长26%的高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均GDP11.4% 的年均增长
颜六色的服装。据统计有80%的人选择到购物中心、百货 市场购物,20%的人选择网络购物。居民的消费行为有了 质的飞越。
3、引进新的消费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在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消费观与消费行为的
同时,在一部分消费者中也开始引进西方盛行的信贷消 费行为。追求超前消费、享受消费的消费观念。这种消 费行为一方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超前需求,另一方面,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改
加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追求食品的营养性、均衡性和
多样性,保健、环保的绿色食品倍受人们的青睐。
2、住房消费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在大幅度提高。据统计,住房制度
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每年都在增长,居民住
房条件明显改善,从无房住、租房住向有房住、住好房转 变。统计调查显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78 年的 6.7 平方米逐步提高到1985年的10 平方米,1995 年提高 到16.3 平方米,2002 年为22.8 平方米,2007 年约为28
平方米,2008年提高到30.0平方米。
3、医疗消费

从1992年-2010年这 18 年时间序列变化来看,医疗保健 类消费支出比重虽然不大,但上升较快。人均医疗保健类 消费支出2010年 856.41 元,几乎是1992年 41.51元的 20.63倍,而同期人均消费支出仅增加了 9.59倍。
一、居民的消费水平变化
二、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 三、居民的消费行为变化
三、居民的消费行为变化
1、消费行为变化的特点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居民的消 费行为在这段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消费层次的攀升, 消费内容的细化,使得居出由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
家庭的第二大消费。
1、食品消费

在整个生活消费中,食品消费仍然占主导地位。从改革开
放至今,恩格尔系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特别是1994年恩
格尔系数首次下降至50%,这说明中国从温饱社会向小康 社会转变。现在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高、大型超市的进驻以 及餐饮业的迅猛发展,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提供了便利条件, 也促进了人们对食品消费质量的提升。人们的食品消费更
消费逐步转化、由“趋同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 “单一性”消费向“多元化”消费转变的特点。
2、由传统购物到网络购物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 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十几年前,人们 服装主要以“灰白”、“军绿”为格调,样式陈旧。而
且买衣服也要凭票供应。如今,居民穿着各式各样、五
排浪式消费方式普及家用电器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消
费结构剧变期,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 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的消费热点。
2、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
新四件基本普及后,电话、空调、家用电脑又逐渐 进入城镇居民家庭,2014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 有家用电脑89台,空调68台,移动电话99.1台,而且 部分城镇居民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期已具备了从万元 级向十万元或几十万元级以上消费过渡的能力,汽车、
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城市家庭,居民消费需求有了
明显的提高。
老四件
新四件
一、居民的消费水平变化
二、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 三、居民的消费行为变化
二、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居民生 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继续由吃、穿、用向住、 行、休闲娱乐、健康方向转化,消费精彩纷呈。住房 保持旺盛需求,私家车、手机带动交通通信支出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