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第一课时
《狐假虎威》教案(第一课时)

《狐假虎威》教案(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狐假虎威》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也是一则传统寓言故事。
写的是一只狐狸骗过老虎,使自己逃脱了危险,而且借着老虎的威风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故事。
这则故事家喻户晓,学生耳熟能详,学生年龄小,容易被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本课学习起来并不难。
本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将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
自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读的层次,由读通、读熟到读懂、读好。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充分发挥读的功能,以读带讲,以读带答,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演结合,既突出重难点,也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让学生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学习积累词语,明白故事内涵。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分角色演读课文。
2.学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并能根据上下文理解“神气活现”、“违抗”等词语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4.培养学生喜爱阅读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学,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提示语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表演课文。
2.学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并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4.培养学生喜爱阅读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学,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老虎、狐狸等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扣点设疑,导入新课。
1.听读解题。
(1)教师绘声绘色讲《狐假虎威》。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吗?(3)听了故事,谁能说说‘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揭题,板书)(4)读一读,找一找:画出概括“狐假虎威”意思的句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三上语文10成语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自相矛盾续写(二)
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什么也没卖出去,回到家后,想:“为什么我没有把矛和盾卖出去呢?是因为我说话前不事先想好,前后抵触了,所以矛和盾都没有卖出去。”
于是,第二天他改变了思路,只把矛带到了集市上。这次和上次不一样,他大声叫卖起来:“快来看呀!快来看呀!我的矛最锋利,质优价廉,军队使用我的矛,打了许多的打胜仗!”他的叫卖声立刻吸引了许多人。他们过来观看、试用,果然他的矛很锋利,于是,大家都抢着出价,抢着买,很快他的矛就全卖光了。
自相矛盾续写(一)
这个男人回到家,非常失望,把白天的是告诉了他的老婆,他的老婆对他说:“我一直劝你,做生意要讲真话,不能骗人,你就是不听,这次是给你的一个教训。
今后,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实实在在的,不然没有人再买你的东西了!”这个男人听了老婆的话后,深深地点了点头,下定决心,以后不论做什么都不再说假话了。
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
chǔgùruì
楚固锐
开展读字游戏。
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8 成语故事第一课时

(2)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板书
设计
8、、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教学
反思
教学时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课题
8--1成语故事
教学
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的词语;
教学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具及多媒体课件
插图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成语故事》PPT课件

我会说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叫( )的医生他给别人治病治好后
(
)。然后用(
)。
小组合作探究:
你觉得董奉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看出 来的?画出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课。 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 海洋。”
医术高明
“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 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 子。”
《成语故事》PPT课件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杏林春满
自学提示:
1、 自己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 的生字。
2、 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 人物是谁?他是干什么的?)
3、 他与别的医生有什么不一样?
我会读
董奉 报酬 米仓 救济
作业:
1、把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积累成语。
南乐县育才小学
2019年4月录制
淡泊钱财
“董奉有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 苦的农民。”
关爱他人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 颂医生,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 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
爱护环境 环保 意识很强的人。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历生,醍醐济世,药到 妙手病回除春,,医起术死高回明生,,医醍术醐精济湛世, 药到病除,医术高明,医术精湛 华佗再世、扁鹊重生、悬壶济世
成语故事第一课时

8、成语故事教材简析:这篇课文主要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
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要引到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作包含的意思。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矛、盾、楚、卖、锐、壁、逼、韵”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4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获得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教学时间: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同学们,三年级下学期时我们学习过一篇寓言故事,叫“揠苗助长”,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揠苗助长”这个成语的寓意,明白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守自然规律。
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成语都来自于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谁还能举出这样的成语?2.今天,我们同样来学习三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二、初读指导,1、学生自读课文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字词检查(1)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2)请你说说哪些生字词需要注意的?提醒同学注意。
“楚”、“戳”“锐”是翘舌音;“僧”、“腮”是平舌音;(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引导学生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矛:古代用来攻击的兵器盾:古代用来防御的工具(用PPT出示图片)夸口:说大话。
戳穿:①刺穿刺刀戳穿了胸膛②说破,揭穿谎言当场被戳穿腮帮: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随文理解)(哑口无言)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充数。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课件

采用图片教学和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
《狐假虎威》教学实例
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借助别人的威势 欺压他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
教学内容
讲述狐狸如何假扮老虎,借 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的故事。
教学步骤
1. 展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 观察;2. 讲解故事情节和寓 意;3.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避 免成为“狐假虎威”的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件,学生能够掌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成语,理解其 含义和用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和文化素养。
教学要求
教师需根据课件内容,合理安排 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 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建议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动画和音频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理解能力。
PART 04
成语故事教学实例
REPORTING
《守株待兔》教学实例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守株待 兔”的含义,培养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通过动画展示农夫如何 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撞 死,以及后来的结果。
教学步骤
1. 播放动画,展示故事 情节;2. 引导学生讨论 故事寓意;3. 总结并强
调故事主旨。
成语故事的起源与演变
历史悠久
成语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故事逐渐流传下来,演变成固定的成语。如“掩 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叶公好龙”出自汉代文献等。
成语故事的教育意义
启智育德
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成语故事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 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 文化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成语故事课件

3
语言描述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成语故事中的场景、人物 和情节,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还原故事情境。
角色扮演与互动
01
02
03
学生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集体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 于成语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师引导
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角色扮演和互动活动, 提高学习效果。
成语故事背景介绍
成语故事的来源
介绍成语故事来源于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文学名著等,同时需要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
相关历史人物
对于与成语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需要对其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故 事。
成语故事寓意解读
直接寓意
根据成语故事的字面意思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进行解读,得出直接的寓意。
语言能力提升
1.B 学习成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 表现力。
思维能力培养
1.C 成语故事寓意深刻,通过学习和理解成语故 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和创新 能力。
情感教育
1.D 成语故事中蕴含着各种情感教育元素,通过
讲述成语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真善 美、假恶丑,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成语故事课件
目录
• 成语故事简介 • 成语故事分类 • 成语故事解析 • 成语故事的教学策略 • 成语故事的实际应用 • 成语故事拓展资源推荐
01 成语故事简介
成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成语是一种形式简洁、意义精辟 的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 社会应用价值。
特点
成语具有言简意赅、表达准确、 生动形象、富于韵律等特点,能 够凝练地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成语故事(1)精品PPT课件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 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 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 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 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 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这人明白了
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 无论什么样的马,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 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为了 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 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 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 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 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 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 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 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 脚,还没等他画好脚,
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 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 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 没有喝上酒。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遭到 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 “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 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 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 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 “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 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 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 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 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 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 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 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 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 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 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 这不是在说我 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碰撞
•和你的小伙伴就三则成语 故事交流一下你的心得体 会吧。
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汉
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LOREM IPSUM DOLOR
•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
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
相加。
•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 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 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班门弄斧
• 出处: • 唐· 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
郢之门,斯强颜耳。”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 可笑可笑。”
•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 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 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 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 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 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 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 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
造句
• 如果就此请假回国,这里的事半途而废,将 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清·李宝 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 半途而废做事的人,注定辛苦一生,一事无 成。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十四章:“不 管冒多大风险,决不能使起义半途而废!”
数字猜成语
12345069 333 555 1256789 5 10 1+2+3 9寸+1寸=1尺 接二连三 得寸进尺
七零八落 丢三落四 三五成群 一五一十
百折不挠
•出处 •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 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 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 东汉时期,有一位官员叫桥玄,他品行端正,敢 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有一次,一伙强盗绑架了桥 玄10岁的儿子,向桥玄勒索一笔银子。强盗带着 孩子,来到桥玄家里,威胁桥玄说,如果不答应, 就要杀死孩子。不料,反而遭到了桥玄的怒斥。 这时,官府派来缉捕强盗的士兵已经团团围住了 桥玄府,但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惟恐强盗会伤 害人质。这时,桥玄向院外大声疾呼道:“你们 快来捉强盗,不可因小孩放走贼人!”于是,士 兵蜂拥而入,强盗终于被捕,但桥玄的儿子却被 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赞美 他的高风亮节。
她乱谈。(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 他居然在钢琴大师面前炫耀琴技,真是班门弄斧。
半途而废
•出处: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中 庸》:“君子遵道而行,半 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 乐羊子的妻子。 •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 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 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 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 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 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严厉地 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 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 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 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4]
LOREM IPSUM DOLOR •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
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 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 号隔开。 • 来源 •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 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 少,不限于四个字。 •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 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
成语故事
LOREM IPSUM DOLOR
成语
•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
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 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
释义
• 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做事有 头无尾。 • 做事如果每次做到一半就放弃,那么我们最后肯 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只有坚持到底,一件事 情一件事情地完成,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前进,在 胜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立下了目标,就要敢于 实践,努力完成,只会空想是不对的,半途而废 也是不对的。
释义
• 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比喻意志坚强, 品节刚毅。
• 近义词 • 百折不回、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威武 不屈 • 反义词 • 知难而退、一蹶不振、半途而废、半途 而回、因噎废食源自用•你如何运用成语造句呢?
• 你必须要用百折不挠的坚强精神来克服 困难。 • 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这 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强不屈。
表现自我,敢于显露自己的本领,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
• 近义词: • 东施效颦、贻笑大方、布鼓雷门 • 反义词: • 自知之明、虚怀若谷、自愧不如
造句:
• 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小弟献丑,真是班门弄斧了。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二八回)
• 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班门弄斧,同
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 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 • 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释义:
•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用于自谦。
• {例}我在各位老师傅面前谈操作经验,实在是不自量力。 • 古今异义:古代用“班门弄斧”批评那种无知却又好卖弄的人,而现今鼓励人们大胆地
LOREM IPSUM DOLOR
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
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 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LOREM IPSUM DOLOR
•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 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 “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 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 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 “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即在鲁 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