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内片段阅读)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知识梳理含答案讲课稿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内阅读阅读课文1—7段,回答问题。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内容)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我是做了再说( 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吹嘘,自诩yì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
“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
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动”,而是在废寝忘食的“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
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说和做》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一、阅读《说和做》选段,完成1—4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分别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说”字的含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画线的句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说和做——记闻⼀多先⽣⾔⾏⽚段》是“农民诗⼈”臧克家的作品,最早刊登在1980年2⽉12⽇的《⼈民⽇报》,这篇⽂章记叙了闻⼀多先⽣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品格,⾼度赞扬了他的⾰命精神。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多先⽣⾔⾏⽚段》课⽂原⽂ “⼈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家说了也不⼀定做,我是做了也不⼀定说。
” 作为学者和诗⼈的闻⼀多先⽣,在30年代国⽴青岛⼤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越⾼,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千年来的⽂化史,炯炯⽬光,⼀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剂救济的⽂化药⽅。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不窥园,⾜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
杜甫晚年,疏懒得“⼀⽉不梳头”。
闻先⽣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暇及此的。
饭,⼏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阴、分阴。
深宵灯⽕是他的伴侣,因它⼤开光明之路,“漂⽩了四壁”。
不动不响,⽆声⽆闻。
⼀个⼜⼀个⼤的四⽅⽵纸本⼦,写满了密密⿇⿇的⼩楷,如群蚁排衙。
⼏年⾟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也没有“说”。
他⼜由唐诗转到楚辞。
⼗年艰⾟,⼀部“校补”赫然⽽出。
别⼈在赞美,在惊叹,⽽闻⼀多先⽣个⼈呢,也没有“说”。
他⼜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贯注,⼼会神凝,成了“何妨⼀下楼”的主⼈。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多先⽣的⼀个⽅⾯,——作为学者的⽅⾯。
闻⼀多先⽣还有另外⼀个⽅⾯,——作为⾰命家的⽅⾯。
这个⽅⾯,情况就迥乎不同,⽽且⼀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青年运动的领导⼈,闻⼀多先⽣“说”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geming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2.作为学者和geming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3.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体验·探究】六.课内语段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geming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
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geming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拓展练习及答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一)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①这几天,大家知道,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①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
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③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④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
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⑤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七年级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含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含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含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含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一、精彩语段阅读题(10分)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声音越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反对独裁,争取民主!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就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⑨在李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你们站出!⑩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1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选第①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选第14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和。
(2分)2.选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3.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2分)(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关于作者
臧克家:现代诗人,1905年 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在大 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 印》,抗战时有《从军行》 《泥淖集》等,以后出版了 《泥土的歌》《生命的温度》 《罪恶的黑手》等。1948年 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往香 港。1949年回到解放后的北 平。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 员等。
纪念馆
雕像
闻一多画像
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 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 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 美术学院学习。1925年回 国,任青岛大学、清华大 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 部诗集《红烛》,1928年 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 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 生命。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公布,一位 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只写了三句话: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幻光,谁 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 法录取。但碰到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被破 格录取。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青 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发表了一首又一 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诗集《烙印》。这 位青年就是臧克家。这俩人亦师亦友。闻一多在 清华任教时,曾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 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1937年在西南去参加记 者招待会,会后遇害。
品读课文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的思想品格 上的主要特征,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 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 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 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 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但作 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 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
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 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 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他作为 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革命家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
了他的革命精神。
对偶句
1.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3.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4. 动人心,鼓壮志。 5.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6.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 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 着力表现闻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谦虚的美德和实干的精神以及
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
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来自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
新诗集《红烛》 《死水》是现代 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 国留学期间创作 了组诗《七子之 歌》,表达了深 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 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 术著作有《神话与诗》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等。他对 《周易》《诗经》《庄子》 《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 研究(后汇成“新义”), 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内精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8.选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总领下文,说明下文介绍的内容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9.“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句话中的“这”指代什么?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0.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11.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这里是细节描写,描写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
12.体会“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含义: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优秀的诗人,又是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同时也突出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伟大品格。
作用:总结全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