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电波的传播特性
现代无线通信原理:第二章无线电波传播原理1(2018)

传播损耗与接收功率关系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电平的动态范围很大,常 用dBW或dBm为单位表示接收电平。
➢Pr(dBm)=10lgPr(mW); Pr(dBW)=10lgPr(W)
➢0 dBW=30 dBm
dB表示了了諔 关系
例:2W 换算dBW、dBm为多少?
10lg2W=3dBW=33dBm
◼ 不同路由的中继段,当地面的地形不同时,对电波传 播的影响也不同。主要影响有反射、绕射和地面散射。 f 反射:主要考虑地面反射 f 地面散射:表现为乱反射,对主波束的影响小,不 需考虑。 f 绕射:在传播途径中遇到大障碍物时,电波会绕过 障碍物向前传播,这种现象叫做电波的绕射,将在 下节讨论。
地面反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 无线信道模型形式 f物理模型 考虑到传播环境的严格物理特性。应用电磁传播理论 分析电波传播特性来建立预测模型。物理模型可提供 传播特性的最可靠估计,但必须仔细计算。 f统计模型 采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各种无线环境下的传播特性, 然后基于各类环境测得的统计量应用电磁传播理论分 析电波在移动环境中的传播特性来建立预测模型。易 于描述和使用,但不提供相同的精度。
f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f 地面反射对电波的影响 f对流层对电波的影响
◼ 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电波传播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 电波与自由空间的概念
f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微波射频为300MHz~300GHz , 是全部电磁波频谱的一个有限频段。
f根据微波传播的特点,可视其为平面波。平面波 沿传播方向是没有电场和磁场纵向分量的,故称
d12
+
F2 1
+
d
2 2
+
F2 1
2
第2章-地面波传播

H1z
E1y E2 y
H2x
H2z
TM
第2章 地面波传播 根据边界连续条件(x=0)
第2章 地面波传播 TM(垂直极化)Hz=0
E1y 0 Be jk1x e z =E 2y 0 Fe jk 2 x e z k1 k2 H1z H 2z
X>0
X<0
TE
H1 z H 2 z , H1 x H 2 x E1 y E2 y , D1x D2 x 0 r E2 x E1z E2 z , E1x H1 y H 2 y , B1x B2 x 0
H1x
E1z 0 H1z Be jk1x e z
第2章 地面波传播 场强沿z方向分布特点
2
600 1 600 1 arctan arctan 2 1 r 2 r
Z方向传播因子中有一正的实部,由于exp(-γz),电磁波沿地 表传播且具有衰减; 当无线电波波长很长或者大地电导率很大时, j ,电波传 c 播损耗很小。
2 E1z k 21 E1z 0 x 2
E1z Ae jk1x e z H1z Be jk1x e z
E1z Ae jk1x e z H1z Be jk1x e z
E 2z Ce jk 2 x e z H 2z Fe jk 2 x e z
x 0 E1z Ae jk1x e z E 2z Ce jk 2 x e z AC
0 e x 0 H1y 0 Ae jk1x e z =H 2y e Ce jk 2 x e z k1 k2 k1 k2
电波传播理论复习资料(整理后)

第一章绪论1.掌握正常的和反常的两种类型传播模式的基本概念;正常的传播机制总是存在,如图1.1所示:反常的传播机制偶然存在,如图1.2所示:2.掌握超短波和微波的主要传播效应。
1、晴空条件下的视距传播——在晴朗天气的情况下,当传播路径两端点之间没有障碍阻挡或者障碍阻挡可以忽略时,超短波和微波按照视距传播。
【视距传播不仅仅是自由空间的传播(即空间扩散损耗);还要计及大气气体对无线电波的吸收损耗(水汽和氧气对电波的吸收损耗)。
晴空大气中,还存在许多其他复杂的重要的视距传播现象(晴空大气中的层结以及湍流不均匀体对无线电波的反射、折射、多径传播、散射、散焦和聚焦效应等等)。
)】2、绕射传播——当传播路径两端点之间的传播余隙小于第一费涅尔半径时,即波传播的空间受到地面地物某种程度的阻挡时,就会产生绕射损耗。
【对于非视距和超视距传播的情况,绕射损耗可以是很严重的。
绕射损耗的大小与频率、余隙、障碍的位置和形状等因素有关。
为了计算因地面地物障碍阻挡引起的对无线电波的绕射损耗,首先必须制作准确的电路地形剖面图,定义和计算相关的几何参数。
在出现负折射的情况下,绕射损耗尤其严重;在超折射条件下绕射损耗则变小。
所以,当气象条件不稳定时,容易出现绕射衰落。
】3、地形、地物的散射和反射4、雨、水凝体和沙尘对电波的散射和衰减5、多径传播和聚焦效应:【多径传播——大气层结的反射和折射以及地面地物的反射和散射使得在接收点所接收到的信号是多条射线合成的总效果。
这些多径射线具有各自不同的相位和幅度,所以多径射线的合成是向量的合成。
并且由于各条射线幅度和相位的随机变化,最终产生所谓的多径衰落现象,这是对无线电通信的质量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聚焦效应——当射线在对流层中传播时,由于大气折射指数的不均匀性会产生聚焦和散焦效应。
聚焦会使信号大大增强,相反散焦会使信号减弱。
聚焦、散焦何时出现和强度如何均与气象条件有关,而气象变化也是随机的。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的电波传播 2.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2.2 阴 影 效 应2.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

• 2.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 2.2 阴 影 效 应 • 2.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 2.4 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 • 2.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与中值路径损耗
预测
2.1 VHF、UHF频段 的电波传播特性
2.1.1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方式 2.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2.1.3 绕射损耗 2.1.4 反射波
d0 3.57( hR (m) hT (m)) (km)
即视距取决于收、发天线的高度。天线架设越高,
视线距离越远。考虑空气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
影响,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等效地球半径
R=8500 km,可得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实际极限距
离 重点2
d0 4.12( hR (m) hT (m)) (km)
通过电场实测可以得到慢衰落的统计规 律。统计分析表明,接收信号的局部均值rlm 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P(rlm )
1
e
rlm rlm
2 2
2π
式中, rlm 为整个测试区的平均值,即
rlm的期望值,取决于发射机功率、发射和接
收天线高度以及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σ为标
准偏差,取决于测试区的地形地物、工作频率
慢衰落速率主要决定于传播环境,即移 动台周围地形,包括山丘起伏,建筑物的分 布与高度,街道走向,基站天线的位置与高 度,移动台行进速度等,而与频率无关。
慢衰落的深度,即接收信号电平变化的 幅度取决于信号频率与障碍物状况。频率较 高的信号比频率较低的信号容易穿透建筑物, 而频率较低的信号比频率较高的信号更具有 较强的绕射能力。
作业
W2-1,简述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方式
第2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超视距传播
假设A点架设一部发信机,天线的架高是H1,AB是 和地球相切的一条射线。若要接收到来波,接收天线
的架高必须超出这条切线。
A
d1 C d2 B
H1
H2
➢OO
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PT GT GR2 (4 )2 d 2
PT
➢ PT = 发射功率 (W) ➢ GT = 发射天线增益 ➢ GR = 接收天线增益 ➢ = c/f 波长(m),c = 光速 (3×108 m/s)
➢ d = 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距离(m)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可以定义为:(不考虑天线增益)
前言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某种统计描述,也 可以建立电波传播模型,如图表、近似计算公式或计算 机仿真模型等。
本章在阐述陆地无线电波传输特性的基础上,重点讨论 陆地移动通信信道的特征、场强(或损耗)的计算方法 ,并对移动通信信道仿真作简要介绍。
内容安排
2.1 陆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2 移动通信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3 描述多径衰落信道的主要参数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Lfs
PT PR
4d
2
以dB计,得到:
或
L fs
(dB)
10
lg
4d
2
Lfs(dB) 32.44 20 lg d (km) 20 lg f (MHz )
可见,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损耗只与工作频率 f 和传 播距离 d 有关。
2.1.3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在实际移动通信信道中,电波在低层大气中传播。 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
电波主要传播方式

电波主要传播方式2008-06-05 11:25:45 作者:不详电波传输不依靠电线,也不象声波那样,必须依靠空气媒介帮它传播,有些电波能够在地球表面传播,有些波能够在空间直线传播,也能够从大气层上空反射传播,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气层,飞向遥远的宇宙空间。
任何一种无线电信号传输系统均由发信部分、收信部分和传输媒质三部分组成。
传输无线电信号的媒质主要有地表、对流层和电离层等,这些媒质的电特性对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不同的影响。
根据媒质及不同媒质分界面对电波传播产生的主要影响,可将电波传播方式分成下列几种:地表传播对有些电波来说,地球本身就是一个障碍物。
当接收天线距离发射天线较远时,地面就象拱形大桥将两者隔开。
那些走直线的电波就过不去了。
只有某些电波能够沿着地球拱起的部分传播出去,这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就叫地波,也叫表面波。
地面波传播无线电波沿着地球表面的传播方式,称为地面波传播。
其特点是信号比较稳定,但电波频率愈高,地面波随距离的增加衰减愈快。
因此,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适用于长波和中波波段。
天波传播声音碰到墙壁或高山就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光线射到镜面上也会反射。
无线电波也能够反射。
在大气层中,从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的高空有几层“电离层”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反射体,就象一只悬空的金属盖,电波射到“电离层’就会被反射回来,走这一途径的电波就称为天波或反射波。
在电波中,主要是短波具有这种特性。
电离层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有些气层受到阳光照射,就会产生电离。
太阳表面温度大约有6000℃,它辐射出来的电磁波包含很宽的频带。
其中紫外线部分会对大气层上空气体产生电离作用,这是形成电离层的主要原因。
电离层一方面反射电波,另一方面也要吸收电波。
电离层对电波的反射和吸收与频率(波长)有关。
频率越高,吸收越少,频率越低,吸收越多。
所以,短波的天波可以用作远距离通讯。
此外,反射和吸收与白天还是黑夜也有关。
白天,电离层可把中波几乎全部吸收掉,收音机只能收听当地的电台,而夜里却能收到远距离的电台。
电波传播原理

电波传播原理
电波传播原理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方式和规律。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它们在传播时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或真空。
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通过周期性的变化产生电场和磁场,形成电磁场的波动。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通常用光速来表示。
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299,792,458米/秒。
在不同的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根据介质的不同,传播速度会减小或增大。
电磁波的传播具有直线传播和衍射传播两种方式。
直线传播指的是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直线路径,不会发生弯曲或偏折。
衍射传播是指电磁波在遇到边缘或障碍物时发生弯曲和扩散,改变传播方向。
电磁波的传播还受到频率和波长的影响。
不同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
低频电磁波会更容易穿透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但传播范围较短;高频电磁波传播范围更广,但对障碍物的穿透能力较差。
总而言之,电波传播原理是通过介质支持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方式和规律。
它涉及到电磁场的波动、传播速度、传播方式
以及频率和波长等因素的影响。
电波传播原理是无线通信和广播等电磁波应用的基础。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5版)第2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5版)第2章本节介绍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电荷、电场、电势、电场强度和电势差等。
本节讨论了静电场和静磁场的性质和特点,包括库伦定律、电场强度的计算、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性质等。
本节介绍了电场和磁场的性质,包括电场的叠加原理、高斯定律、环路定理和安培定律等。
本节讨论了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的现象和规律,包括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计算和洛伦兹力的方向等。
本节介绍了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检测等。
本节讨论了电磁波的性质,包括电磁波的速度、频率、波长和能量等。
本节介绍了电磁波谱的分类和特点,包括射线、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本节讨论了电磁波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包括通信、雷达、医学诊断和天文观测等。
本章节将介绍电荷的性质以及电场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将讨论电荷的性质,包括电荷的类型和带电体的基本特征。
之后,我们将深入研究电场,包括电场的定义、电场的强度和方向,以及电场的计算公式。
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特性,它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类型。
正电荷表示物体缺少电子,而负电荷表示物体具有多余的电子。
电荷是一种离散的量子化现象,它以元电荷为单位进行计量。
带电体是指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物体,而不带电的物体则是不具有净电荷的。
电场是指电荷周围所具有的一种物理现象,它可以影响周围空间中其他电荷的运动和状态。
电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了电场对其他电荷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电场的强度用符号E表示,单位是牛顿/库仑。
电场的方向由正电荷朝向负电荷的方向确定。
库仑定律是描述电荷间作用力的基本定律。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正比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反比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
电场强度是描述某处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
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正是库仑定律的一种推导结果,它可以通过已知电荷量和距离来计算。
以上是《电磁场与电磁波(第5版)第2章》中2.1节的内容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Egli模型
美国陆上移动通信、VHF、UHF信号预测方法, 对丘陵地形预测较准
在传播地形起伏高度为20m的基本条件下,基本 传播衰减公式: L(dB)=177+20lgd+20lgf-20lghThR
单位:d (英里) ;f(MHz) ; hT 、 hR(英尺)
其他地形给出修正因子
18
1.OM模型(Okumura-M.Hata奥村哈达)
以日本东京城市场强中值实测结果得到的经验曲 线构成的模型。
模型:城市视为准平滑地形,给出经验曲线
其他地形地物情况则给出修正值
适用范围:
– 频率:100MHz~1500MHz – BTS天线高度:30 m ~200m – MS天线高度:1 m~10m – 传播距离: 1km ~20km
16
衰落持续时间
– 场强低于某一给定电平值的持续时间 – 表示信息传输的受影响程度
或信令误码的长度
17
2.2.2 场强估算模型
电波传播受地形地物的影响 即电波传播特性与实际空间环境相关
预测时在自由空间基础上考虑具体环境影响 – OM模型 – Egli模型 – BM模型 – Cost231模型
衰落的类型
– 阴影衰落(阴影效应、气象条件变化) 场强中值的缓慢变化(慢衰落)
– 多径衰落(多径效应) 瞬时值有快速、大幅度的变化(快衰落)
13
表征衰落的统计数字特征
场强中值E0
– 概念:场强值超过设定场强值的概率为50%时,该 设定值为场强中值
– 若场强中值等于接收机最低门限值,则可通信率为 50%。 (只有50%的时间可正常通信)
– 当H≠200m时, 修正因子为
K js 0.07 H K js
40
(3)斜坡地形的修正因子
斜坡地形: 5~10km内地形倾斜
– 正斜坡: 电波传播方向上 地形逐渐增高, 倾角为+θm (mrad)
– 负斜坡: 地形逐渐降低, 倾角为-θm
斜坡地形的修正因子Ksp
– 参数
倾角θm 收发天线间距d
– 预测点靠近山峰处与山谷处衰耗不同,考虑微 小修正因子Khf (近山峰处>0;近山谷处<0)
– 在丘陵地预测时,须同时使用Kh和Khf
39
(2)孤立山岳的Βιβλιοθήκη 正因子 孤立山岳:山岳近似刃形,单独 (背面考虑绕射衰耗)
孤立山岳的 修正因子Kjs
– 基准:山岳高度H=200m – 参数:
山岳到发射点距离d1 到接收点距离d2
– 参数:f
36
2.不规则地形修正因子
丘陵地修正因子 孤立山岳的修正因子 斜坡地形的修正因子 水陆混合地形修正因子
37
(1)丘陵地修正因子
丘陵地:连绵、起伏高度有限
38
丘陵地修正因子Kh 、微小修正因子Khf
– 参数:△h:自MS向发射BTS方向延伸10km范 围内,地形起伏的90%与10%处的高度差。
衰落深度=20Lg(Ei/Eo) 若为电平值,则衰落深度= Ei-Eo
15
衰落速率N
– 衡量场强变化的快慢,即频繁程度 – 单半位时间内场强包络与给定电平值ER相交次数的一 – 衰落率与工作频率、移动台行进速度和方向等因素
有关 平均衰落率:
其中v(km/h)、f(MHz)
系统设计时,音频通带或信令数据通带的低端 应高于衰落率
适用范围:
– 频率:25MHz ~470MHz – 传播距离: 60km 以内
20
3. BM(Bullingron)
理论模型
– 以自由空间、平面大地和球面地形传播理论为基础, 以诺模图形式给出。
适用范围:
– 频率:30MHz ~3000MHz – 传播距离:1 ~ 几百公里
21
4. cost231模型
移动通信技术 (第2版)
第2章 电波的传播特性
1
第2章 电波的传播特性
内容
– 电波传播中的衰落 – OM模型概念及场强衰耗中值的预测 – 任意地形、地物衰耗场强中值和信号中值的
预测 – 电波传播电路的计算、覆盖设计
2
第2章 电波的传播特性
重点
– OM模型及任意地形、地物情况下电波传播衰耗中值的预测 – 系统均衡
其他地形地物情况则给出修正值
OM模型可在适用范围内作电波传播预测
– 地形、地物的分类 – 准平滑地形上的电波传播特性 – 不规则地形修正因子 – 其他因素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24
1.地形、地物的分类
地形的分类
– 准平滑地形:地形剖面图上,表面起伏高度 在20m以下,且起伏缓慢
– 不规则地形
丘陵地形 孤立山岳 倾斜地形 水陆混合地形
25
地物的分类
– 根据障碍物的密集程度和屏蔽程度分类 – 地物的类型
开阔地:无较大树木、建筑物等障碍物 准开阔地
郊区:障碍物不稠密 市区:障碍物稠密
▲只能考虑一种地物形态,而地形可根据 实际情况组合
26
天线有效高度
– 基站天线有效高度hb = hta -hga hga:从基站天线架设点起3~15km距离内的平均 地面海拔高度 hta:基站天线架设的海拔高度
–无线电波的波长不同,传播特点也不完全相同 – 主要传播特性
视距传播 多径传播 绕射能力弱
电波传播中的三种损耗
– 路径传播损耗 – 慢衰落损耗 – 快衰落损耗
10
室内环境的传播
电波在建筑物内传播的类型
– 由室外向建筑物内的穿透传播 – 电波只在建筑物内传播
室内无线环境特点
– 覆盖范围小 – 传播距离短 – 传播时延要小的多 – 室内环境中用户多处于静止和慢速移动状态,可忽略
欧洲建议
– 广泛用于建筑物高度近似一致的城区和郊区 环境
应用分两种情况:
– 高基站天线----非视距NLOS – 低基站天线----视距LOS
22
2.3 电波传播特性预测
OM模型 任意地形地物信号中值的预测 场强中值变动分布及预测 覆盖设计
23
2.3.1 OM模型
模型:城市视为准平滑地形,给出经验曲线
– MS天线有效高度hm:地面以上有效高度
▲以后所有天线高度均指天线有效高度
27
1.准平滑地形上的电波传播
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市区传播衰耗中值的预算 郊区、开阔地传播衰耗中值的预算 预算中的注意点
28
(1)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自由空间:理想的空间(真空)
– 电波沿直线传播,不被吸收,不会被反射、折射、绕 射和散射,电磁波的能量没有损失
30
基本衰耗中值 Am(f,d)
– hb=200m hm=3m
– 参数:f、d
31
基站天线有效 高度增益因子 Hb(hb,d)
– 以hb=200m时 的值为基准 (0dB)
32
移动台天线有效 高度增益因子 Hm(hm,f)
– 以hm=3m时的值为 基准(0dB)
– 当hm>5m时,还与 环境有关 (拐点)
150 250 450 800
平均穿透损耗(dB) 22 19.7 18 17
– 信号衰耗与楼层高度的关系
45
(3)植被衰耗
树木、植被对电波有吸收作用 由树木、植被引起的附加衰耗取决于树木的高度、种
类、形状、分布密度、空气湿度及季节变化,还取决 于工作频率、天线极化、通过树林的路径长度等 大片森林对电波传播 产生的附加衰耗 城市中树林、绿地 与建筑物是交替存 在的,引起的衰耗 与大片森林的影响 不同
33
自由空间传播衰耗 Lbs(dB)=32.45+20lgd(km)+20lgf(MHz) 准平滑市区传播衰耗中值 L市区=Lbs+ Am(f,d)-Hb(hb,d)-Hm(hm,f)
34
(2)郊区、开阔地传播衰耗中值的预算
郊区修正因子 Kmr的预测
– 参数:f,d
35
开阔地修正因子QO 准开阔地修正因子Qr
– 场强中值不能反映衰落的严重程度 例:统计时间为T,超过E0的时间为t1、t2、t3 则:超过E0的概率为 p(t)=( t1+t2 + t3)/T×100%
当p(t)=50%时, E0为场强中值
14
衰落深度:
– 衡量衰落的严重程度 – 接收电平与场强中值电平之差表示
以场强中值电平为参考,表明信号起伏偏离其中 值电平的程度
43
(1)街道走向/修正因子Kaf /Kac
纵向:电波传播方向与 街道平行
Kaf>0,表示场强中值
高于基准场强中值 横向:电波传播方向与
街道垂直
Kac<0,表示场强中值
低于基准场强中值
44
(2)建筑物穿透损耗LP
穿透能力与波长,建筑物材料、结构、楼层相关 – 建筑物地面层的穿透损耗
频率(MHz)
– 在分析电波传播特性时总是以自由空间的传播环境 为参考进行
– 自由空间
一种理想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介质空间 当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直线传播,不发生反射、折
射、散射和吸收现象 只存在电磁波能量扩散而引起的传播损耗
– 实际传播环境中电波的传播方式
直射、反射、绕射、散射
9
超短波传播特性
V为速度(m/s);f为频率(Hz);λ为波长(m) 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波长不同
5
无线电波的极化 – 概念: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其电场方向是按一 定的规律而变化 –电波的极化方向:无线电波的电场方向 –极化波必须用对应的极化特性的天线接收 否则在接收过程中会产生极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