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罪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
了解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了解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故意伤害罪是刑法中常见的一种犯罪行为,具体内容包括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致使他人死亡或者重伤等情形。
在刑法中,对于故意伤害罪的数罪并罚也得到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对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数罪并罚的相关规定和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嫌疑人以故意行为对他人身体进行伤害的行为。
故意是故意伤害罪构成的重要要件之一,是指犯罪嫌疑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伤害后果,但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
与故意相对应的是过失,过失是指犯罪嫌疑人并非有意造成伤害后果,而是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其次,故意伤害罪还需要具备客观的伤害行为和主观的伤害目的。
客观的伤害行为是指犯罪嫌疑人通过实际动作对他人身体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如打、殴、捅、刺等。
主观的伤害目的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伤害行为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而非出于其他目的。
二、数罪并罚的相关规定在我国法律中,对于犯罪行为的判罚原则包括数罪并罚原则。
数罪并罚是指当犯罪嫌疑人在同一时间内犯有多个罪名时,法庭可以依法对其同时进行审判和判决。
对于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的情况,我国刑法第53条明确规定了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故意伤害罪与其他犯罪行为同时构成的,如故意伤害罪与盗窃罪、强奸罪等同时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法庭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和情节,对其同时进行数罪并罚的判决。
第二种情形是故意伤害罪作为主罪与其他犯罪行为作为附罪同时构成的。
例如,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故意伤害罪的同时还实施了故意损坏财物罪。
在这种情况下,法庭可以判处犯罪嫌疑人单独的刑罚,但需要将各罪相加后确定刑罚的执行期限。
三、法律适用与案例分析故意伤害罪的法律适用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据我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轻伤或者轻微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以下是一起关于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的案例:某甲因家庭纠纷和乙产生矛盾,情绪失控之下,甲持刀将乙捅伤,导致乙多处重伤。
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解释及刑法条文

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解释及刑法条文【找法网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只有致他人轻伤或者以上的,才构成故意伤害罪,轻微伤)[刑法条文]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七条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八条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八十九条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二扶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三十三条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以暴力、威胁方法强迫他人出卖血液的,处五年以仁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上海故意伤害罪17条量刑标准

上海故意伤害罪17条量刑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犯罪行为的制裁也越来越严厉。
在刑法体系中,故意伤害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行为,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对于故意伤害罪的处罚也比较严格。
而在上海地区,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
本文将就《上海故意伤害罪17条量刑标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一、故意伤害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嫌疑人以故意行为为手段,对他人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是对他人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其中,故意是指犯罪嫌疑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仍然有意进行这种行为。
而身体伤害则包括轻伤、重伤和特别重伤,其中轻伤是指身体的轻微损伤,重伤是指身体的严重损伤,而特别重伤则是指造成了严重后果的伤害,如导致残疾或死亡等。
二、上海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为了更好地规范故意伤害罪的刑事制裁,上海地区特别制定了《上海故意伤害罪17条量刑标准》。
这份量刑标准对于故意伤害罪的量刑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轻伤案件的刑事制裁对于轻伤案件,一般采取拘役、有期徒刑、罚金等刑罚进行制裁。
其中,拘役的刑期一般在3个月以下,有期徒刑的刑期一般在3年以下,罚金的数额一般在5000元以下。
2. 重伤案件的刑事制裁对于重伤案件,一般采取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刑罚进行制裁。
其中,有期徒刑的刑期一般在3年以上10年以下,无期徒刑则是刑期在10年以上或者终身监禁。
3. 特别重伤案件的刑事制裁对于特别重伤案件,一般采取无期徒刑、死刑等刑罚进行制裁。
其中,无期徒刑是指刑期在10年以上或者终身监禁,而死刑则是指对于造成特别重大后果的故意伤害罪犯,可以适用死刑的刑罚。
4. 其他情况的刑事制裁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特别的刑事制裁。
比如,如果故意伤害罪犯是在醉酒、精神异常或者悔罪等情况下实施犯罪,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故意伤害罪量刑、案例

故意伤害罪量刑、案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4条之规定,故意伤害罪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对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对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里所说的“重伤”,依照刑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的;(2)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机能的;(3)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
其中“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主要是指上述几种重伤之外的在受伤当时危及生命或者在损伤过程中能够引起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以及其他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损伤,主要包括颅脑损伤、颈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骨盆部损伤、脊柱和脊髓损伤以及烧伤、烫伤、冻伤、电击损伤、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致伤因素引起的损伤等。
1990年3月29日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鉴定重伤主要依据该《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进行。
温州故意伤害罪律师3.对故意伤害他人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这里所说的“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出于损害他人健康的故意而伤害他人,但由于被害人受到伤害后得不到及时或者有效的救治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
“特别残忍手段”,是指故意造成他人严重残疾而采用毁容、挖人眼睛、砍掉人双脚等特别残忍的手段伤害他人的行为。
温州故意伤害罪律师一、故意伤害罪案情摘要2010年10月30日下午,被告人苟某某和同班同学李某某、赵某某等人不满李某(某中学学生、本案被害人)到新二中找班上的女同学向某某耍,双方扬言打架,李某便召集了陈某、李某、陈某某等人在校门口等候。
刑法221入罪标准

刑法221入罪标准
刑法221条规定了故意伤害罪的入罪标准,根据该条规定,对于故意伤害他人
身体,致使被害人轻伤或者严重伤残的,构成犯罪。
那么,故意伤害罪的入罪标准具体是怎样的呢?
首先,故意伤害罪的入罪标准是建立在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的基础之上的。
也
就是说,犯罪嫌疑人必须是以故意为目的,通过某种行为对他人的身体造成了伤害,这样才构成故意伤害罪。
因此,对于意外伤害或者无意识的伤害行为,并不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入罪标准。
其次,故意伤害罪的入罪标准还需要考虑到被害人的伤情。
根据刑法221条的
规定,被害人轻伤或者严重伤残的,才构成犯罪。
那么,轻伤和严重伤残又是如何定义的呢?轻伤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但并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严重伤残则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损伤,影响了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故意伤害罪的入罪标准还需要考虑到被害人的伤情程度。
最后,故意伤害罪的入罪标准还需要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
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必须是有意识地实施了对他人身体的伤害行为,并且是以故意为目的的。
只有在犯罪嫌疑人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的情况下,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入罪标准。
总的来说,故意伤害罪的入罪标准是建立在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的基础上的,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被害人的伤情和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
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入罪标准。
法律讲堂故意伤害案件(3篇)

第1篇一、故意伤害案件概述故意伤害案件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他人,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行为。
故意伤害案件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罪名,涉及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本文将从故意伤害案件的概念、构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二、故意伤害案件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故意伤害案件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故意伤害案件的主体。
2. 客体要件故意伤害案件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
3. 主观要件故意伤害案件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他人,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4.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案件的客观要件是行为人实施了伤害他人的行为,并且造成了他人的人身伤害。
人身伤害包括轻伤、重伤和死亡。
三、故意伤害案件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故意伤害案件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民事责任故意伤害案件的行为人还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受害人可以要求行为人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损失。
3. 行政责任对于轻微的故意伤害行为,公安机关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等。
四、故意伤害案件的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故意伤害案件的案例分析:案例:被告人甲与被害人乙系邻居,因邻里纠纷,甲多次辱骂乙。
一日,甲与乙发生争吵,甲持菜刀将乙砍伤,造成乙重伤。
经鉴定,乙的伤势构成重伤二级。
分析:1. 主体要件:甲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故意伤害案件主体要件。
2. 客体要件:甲的行为侵犯了乙的人身权利,符合故意伤害案件客体要件。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与过失伤害的认定标准及法律后果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与过失伤害的认定标准及法律后果在刑法中,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是两种常见的犯罪行为,其认定标准和法律后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对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
一、故意伤害的认定标准及法律后果故意伤害是指犯罪人有意实施行为,以致使他人身体受到伤害的犯罪行为。
故意伤害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两个要素:主观方面的故意和客观方面的伤害结果。
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其行为会导致他人受伤,但故意进行行为。
具体来说,刑法对主观故意的要求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直接故意,即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导致他人受伤,而故意实施该行为;二是间接故意,即犯罪人虽不是直接想要伤害他人,但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依然故意进行。
客观伤害结果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实际导致了他人身体上的损伤。
根据刑法规定,只有当伤害结果达到一定程度时,故意伤害才会成立。
例如,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如果故意伤害导致他人轻伤,犯罪人将面临刑事责任;而若导致他人重伤或者死亡,则构成故意伤害罪。
对于故意伤害的法律后果,我国刑法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轻伤嫌疑人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罚金或拘役,重伤或死亡的嫌疑人则可能会面临较长的监禁刑期。
二、过失伤害的认定标准及法律后果过失伤害是指犯罪人由于过失或疏忽,导致他人受伤的犯罪行为。
过失伤害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犯罪人的过失行为,过失行为的不法性和后果的发生关系。
过失行为是指犯罪人未能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造成他人受伤的行为。
在刑法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案件中的情况来判断犯罪人是否存在过失行为,如是否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交通事故等。
过失行为的不法性是指犯罪人的过失行为应当尽到的注意义务是不应违反的法律规定。
换言之,如果犯罪人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即使其过失导致他人受伤,也不构成过失伤害罪。
最后,过失伤害的认定还需要考虑过失行为与实际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只有当过失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因果联系时,才能认定为过失伤害。
刑事诉讼法故意伤害罪怎么规定

刑事诉讼法故意伤害罪怎么规定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无时无刻不受到人类相互间的伤害,在早先时代,为管理好国家我们祖先就有对伤害罪的相关规定。
社会发展到现代,我国刑法中对故意伤害罪有了更详细和更完整的法律规定。
今天小编就讲讲我国刑事诉讼法故意伤害罪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
故意伤害罪虽然有3个幅度的法定刑,但不可能将同种数罪作为法定刑升格的情节,如果按一罪论处,难以实现罪刑相适应。
▲二、刑法诉讼中对故意伤害罪的规定及量刑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三节自首和立功第六十七条【一般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特别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5月9日)第一条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
(一)关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
要准确把握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的标准。
对故意杀人犯罪是否判处死刑,不仅要看是否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还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全部情况。
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慎重,应当与发生在社会上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其他故意杀人犯罪案件有所区别。
对于被害人一方有明显过错或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或者被告人有法定从轻处罚情节的,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要注意严格区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在直接故意杀人与间接故意杀人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是不同的,在处刑上也应有所区别。
间接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虽然都造成了死亡后果,但行为人故意的性质和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不注意区分犯罪的性质和故意的内容,只要有死亡后果就判处死刑的做法是错误的,这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予以纠正。
对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的,才可以判处死刑。
要准确把握故意伤害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以下简称“工伤标准”),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残疾”是指下列情形之一:被害人身体器官大部缺损、器官明显畸形、身体器官有中等功能障碍、造成严重并发症等。
残疾程序可以分为一般残疾(十至七级)、严重残疾(六至三级)、特别严重残疾(二至一级),六级以上视为“严重残疾”。
在有关司法解释出台前,可统一参照“工伤标准”确定残疾等级。
实践中,并不是只要达到“严重残疾”就判处死刑,还要根据伤害致人“严重残疾”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犯罪情节和危害后果来决定刑罚。
故意伤害致重伤造成严重残疾,只有犯罪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的,才能考虑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10〕36号《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
(二)故意伤害罪
1、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故意伤害致一人轻伤的,可以在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故意伤害致一人重伤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3)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伤害致一人重伤,造成六级严重残疾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除外。
(4)故意伤害致一人死亡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
刑起点。
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除外。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伤亡后果、伤残等级、手段的残忍程度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3、雇佣他人实施伤害行为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4、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1)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
(2)因被害人的过错引发犯罪或对矛盾激化引发犯罪负有责任的;
(3)犯罪后积极抢救被害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第二十六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第二十七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八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九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法发〔2010〕9号)
30、对于恐怖组织犯罪、邪教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进行走私、诈骗、贩毒等犯罪活动的犯罪集团,在处理时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对犯罪组织或集团中的为首组织、指挥、策划者和骨干分子,要依法从严惩处,该判处重刑或死刑的要坚决判处重刑或死刑;对受欺骗、胁迫参加犯罪组织、犯罪集团或只是一般参加者,在犯罪中起次要、辅助作用的从犯,依法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符合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
对于群体性事件中发生的杀人、放火、抢劫、伤害等犯罪案件,要注意重点打击其中的组织、指挥、策划者和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积极参与者;对因被煽动、欺骗、裹胁而参加,情节较轻,经教育确有悔改表现的,应当依法从宽处理。
31、对于一般共同犯罪案件,应当充分考虑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方面的不同,根据事实和证据能分清主从犯的,都应当认定主从犯。
有多名主犯的,应在主犯中进一步区分出罪行最为严重者。
对于多名被告人共同致死一名被害人的案件,要进一步分清各被告
人的作用,准确确定各被告人的罪责,以做到区别对待;不能以分不清主次为由,简单地一律判处重刑。
33、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对于主犯或首要分子检举、揭发同案地位、作用较次犯罪分子构成立功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应当从严掌握,如果从轻处罚可能导致全案量刑失衡的,一般不予从轻处罚;如果检举、揭发的是其他犯罪案件中罪行同样严重的犯罪分子,或者协助抓获的是同案中的其他主犯、首要分子的,原则上应予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从犯或犯罪集团中的一般成员立功,特别是协助抓获主犯、首要分子的,应当充分体现政策,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