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必备:各类工资的计算方式大全
HR公式汇总计算工资上班天数入职离职率等

HR公式汇总计算工资上班天数入职离职率等HR公式的集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工具,它们帮助企业计算员工的工资、统计上班天数、评估入职和离职率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HR 公式的汇总。
1.计算工资工资计算是HR工作中的关键任务之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资计算公式:1.1基本工资=月薪/工作天数*出勤天数基本工资根据员工的月薪、工作天数和出勤天数来进行计算。
1.2加班费=每小时工资*加班小时数加班费根据每小时工资和加班小时数来计算。
1.3绩效工资=基本工资*绩效系数绩效工资根据基本工资和绩效系数来进行计算。
1.4总工资=基本工资+加班费+绩效工资总工资根据基本工资、加班费和绩效工资来计算。
2.统计上班天数在工资计算和考勤管理中,统计上班天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统计上班天数的公式:2.1上班天数=总天数-请假天数-加班天数上班天数根据总天数、请假天数和加班天数来进行计算。
2.2出勤率=上班天数/总天数出勤率根据上班天数和总天数来进行计算。
3.计算入职率入职率是衡量新员工入职情况的指标,以下是计算入职率的公式:3.1入职率=新员工入职人数/招聘人数*100%入职率根据新员工入职人数和招聘人数来进行计算。
4.计算离职率离职率是衡量员工流动性的指标,以下是计算离职率的公式:4.1离职率=离职员工人数/平均员工人数*100%离职率根据离职员工人数和平均员工人数来进行计算。
4.2平均员工人数=(在职员工人数+新员工入职人数)/2平均员工人数根据在职员工人数和新员工入职人数来进行计算。
这些公式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计算员工的工资、统计上班天数以及评估入职和离职率等重要指标。
HR公式的汇总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数据分析能力。
HR常用各类计算公式

HR常用各类计算公式HR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缩写,是管理组织内的员工和相关人力资源的部门。
作为HR人员,掌握各类计算公式对工作非常重要。
下面是HR常用的各类计算公式:一、薪资计算公式:1.月薪计算公式:月薪=日薪×工作日数2.年薪计算公式:年薪=月薪×123.外包人员薪资计算公式:总费用=(底薪+餐补+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工作天数二、绩效考核公式:1.绩效得分计算公式:绩效得分=完成指标总分×考核得分百分比2.平均绩效得分计算公式:平均绩效得分=绩效得分总和/员工数3.绩效奖金计算公式:绩效奖金=基础工资×平均绩效得分×绩效奖金系数三、福利计算公式:1.社保费用计算公式:社保费用=基本工资×社保费率2.公积金费用计算公式:公积金费用=基本工资×公积金费率3.餐补费用计算公式:餐补费用=餐补标准×工作天数四、人力资源指标计算公式:1.员工离职率计算公式:员工离职率=(本期离职人数/上期员工总数)×100%2.员工流动率计算公式:员工流动率=(本期流动人数/本期平均员工总数)×100%3.员工满意度计算公式:员工满意度=(薪资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发展机会满意度)/3五、招聘计算公式:1.招聘成本计算公式:招聘成本=(广告费用+中介费用+面试费用+员工培训费用)/招聘人数2.招聘效率计算公式:招聘效率=招聘时间/招聘人数3.面试通过率计算公式:面试通过率=(面试通过人数/面试人数)×100%六、培训计算公式:1.培训成本计算公式:培训成本=培训费用+工资补贴+培训费用2.培训效果计算公式:培训效果=(学员满意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应用能力)/3七、综合计算公式:1.总员工数计算公式:总员工数=本期在职人数+本期离职人数2.员工效益计算公式:员工效益=(总产出-总成本)/总人力资源投入以上是HR常用的各类计算公式,掌握这些公式在HR工作中会非常有用。
HR公式汇总_计算工资_上班天数_入职_离职率等

HR公式汇总_计算工资_上班天数_入职_离职率等
作为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HR)部门的一员,我们需要掌握一系列的公式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和分析。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HR公式汇总,涵盖了计算工资、上班天数、入职率、离职率等方面。
一、计算工资:
1.员工月工资计算公式:
员工月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加班费+奖励金额-罚款金额
2.计算加班费:
加班费=每小时工资x加班小时数x加班系数
3.计算绩效奖金:
绩效奖金=基本工资x绩效评分
4.计算年终奖:
年终奖=基本工资x年终奖系数
5.计算税前工资:
税前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加班费+奖励金额-罚款金额
6.计算税后工资:
税后工资=税前工资x(1-税率)
二、计算上班天数:
1.计算平均每月上班天数:
平均每月上班天数=每周上班天数x52/12
2.计算工作日上班天数:
工作日上班天数=每周上班天数x工作日的周数
三、计算入职率:
1.计算入职人数:
入职人数=新员工人数+外部招聘人数
2.计算入职率:
入职率=入职人数/总招聘人数
四、计算离职率:
1.计算离职人数:
离职人数=主动离职人数+被动离职人数+自然离职人数
2.计算离职率:
离职率=离职人数/公司总人数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HR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工资、出勤、入职和离职等方面的计算和分析。
当然,实际情况可能还涉及其他复杂因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
在使用这些公式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人力资源常用的工资计算公式和方法

人力资源常用的工资计算公式和方法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处理公司员工薪资计算,确保合理、公正、公平地支付员工的工资。
常用的工资计算公式和方法有以下几种:基本工资法、计件工资法、绩效工资法、提成工资法和加班工资法。
1.基本工资法:基本工资法是基于员工的职位、工作经验、学历等因素来确定员工的基本工资。
一般来说,公司会根据相关的薪资调查和市场竞争情况,确定相应职位的基本工资水平。
例如,公司通过薪资调查了解到相同职位的平均薪水是5000元,那么公司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经验和学历等设置基本工资的比例,比如按照平均薪水的80%支付基本工资,即4000元。
2.计件工资法:计件工资法是将员工的工资根据实际工作完成的数量来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可以量化工作产出的工作岗位,如生产线上的工人。
公司会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计件标准,例如每完成一件产品支付一定的工资,按照完成的产品数量乘以单位工资来计算员工的工资。
3.绩效工资法:绩效工资法是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来计算工资。
公司会根据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完成的工作目标来评估其绩效,并据此确定绩效工资。
一般来说,公司会设定绩效评估体系和考核指标,并将员工的绩效进行评定打分,然后按照不同的绩效等级支付不同的绩效工资。
例如,优秀绩效的员工可以得到额外的奖金或工资提高。
4.提成工资法:提成工资法是根据员工的销售业绩来计算工资。
这种方法适用于销售岗位或与销售业绩相关的岗位,如业务员、销售经理等。
公司会设定一定的销售目标,并根据员工实际销售额或销售额的百分比支付提成工资。
例如,公司设定销售目标为100万元,提成比例为1%,那么员工实际销售额为120万元时,提成工资为120万元乘以1%等于1200元。
5.加班工资法:加班工资法是根据员工加班的时间和工资基数来计算加班工资。
公司设定加班工资的标准,一般为基本工资的若干倍,如平时加班按基本工资的1.5倍支付,节假日加班按基本工资的2倍支付。
HR必备的劳动用工的12个计算公式

HR必备的劳动用工的12个计算公式一、日工资、小时工资折算依据《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第二条: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
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二、加班工资计算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一)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二)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三)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经济补偿计算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HR必备的劳动用工的12个计算公式

HR必备的劳动用工的12个计算公式
1.计算员工的加班工资:加班工资=加班小时数×加班时薪
2.计算员工的年终奖:年终奖=基本工资×年终奖比例
3.计算员工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基本工资×绩效系数
4.计算员工的带薪假期工资:带薪假期工资=基本工资/实际工作天数×假期天数
5.计算员工的社保费用:社保费用=基本工资×社保费率
6.计算员工的公积金费用:公积金费用=基本工资×公积金费率
7.计算员工的税前工资:税前工资=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绩效工资+带薪假期工资
8.计算员工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税前工资×税率-速算扣除数
9.计算员工的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税前工资-个人所得税-社保费用-公积金费用
10.计算员工的离职赔偿金:离职赔偿金=(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绩效工资)/12×离职月数
11.计算员工的加班费用:加班费用=加班小时数×加班时薪
12.计算员工的年假工资:年假工资=基本工资/实际工作天数×年休假天数
以上是HR在劳动用工中常用的12个计算公式,可以帮助HR管理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并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
HR最常用的50个计算公式!

HR最常用的50个计算公式!1.总薪资成本=月薪×122.人员流失率=(离职人数÷平均员工数)×1003.离职率=(离职人数÷头寸数)×1004.平均员工工资=总薪资成本÷平均员工数5.人力成本率=总薪资成本÷总收入6.平均离职成本=总离职成本÷离职人数7.招聘效率=招聘成本÷招聘渠道数8.培训投入率=培训成本÷总薪资成本9.员工满意度=(满意员工数÷总员工数)×10010.绩效率=(绩效薪资总额÷总薪资成本)×10011.假期成本=假期工资总额÷总薪资成本12.招聘费用率=招聘费用÷新员工总成本13.面试通过率=面试通过人数÷面试人数14.培训满意度=(满意培训人数÷参加培训人数)×10015.福利开支率=福利开支÷总薪资成本16.福利满意度=(满意福利人数÷总员工数)×10017.员工绩效排名=(该员工的排名÷总员工数)×10018.新员工入职满意度=(满意新员工数÷新员工总数)×10019.奖金制度合理度=(认为奖金制度合理的员工数÷总员工数)×10020.离职率预测=(离职人数÷平均员工数)×10021.职位填补周期=(用时最长的职位填补周期÷平均职位填补周期)×10022.年度绩效奖金=个人绩效分数×年度奖金基数23.周转率=(离职人数+新员工人数)÷平均员工数24.每员工创造的利润=总利润÷平均员工数25.假期带薪工资比率=带薪假期工资÷总薪资成本26.平均在职年限=(员工总在职年限÷总员工数)×10027.培训投资回报率=(培训绩效薪资增加数值÷培训成本)×10028.员工绩效增长率=(员工绩效增长数值÷员工绩效基准数)×10029.福利投资回报率=(福利满意度增长数值÷福利开支)×10030.平均入职时间=(所有员工的入职时间总和÷新员工总数)×10031.成本效益比=(总收入-总成本)÷总成本32.平均培训费用=总培训费用÷培训小时数33.薪酬差异率=(高层薪酬总额-基层薪酬总额)÷基层薪酬总额34.员工参与度=(参加调查的员工数÷总员工数)×10035.正式员工比例=(正式员工数÷总员工数)×10036.岗位空缺率=(空缺岗位数÷总岗位数)×10037.员工离职率=(解雇员工数+辞退员工数)÷平均员工数38.可操作员工留存率=(可操作员工留存数÷可操作员工总数)×10039.招聘时间=(招聘结束日期-招聘开始日期)×2440.训练时间=(训练结束日期-训练开始日期)×2441.组织效益比率=组织效益÷组织成本42.人力资本回报率=经济附加值÷人力资本投资43.基尼系数=1-(∑(每个员工工资÷总工资)²)44.知识员工离职率=(知识员工离职人数÷知识员工总数)×10045.招聘广告效果=(招聘广告响应数÷招聘广告投放总数)×10046.岗位认同感=(认同该岗位的员工数÷总员工数)×10047.员工满意度与绩效的相关性=福利满意度×员工绩效48.员工流失成本=离职员工的薪资总和+招聘成本49.用工成本比率=用工成本÷总收入50.人事费用率=人事费用÷总薪资成本这些计算公式可以帮助HR人员评估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HR必的50条最常用的计算公式

HR必的50条最常用的计算公式作为HR专业人士,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对于日常工作非常重要。
以下是HR必备的50个最常用的计算公式:1.总薪资成本计算:总薪资成本=平均工资x员工总人数2.个人所得税计算:个人所得税=应发工资x税率-速算扣除数3.年度员工薪资涨幅:年度薪资涨幅=(当前薪资-上一年薪资)/上一年薪资×100%4.平均每年流失率:平均每年流失率=(年度流失员工数/平均员工总数)×100%5.离职率:离职率=(离职员工数/期初在职员工数)×100%6.员工流失成本:员工流失成本=平均员工流失率×平均员工薪资×平均员工发薪周期7.年度招聘率:年度招聘率=(新员工数/平均员工总数)×100%8.员工到岗率:员工到岗率=(到岗员工数/预计上岗员工数)×100%9.年度培训费用投入率:年度培训费用投入率=(年度培训费用/平均员工总数)×100%10.人力成本占比:人力成本占比=总薪资成本/公司总收入×100%11.员工加班费用计算:员工加班费用=加班时长x加班工资率12.社保缴费基数:社保缴费基数=平均工资x社保基准线13.工资帽:工资帽=平均工资x市最低工资系数14.人均净利润:人均净利润=公司净利润/平均员工总数15.薪资差异度:薪资差异度=薪资最高岗位薪资-薪资最低岗位薪资16.年度绩效奖金总额:年度绩效奖金总额=平均绩效奖金x员工总人数17.平均绩效得分:平均绩效得分=(员工绩效得分之和)/员工总人数18. 年度绩效得分标准差:绩效得分标准差= sqrt (Σ(绩效得分 - 平均绩效得分)^2 / 员工总人数)19.市场竞争力指数:市场竞争力指数=部门平均薪酬总和/市场竞争力薪酬总和20.员工工龄:员工工龄=当前日期-入职日期21.员工满意度指数:员工满意度指数=(满意员工数/调查总人数)×100%22.平均招聘周期:平均招聘周期=(应聘到入职所需的平均时间之和)/招聘人数23.平均离职周期:平均离职周期=(离职流程所需的平均时间之和)/离职人数24.员工生命周期成本:员工生命周期成本=员工所有成本之和/员工总人数25.平均员工生命周期:平均员工生命周期=员工所有服务年限之和/员工总人数26.员工平均每天工作小时数:员工平均每天工作小时数=(员工总工作小时数/平均员工总人数)/工作日数27.计划提升效益(生产力):计划提升效益=员工总数x提升幅度x 生产率x产出价值28.员工效益比:员工效益比=(员工的产值/员工的薪酬)×100%29.平均员工在岗时间:平均员工在岗时间=(员工总在岗天数/在岗员工数)×100%30.离职员工满意度:离职员工满意度=(满意离职员工数/离职员工总数)×100%31.员工福利费用率:员工福利费用率=员工福利费用/平均员工总数32.岗位匹配度:岗位匹配度=(申请人满足条件的数目/申请人数)×100%33.岗位空缺成本:岗位空缺成本=平均工资x岗位空缺天数34.年度薪资预算:年度薪资预算=平均薪资x预计员工总人数35.岗位平均工时:岗位平均工时=岗位总工时/岗位总人数36.岗位劳动生产率:岗位劳动生产率=完成产量/岗位总工时37.岗位平均薪酬:岗位平均薪酬=岗位总薪酬/岗位总人数38.岗位平均产值:岗位平均产值=总产值/岗位总人数39.单位人工成本:单位人工成本=总薪资成本/总产值40.工时产值:工时产值=单位产值/平均工时41.岗位工时生产力:岗位工时生产力=(单个岗位的产值/单位工时)×100%42.月度人力投入量:月度人力投入量=员工总人数x平均月工作天数43.平均每人产值:平均每人产值=总产值/员工总人数44.全员平均薪酬:全员平均薪酬=总薪酬支出/员工总人数45.员工绩效奖金:员工绩效奖金=平均绩效奖金x员工绩效得分46.员工招聘成本:员工招聘成本=招聘流程所需成本之和/新员工总数47.平均每人薪酬:平均每人薪酬=全员总薪酬/员工总人数48.季度人力需求量:季度人力需求量=岗位总人数x季度工作天数49.每人绩效工资:每人绩效工资=平均绩效奖金/员工总人数50.社会保险费用:社会保险费用=总薪资成本x社保费率这些计算公式可以帮助HR专业人士更好地进行薪资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流动率分析以及绩效评估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R必备:各类工资的计算方式大全
一、日工资、小时工资折算
依据《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第二条: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
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二、加班工资计算
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一)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
(二)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经济补偿计算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四、年休假天数计算
依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三条、《关于<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有关问题的复函》第二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职工的累计工作时间可以根据档案记载、单位缴纳社保费记录、劳动合同或者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确定。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五、员工入职、离职年休假天数计算
依据《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五条、第十二条: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
职工新进用人单位符合上述规定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前款规定的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
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当年度未安排职工休满应休年休假的,应当按照职工当年已工作时间折算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并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但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
前款规定的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已过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当年度已安排年休假天数。
六、医疗期计算
依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七、病假工资计算
依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九条: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八、产假天数计算
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
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