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简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详解和示例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详解和示例
2、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3、排比
1、定义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二种】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通感、互文、呼告等。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修辞方法不只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作文这一重要的知识,所以绝不能忽视;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象征、寄寓寄托,呼告等;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一、比喻:1、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4、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1、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2、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3、拟人的作用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4、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三、夸张:1、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2、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3、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4、例句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四、排比:1、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2、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3、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4、例句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五、对偶:1、什么是对偶又叫对仗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2、判断要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3、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4、例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六、借代:1、什么是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2、判断要点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3、典型句子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七、反问:1、什么是反问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反问是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2、反问的作用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3、例句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八、设问:1、什么是设问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2、判断要点明知故问,自问自答;3、设问的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4、例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九、对比:1、什么是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2、判断要点: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3、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十、反复:1、什么是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2、反复的种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十一、双关:1、什么是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2、例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十二、引用:1、什么是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和暗引两种;2、引用的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3、例如: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十三、反语:1、什么是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直白将就是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3、例如: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十四、联想:1、什么是联想也就是想象;2、联想的作用使事物生动化;3、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十五、通感:1、什么是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2、通感的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3、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十六、顶真:1、什么是顶真也做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2、顶真的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3、例如: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十七、互文1、什么是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2、互文的作用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3、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十八、回环1、什么是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2、回环的作用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3、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星岛港迎港岛星;。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需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修辞手法,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6.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7.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8.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9.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10.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1.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2.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语文修辞手法名称如下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分正衬、反衬),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仿词;呼告,互体,互文,回环,借代,设问,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夸张,双关,用典,谐音,象征,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

常用的修辞手法举例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所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所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所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对偶。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8种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呼告、通感、反语、互文、寄寓。

具体作用如下: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是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5、通感: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16、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17、互文:互文,也叫互辞,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8、寄寓: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集中表现。

有托物(事/人)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人)抒情等多种方式。

12种修辞手法

12种修辞手法

12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对比、反复、引用、借代。

下面就依次举例说明:1,比喻。

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其作用是将表达的内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2,拟人。

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活泼、生动、形象。

3,夸张。

是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其作用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就是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

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

5,对偶。

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其作用是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其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7,反问。

就是反过来问提问的人。

其特点是只问不答,答在其中。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引发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强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8,反语。

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其作用是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9,对比。

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

其作用是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10,反复。

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其作用是强调某个意思或情感。

11,引用。

就是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名言等),提高表达效果。

其作用是使证据充分,加强说服力,语言凝练,富启发性。

12,借代。

就是不直接说明事物,用与它有关的其他事物来称呼它。

其作用是引人联想,使形象更突出,特点更鲜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方法简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初中其它修辞:引用、互文、借代、顶真、通感、联想……一、【比喻】补充1、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 _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女口: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女口: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女口:在稿纸上踩出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注意: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2、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见《点击中考》P373、作用:生动具体形象;表达效果回答技巧: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例:下列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紫藤萝的花朵比作帆,花萼比作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紫藤萝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花盛开的喜悦之情(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二、【拟人】补充1、作用: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2、表达效果格式回答: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情感或动作行为,生动体现了表现作者情感。

女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油蛉、蟋蟀人的行为,生动体现了夏天的勃勃生机。

三、【夸张】补充1 、作用: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2 、夸张类别有:扩大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表达效果答题技巧:运用……修辞,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了诗人愁绪之深,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排比补充1、结构相同、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要三个以上!2 、作用:增强语势,节奏感,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表达效果答题技巧:运用……修辞,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语势,抒发了作者……(情感)3、排比与反复区别排比三个三个以上,词语句子部分相同;反复把某词语、句子重复两次以上,词语句子完全相同。

五、、【对偶】补充1、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正对):墙上,根底浅;山间,。

(反对):千夫指,俯首甘为。

():才饮长江水,又食。

2、作用: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音韵和谐,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 (正对):墙上,根底浅;山间,。

(反对):千夫指,俯首甘为。

():才饮长江水,又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表达作用答题技巧:运用对偶修辞,使句子整齐匀称,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音乐美。

表达了作者(感情)六、【反复】补充1、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 ----- (连续反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 (间隔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倒愈像一个国,失了谁也不响,倒愈像一个国。

七、【设问】补充1、自问自答,引起思考2、作用:提醒人们注意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如:-----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3、不同位置设问作用: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引出下文。

中间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注意。

八、【反问】1、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含其中)。

2、作用:增强语气。

3、表达作用答题技巧:运用反问修辞,强调(内容),强烈表达……情感。

修辞方法及作用1 、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特点(相似点)表达了——之情。

这句话把——比做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2、拟人修辞手法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人的情感、动作行为,使——富有人情味。

语言更优美。

3 、夸张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5 、对偶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7 、设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了——意思是说——,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练习典型练习典型练习典型练习1、辨析修辞格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E.清晨,鸟儿们唱着动听的歌。

()F.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G.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H.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及其表达作用1 、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2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3 、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4、爸爸妈妈,这能全怪我吗?5、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6 、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7、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其它修辞:引用】如:---- 孔子曰:「。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你千万不要气馁。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特征代本体):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的说,慢慢向外走去专名代泛称):你们杀死一个,会有千百万个站起来!【顶真】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不兴,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例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联想】:,地上好像上了火.【】:“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与听觉相互沟通。

【】:,道是无晴还有晴。

【】: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记叙顺序及作用: (2) 倒叙 先写结果 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 使物人格化 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 揭示本质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表达了,,的情感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 突出事物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 突出所写的对象 ,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作用造成悬念、吸引 )(作用对情节起5、(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A、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B、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C、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承接上文⑵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⑷为后文作铺垫7、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8、描与的种类及作用:种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早主题。

9、小说二要素:人物、环境、情节10、环境描写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A、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B 、衬托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C、推动情节发展D、揭示文章主题。

借景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