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E-China J0703-2013 《轿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白车身轻量化设计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摘要随着环保和节能意识的逐步提高,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本文以白车身轻量化为研究对象,采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车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得到了轻量化方案,减少了车身重量,提高了综合性能。
关键词:白车身;轻量化;灵敏度分析;综合性能第一章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汽车行业的发展,车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车辆排放和能耗问题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汽车轻量化不仅可以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还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和舒适性能。
因此,汽车行业的轻量化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白车身是指没有安装车身外饰、底盘、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等零件的车身,它是汽车制造的根基。
白车身轻量化不仅可以降低整车质量,还可以在不降低强度、刚度的前提下,提高车身排放和安全性能。
因此,对于白车身轻量化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灵敏度分析为基础,对白车身轻量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最后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第二章白车身轻量化的原理和方法2.1 白车身轻量化的原理白车身轻量化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使用更轻的材料,优化车身结构来达到降低整车质量的目的。
实际上,白车身轻量化的核心是改变材料,改变结构。
2.2 白车身轻量化的方法白车身轻量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材料轻量化、加工技术优化、结构优化等。
其中,结构优化是轻量化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优化方法有参数优化法、拓扑优化法、灵敏度分析法等。
第三章灵敏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1 灵敏度分析的基本原理灵敏度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模型参数和输出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
灵敏度分析可以根据不同的变化规律来确定参数的重要性,找出参数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参数的综合效应,为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3.2 灵敏度分析的应用灵敏度分析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优化设计、参数估计、参数调节、系统控制等。
在轻量化设计中,灵敏度分析常被用于确定参数的重要性,找出不同参数对轻量化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流程方法研究

第19卷 第94期 交 通 节 能 与 环 保Vol.19 No.2 2023年04月 Transport Energy Conservation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pril. 2023doi: 10.3969/j.issn.1673-6478.2023.02.006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流程方法研究尹 伟,黄 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工程中心,浙江 宁波 315336)摘要:轻量化手段一般从三方面入手:材料轻量化、工艺轻量化、结构轻量化。
通常,新材料、新工艺都或多或少会带来成本的上浮,在产品售价已定的情况下,成本目标及控制是开发的核心指标。
为此,本文研究基于料厚组合优化的轻量化,通过对某车型开发过程中的白车身料厚组合优化的经验总结,来实现基于传统钣金结构和工艺,在不增加成本前提下的轻量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和提炼。
关键词:轻量化系数;料厚优化;模态;刚度;试验对比 中图分类号:U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478(2023)02-0030-05Study on Thickness Combination Optimization Lightweight Design Method of a BIWYIN Wei, HUANG Yong(Geely Automobile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Ningbo Zhejiang 315336, China)Abstract: Lightweight methods include three aspects: material lightweight, process lightweight, lightweight structure. In general, new material and new process will lead to cost rise, in the case of product price is fixed, cost goal is the core index. Therefore,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material thickness optimization of lightweight, new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is out of the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thickness combination optimization of white bo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UV to implement lightweight design method research and refining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sheet metal structure and process, without any increase in cost.Key words: LWI; thickness combination optimization; mode; stiffness; test comparison0 引言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及汽车售价的降低,汽车逐渐走入平常百姓家庭,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和增长率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并逐渐成了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设计报告内容-轻量化设计分析报告

零件
轻量化方案
备注
PA
3
加油口盖
PPO/PA
4
防撞杆
防撞杆连接板
高强度钢
5
车门内板
激光拼焊
6
前纵梁
激光拼焊、高强度钢
7
A/B柱加强板
高强度钢、激光拼焊
8
前、后保险杠横梁
超高强度钢、热压成形
9
车身结构件、加强件
高强度钢
10
白车身
有限元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结构优化
设计报告内容-轻量化设计分析报告
设计报告
车型
T13
文件编号
系 统
白车身系统
日 期
项 目
T13
编 制
属 性
新材料新技术及轻量化设计分析报告
审 核
白车身的轻量化设计主要是通过开减重孔、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方法。可以考虑加以利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有以下几点:
一、采用(超)高强度钢板代替普通钢板
目前高强度钢板的生产及加工技术已经很成熟,用来代替普通钢板生产零件可以减小零件厚度,可以实现车身减重的目的,同时还能获得比普通钢板更优的碰撞安全性能。
四、利用有限元分析进行优化设计
利用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在保证强度和钢度的前提下在适当的地方开减重孔,也可以减小车身的重量。
设计报告
车 型
T13
文件编号
系 统
白车身系统
日 期
项 目
T13
编 制
属 性
新材料新技术及轻量化设计分析报告
审 核
综上所述,T13可供考虑的轻量化设计清单如下:
高强度钢可用于各结构件、加强件如前纵梁、A/B柱及其加强板等零件。超高强度钢主要可用于防撞杆/梁、前后保险杠安装横梁。
汽车白车身轻量化-铝板技术的应用

10.16638/ki.1671-7988.2019.21.046汽车白车身轻量化-铝板技术的应用曹晨华,才佳,张一闯(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1500)摘要:随着环境污染、能源消耗日益加剧等问题的出现,汽车制造业对汽车车身的轻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铝板技术的应用在最大的程度上降低了轿车车身重量,对汽车轻量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章介绍了铝板技术的优缺点,并结合所在单位铝板技术的应用,阐述了铝板材料的存储、冲压加工和铝板零件返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
关键词:车身;轻量化;铝板;冲压中图分类号:U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988(2019)21-130-03Car Body Lightweight--Application of Aluminum Plate TechnologyCao Chenhua, Cai Jia, Zhang Yichuang(Series planning FAW-V 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Tianjin Branch, Tianjin 301500)Abstract:With the emergence of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ing, the car-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lightweight of car-body. The application of aluminum plate technology has reduced the weight of car body to the greatest extent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lightweight of ca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luminum plate technology, and expounds the problems including material storage, stamping process and repairing process of aluminum plate parts combining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luminum plate technology in Faw-vw.Keywords: Car Body; Lightweight; Aluminium plate; StampingCLC NO.: U466 Document Code: B Article ID: 1671-7988(2019)21-130-03前言随着环境污染、能源消耗日益加剧等问题的出现,汽车制造业对汽车车身的轻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SAE-ChinaJ0703-2013《轿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讲解

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20071-2006《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T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
SAE-China J0702-2013技术规范“普通乘用车白车身弯曲刚度测试方法”;
4.2
按照国家标准GB20071-2006《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基于侧面碰撞的白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时,只考虑白车身结构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侧面压溃量、白车身吸能量、B柱加速度等,不考虑车内假人的伤害指标。
4.3
按照国家标准GB/T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基于正面偏置碰撞的白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时,只考虑白车身结构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前端压溃量、白车身吸能量、防火墙侵入量和B柱加速度等,不考虑车内假人的伤害指标。
5.2
在进行整车被动安全性分析模型验证时,考虑到车身的四门两盖和门窗玻璃对整车被动安全性仿真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车身有限元模型中包含四门两盖和门窗玻璃模型。
5.2.1
按照国家标准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刚性壁障整车正面碰撞仿真分析,其假人伤害指标应满足标准规定要求;提取白车身结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前端最大压溃量、B柱碰撞加速度曲线、防火墙最大侵入量、白车身吸能量曲线。
3.2
白车身产生单位扭转角所需要的外加扭矩,它表征了白车身抵抗扭转弹性变形的能力。
3.3
使白车身产生单位弯曲变形所需的弯矩,它表征了白车身抵抗弹性弯曲变形的能力。
3.4
指轿车前后轮距的平均值与轴距的乘积。
3.5
指白车身的性能指标,如弯曲刚度、扭转刚度、一阶整体弯曲频率、一阶整体扭转频率等,相对白车身结构设计变量如板厚、梁截面面积和形状尺寸等的一阶导数。
论轿车白车身轻量化的表征参量和评价方法

论轿车白车身轻量化的表征参量和评价方法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汽车行业一直以轻量化为发展方向,这也使得白车身轻量化成为了汽车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白车身轻量化不仅可以减轻车辆自重,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针对轿车白车身轻量化,本文将从表征参量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并不断完善,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二、表征参量1. 车身减重量车身减重量是白车身轻量化的最基本表征参量。
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轻量化材料也在不断涌现,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镁合金材料等,它们可以有效地减少车身自重。
车身减重量可以直观地反映白车身轻量化效果。
2. 结构刚度结构刚度是白车身轻量化的另一重要表征参量。
轿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承受各种因素的作用力,在轻量化的保证车身的结构刚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评价车身的结构刚度,可以评估轿车在减轻车身自重的同时是否满足了车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
3. 车身材料的环保性车身材料的环保性也是白车身轻量化的重要表征参量之一。
随着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选择环保材料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实现白车身轻量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材料的环保性,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评价方法1. 性能评价轿车白车身轻量化的评价方法中,性能评价是最基本的一种评价方法。
性能评价主要从白车身的动力性能、操控性能和舒适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确保车辆在轻量化的同时不影响其整体性能。
2. 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是评价白车身轻量化效果的重要手段。
轿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保障车身的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通过安全评价可以检验轿车在轻量化的过程中是否有牺牲安全性的情况。
3. 环保评价在进行白车身轻量化的过程中,环保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评价方法。
通过对车身材料的环保性、废旧车辆的回收利用等环保指标的评价,以确保白车身轻量化不仅可以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白车身多学科轻量化优化设计应用

白车身多学科轻量化优化设计应用面对日益短缺的能源状况和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无论在传统的内燃机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轻量化设计都已成为汽车业关注的焦点。
轻量化技术必将成为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目前轻量化设计的主要方法有以下3种:结构轻量化,即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对车身的拓扑结构、形状尺寸与厚度进行优化设计,实现轻量化;工艺轻量化,即采用特殊的加工工艺方法,如激光拼焊板、柔性轧制差厚板、液压成型技术等;材料轻量化,采用高强度钢板、轻金属材料(如铝、镁)、非金属材料(高强度塑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标签:白车身;轻量化;优化设计1、白车身轻量化研究白车身结构轻量化能够达到理想状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1在早期的设计阶段就确定可行的轻量化方案。
通过运用虚拟分析与优化技术掌握各设计参数对各性能和重量的影响规律,做到重量和性能的平衡,不要到车辆开发的后期才考虑减重,这样减重效果并不明显。
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车辆研发后期或者小改型设计,仅针对现有车型车身钣金件进行材料强度和厚度的减重优化设计,并没有涉及到车身骨架的开发,鲜有前期就引入结构轻量化的研究。
1.2车身轻量化优化设计需要考虑车身各项性能,是一个多学科的集成优化设计过程,应找到系统整体的最优解。
目前国内轻量化优化设计工况多为单学科,优化后再针对其他学科工况进行验算和结果修正,并没有直接进行多学科的集成优化。
1.3车身各零件的拓扑关系、截面尺寸、位置、材料强度与厚度共同影响着车身各项性能。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主要集中对零件材料强度和厚度进行减重优化,没有综合考虑零件的拓扑关系、截面尺寸等导致轻量化设计的潜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本文在车辆早期开发阶段,建立了整车参数化白车身模型。
共定义了60多个设计变量,包括车身关键零件的形状、位置、尺寸、材料与厚度。
根据整车布置空间与工程师经验,确立了设计变量的有效变化范围。
采用试验设计方法产生计算样本点,经仿真计算后汇总结果建立优化近似模型,通过多学科的集成优化,找到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最轻白车身。
白车身轻量化设计分析

Li h weg sg nd a a y i fBI g t ihtde i n a n l sso W
 ̄2 卷 第3 -9 , 期
20 1 2年 6月
沈 阳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学 报
y Junl f h n a gAe saeU i e st o ra o e yn r pc n v ri S o
— —
V O1 2 No 3 .9 . J n. 2 0 1 u 2
p e e t e lg t ihtr s a c fe e sif e s c l so e f r a c rfc to l t i h we g e e h a tr t tfn s 、 o l i n p ro m n e ve i ai n. h r h i i
Absr c t a t:A c o d ng t e u r m e tf rc ran v hil e cn i h ,u i E e i v t p i z to ・ c r i o r q ie n o e t i e c er du i g weg t sng F s nst i o tmi ai n a i y
轻量 化 的 目的在于 确保 车体安 全性 、 耐撞性 、 抗振 性及 舒适 性 的前 提 下 , 减轻 车 身骨架 的质量 , 同时汽 车 自身 造价 应不 被提 高来确保 增强 产 品的 竞争 力 。传 统 的轻 量化设 计 问题 都是 依赖 工程 师 的设 计经 验 , 过 反 复 的试 凑 方 法来 得 出最 终 的 通 产 品设计 方案 , 同时 它 还需 要 开 发 和试 制 出一 系 列成 品来 进行 产 品 各种 性 能 的分 析 , 不仅 导 致 这 了开 发周 期长 , 而且 开发 成本 高 , 而使得 产 品失 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E-China J0703-2013
轿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
Car Body-in-white Lightweight Design Method
2014-09-22发布2014-09-22实施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
前
本技术规范按照GB/T1.1-201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起草。本技术规范针对白车身轻量化设计要求,对普通乘用车白车身的轻量化设计方法进行了规范性的规定和说明,对普通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起引导作用,为不同车型的普通乘用车白车身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一种通用的方法,类似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5.4
5.4.1
以白车身的质量最小及正、侧和偏置碰撞时B柱最大加速度最小等性能指标为优化目标。
5.4.2
以白车身的弯曲和扭转刚度,一弯和一扭频率不低于要求的值,正碰和偏置碰撞的前端最大压溃量、防火墙最大侵入量和白车身最大吸能量在某一范围内,以及侧碰车门最大侵入量等为约束条件。
5.4.3
根据相对灵敏度分析结果,以对白车身性能不敏感、但对质量较敏感的白车身结构零件板厚、梁截面面积、形状(边长和夹角)为备选设计变量,再根据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规模及计算机硬件条件,通过综合权衡计算时间和轻量化效果,确定出对白车身减重最有效的设计变量个数进行多目标协同优化设计。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轿车承载式白车身,类似车型(整车整备质量小于3.5 t的其他乘用车)可参照执行。
2
下列标准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但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1-201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 4780-2000《汽车车身术语》;
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20071-2006《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T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
SAE-China J0702-2013技术规范“普通乘用车白车身弯曲刚度测试方法”;
图5-3白车身分段式轻量化多目标优化设计流程
6
6.1
把经多目标协同优化得到的白车身优化设计变量参数(如板厚、梁断面形状等)按照钢板厚度规格和制造工艺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得到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案。
根据该设计方案对白车身结构进行修改,如果所建白车身模型为全参数化模型,结构修改十分方便、快捷;如果为非参数化模型,结构修改较费时。结构修改后,按照5.1的要求重新进行白车身有限元建模。
SAE-China J0701-2013技术规范“普通乘用车白车身扭转刚度测试方法”;
3
本规范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用于轿车白车身的轻量化设计,考虑到它们对主管部门、制造厂商和用户具有实用价值,特规定下列定义。
3.1
本规范所定义的白车身相当于国家标准GB/T 4780-2000中定义的车身本体、即由车身结构件与覆盖件焊接或铆接后不可拆卸的总成,不含四门两盖、门窗玻璃与可拆卸的副车架。
U2——右侧加载点处的垂向位移,m;
图6-2计算白车身扭转刚度时的约束方法
6.2.2.2
采用在白车身与前悬架减振器连接点施加垂向集中反向载荷的方式对白车身进行扭转刚度计算加载,载荷大小为该车型满载时前轴荷的1/2,并向下圆整至1000N的整数倍,加载方式如图6-3所示。
图6-3计算白车身扭转刚度时的加载方式
6.2.2.3
当在白车身上施加最大扭转载荷时,提取白车身上二个加载点处的最大垂向位移值U1和U2,并按(6-2)式计算出白车身的最小扭转刚度。
5.4.4
本技术规范推荐的白车身轻量化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分为整体设计法和分段设计法两种。
5.4.4.1整体设计方法
整体设计方法是在白车身轻量化多目标优化设计中,利用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或iSight、Optimus等软件)和/或代理模型简化分析方法,通过综合调用整车正、侧和偏置碰撞仿真分析模型、白车身有限元模态分析模型和弯、扭刚度分析模型,进行白车身结构的轻量化多目标协同优化设计,一次确定出满足约束条件要求,使各目标函数最小的白车身结构设计变量。其多目标优化模型如图5-1所示。
3.2
白车身产生单位扭转角所需要的外加扭矩,它表征了白车身抵抗扭转弹性变形的能力。
3.3
使白车身产生单位弯曲变形所需的弯矩,它表征了白车身抵抗弹性弯曲变形的能力。
3.4
指轿车前后轮距的平均值与轴距的乘积。
3.5
指白车身的性能指标,如弯曲刚度、扭转刚度、一阶整体弯曲频率、一阶整体扭转频率等,相对白车身结构设计变量如板厚、梁截面面积和形状尺寸等的一阶导数。
本规范由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准。
本规范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吉林大学、长安汽车、一汽集团、中国汽研等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王登峰、陈鑫、张君媛、陈书明、刘波、季枫、王传青、曲兴等
本规范于2014年9月首次发布。
轿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
1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轿车承载式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
三角形最小内角
三角形最大内角
三角形百分比
要求
<20度
<5
>0.6
>40度
<135度
>20度
<140度
<10%
5.1.3
根据白车身各零件材料特性参数,输入单元的材料属性,包括密度、泊松比、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材料的本构关系等。
5.1.4
白车身有限元建模后的结构质量与白车身三维实体模型相比其质量变化不应超过5%,整车碰撞有限元模型总质量变化不超过40kg。白车身的质量应在轻量化设计报告中注明。
在图5-2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形状变量的相对灵敏度不能够通过求导快速计算出来,需要通过DOE分析得到其贡献度,并根据贡献度的大小来提取相应形状设计变量。
5.4.4.2
分段设计方法流程如图5-3所示。它是把白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即板类非安全件的轻量化设计与安全件和梁类零件的轻量化设计。这样可以避免同时进行过大的计算量和分析时间,对计算硬件资源要求也显著降低。但由于白车身上的零件不是相互独立的,一些零件不仅会影响白车身的刚度和模态,也会影响白车身的被动安全性。这种分段式设计方法,在完成白车身安全件轻量化多目标优化设计后,安全件的结构改动可能会影响白车身的刚度、模态性能,需要多次反复修改白车身结构并进行性能验证。也会大大增加白车身总的轻量化设计方案的计算分析时间。
4.2
按照国家标准GB20071-2006《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基于侧面碰撞的白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时,只考虑白车身结构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侧面压溃量、白车身吸能量、B柱加速度等,不考虑车内假人的伤害指标。
4.3
按照国家标准GB/T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基于正面偏置碰撞的白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时,只考虑白车身结构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前端压溃量、白车身吸能量、防火墙侵入量和B柱加速度等,不考虑车内假人的伤害指标。
3.6
指白车身的性能指标,如弯曲刚度、扭转刚度、一阶整体弯曲频率、一阶整体扭转频率等除以零件质量后,相对于白车身结构设计变量如板厚、梁截面面积和形状尺寸等的一阶导数;
4
4.1
按照国家标准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基于正面碰撞的白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时,只考虑白车身结构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前端压溃量、白车身吸能量、防火墙侵入量和B柱加速度等,不考虑车内假人的伤害指标。
5.3
通过对白车身结构进行相对灵敏度分析,找出对车身被动安全性、刚度、NVH性能不敏感,但对减重较敏感的设计变量(如板厚、梁的断面形状、尺寸等);但用传统的灵敏度分析方法确定优化设计变量(如车身上一些小零件设计参数)时,往往出现某些零件对车身性能不敏感但对减重也不敏感的情况,这会给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时设计变量的选取带来困难,因此本规范提出一种相对灵敏度分析方法。
图5-1白车身轻量化多目标协同优化设计模型
整体设计法的设计流程如图5-2所示。
图5-2白车身整体式轻量化多目标优化设计流程
该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重复多次的优化设计计算,只需要一次收敛计算就可以得到使白车身同时满足被动安全性,刚度和模态性能要求的一组轻量化优化设计结果。其缺点是,计算工作量大、计算时间长,需要特殊的计算机硬件资源,同时需要有多目标优化软件、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和被动安全性分析软件条件。
5
5.1
5.1.1
轻量化设计时对白车身的网格划分,主要用四边形壳单元、三角形壳单元、焊点单元、刚性单元等单元来模拟,单元的平均尺寸不超过10mm。
5.1.2
白车身有限元网格划分时单元质量控制基本要求如表5-1所示。
表5-1白车身单元质量控制要求
控制量
单元翘曲角
单元长宽比
雅可比
四边形最小内角
四边形最大内角
6.2
6.2.1
按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规范《普通乘用车白车身弯曲刚度测试方法》中规定的约束、加载方式和弯曲刚度计算方法进行白车身弯曲刚度仿真计算。
6.2.1.1
在白车身与前后悬架减振器四个连接点处施加铰接约束,相当于约束白车身上四个连接点处的XYZ三个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如图6-1所示。
图6-1计算白车身弯曲刚度时的约束方法
5.2.2
按照GB20071-2006《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整车侧面碰撞仿真分析,其假人伤害指标应满足标准规定要求;提取白车身结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侧面最大侵入量和侵入速度、B柱碰撞加速度曲线、白车身吸能量曲线。
5.2.3
按照GB/T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进行整车正面偏置碰撞仿真分析,其假人伤害指标应满足标准规定要求;提取白车身结构抗撞性评价指标,如前端最大压溃量、B柱碰撞加速度曲线、防火墙最大侵入量、白车身吸能量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