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电子教案(全)
西方经济学教程电子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程电子教案一、引言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于理解和分析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份系统且全面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其经济学研究与分析能力。
二、课程简介1. 课程背景西方经济学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价格决定和经济政策等方面。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经济思维与分析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或工作奠定基础。
3. 主要内容(1) 古典经济学(2)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3) 凯恩斯经济学(5) 新经济学派(6)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学比较...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生动展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观点。
2.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展开思考。
教师通过引导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经济案例,让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概述1.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奠定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并对后来的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观点,了解价值理论、生产理论等重要内容。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也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
学生将学习边际效用理论、供求理论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3. 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是对古典经济学的重要批判和完善,提出了需求管理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观点。
学生将学习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失业理论等内容,了解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4. 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关注市场运行机制中的制度因素,探讨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和权力关系。
西方经济学电子教案

西方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与意义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理解经济学在个人、企业和政府决策中的应用1.2 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介绍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和理论分析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3 经济学的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市场机制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问题1.4 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市场需求分析、成本分析、定价策略经济学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学在个人决策中的应用:消费决策、投资决策第二章:供需分析2.1 市场与竞争市场的定义和特征竞争的类型和作用市场结构与竞争程度2.2 供给与需求供给的定义和决定因素需求的定义和决定因素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2.3 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供给价格弹性: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价格弹性与市场均衡2.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表现政府干预的方式和效果政府干预的利与弊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3.1 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与效用函数边际效用与总效用需求曲线与需求定律3.2 生产者行为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短期生产决策与长期生产决策生产者剩余与成本效益分析3.3 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单个市场的均衡条件价格决定与市场需求、供给的关系价格弹性与市场均衡的变化3.4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外部性的定义和分类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的定义和特征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宏观经济学基础4.1 国民收入的测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国民收入的测量方法: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国民收入的构成和比例4.2 国民收入的波动经济周期的概念和类型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经济周期的测量和预测4.3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衡量方法失业的定义和衡量方法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4.4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定义和工具货币政策的定义和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冲突第五章:国际贸易与金融5.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定义和分类贸易差额和贸易平衡国际贸易的利益与成本5.2 贸易理论与政策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政策5.3 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义和类型外汇市场与汇率的决定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和影响5.4 国际贸易政策与经济一体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区域贸易协定与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6.1 劳动市场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工资的决定与变动劳动市场的歧视与政策6.2 资本市场资本与利息贷款市场与信贷配给股票市场与资本的形成6.3 土地与自然资源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租佃市场与地租的决定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6.4 企业与企业行为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企业决策与利润最大化企业竞争策略与市场结构第七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7.1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厂商行为与市场均衡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与福利7.2 垄断市场垄断市场的特征与类型垄断厂商的行为与决策垄断市场的效率与福利损失7.3 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寡头厂商的竞争策略寡头垄断市场的效率与福利7.4 竞争政策与反垄断法竞争政策的目标与工具反垄断法的原理与实践竞争政策与消费者福利第八章:财政与货币政策8.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与目标税收与政府支出财政政策的效果与局限8.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与目标利率与货币供应货币政策的效果与局限8.3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政策时滞与宏观经济稳定8.4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挑战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应对财政债务与预算赤字金融市场与金融危机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9.1 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经济增长的定义与衡量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机制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9.2 经济发展的挑战与策略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问题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化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9.3 经济发展政策与实践经济发展计划与战略贸易政策与外国投资经济发展与合作9.4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环境保护政策与实践第十章:经济学的应用与拓展10.1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概念与原理心理账户与决策偏差行为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10.2 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的观点与方法经济行为的演化解释演化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10.3 经济史与经济发展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与主题经济发展的长期视角经济史对经济学的贡献10.4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经济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生态学对经济学的影响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地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10.5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伦理与责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供需分析市场与竞争: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和竞争程度,以及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X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在一定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 最大化的购买行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数 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 的效用增加量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
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不 同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预算线
表示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用全 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不同商品组合点的 轨迹。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协调
分析开放经济下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和协调问题,包括货 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06
西方经济学流派与争议
古典经济学派与现代经济学派
古典经济学派
强调自由放任、市场竞争和自动调节 ,主张限制政府干预,认为经济问题 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自然解决。
现代经济学派
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而来,更加 注重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张通过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干预和 调节经济。
供给学派
强调供给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提高生产效 率和增加供给。主张通过减税、减少政府干预等手段来刺 激供给。
理性预期学派
认为人们能够理性地预期未来经济变化,并据此作出相应 的经济决策。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市 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派
强调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认为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导致不 同的经济结果。主张通过改革和完善制度来促进经济发展 。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工具包括 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
财政政策的目标及工具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主要工具包括税收、政 府支出等。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相互配合,以更好地实现宏观 经济调控的目标。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1.2 教学内容1.2.1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2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1.2.3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1.2.4 西方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1.4.1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4.2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1.4.3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1.5 教学准备教案、PPT、相关案例材料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6.2 讲解:详细阐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历史发展与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1.6.3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6.4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增强课堂互动。
第二章:供需分析2.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市场需求、供给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供需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供需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2.2 教学内容2.2.1 市场需求及其影响因素2.2.2 市场供给及其影响因素2.2.3 供需均衡与价格形成2.2.4 供需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表、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供需分析的基本方法。
2.4 教学重点与难点2.4.1 市场需求、供给及其影响因素2.4.2 供需均衡与价格形成2.4.3 供需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5 教学准备教案、PPT、相关图表、实例材料2.6 教学过程2.6.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供需分析的重要性。
2.6.2 讲解:详细阐述市场需求、供给及其影响因素,供需均衡与价格形成。
2.6.3 图表分析:通过图表展示供需关系及其变化。
2.6.4 实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供需分析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电子教案

西方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与内容简介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
解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1.2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经济、资源、需求、供给等基本经济概念。
讨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简化模型。
1.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
探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2.1 市场与市场结构解释市场的概念和特征。
讨论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和竞争程度。
2.2 供需分析分析需求曲线的移动和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探讨价格控制、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的后果。
2.3 竞争与市场效率讨论竞争的定义和好处。
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和资源分配。
第三章:生产与成本3.1 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讨论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的作用和分类。
分析生产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2 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解释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总成本的概念。
探讨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的特点和变化。
3.3 生产效率与成本最小化分析生产效率的定义和衡量方法。
讨论成本最小化的条件和途径。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与市场需求4.1 消费者偏好与需求曲线解释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的概念。
分析需求曲线的斜率和弹性。
4.2 价格与消费量的关系探讨需求定律和需求曲线的移动。
讨论价格与消费量的关系和市场需求的弹性。
4.3 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分析市场需求的总体特征和市场供给的总体特征。
探讨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和市场均衡的形成。
第五章:生产者行为与市场供给5.1 生产者利润与供给曲线解释生产者利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分析供给曲线的斜率和弹性。
5.2 生产成本与供给决策探讨生产成本对供给决策的影响。
讨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对供给曲线的变动。
5.3 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分析市场供给的总体特征和市场需求的总体特征。
探讨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和市场均衡的形成。
2024版《西方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02
消费者偏好
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偏好是主
观的,但它可以用客观的数据加以表示。
03
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偏好的关系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即价格越
低需求量越大。同时,消费者偏好影响需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不同的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及厂商策略性行为
价格接受者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只能是价格 的接受者。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调整产量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会达到均衡状态,此时市场价格 等于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经济利润为零。
垄断市场特点及厂商策略性行为
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方法。 实证分析研究经济现象“是什么”,而 规范分析研究“应该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 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等。
宏观经济学
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以及政府如 何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控经济。
要素供给
个人或家庭拥有生产要素,并在一定价格下愿意提供这些要素。要素供给曲线向右上方 倾斜,表示要素价格与要素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
要素市场均衡
在要素市场上,要素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和数量即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此时, 厂商愿意购买的数量恰好等于个人或家庭愿意出售的数量。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工资决定机制
消费者剩余及政策含义
2024年西方经济学电子教案

西方经济学电子教案一、引言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源配置、生产、分配、消费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套系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政策。
本教案以电子形式呈现,便于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和。
二、教学目标1.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3.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高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4.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5.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等;2.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总需求与总供给、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长、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3.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与主要学派: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制度经济学等;4.实际经济问题分析:案例研究、政策分析、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4.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5.模拟实验法: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现象和决策过程。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经典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如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2.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PPT课件,方便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3.电子教案:提供本教案的电子版,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4.在线资源:推荐优秀的学习网站、学术论文、政策报告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5.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实习实训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2.作业与练习: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课后习题、小论文等;3.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4.课题研究:评估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如研究报告、PPT 展示等;5.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

《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财富的社会科学。
其范畴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层面。
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经济学就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学问。
2) 选择成本原理:做出选择时必然会放弃其他可行的选择,选择的成本即为放弃的机会成本。
3) 边际分析原理: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
4) 市场均衡原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供求达到均衡时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5) 激励原理:人们行为往往受到期望收益的激励。
6) 隐性成本原理:除了明显的成本外,还存在着隐性成本,如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第二章:西方经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1 古典经济学派2.1.1 亚当·斯密(Adam Smith)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体系能够自动调节资源分配,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
2.1.2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李嘉图提出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理论,主张国际贸易的互惠互利。
2.2 边际主义经济学派2.2.1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马歇尔是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主张通过边际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
2.2.2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米塞斯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
2.3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2.3.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稳定经济,提高总需求以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
2.4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2.4.1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强调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
2.4.2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弗里德曼主张市场自由和货币供应稳定,并提出了著名的“通货膨胀是追求充分就业的必然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3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4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5课堂板书设计第一节课板书第三节均衡价格·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均衡产量(Equilibrium Quantity)均衡价格下的产量(交易量),也称均衡交易量。
图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供给不变,需求变动-D上升=> P上升;Q上升-D下降=> P下降;Q下降-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需求减少对均衡的影响·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需求不变,供给变动-S上升=> P下降;Q上升-S下降=> P上升;Q下降-供给增加对均衡的影响-供给减少对均衡的影响第二节课板书SDP EQ EO QP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P EP2SDP1Q EO QP超额供给超额需求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E0Q1Q0D0P0SD1P1E1O QP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E0S0P0E1DO QPS1P1Q0Q1供给增加对均衡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6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7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8课堂板书设计第二节课板书(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即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后成为负值。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生理或心理因素-物品多样性用途按重要程度排序·货币的边际效用货币跟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
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交换商品的效用。
货币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
--收入应向穷人转移支付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因为单位商品的价格只占消费者总收入很小的一部分,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很小的变化时所支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也是非常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钻石与水”悖论任何现实社会都决不是那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到处都充满着着经济品的稀缺的世界-保罗·萨谬而森-猪八戒吃西瓜TU以递减的速度,先上升后下降;MU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当MU大于0时,TU逐渐增大;当MU等于0时,TU取最大值;当MU小于0时, TU逐渐减小。
)(22<==dXTUddXdTUdXddXdMU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9课堂板书设计第二节课板书买的越多 => 边际效用越小 => 愿意支付的单位货币越少 => 价格越低 =>需求曲线右下倾斜·消费者剩余(Consume Surplus):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节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
无差异指的是效用的无差异。
·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为保持同等效用水平,消费者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的Y物品的数量。
无差异曲线上总效用不改变,因此:YXXYYXYX MUMUXYMRSMUMUXYMUYMUX=∆∆-==∆∆-•∆-=•∆因此:即,·边际替代率与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上点的斜率·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右下倾斜,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42.5D34C26B110A苹果(X)梨(Y)组合带来相同总效用的梨和苹果的组合:XYYMRSXY∆+∆-==的增加量的减少量XdXdYXYXYMRSXXY-=∆∆-=∆∆-=→∆limPQABP0Q0()QfP=()0QPdQQfCS Q-=⎰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10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11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12课堂板书设计第三节短期生产函数·总产量(Total Product)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后,所得到的产出量总和。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
AP = TP / x·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增加或减少1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
MP = △TP /△x·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L TPL(Q) APL(Q/L) MPL(dQ/dL)0 0 0 01 38 38 482 94 47 633 162 54 724 236 59 755 310 62 726 378 63 637 434 62 488 472 59 279 486 54 010 470 47 -33·劳动投入各区间各产量的变化:0 < L < 4TPL递增↑;MPL↑;APL↑4 < L < 6TPL趋缓↑;MPL↓;APL↑6 < L < 9TPL趋缓↑;MPL↓;APL↓L > 9TPL↓;MPL < 0;APL↓·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之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即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成立的前提条件:-技术系数可变-技术水平不变-增加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223232427//lim1227/1227)(QLLdLdQLQMPLLLLQAPLLLLLfL-+==∆∆=-+==-+==→∆课堂板书设计·总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MPL = dQ / dL0 < L < 4TPL上凹(一阶导数>0;二阶导数>0);MPL增加L = 4TPL拐点;MPL极大4 < L < 9TPL上凸(一阶导数>0;二阶导数<0);MPL下降L = 9TPL极大;MPL = 0L > 9TPL下降(一阶导数<0);MPL < 0·总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APL = Q / L0 < L < 6TPL增加;APL增加L = 6APL极大L > 6TPL 先增后降;APL 下降·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APL = Q / L ;MPL = dQ / dL0 < L < 6MPL > APLL = 6MPL = APL;APL极大L > 6MPL < APL·生产要素投入区域第I区域:平均收益递增阶段L的增加,带来MP↑>AP↑;和L相比,K投入太多,增加L可更充分利用K。
第II区域:平均收益递减阶段(经济区域)L的增加,带来MP↓> 0,TP仍递增;但MP < AP总 AP总总总总理性厂商的生产区域。
但投入多少,生产多少,还取决于成本函数。
第III区域:负边际收益阶段L的增加,带来MP < 0,TP递减;减少L,反而可增加TP。
和K相比,L投入太多。
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13堂板书设计第四节长期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Isoquant Curve)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MRTS)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与另一生产要素所减少的数量的比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为等产量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
MRTS LK=△K/△L=MPL/MPK·等产量曲线的性质-某一生产函数的等产量曲线图中,有无数等产量线,且不相交;-等产量曲线上点的斜率即该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其值递减;-等产量曲线通常凸向原点。
·特殊形状的等产量曲线-要素不可替代的等产量曲线直角折线-要素完全替代的等产量曲线右下倾斜的直线·等成本线(Isocost Curve)生产要素价格一定时,花费一定的总成本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轨迹。
C = P L∙L + P K∙K等成本线斜率为-P L / P K1001080E10013.3360D1002040C1004020B1008010AQKL组合方式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100Q14365Q2O LK124123=200固定技术系数的等产量曲线=100Q14365O LK124123要素完全替代的等产量曲线C4365O LK12123等成本曲线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14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15课堂板书设计第一节课板书第二节短期成本·固定成本(Fixed Cost-FC)购买不变要素的费用支出。
即使产量为0也必须支付的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VC)购买可变要素的费用支出,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
·总成本(Total Cost-TC)-固定成本 + 可变成本-TC=FC+VC·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AFC)AFC = FC / Q·平均变动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AVC)AVC = VC / Q·平均成本(Average Cost-AC)AC = TC / Q = AFC + AVC·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MC)MC = dTC / dQ= dVC / dQ40601223++-=QQQTCQQQVC601223+-=40=FCQQQAC4060122++-=60122+-=QQAVCQVFC40=602432+-=QQ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