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第4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两要素经济的生产结构(要素不可替 换)
QY
L aLY
T2 aTY
T1 aTY
O
两要素经济的生产结构(要素不可替换)
QY
L aLY
T aTY
1
2 O
L a LX
T aTX
QX
两要素经济的生产结构(要素不可替换)
粗黑线表明两个约束一起决定了本国的生产可 能性。如果本国生产的产品Y比X份额大(比如 说在点1).则起作用的约束线就是土地,这就 是说,土地实际上限制了生产的扩展。如果在 点2生产,Y的份额较小,则起作用的就是劳动 约束。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赫克歇尔 ---俄林模型)
另 一 位 瑞 典 经 济 学 家 伯 梯 尔 · 俄 林 ( Bertil
Ohlin, 1899~1979)继承和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贸易思想。俄林 1933 年出版了他的成名著作《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 (Interregino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对要 素禀赋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证。由于俄林在国际 贸易理论研究领域里的卓越贡献,他与詹姆斯 · 爱德华 · 米德 分享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国际贸易对两要素经济的影响
(四)要素价格均等化 在没有贸易的时候,工人在本国比在外国赚得 少,土地所有者的收入比较多。不进行贸易, X的相对价格在劳动丰裕的本国比在土地丰裕 的外国低,而两国间这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隐含着要素相对价格更大的差异。开展贸易后, 商品的相对价格趋同。这种趋同导致要素相对 价格的趋同。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要素价格均 等化(Equalization)的趋势。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包括三大内容:一是要素禀赋的理论—H-O理论;二是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三是里昂惕夫之谜。
H-O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之一。
李嘉图揭示了比较优势是产生价格差异的原因,从而为有利可图的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而H-O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因此使得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有的不同的比较成本,这是形成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要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理解我国要素禀赋的基本状况、比较优势的基本特点,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掌握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规律,使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教学重点、难点和建议】1.理解H-O理论的假定条件。
在以后章节中,随着假定条件的变化,该理论的结论会出现某些变化,更加接近现实世界的客观实际。
2.理解两个重要概念: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充裕度。
结合实际理解这是相对的概念,与绝对量无关。
3.首先,理解H-O 定理认为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生产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要素密度。
其次,理解H-O 定理的结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供应充裕和价格低廉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供应稀缺和价格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才能从贸易中获利。
4.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我国比较优势的现状和特点,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如:我国农业生产的要素禀赋状况和按照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分析我国工业品出口结构,理解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互利性和互补性;联系珠三角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等等。
5.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部分是本章比较抽象的内容和难点,需要认真讲解。
6.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是本章难点之一。
需要教育学生区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在短期内,收益与受损将以产出部门而划分:所有与上升的产出部门有关的集团将受益,而所有与衰落的产出部门有关的集团将受损。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课件

实证分析结果
结果概述
实证分析的结果将揭示赫克歇尔 —俄林模型在解释国际贸易中的 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各国之间 要素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程度。
结果解读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赫克歇尔 —俄林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 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背后的经
济逻辑和影响因素。
结果应用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为各国制定 国际贸易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和 建议,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课件
目录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概述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理论基础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公式与推导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分析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局限性与改
进方向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应用案例
0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是一种解释国际贸易的经典 理论模型,主要探讨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背景
该模型由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菲德纳尔(Erik F.G.Feder)和伯蒂尔·俄林( Bertil Ohlin)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和比较优势原则解释了 国际贸易的成因和模式。
模型的主要假设
假设一
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是 既定的,且生产要素在 不同国家间不可流动。
假设二
生产要素的市场是完全 竞争的,且生产要素的 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出。
总结词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为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国际贸易 中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详细描述
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分析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从而制定出有利于本国产业的贸易政策,如关税、配额等措施。这些政策能够保 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威胁,同时促进本国出口的发展。
4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TC F
1
C TF
OC
Labor used in cloth production Increasing
LC
经济中资源总量改变时, 经济中资源总量改变时 , 两种产品的产出 会如何变化? 会如何变化?
罗勃津斯基定理 :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 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生产的增加, 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反之亦然.
Figure 4-6: An Increase in the Supply of Land
Increasing Labor used in food production Land used in cloth production L2F L1F O2 F Land used in food production Land used in food production
国际贸易使各国间同一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 完全相等. 这表明国际贸易也是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交换.
在现实中,国际贸易是否使各国间同一要素的 价格相等了呢?
即使是最粗略的观察材料也会给这一问题以否定的 答案.
Example: Example: 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工人工资大大高于韩国,墨 西哥,葡萄牙和斯里兰卡.
L/T > L*/ T*
Example: Example: 如果美国有 80 million 工人和 200 million 英亩土 地,而英国有 20 million 工人和 20 million 英亩土地,那么 英国就是劳动充裕国,而美国是土地充裕国.
这样,本国的稀缺要素就是土地,外国的稀缺要素 是劳动.
贸易和收入分配
贸易导致相对价格趋同. 相对价格的变动对劳动和土地的相对收入有强 烈的影响: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

MRTSLK = w/r.
两条等成本线〔平行线
斜率为-w/r,分别与等产
K QX kX k'X
量线QX、QY相切于A
、B两点.此时,X、Y产品
的要素投入比例为
A
kY
KX/LX 和KY/ LY ,且
A'
KX/LX 大于KY/ LY,由图
W'/r'
示可以看出OkX线比
w/r
B
k'Y OkY线陡峭,更偏向于资
➢ 若A国的要素丰裕度为<w/r>A,B国的要素丰裕度为 <w/r>B,且有:
➢
<w/r>A ><w/r>B.
➢ 同样要注意,决定一国是否是资本丰裕的,并不是看资 本价格〔比如r的绝对水平,而是看它与劳动价格〔比 如w的比率r/w的大小.例如,B国的r可能比A国的要高 ,但如果B国的r/w小于A国的r/w,则B国就是资本丰裕 的.
要素禀赋理论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两国生产要素 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将比较优势的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 异,从而重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只给人们一种乐观的利益共享的贸易前景, 但并没有确切地讲这种贸易利益究竟会对贸易双方的收入 分配产生什么影响,要素禀赋理论则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 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18
假设X和Y两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 要素投入比例〔资本/劳动分别为KX/LX和 KY/LY.
如果KY/LY>KX/LX,则称Y为资本密集型 产品,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比例, 与拥有的绝对量无关。
要素丰裕度( )
要素丰裕度的物质定义法
若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劳动数量为,则其要素丰裕
度为
()
若国的要素丰裕度为(),国的要素丰裕度为() ,且有:
则称国是资本丰裕的() 国>家(), 国是劳动丰裕国家。
要素丰裕度( )
80000
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且认为要素绝对价格的均等化是国际贸 易的必然结果 这些具有开拓性的观点,在其学生俄林的手中得到深化
伯利蒂·俄林 (,)
瑞典经济学家 于年在隆德大学获得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学位 年在在赫克歇尔的指导下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
学学位 年在陶西格与威廉斯的指导下获得哈佛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年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 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为国际贸易理论提供的现代分析 在世纪年代发表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一书,对他
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将比较优势的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重新
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只给人们一种乐观的利益共享的贸易前景,但并没有确
切地讲这种贸易利益究竟会对贸易双方的收入分配产生什么影响,要素 禀赋理论则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引言
李嘉图模型的一个含义:贸易是因为各方劳动生产率有差异才得以展 开的。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是由生产技术的差异造成的。但是技术会趋同 ,那么贸易会消失吗?
在只有一种要素的情况下,比较优势只能来自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 在现实世界中,比较优势可能还反映了国家之间的资源差异。并且在 多要素的情况下,贸易有收入分配影响。这就是模型告诉我们的。
第四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主要内容安排
第一节:H-O定理
第二节:S-S定理 第三节:H-O-S定理 第四节:罗伯斯基定理
1
1
第一节 H-O定理
(一)概述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由瑞典经济学 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 用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
该理论模型对于古典模型,尤其是李嘉图单一要素模 型做出了修正和完善,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
同种商品 的绝对价差 成本差异 要素价差
1
要素存量 要素禀赋 比率差异 要素供给
13
2.H-O定理的基本内容
劳动丰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的比较优势,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 产品;资本丰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 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 密集型产品。通过交换,两国的福利水平 都将提高,由此双方都将获益。
1 20
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导致要素密集度变化,从而导致两 种要素边际产出变动情况。
(K y / Ly) 1
K
Qy f ( Ly , K y )
K
(K y / Ly) 0
(K x / Lx) 1
E
Qx f ( Lx , K x )
(K x / Lx) 0
L
1
L
21
例证,假设本国是劳动丰裕型国家,假设X、Y产品 的资本劳动最优比例分别为(2,1)、(1,2),贸 易发生使本国X产品的产出增加,在两种要素供给 不变条件下,要素(包括资本与劳动)由Y部门向X 部门移动,但是由于两种产品要素密集度不等,为 增加一单位X产品生产,Y所释放出来的资本要素将 超过X部门的需要,因此,资本要素在Y部门流出的 过程中将出现剩余,从而资本要素的供给总量与对 它的需求相比想的过剩,因此资本价格将下降,为 了保证充分就业,两个部门的资本要素密集度将会 上升,这样贸易前后相比,劳动要素的实际报酬 (边际产出)将增加,资本要素的实际报酬(边际 产出)将下降。
[经济学]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新2
![[经济学]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新2](https://img.taocdn.com/s3/m/b8a60e0ebd64783e09122b2e.png)
法国进口玩具的亚洲货源分布
单位:亿欧元 / 占总额%
2019/2/18
5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 禀赋贸易模型
2019/2/18
6
一、H-O模型的前提假设
1、两个国家(A和B)、两种产品(X和Y)、 两种生产要素(K和L)。 2、生产技术相同。即假定两国生产同一种产 品的生产函数相同,因此在两国生产要素 相对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两国在生产同一 种产品时,会采用相同的生产技术。即 ( KX/LX )A= ( KX/LX )B 3、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 品。即KY/LY>KX/LX。
(一)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衡量的是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比 例。在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情形下, 要素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 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K/L)。它 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
2019/2/18
10
假设X和Y两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 要的要素投入比例(资本/劳动)分别 为KX/LX和KY/LY。如果KY/LY> KX/LX,则称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X 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2019/2/18 3
H-O模型从两方面扩展比较优势模型
1、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国际贸易产 生的基础。产品的生产成本由产品生产中 的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的稀缺程度决 定。 2、各国应尽量分工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 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减少或放 弃生产并进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稀缺 要素的产品。
CIC1
50
C1 A 进口 E
CIC1 CIC0 P0=0.5 P1=1 大米
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 论的模型:赫克歇尔—俄林 模型
2019/2/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包括三大内容:一是要素禀赋的理论—H-O理论;二是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三是里昂惕夫之谜。
H-O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之一。
李嘉图揭示了比较优势是产生价格差异的原因,从而为有利可图的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而H-O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因此使得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有的不同的比较成本,这是形成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要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理解我国要素禀赋的基本状况、比较优势的基本特点,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掌握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规律,使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教学重点、难点和建议】
1.理解H-O理论的假定条件。
在以后章节中,随着假定条件的变化,该理论的结论会出现
某些变化,更加接近现实世界的客观实际。
2.理解两个重要概念: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充裕度。
结合实际理解这是相对的概念,与绝对
量无关。
3.首先,理解H-O 定理认为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生产不同
的商品需要不同的要素密度。
其次,理解H-O 定理的结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供应充裕和价格低廉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供应稀缺和价格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才能从贸易中获利。
4.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我国比较优势的现状和特点,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和
能力。
如:我国农业生产的要素禀赋状况和按照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
分析我国工业品出口结构,理解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互利性和互补性;联系珠三角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等等。
5.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部分是本章比较抽象的内容和难点,需要认真讲解。
6.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是本章难点之一。
需要教育学生区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
响。
在短期内,收益与受损将以产出部门而划分:所有与上升的产出部门有关的集团将受益,而所有与衰落的产出部门有关的集团将受损。
长期影响则大不相同,贸易将在各参与国中,使一部分人的经济状况绝对改善,而使另一部分人的经济状况绝对恶化。
由此产生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在上述假设条件下,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的转变毫无疑问地提高了价格上升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土地)的收益,降低了价格下降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劳动)的收益,无论两种要素供应者倾向于消费哪种商品。
(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下,国际贸易可以导致国家之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这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是H-O 理论的延伸。
)
7.里昂惕夫之谜是本章的另一重点,要求学生分析和比较经济学家对此的不同解释,最后
形成较为系统的看法。
8.阅读本章的case study,介绍有关的报刊杂志,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现实问题。
【教学时间】可用6-7学时;组织课堂讨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