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机房设计规范
通信机房建设标准

通信机房建设标准一、通信机房的定义和分类通信机房是指用于安装、维护和运行通信设备的建筑物。
根据用途和规模的不同,通信机房可分为以下几类:大型通信机房:具备大规模的通信设备安装、维护和运行能力,为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通信网络提供核心服务。
中型通信机房:服务于特定区域或城市的通信网络,具备一定的通信设备安装、维护和运行能力。
小型通信机房:主要用于提供本地或小范围的通信服务,设备安装、维护和运行能力相对较弱。
室外站:在室外环境下的独立设备安装空间,具备基本的通信设备安装、维护和运行能力。
二、基础设施配置与环境要求基础设施配置:通信机房应配备必要的建筑、电力、空调、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以满足通信设备运行的基本需求。
环境要求:为保证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延长设备寿命,通信机房应具备以下环境条件:(1) 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以避免设备过热或受潮;(2) 稳定的供电系统,以满足设备对电力的需求;(3) 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以减少设备故障率;(4) 满足消防和安防要求,确保机房的安全。
三、机房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建筑设计原则:通信机房的建筑设计应遵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原则,同时考虑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筑方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建筑方法,以降低建设成本和提高建设效率。
四、电气与室内管线设施施工要求电力设施:通信机房应配备稳定可靠的电源设备,以满足通信设备的电力需求。
电力设施应具备防雷击、防静电等保护功能。
室内管线设施:通信机房的室内管线设施应包括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空调水管等。
管线施工应遵循规范要求,确保布局合理、安全可靠。
五、设备安装与布局规范设备安装:通信设备的安装应遵循制造商提供的安装指南和规范,确保设备稳定可靠地运行。
布局规范:通信设备的布局应合理有序,便于维护和操作。
同时应考虑扩展空间的需求,以便未来设备升级或扩容。
六、系统调试与验收标准系统调试:在设备安装完成后,应对通信系统进行调试,确保各设备之间的连接畅通,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完整版)通信工程最新设计规范汇总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1通信工程设计规范目录.............................................................................................................................1.1 局、站址选择 (4)1.2 建造物的耐火等级 (4)1.3 建造设计 (4)1.3.1 平面设计 (4)1.3.2 建造构造设计 (5)1.3.3 楼梯、走道设计 (5)1.3.4 蓄电池室设计 (5)1.4.采暖、空调、通风设计 (5)1. 4 .1 采暖设计 (5)1. 4 .2 空调、通风设计...................................................................................................................................6....................................................................................................................2.1 基本规定 (6)2.2 设计内容 (6)2.3 铁架安装和加固设计 (7)........................................................................................................................3.1 通用规定 (7)3.1.1 地网结构 (7)3.1.2 接地线 (7)3.1.3 各类入局缆线的防护 (8)3.2 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 (8)3.2.1 通信设备的接地 (8)3.2.2 传输接口的保护 (8)3.2.3 建造物防雷 (9)3.3 有线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9)3.4 挪移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9)................................................................................................... 5.1 供电系统 .. (10)5.2 设备配置 (10)5.3 电源设备容量及满足期限 (10)5.3.1 配电设备 (10)5.3.2 换流设备................................................................................................................................................ 1 15.3.3 组合电源................................................................................................................................................ 1 15.3.4 蓄电池组................................................................................................................................................ 1 15.3.5 发电设备................................................................................................................................................ 1 15.3.6 太阳电池................................................................................................................................................ 1 15.3.7 蓄电池组配置...................................................................................................................................... 1 15.3.8 换流设备配置 (1)2....................................................................................................... 6.1 机房布置的基本原则. (12)236.2 布线要求 (12)6.3 走线方式 (1)3..................................................................................................................7.1 光缆路线网的设计原则 (13)7.2 电缆路线网的设计原则 (13)7.3 利旧原有路线设备原则 (14)7.4 光(电)缆及终端设备的选择 (14)7.4.1 光缆选择 (14)7.4.2 电缆的选择 (14)7.4.3 终端设备的选择 (14)7.4.4 通信路线路由的选择 (15)7.4.5 电缆路线路由的选择 (1)5..........................................................................................8.1 选址原则 (15)8.2 设计流程 (15)8.3 设计内容 (16)8.4 信号源 (17)8.4.1 信号源选择 (17)8.4.2 信号源设置 (17)8.4.3 信号源容量 (17)8.4.4 信号源分区 (17)8.4.5 信号源接口 (17)8.5 分布系统 (18)8.5.1 通道设计 (18)8.5.2 链路分析 (18)8.5.3 有源设备 (18)8.5.4 元源器件 (18)8.5.5 合路 (18)8.5.6 缆线 (19)8.5.7 天线 (19)8.5.8 泄漏电缆 (19)8.5.9 干扰分析 (1)9.......................................................................................................9.1 规划原则 (19)9.2 路由和位置的确定 (20)9.3 通信管道容量的确定 (20)9.4 通信管道材料及选择 ..................................................................................................................................... 2 19.5 通信管道及人孔建造 ..................................................................................................................................... 2 19.6 通信管道埋设深度 .......................................................................................................................................... 2 19.7 通信管道弯曲与段 (22)9.8 电缆通道 (22)(1)局、站址选择应满足通信网络规划和通信技术要求,并结合水文、地质、地震、交通、城市规划、投资效益等因素及生活设施综合比较选定(2)电信专用房屋不应与行政办公楼合建。
通信机房建设标准规范

通信机房建设标准规范通信机房作为信息传输和存储的重要场所,其建设标准规范对于保障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通信机房建设的标准规范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通信机房的选址应考虑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选址应远离易受灾区域,如地震、洪水等,同时要考虑周边环境对通信设备的影响,如电磁干扰、噪音等。
此外,通信机房选址还需考虑供电、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以确保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
其次,通信机房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
建筑结构应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通风、空调系统应能够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此外,通信机房的防火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和灭火系统,以应对突发火灾事件。
再者,通信机房的布线设计应合理规范。
布线系统应考虑通信设备的布置位置、传输距离、传输速率等因素,采用合适的布线方式和材料,以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和可靠。
此外,布线系统还需要考虑防雷、防电磁干扰等问题,以保证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的安全。
最后,通信机房的安全管理应做到位。
通信机房应配备完善的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对进出人员和设备进行严格管理和监控。
同时,通信机房的安全防护措施也应得到重视,如防盗、防水、防潮等,以保证通信设备和数据的安全。
综上所述,通信机房建设的标准规范涉及到选址、建筑设计、布线设计和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促进通信机房建设标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电信机房设计规范

电信机房设计规范引言:电信机房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其设计规范直接影响到通信设备的性能和运行效果。
为了确保电信机房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通信设备的运行质量,本文从机房布局、环境控制、电源供应、安全保障等方面,探讨电信机房设计的规范要求。
一、机房布局1.1 机房地点选择电信机房应优先选取远离交通干扰和自然灾害的地点,如地震活动区、水淹区、火灾隐患区等应避免。
同时,机房周边的环境噪声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以免干扰设备正常运行。
1.2 机房平面布置机房内各项设备和设施的布置要合理、紧凑,以方便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应注意布置合理的通道给人员进行检修,且各通道应保持畅通,以免影响人员活动和设备排热。
1.3 合理的过道宽度机房内设置过道时应保证宽度在适当范围内,便于设备之间的通行,同时考虑到机房的空间利用率,不宜设置过多过道。
二、环境控制2.1 温度和湿度控制电信机房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范围一般在20-26℃之间,湿度范围在40%-60%之间,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寿命。
机房内应安装合适的温湿度传感器并配备自动控制系统,及时调节机房的温湿度。
2.2 空气洁净度电信机房中,应使用合适的过滤设备对进风口进行净化处理,防止灰尘、颗粒物等对设备的影响。
机房内还应保持良好的换气通风,及时排出热量,降低机房内的浓度,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3 防静电设施机房内应设置防静电地板和防静电涂料,以减少静电对设备的影响。
同时,应对地网进行良好的接地,以确保机房内的静电放电及时消除,防止设备受到静电干扰和损坏。
三、电源供应3.1 电源备份系统为了保证电信机房的连续供电,应设置备用电源,以应对常规电力供应中断的情况。
备用电源应满足机房所有关键设备的供电需求,并应配备自动切换系统,实现在电力中断时的自动切换和转换。
3.2 稳压和过滤设备为了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纯净性,电信机房还应设置稳压和过滤设备。
通信机房设计规范标准

通信机房设计规范标准1、通信机房室内基础建设1.1、通信机房室内装修材料要求(1)通信机房的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装修,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并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料。
(2)通信机房内各类装修材料宜具有表面静电耗散性能,严禁使用未经表面改性处理的高分子绝缘材料,不宜使用强吸湿性材料。
(3)选用的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的有关规定。
1.2、通信机房内墙壁和顶棚的要求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参照以下要求执行:(1)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执行。
(2)墙壁和顶棚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表面应平整、光滑、不起尘、避免眩光、便于除尘,并应减少凹凸面。
(3)墙面处理可采用白色环保乳胶漆或墙面砖,宜采用白色环保乳胶漆。
墙面砖为浅色、抛光型砖,材料应平整、耐磨,符合GB 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要求。
1.3、通信机房地面要求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参照以下要求执行:(1)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执行。
(2)应满足通信机房使用要求。
地面必须平整,若不平整,需先对地面找平并需进行防潮处理。
(3)地面面层可采用地砖或防静电漆,宜采用地砖。
地砖为浅色、抛光型的防滑玻化地砖,材料应平整、耐磨。
对空调送风方式为下送风、上回风的通信机房宜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
(4)踢脚线:宜采用黑色陶瓷踢脚砖并与周边平滑衔接,连接紧密,平直。
(5)地砖、踢脚砖应符合GB 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要求。
1.4、通信机房隔断要求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隔断。
通信机房规范_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房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使机房设计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及保障机房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陆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主机房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40平方m的机房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工业控制用计算机机房和微型计算机机房。
第1.0.3条机房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第一节机房位置选择第2.1.1条机房在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内宜设于第二、三层。
第2.1.2条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水源充足、电子比较稳定可靠,交通通讯方便,自然环境清洁;二、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三、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四、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第2.1.3条当无法避开强电磁场干扰或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可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第二节机房组成第2.2.1条机房组成应按计算机运行特点及设备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宜由主机房、基本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第二类辅助房间、第三类辅助房间等组成。
第2.2.2条机房的使用面积应根据计算机设备的外形尺寸布置确定。
在计算机设备外形尺寸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机房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主机房面积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当计算机系统设备已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A=K∑S (2.2.2-1)式中A--计算机主机房使用面积(m2);K--系数,取值为5~7;S--计算机系统及辅助设备的投影面积(m2)。
2.当计算机系统的设备尚未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A=KN (2.2.2-1)式中K--单台设备占用面积,可取4.5~5.5(m2v /台);N--计算机主机房内所有设备的总台数。
二、基本工作间和第一类辅助房间面积的总和,宜等于或大于主机房面积的1.5倍。
三、上机准备室、外来用户工作室、硬件及软件人员办公室等可按每人3.5m2~4m2计算。
通信机房配套标准化规范

v (3)UPS系统采用双总线分布冗余供电模式时,每套UPS系统不宜 采用N+1冗余模式;单电源供电的负载宜配备STS设备。
v (4)双总线分布冗余UPS供电系统中每套UPS配置的蓄电池组后备 时间应满足该系统设计负荷工作时间不少于30min的要求。
v (5)UPS供电系统输出至通信机房的列头柜应设置电能总计量装置。
v ① 当系统配置2组蓄电池组时,每组蓄电池组至直流配电屏的电力电缆计算电 流应按远期总负荷电流计算;
v ② 当系统中配置3组蓄电池组时,每组蓄电池组至直流配电屏的电力电缆计算 电流应按远期总负荷电流的二分之一计算;
v ③ 当系统中配置4组蓄电池组时,每组蓄电池组至直流配电屏的电力电缆计算 电流应按远期总负荷电流的三分之一计算。
2
0
2
1
/ 7
二、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原则
/
2
6
v 电力电池室设置及占机房面积的比例配置
v (1)电力电池室设置
Courseware template
v 对于多层机房楼,电力电池室宜采用分楼层设置,并尽量 靠近通信负荷中心。
v (2)电力电池室占机房面积的比例配置
v 一类机房对应的电力电池室面积宜为二者机房面积的 35%~45%;
v (4)直流供电系统宜选用高效率整流模块。
v (5)当整流模块负载率低于50%时,宜启用系统节能功能(模块休 眠),以提高其系统运行效率。
v (6)为避免对蓄电池寿命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蓄电池组充电宜按 10小时率充电电流设置。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2
0
Courseware template
v (3)当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的交流引入线大于30m时,在其低压配电柜进 线开关处应设置电涌保护装置。
通信机房设计规范

通信机房设计规范通信机房设计规范通信机房是承载各种通信设备的重要场所,其设计规范直接关系到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通信网络的稳定性。
以下是通信机房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1. 安全性:通信机房应该设有完善的安全系统,包括门禁系统、监控系统、防火系统和防电磁干扰系统等,确保通信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数据的保密性。
2. 环境控制:通信机房应该设有恒温恒湿的环境控制系统,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设备过热和湿气对设备的损害。
3. 供电系统:通信机房应该建立备用电源系统,确保设备在停电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运行,并保证电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接地系统:通信机房应该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有效防止雷击和地电流对设备的损害,并提供安全的人身保护。
5. 防雷系统:通信机房应该设有可靠的防雷系统,包括外部避雷针和内部引线系统,以有效地防止雷击对设备的影响。
6. 健康安全:通信机房应该符合卫生安全的要求,包括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定期的消毒和清洁工作等,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健康要求。
7. 空间规划:通信机房应根据通信设备的数量和布局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确保设备之间有足够的间距和通道,方便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8. 声音隔离:通信机房应该进行声音隔离设计,减少设备噪音对周围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影响。
9. 照明设计:通信机房应该进行适当的照明设计,确保设备的正常操作和维护,同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10. 设备布线:通信机房应根据通信设备的连接需求进行合理的布线设计,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和快速。
11. 备份设备:通信机房应配置备份设备,以便在设备故障或维护时能够快速替换并保持通信网络的连续性。
12. 数据备份:通信机房应建立有效的数据备份策略,确保通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提供快速的数据恢复功能。
综上所述,通信机房设计规范是确保通信设备正常运行和通信网络稳定的重要保障措施,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实施,以提高通信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信机房室内基础建设1.1、通信机房室内装修材料要求(1)通信机房的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装修,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并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料。
(2)通信机房内各类装修材料宜具有表面静电耗散性能,严禁使用未经表面改性处理的高分子绝缘材料,不宜使用强吸湿性材料。
(3)选用的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的有关规定。
1.2、通信机房内墙壁和顶棚的要求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参照以下要求执行:(1)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执行。
(2)墙壁和顶棚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表面应平整、光滑、不起尘、避免眩光、便于除尘,并应减少凹凸面。
(3)墙面处理可采用白色环保乳胶漆或墙面砖,宜采用白色环保乳胶漆。
墙面砖为浅色、抛光型砖,材料应平整、耐磨,符合GB 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要求。
1.3、通信机房地面要求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参照以下要求执行:(1)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执行。
(2)应满足通信机房使用要求。
地面必须平整,若不平整,需先对地面找平并需进行防潮处理。
(3)地面面层可采用地砖或防静电漆,宜采用地砖。
地砖为浅色、抛光型的防滑玻化地砖,材料应平整、耐磨。
对空调送风方式为下送风、上回风的通信机房宜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
(4)踢脚线:宜采用黑色陶瓷踢脚砖并与周边平滑衔接,连接紧密,平直。
(5)地砖、踢脚砖应符合GB 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要求。
1.4、通信机房隔断要求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隔断。
隔断要求如下:(1)参照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GB 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执行。
(2)通信机房隔断采用玻璃隔断或隔墙隔断的方式,宜采用隔墙隔断方式。
1.5、走线架、尾纤槽道要求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参照以下要求执行:1.5.1、走线架(1)参照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2-2007 《综合布线系统验收标准》、YD/T 5026-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执行。
(2)通信机房内使用双层上走线架方式,电源线及信号线必须分开布放,不得有交叉。
(3)下层的各列信号线走线架之间必须用过桥走线架连接。
(4)上层信号线走线架宜承载通信机房外部进入的电源线及信号线;通信机房内部的连接信号线宜穿放在下层的信号线走线架上。
(5)走线架材质宜为冷轧钢板,厚4mm;走线架宽度为400mm、600mm 或800mm。
同一通信机房内应选用同一规格型号的走线架。
(6)走线架距离地面的高度和走线架横档之间的间距宜结合通信机房的实际情况确定。
(7)走线架搭设时应采用上吊挂方式可靠加固;通信机房内应按实际情况搭设单层电缆或电源线爬梯。
(8)走线架穿越楼板孔或墙洞的地方,应加装保护。
走线架上的线缆放绑完毕后,应用防火材料封堵。
1.5.2、安装尾纤槽道应符合下列规定:(1)参照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2-2007 《综合布线系统验收标准》YD/T 5026-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执行。
(2)走线架和尾纤槽道应可靠接地。
1.6、通信机房门窗要求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参照以下要求执行:(1)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YD 5003-2005《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GB 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GB 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执行。
(2)A、B级通信机房入口处安装单扇或双扇防火防盗门,宜安装双扇防火防盗门;防火防盗门的开启方向应向走道方向开启。
门与墙体、门与门框之间需做密封处理;门口下需做防水处理,以防楼道内发水进入通信机房。
(3)C级通信机房入口处宜安装单扇防火防盗门,防火防盗门的开启方向应向走道方向开启。
门与墙体、门与门框之间需做密封处理;门口下需做防水处理,以防楼道内发水进入通信机房。
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可参照本条要求执行,防火防盗门的开启方向宜向走道方向开启。
(4)防火防盗门材质为钢质,符合国家甲级防火门标准。
(5)窗户采用中空双层塑钢推拉窗,并应有良好的气密性;推拉窗上宜设置渗水孔。
窗户上方宜安装卷帘式防火窗帘。
(6)所选材料耐火极限均不宜低于0.5h;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不宜低于1200Pa。
2、集中配电系统2.1、电力要求2.1.1、A、B级通信机房电力要求(1)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YD/T 1051-2000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执行。
(2)在条件允许时宜采用两路独立市电电源和一台柴油发电机组的主备用形式。
(3)引入的交流高压电力线应安装高、低压多级避雷装置。
(4)所有用线必须采用整线连接方式,严禁断头复接形式。
(5)交流供电应采用三相五线制,零线禁止安装熔断器。
(6)所有电源线接头应采用铜鼻子压接方式,禁止绕接。
电源线与空气开关或电表必须紧固连接。
所有线路的敷设应做到横平竖直。
(7)交流配电箱内的空开设置必须满足通信机房设备用电要求并充分预留备用容量。
(8)配电箱开孔要求:空洞宜防火封堵严密,切口整齐、光滑、无毛刺。
2.1.2、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电力要求(1)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YD/T 1051-2000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执行。
(2)引入通信机房的交流电源在条件允许时宜采用三相五线制,电压为380V,电压允许变化范围:+10%~-10%,频率为50Hz,频率允许变化范围:±4%;若超过上述电压波动范围,应采用稳压器。
(3)交流引入通信机房后,必须配备室内总配电箱。
(4)所有用线必须采用整线连接方式,严禁断头复接形式。
(5)所有电源线接头应采用铜鼻子压接方式,禁止绕接。
电源线与空气开关或电表必须紧固连接。
(6)所有线路的敷设(含配电箱内)应做到横平竖直。
(7)交流配电箱内的空开设置必须满足通信机房设备用电要求并充分预留备用容量。
(8)配电箱开孔要求:空洞宜防火封堵严密,切口整齐、光滑、无毛刺。
(9)通信机房内宜安装壁挂式电源避雷器。
2.2、电源设备的安装要求参照YD/T 5040-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 5079-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 5096-2005《通信用电源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执行。
2.3、开关电源要求参照YD/T 1051-2000《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YD/T 1058-2007 《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系统》执行。
2.4、蓄电池要求参照YD/T 5040-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 1051-2000《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执行。
2.5、UPS要求参照YD/T 1051-2000《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YD/T 1095-2008 《通信用不间断电源(UPS)》、YD/T 5040-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执行。
2.6、电源电缆要求参照YD/T 1173-2001 《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执行。
3、照明系统A、B、C级通信机房和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及以下要求执行。
3.1、正常照明(1)通信机房区内的照明系统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与大楼的照明系统分开。
(2)通信机房内采用独立高效节能荧光灯,要求灯照度高、无眩光。
通信机房区照度宜为500Lx,蓄电池间、电源室照度宜为300Lx。
(3)灯具应采用分组分区的控制方式。
(4)电源室宜使用防爆灯具。
(5)通信机房内的照明线路宜采用穿钢管暗敷方式。
3.2、应急照明(1)通信机房内的应急照明系统自成一体,照度不宜低于50Lx。
(2)应急照明采用自带蓄电池灯具或由EPS电源供电的LED灯具(当市电断电时可自动切换由机房内的UPS或逆变电供电)。
宜采用第二种方式。
(3)应急照明灯具应便于日后的检修。
(4)通信机房内应急照明线路宜采用走线架与穿钢管暗敷相结合的方式。
4、通信机房防雷接地保护系统(1)参照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修改)》、YD 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YD/T 1429-2006《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YD/T 5175-2009《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执行。
(2)A、B级通信机房接地电阻应小于1Ω;C级通信机房、有条件的D级设备间接地电阻应小于4Ω。
(3)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防雷地使用综合接地系统。
通信机房内所有电气设备外壳、金属管道、走线架均牢固连接综合接地极。
5、综合布线系统A、B、C级通信机房和D级设备间综合布线参照以下要求:(1)综合布线涉及电源线敷设、光电缆敷设、尾纤与对绞电缆的敷设、各类缆线终接等。
(2)各种线缆的敷设要求参照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2-2007 《综合布线系统验收标准》执行。
(3)直流电源线与交流电源线需分开敷设,避免捆在同一线束内。
(4)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靠拢,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同类线应绑扎在一起。
(5)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和变更。
(6)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具体要求参照本规范第二章的第1节《线缆标示标牌》执行。
(7)A、B级通信机房走线架上的综合布线使用扎带或固线器,有条件的A、B级通信机房宜使用固线器;C级通信机房、D级设备间使用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