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

》教学设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 课程评价与反馈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咬文嚼字》在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地位
01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属 于文化经典阅读系列。
跨学科知识链接
语言学与文学的关系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质、结构和发展规 律的学科,而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 术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不仅涉及 到了语言学中关于词义、语境等方面的 知识,还展现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和 审美价值。通过跨学科知识链接,可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和拓展视 野。
VS
美学与文学的交叉点
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 音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 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 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网络教学平台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发布 教学资源、作业和测试等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 学习和交流。
互动教学软件
使用互动教学软件,如课 堂互动系统、在线答题等 ,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 教学效果和质量。
最后,作者总结了“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 值,并呼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重细节 ,仔细品味文字。
D
关键语句解读及赏析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在原文的基础 上增加了“这”字,使得语气更加强烈,表达了作者 对这些文人的极度愤怒和鄙视。同时,“这”字也起 到了强调作用,让读者更加关注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和态度。
02
该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语言文字的 魅力和运用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课件演示:P.1 课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看看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两弯似蹙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明确:———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像仙露明珠,就像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二者用意相同。
2、从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黛玉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朱光潜先生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标题[PPT课件演示:P.2 课题]二、简介作者[PPT课件演示:P.3 ]三、研习课文1、让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PPT课件演示:P.4]○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2形容卖弄学问○3形容强词夺理词典里的理解都是贬义,那么作者有是如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PPT课件演示:P.5]明确: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表面上像是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PPT课件演示:P6]2.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2王若虚《史记》——文字与情境有关○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PPT课件演示:P7]3.找出郭沫若改字的例子“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好处何在?明确:“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没有感情色彩,“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情感发生了变化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明确:“你这”句式多半表示深痛欲绝,不适合用于赞美[PPT课件演示:P8]4.通过此例,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细致品味文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讨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2. 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4. 咬文嚼字在生活中的应用5. 咬文嚼字的活动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方法和作用。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咬文嚼字。
3. 实践:让学生阅读文本,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学生能正确理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阅读文本时进行分析欣赏。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咬文嚼字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六、运用实践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则经过多次修改,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据洪迈《容斋续笔》)试说说为什么用“绿”字最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咬文嚼字”精神与方法的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培养学生掌握古诗炼字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重点赏析第五段,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课文中知识的课外转移——古诗炼字鉴赏题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学生掌握古诗炼字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讲练结合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看课件上的2个句子,你能理解它们的含义吗?(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地铁里听到一个女孩大概是给男友打电话,“我已经到西直门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
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可见,文字真的是很有魅力,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二)、复习上堂课内容: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本文的1——4段,同学们看课件做下面这道题。
(板书:咬文嚼字朱光潜)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A.形容卖弄才学。
B.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B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C )哪位同学说说你的答案。
全答对了。
请坐本课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回答得很准确,说明你上节课的听课效率很好!)都不是,那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呢?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1)“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咬文嚼字》获奖教案

《咬文嚼字》获奖教案一、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8、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PPT课件演示:P.1 课题]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PPT课件演示:P.3]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PPT课件演示:P.4]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步骤:一、教学目标:1、分析鉴赏课文。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鉴赏课文三、教学方法⑴立足课本整体鉴赏⑵讨论法(3)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三位作家在一起吃饭。
甲说:“吃在中国”。
乙说:“在中国吃”。
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
“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
这三位作家说的话字数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由此可见,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我们要咬文嚼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解题、文体介绍(四)、阅读鉴赏课文 神形1郭沫若改字形3韩愈改诗形4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形2王若虚改《史记》形散而神聚形5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五)、课堂小结: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咬文嚼字》这篇课文,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
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总结: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拓展延伸 2】
看下面这两句话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 1,给我一支枪
• 2,给我一枪
• 1,船长没喝酒
在拓 展中 增加 趣味 性,引 起学 生兴 趣
• 2,船长今天没喝酒 贾岛推敲 朱先生举推敲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 过桥分云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总结: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拓展延伸 3】 • 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分析,看下面这首诗的空缺 中应该填“数”还是“一” • 早梅 齐己 •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 答案: 齐己原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 己禅师不觉悦服:“我一字师也。
—— 唐· 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 唐· 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作业布置】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 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
重难 点回 顾总 结,加 深印 象
再看 课文, 学生 自己
读《惠山烹小龙团》,说说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拓展延伸 4】 《红楼梦》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暗示“原应叹息 ”,英 莲暗示应怜,甄士隐夫人的丫头娇杏,谐音“侥幸”,暗示她“偶为 一着错,便为人上人”,最后贵为贾雨村夫人的机遇。甄士隐意喻真 事隐去 ,贾雨村假语村言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千红一哭,万 艳同悲)群芳髓(群芳碎)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400 字。
写心 得体 会
【教学反思】 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 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 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 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 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 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 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 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 赏的习惯。
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
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文学》、
《西方美学史》等。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1. 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概括表述作者如何理解“咬文嚼字”?(请用
文中的原句回答)
整体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 2003 课标版
【教学目标】
根据
•一、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 学 生
点。
情况
•二、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的主张,明确 安 排
“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重难
•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过”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 点
•4、喝好酒
质量差的酒可能对身体有害;
•5、好酒喝
酒的质量不错,可放心饮用;
•6、好喝酒
批评这个人是个酒鬼。
结论:文字增减后,句子的意味不同。
王若虚改《史记》
•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
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意思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
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讲授】作者简介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 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孟石,先后就读于 6 所大学。1922 年毕业于 香港大学教育系,1930 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 年获法
出门看见了马以为是虎,吓得使劲跑,不小心把腿摔折了。 那幅“马虎”
图烧了,以后做事再也不敢不认真了。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该有认真的态度,而对待学习也应该如此
【讲授】
链接
咬文嚼字释义
高考,
A、过分的斟酌字句。
在做
B、形容卖弄才学。
题中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明确
小练习
成语
想一想分别应该是咬文嚼字的哪个意思?
【拓展延伸 5】
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 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举一
反三, •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 让 学
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 生 在
笑,惑阳城,迷下蔡。
体味
中明
•
————宋玉《登徒子好色》
确课
• 那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 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 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 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 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 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 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 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把握,
2. 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五个例子来证明,你能找出这五 学 生
个例子吗?
回答,
答案:
并齐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读答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案,加
3、“推敲”的推敲
强印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象
5、套词滥调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郭沫若
比较文中的两个句子,你能总结出作者的观点吗?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再读
你命家的风度。
深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合作
总结: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探究
【拓展延伸 1】
请用酒、好、喝三个字看看最多能组成几句话,各句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1、酒好喝
意思是酒的味道不错;
•2、酒喝好
意思是劝客人开怀畅饮;
•3、喝酒好
适量饮酒有利于身体健康;
文观 点
•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 【结构回顾】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刘鹗《老残游记》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思想感情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图形 框架 总结 归纳
善用字的联想意
避免套板反应
【总结归纳】 1 咬文嚼字是什么? 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因为文字和思想情感是有密切的关系 3,怎样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要有谨严的态度 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相关名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画老虎身子,就有人来找他,他随后便出了门。他回来后又接着画,竟 趣 味
然在老虎头下面画了一匹马身子。画家有两个儿子,他们都没有见过马, 性
也没有见过虎。他大儿子看见画,问画家是什么动物。画家随口回
答:“马”。他的二儿子看见画,问他画什么,画家随口回答:“虎。” 大
儿子出门,碰到老虎后以为是马,准备抓来骑,结果被吃掉了。二儿子
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吗? •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时,看到一事物立即联想到逃狱滥
调。 • 弊端是束缚了语言创新,是文学向前发展的障碍
诗歌 炼字 分析, 达到 双赢, 及了 解课 文,又 能重 温诗 歌炼 字答 题技 巧
培根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朵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 花朵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女人比作花朵的人是蠢材。” 韩愈说过:“惟陈言之务去。”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要不断推陈出 新
习态度。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的主张,明确“咬
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过”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态
度。
【课时安排】
第一学时
【导入】故事导入
故事
从前有个画家,画画的水平很高,画什么就像什么。他就是有个特 导 入
点:做事不认真。 一天,这个画家想画一只老虎。画完老虎头后,刚要 增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