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结构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论1.地下建筑结构的概念。
地下建筑结构——埋置地层内部的结构衬砌——与土层接触的永久性支护结构承重、维护作用2.结构形式选择考虑的因素:答:1、使用功能;2、地质条件;3、施工技术第二章:地下建筑结构的荷载1、概念:主动土压力:当挡土结构向离开土体方向偏移时,使墙后土体的应力状态达到主动极限平衡状态时填土作用于墙背的土压力。
被动土压力:当挡土墙向土体方向偏移挤压填土至其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作用于墙背上的土压力。
静止土压力:挡土结构在土压力作用下,结构不发生变形和任何位移,背后填土处于弹性平衡状态,此时作用在结构上的侧向土压力称为静止土压力。
围岩压力:位于地下结构周围变形或破坏的岩层,作用在衬砌结构或支撑结构上的压力。
普氏压力拱理论:洞室开挖后如不及时支护,洞顶岩土将不断垮落而形成一个拱形,又称塌落拱。
其最初不稳定,若洞侧壁稳定,则拱高随塌落不断增高,如侧壁不稳定,则拱高和拱跨同时增大。
当洞的埋深较大时塌落拱不会无限发展,最终将在围岩中形成一个自然平衡拱。
地层弹性抗力:结构变形使土体被动受力时,土对结构的产生的反作用力。
决定于结构的变形和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2.水土压力计算方法:郎肯土压力计算公式,考虑地下水时水土压力计算方法和计算图式。
3.(了解)按松散体理论对浅埋结构与深埋结构的划分,浅埋结构和深埋结构垂直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
4 .土层弹性抗力的计算理论:局部变形和共同变形理论要点。
局部变形理论:Winkler模型,认为地层的弹性抗力与变为成正比。
共同变形理论:弹性半无限空间模型,弹性地基上一点的外力不仅引起该点发生沉陷而且还会引起附近一定范围的地基沉陷。
第四章:浅埋式结构1.概念:浅埋式结构浅埋式结构:覆盖土层较薄,不满足压力拱成拱条件,或软土地层中覆盖层厚度小于结构尺寸的地下结构。
2.了解浅埋式结构形式和特点。
(1)直墙拱:从结构受力分析看,拱形结构主要承受轴向压力,其中弯矩和剪力都较小。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期末复习总结

一、地下空间开发深度可分为浅层区域(0~10m);次浅层区域(10~30m);次深层(30~100m);深层区域(≥100m)。
二、地下空间分类:按使用功能:1、地下民用建筑:覆土建筑单建、附建式,窑洞等;2、地下工业建筑:地下厂房3、地下交通建筑:地铁和地下公路4、地下防灾防护空间:人防工程5、地下公共设施空间工程:管线廊道、电站、油气站等6、其他特殊地下空间建筑:墓葬、特殊出库等7、地下综合体:地下街群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特点:1、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受到原有城市规划的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有地面建筑基础的限制。
2、地下空间规划应结合地面建筑的地下室开发利用进行;3、次浅层以内的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常结合地面道路进行;4、次浅层以内的地下公共空间建筑常结合城市的广场、绿地、公园、庭院进行规划。
5、地下空间开发成本高,居住和使用条件及舒适性较地面状况差;6、地下空间规划受地质条件影响大,技术条件要求地下空间建筑必须认真对待土层等地质条件影响;7、地下空间工程范围较广泛,类型多,技术条件复杂,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8、地下空间建筑规划可以减少城市建设占用的耕地,降低对地下水、大气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9、地下空间规划反映不出城市的景观艺术。
四、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关键问题1)城市中地下空间规划应为点、线、面的结合;2)规划中以地下交通工程为依托,连接各个中心的地下综合体;3)地下空间规划中应尽可能考虑市政管线廊道建设的可能性;4)城市繁华区地下空间规划主要单体建筑内容为地下商业街、停车场、下沉式休闲广场等等。
5)在城市非繁华区建设,如条件允许可考虑规划地下居住建筑(地下室),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应考虑采光、通风和绿化。
6)地下空间建筑规划要考虑到室内外环境以及特殊时期的功能。
五、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定义):基于城市性质和规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方针、策略、相对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统一安排、合理布局、有机联系,是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发展方向,为下阶段的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内容提要要点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内容提要第1章 绪论(重点>10分)一、现代城市发展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
1991年东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国际会议通过的《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二、地下空间的分类(1)地下空间按其功能可分为:①居住空间:地下空间可以居住,但不能全部满足居住环境条件,大量人口地下居住不现实。
②商业服务空间:商场、餐厅等,与动态交通功能相联系,更能吸引人流。
要重视防灾措施。
③文娱体育空间:文化、娱乐和体育功能。
④交通空间:可分为动态交通空间(地铁、公路隧道、人行通道)和静态交通空间(地下停车库)。
⑤公用设施空间:地下管线;⑥工业空间:用于轻工业或手工生产、军事工业等用途。
⑦贮存空间:地下空间的恒温、恒湿等特点,地下贮存成本低、节能、安全。
⑧防灾减灾空间: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综合防灾防护;⑨高层建筑的设备用空间:利用地下空间作设备层。
(2)地下空间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①自然地下空间:由溶蚀、火山、风蚀、海蚀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地下空间,包括喀斯特溶洞、熔岩洞、风蚀洞、海蚀洞等。
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也可作为地下工厂、地下仓库、地下电站,战时也可作为防空洞使用。
②人工地下空间资源:一类是交通空间、物流空间、贮存空间等;一类是开发地下矿藏、石油形成的废旧矿井空间。
(3)按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深度分类,可分为浅层空间、中层空间和深层空间三类。
①浅层空间:由地表至-30m 深度开发的空间,主要用于商业、文娱等;②中层空间:由-30m 至-100m 深度内开发利用的空间,主要用于地下交通、城市污水处理及水、电、气等公用设施;③深层空间:指-100m 以下的地下空间,可用作快速地下交通线路、危险品仓库、冷库、贮库等。
三、地下空间的特点(1)为城市规模扩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2)良好的密闭性、稳定的温度环境,适宜掩蔽及对环境湿度有较高要求的工程;(3)节约城市用地,保护农田及环境,节约资源;改善城市交通,减轻城市污染等;(4)地下空间建筑有较强的防灾减灾优越性,有效地防御各种武器的杀伤;(5)地下空间建筑施工难度大、复杂,一次性投资成本高,但使用寿命长;(6)地下空间自然光线不足,室外环境隔绝,人们适应性较差;防水防潮要求较高;封闭特性对设备要求较高等;受地质条件影响大。
(完整版)同济大学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完整版)同济⼤学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绪论1.1 城市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1.2 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1.3.1 节约城市⼟地资源⼟地资源节约化的发展模式。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经验:把⼀切可以转移到地下的设施转⼊地下,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
1.3.2 节约城市能源和⽔资源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隔热性,热稳定性和封闭性,可⽤来贮热贮冷,贮藏⽔资源、电能和⼯⼚精密⽣产。
1.3.3 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盾(1)缓解城市交通⽭盾:地下停车库容量⼤,⽤地少(2)改善城市⽣态环境:缓解⼤⽓污染,⽔污染,噪⾳污染。
建筑杂密,绿地减少(3)提⾼城市的综合防灾能⼒:抵御战争空袭,地震,风暴,⽕灾。
地下救灾物资(4)有效解决“城市综合征”⼆.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2.1 国内外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和⽅法2.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量研究2.2.1 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2.2.2 国内研究成果和实践2.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后发优势三.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作内容和编制程序3.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原则3.1.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根本作⽤:作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和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开发利⽤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标的⼿段之⼀。
核⼼任务:根据不同的⽬的进⾏地下空间安排,探索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不同功能之间的互相管理关系。
主要任务: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进⾏综合布局,协调地下与地上、地下与地下的建设活动,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基本任务: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态系统,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地⾯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3.1.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地下空间开发不可逆,⼀次到位,长远考虑,留有余地(2)地上地下相互协调的原则:地下和地上空间形成整体(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的原则:统⼀规划,分期实施。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结构期末复习重点

衬砌结构主要是起承重和围护作用。
承重,即承受岩土体压力、结构自重以及其它荷载作用;围护,即防止岩土体风化、坍塌、防水、防潮等。
土层地下建筑结构型式:(一)浅埋式结构:(二)附建式结构:(三)沉井结构(四)地下连续墙结构:(五)盾构结构(六)沉管结构:(七)桥梁基础结构(八)其它结构:还包括顶管结构和箱涵结构等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结构的区别:(1)计算理论、设计和施工方法(2)地下建筑结构所承受的荷载比地面结构复杂。
(3)地下建筑结构埋置于地下,其周围的岩土体不仅作为荷载作用于地下建筑结构上,而且约束着结构的移动和变形。
计算理论上最主要差别:在地下建筑结构设计中除了要计算因素多变的岩土体压力之外,还要考虑地下结构与周围岩土体的共同作用。
岩石地下建筑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直墙拱形、圆形、曲墙拱形等。
(一)、拱形结构1.贴壁式拱形结构(1)半衬砌结构(2)厚拱薄墙衬砌结构(3)直墙拱形衬砌(4)曲墙拱形衬砌结构2.离壁式拱形衬砌结构(二)喷锚结构(三)穹顶结构(四)连拱隧道结构(五)复合衬砌结构最常用的是拱形结构,具有以下优点:(一)地下结构的荷载比地面结构大,且主要承受垂直荷载。
因此,拱形结构就受力性能而言比平顶结构好(二)拱形结构的内轮廓比较平滑,只要适当调整拱曲率,一般都能满足地下建筑的使用要求,并且建筑布置比圆形结构方便,净空浪费也比圆形结构少。
(三)拱主要是承压结构。
适用于采用抗拉性能较差,抗压性能较好的砖、石、混凝土等材料构筑。
材料造价低,耐久性良好,易维护。
普氏压力拱理论:洞室开挖后如不及时支护,洞顶岩土将不断垮落而形成一个拱形,又称塌落拱。
其最初不稳定,若洞侧壁稳定,则拱高随塌落不断增高,如侧壁不稳定,则拱高和拱跨同时增大。
当洞的埋深较大时塌落拱不会无限发展,最终将在围岩中形成一个自然平衡拱。
荷载种类:按存在状态分为静荷载、动荷载和活荷载;按其作用特点:永久(主要)荷载、可变(附加)荷载和偶然(特殊)荷载.水土压力分算:砂性土和粉土.水土压力合算:粘性土围岩压力是指位于地下结构周围变形及破坏的岩层,作用在衬砌或支撑上的压力。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笔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地下空间的开发历史1. 早期利用:人类早期利用地下空间主要用于居住、储藏食物等生活生产需求。
例如,古代的洞穴居住、地窖储藏等。
2. 中国的地下空间发展:5000多年前,中国开始利用地下空间储藏粮食,古代铜矿矿井、石窟群等都是早期的地下工程。
近现代,中国城市的地下空间利用进入新阶段,如地铁建设、地下商业街等。
例如,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是中国最早的地铁系统之一。
3. 世界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地铁的发明和建设使地下空间利用大规模发展。
二战期间,地下空间在防护和战争中作用凸显。
20世纪后半叶,地下空间利用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巴黎地铁始建于19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之一。
二、地下空间开发技术1. 开挖技术:传统的钻爆法、机械开挖法等。
钻爆法利用钻机钻孔,然后将炸药放入孔中爆破,适用于硬岩地质条件。
机械开挖法利用挖掘机、铲车等机械设备进行开挖,适用于软土或软岩地质条件。
2. 支护技术:锚杆、喷射混凝土、地下连续墙等。
锚杆通过钻孔将钢筋或钢缆锚固在岩土体中,提供支撑力。
喷射混凝土是将混凝土通过喷射机喷射到岩土体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支护层。
地下连续墙是在地下挖掘过程中,先建造一道连续的墙体,再进行开挖。
3. 隧道施工技术:盾构法、掘进法、沉管法等。
盾构法利用盾构机在地下推进,同时构建隧道衬砌。
掘进法是通过掘进机在地下挖掘,形成隧道。
沉管法是将预制的管段沉放到水中,形成隧道。
4.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框架结构、拱顶结构、地下连续墙结构等。
框架结构利用钢筋和混凝土构建框架,适用于大型地下空间。
拱顶结构利用拱形结构提供支撑力,适用于地下隧道等。
地下连续墙结构是利用地下连续墙作为支撑和围护结构。
三、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1. 地下空间总体布局: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地下空间总体布局。
例如,根据城市的功能区划分,规划商业区、居住区、交通枢纽等地下空间布局。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总复习知识点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一个城市化过程。
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
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第一阶段。
城市通过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
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了,外延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段。
目前的泛城市化现象,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程的第四阶段。
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
但是不同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
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城市容量又称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建筑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
理论容量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
实际容量是一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
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
城市容量的计算方法。
理论容量和实际容量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或空间。
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
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
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基数。
同济:上海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规划(101页)1

161.6万m3 (折合40.4万m2 ) 9.6万m3 16.2万m3 19.2万m3 17.6万m3 (折合2.13万m2 ) (折合4.63万m2 ) (折合4.8万m2 ) (折合8.8万m2 )
考虑地下空间综合的需求,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需 求量为270万m3,开发强度的20.6%
2006年12月
二、规划总则
规划依据
•《上海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83-99)
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
保护建筑分布
北外滩很多建筑被列入上海市保护和优秀近代建筑。如沿江的俄罗斯领 事馆、上海大厦、浦江饭店和提蓝桥风貌保护区
2006年12月
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
轨道交通设施图
规划区域内的地铁有:12号线和4号线,及一条沿江轨道交通线。其中12号 线在规划区域内设站2座——旅顺路站和公平路站, 4号线杨树浦路站,沿江线 设外白渡桥站、新建路站、提篮桥站、杨树浦路站(属杨浦区)4座车站。
二、规划总则
总体目标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集约利用的各种城市 功能正常运转,提供安全、舒适、多样、可达的交通环境,改善滨水景观环 境品质,强化北外滩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
2006年12月
三、需求预测
地下空间资源供给
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近期的开发较为适宜的深度范围控制在0~-20m。远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一.绪论1.1 城市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1.2 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土地资源节约化的发展模式。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把一切可以转移到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
1.3.2 节约城市能源和水资源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隔热性,热稳定性和封闭性,可用来贮热贮冷,贮藏水资源、电能和工厂精密生产。
1.3.3 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1)缓解城市交通矛盾:地下停车库容量大,用地少(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
建筑杂密,绿地减少(3)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抵御战争空袭,地震,风暴,火灾。
地下救灾物资(4)有效解决“城市综合征”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二.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2.1 国内外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2.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量研究2.2.1 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2.2.2 国内研究成果和实践2.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后发优势三.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3.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原则3.1.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根本作用:作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和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之一。
核心任务: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地下空间安排,探索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不同功能之间的互相管理关系。
主要任务: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布局,协调地下与地上、地下与地下的建设活动,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基本任务: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地面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3.1.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地下空间开发不可逆,一次到位,长远考虑,留有余地(2)地上地下相互协调的原则:地下和地上空间形成整体(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落到实处,切合实际(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原则: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相结合3.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3.2.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地下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步骤如下:(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掌握开发利用的现状,勘查地质状况和分析发展条件(2)研究确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规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进行空间布局,综合确定平面和竖向规划(4)提出各专业的地下空间规划原则和控制要求(5)安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6)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老城区以解决城市问题为主,新城区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为主。
3.2.2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特点(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系统性的工作(2)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工作具有专业性3.3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调查研究和基础资料调查工作的三个方面:(1)现场踏勘(2)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3)分析研究基础资料包括:(1)城市勘察资料: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2)城市测量资料: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地下管线和各种比例的地形图(3)气象资料(4)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5)城市人防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6)城市交通资料(7)城市土地利用资料(8)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资料(9)城市环境资料3.4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重点与期限划分城市规划编制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大、中城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阶段划分应该与此规定相对应。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阶段的期限应该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规划期限一般是 20 年。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是 5 年。
3.5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1)功能的确定(2)需求规模预测(3)布局形态确定(4)近期建设安排四.地下空间资源评估4.1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目的和意义4.2 评估理论和方法模糊综合评价适合于这一类模糊环境下复杂系统的多层次、多属性的决策问题4.3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主要选取指标:(1)区域地质构造(2)地下空间开发区域的岩土性质(3)水文地质(4)地面建筑对地下空间资源质量的影响(5)地下空间开发深度影响4.4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数量计算模型数量包括:可合理开发量,可有效利用量,实际开发量。
4.4.1 城市地面建筑下地下空间资源计算模型地基附近的一定空间是不可开发的。
基础下部的地下空间可分为三个区域:(1)第一部分主要受到建筑物荷载所产生的地基附加应力的影响(2)第二部分主要受到建筑物的基础侧向稳定性的影响,局部受到建筑物荷载所产生的地基附加应力的影响(3)第三部分受到建筑物地基稳定性的影响较小,是地下空间开发的蕴藏区4.4.2 城市道路,广场下地下空间开发模型影响深度为 3m4.4.3 城市绿地下地下空间开发模型影响深度为 2+1=3m4.4.4 城市水体下地下空间开发模型4.4.5 城市高地,山地地下空间开发模型4.4.6 城市其他情况下地下空间开发模型五.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5.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目的5.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意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三方面:5.2.1 有利于构筑资源节约型和谐城市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的预测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地下空间需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地下容积率等基础指标的确定。
5.2.2 有利于打造布局紧凑型立体城市5.2.3 有利于创建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城市其他矛盾的主要根源。
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量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型立体内涵式的存量优化发展模式。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轨道交通,城市隧道和共同沟等。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可逆性。
5.3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理论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一个关键参量和重要依据,其预测工作是城市地下空间整个规划中的一个必要程序。
两个原则:一方面沿用现行城市规划编制的相关标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特征与规律,与现行的规划编制的框架内有所突破。
地下空间规划的基础理论是决定一个城市在规划期内地下空间开发总规模的合理预测。
(1)功能需求预测法:地铁隧道及车站,地下社会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居住区地下空间 P60 图 5.1(2)建设强度预测法:上位规划,建设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和强度(3)人均需求预测法:一个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人均指标,一个是人均规划用地指标(4)综合需求预测法第一类为区位性需求第二类为系统性需求第三类为设施性需求具体内容,比如:居住区,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广场和大型绿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城市基础设施各系统,地下贮库5.4 层次分析法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六.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形态6.1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6.1.1 城市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结构的演化方式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已经由原来的以功能型为主,转向以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6.1.2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功能是动力因素,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地下空间构成的主体。
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6.2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确定6.2.1 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山水城市”(2)适应原则:适应地下空间的特性(3)对应原则:地下与地上功能联系(4)协调原则:交通、基础设施、环境问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需要协调发展。
6.2.2 功能类型(1)民防工程(2)非民防工程6.2.3 复合利用分类(1)简单功能:功能单一(2)混合功能:多种功能混合,但缺乏连通(3)综合功能:主要强调连通性6.2.4 主要功能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功能有交通、商业、文娱、居住、仓储、防灾等。
6.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阶段与功能类型6.3.1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阶段与特征6.3.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个发展阶段规划要点6.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6.4.1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在城市地下空间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以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序进行,实现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
6.4.2 系统综合原则城市的发展不是城市的简单扩大,而是体现新的功能组织和功能分工,具有更高级的复杂多样的秩序。
6.4.4 等高线原则6.5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核心,就是各种功能的地下空间的组织和安排。
6.5.1 国外地下空间布局理论(1)欧仁·艾纳尔:环岛交叉口系统,多层干道系统(2)勒·柯布西埃:平面上力求合理密度;建设多层交通系统(3)汉斯·阿斯普伦德:双层城市,人上车下6.5.2 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形态(1)点状:城市点状地下空间是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2)辐射状:以一个大型城市地下空间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他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3)脊状:以一定规模的线状地下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辐射,与两侧的地下空间连通,形成脊状(4)网格状:以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为基础,并将它们连通,形成网格状(5)网络状:以地下交通为骨架,将整个城市的地下空间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连通,使整个城市地下空间形成网络系统(6)立体型: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地上地下立体的完整的空间系统6.5.3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方法(1)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与城市形态相协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要求,城市形态有单轴式,多轴环状,多轴放射等(2)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为基础(3)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4)以大型地下空间为节点6.6 城市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层浅层(30m 以上),中层(30m~100m),深层(地下 100m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