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庸到卓越-德意志大学崛起进程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德国研究型大学探究

德国研究型大学探究

2、人物维度
威廉·冯·洪堡在担任普鲁士文化教育司司长的16个 月期间,谋划并主持了柏林大学的筹建工作。洪堡关于大 学的办学理念、目标、理想一系列的论述都影响了柏林大 学的办学实践。人们把洪堡视为柏林大学精神的化身。
施莱尔马赫出任柏林大学神学院第一任院长,并在费 希特去世后于1815-1816年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他主张大 学的任务是帮助年轻人“唤起科学的观念”,“使其能够 本能地用科学的目光看待一切知识”,“学会在思维中运 用科学的基本法则,进而养成独立研究、发现和阐述问题 的能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 和平崛起,离不开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和发 展。国家在领导和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能否高 屋建瓴而不是急功近利,能否分层治理而不是一刀切、 一锅烩?能否给那些志存高远、“仰望星空”的研究 型大学更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更大的自主发展空 间和个性办学余地?
只有当大学使得政府与社会坚信科学领域的 自由不仅仅是从大学利益出发,更是从政府及全社 会的利益出发而提出的学术要求,大学科学研究的 自由环境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学与政府关系也才能 够真正得以重新界定。
(2)大学的内部自由:教与学的自由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最高理想和中心任务,大学既应该 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与科研自由,也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 学习自由。 在学术自由的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关 系:合作关系,并相应地采用了讲座制与研讨班的形式来进 行教学,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的自由交流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学术自由是科研职能实现的必要前提,相对宽松、自由 的教学与研究环境,成就了19世纪柏林大学世界领先的地 位。
费希特是柏林大学首任校长和哲学院首任院长,他与 洪堡一起被世人称为柏林大学的先驱和精神缔造者。他认 为大学应当是培养“科学运用理智之艺术”的学校,并多 次论证大学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认为 “最彻底的外在自由和最广义的学术自由”才是柏林大学 成功的秘诀所在。 黑格尔自1818年起一直担任柏林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并在1830年出任柏林大学校长之职。黑格尔指出大学要坚 持探索真理、捍卫理性,防止行动上的“轻浮人性”和“ 知识上的庸俗浅薄”,他所要守望和护持的,其实正是柏 林大学核心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一位具有拓荒精神和献身精神 的自然科学家,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 大学地理系,在他的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下柏林大学开始 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从平等到卓越——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评析

从平等到卓越——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评析

成了世界高等教育 中心 的第 四次转移 3 J 。诸多 的
原 因使得 如 今 的 德 国大 学很 难 找 到 昔 日大 学 的辉 煌 ,据 《 泰晤 士报 》 20 09年 全 球 大 学 排 名 ,世 界 前5 0名大学 名 单 中找 不 到 德 国大 学 ,前 10名 大 0
学中,德国也只有4所入选 - 。由此造成德国人才 3 J
德 国普 通工 薪 阶层利 益 的德 国社会 民主党 的强烈 反
力量开展合作 ,推进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 ,从而提
升德 国长 期 的科 学 研究 吸 引力 和 国际竞争 力 。研究 群体应 是 各大 学战 略构 想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计 划资 助约 3 卓越 群 体 ,平 均 每 个 群 体 五 年 资 助期 内 0个 资助 6 0万 欧元 。该 项 目占总经 费 的 6 . % 。 5 34
20 04年 1 2 月 6日,德 国前联邦政府教育和科
学 研 究 部 ( MB ) 部 长 布 尔 曼 女 士 ( d l r B F E eg d a
B l h )宣 布 德 国 政 府 实 施 “ 英 大 学 计 划 ” uman 精
Ei n e i ,通过重点资助将若干所大学建设 le i r ̄ t U v si t
德国大学建设 “ 卓越计划” ,标志着德 国踏上 了谋
求 重返 世界 高等教 育领袖 地位 的光辉 而艰难 的历史
征程 。
的流失,据统计约 60 00名德国博士后在美国工作,
1%在 德 国高校毕业 的理 工科 博士投 奔美 国 ;德 国 4 科 学研 究 联 合 会 ( F D G)几 年 前 的 一 次对 其 以前 的奖学 金获 得者 的调查 表 明 ,近 34的德 国青年 科 / 学家带 着奖 学 金 奔 赴 美 国 ,90 00名 马 普 协 会 学 术 接 班人 中 的 一 半 不 持 有 德 国护 照 。4昔 E的学 生 - t

汤浅现象——德意志的崛起

汤浅现象——德意志的崛起


亚历山大· 洪堡
• 亚历山大· 洪堡 冯· Humboldt, Alexander von(1769~1859)德国自 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 近代地质学、气候学、地 磁学、生态学的创的人之 一。是威廉· 洪堡的弟弟, 出生于柏林出一个贵族家 庭,母亲希望他成为一名 政治家,曾送他入法兰克 福大学学习经济。后在柏 林学家。
政府对科学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大量投资上,而且体现在建立起 了一个成功的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的体制.英国和法国的实业家 瞧不起只讲理论的科学家,但这些人却在德国受到足够的重视,并 且得到应有的荣誉.德国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建立了欧洲最 早的国立研究所,从事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研究.专业科学刊物 也是德国首创,以此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此外,各大企业也纷纷 建立设备齐全的科研机构,不仅有青年科研人员,还聘请具有国际 声望的学者,只要求他们利用部分时间考虑企业所需的技术发展, 其余时间则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德国科学技术的突破口是化学.对 此,李比希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李比希曾到当时世界科学.的 中心巴黎留学,从那里带回了复杂的分析方法和系统的研究方 法.他创建了世界第一流的吉森实验室,一方面研究有机化学的基 础理论;另一方面,以它为基地对德国的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改革, 培养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新型人才,一扫德国旧式大学那种故弄玄 虚的沉闷空气.在李比希的引导下,以霍夫曼、凯库勒为代表的一 大批杰出化学家很快成长了起来,把德国的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 迅速推向世界先进水平.
莱比锡大学
• 莱比锡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市。她 的历史可追溯到1409年,在当时教皇亚 历山大五世的支持下建立的,大学成立 之初有四个学院,分别是艺术、医学、 法律及神学院。近六百年来,莱比锡大 学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在国际上享 有很高的声誉。我国的著名学者如蔡元 培、周培源、林语堂、辜鸿明曾施教可 就读于莱比锡大学。

《从优秀到卓越》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

《从优秀到卓越》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

大师档案1988年,吉姆·柯林斯走上斯坦福商学院的讲坛,时年33岁。

1992年,他打败所有教授,被学生选为最杰出教师。

柯林斯曾经任职麦肯锡公司、惠普公司,担任星巴克、时代集团等知名企业的顾问,也是许多非盈利性组织的咨询对象,其中包括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管理基金会,以及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政府改造会议。

柯林斯是全球畅销书《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等书的作者。

其中《从优秀到卓越》全球销量超过4500万册。

柯林斯还主持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Boulder)一家管理教学机构。

从优秀到卓越我想给你洗脑,我想让你忘记所有你了解到的关于产生伟大结果的做法,我希望你能够意识到,几乎所有让公司产生大规模变革的药方都只不过是个神话。

变革程序的神话:认为变革的路径是开始、结束和中间阶段大规模的活动。

燃烧的月台的神话:这个神话是说,只有当危机产生时,才能让没有明确动机的员工们接受变革。

员工认股的神话:这个神话认为,职工优先认股权、高薪水和福利水平是变革的润滑剂。

恐惧驱动变革的神话:认为对别人胜利的恐惧、对自身失败的恐惧都是变革的推动力。

技术驱动变革的神话:认为采用跨越式进步的技术可以获得你所期待的突破。

革命的神话:认为大的变革必须是根本性的、极端的、痛苦的,是一个巨大而突然的爆发。

错、错、错,这些全错了。

很多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并非师出有名,也完全没有制订一套完整的执行程序;他们对危机既不过分激动,也不过份倾心——他们决不会凭空制造出一个所谓的“危机”来;他们从不采用某种方式去“激励”职工,他们的职工总是自我激励,也从没有证据显示金钱和变革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恐惧也不是变革的驱动因素——但它确实使平庸者长存;技术当然是重要的.但它只能在变革已经开始之后起作用;至于最后一个神话,戏剧性的结果不见得来自戏剧性的过程,即使你希望这样的戏剧性不断地继续下去。

一个让经历其中的人感觉激动人心的革命,基本上不大可能导致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研究(1945-1976)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研究(1945-1976)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研究(1945-1976)摘要:本文研究的是联邦德国高等教育在1945年至1976年期间的类型结构变革。

通过对该时期高等教育制度的整体调查和以重要高校为例的深入研究,探讨了该时期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变革的原因、过程、成果和意义。

研究发现,该时期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变革是由多方面因素引发的综合变革,包括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部压力、教育政策和法律的调整,以及学者、学生和社会的反馈等。

这一变革期,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从传统的大学主导型向多元化、差异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此外,该变革运动形成了今日德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1945-1976引言高等教育在德国历史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自中世纪开始,德国的大学传承了文化、科学、哲学和艺术的精华,为欧洲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创新和知识创造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19世纪晚期以来,德国大学制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如传统主义、官僚化、专业性不足、政治干预等等,使得大学的发展趋向瓶颈。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德国的重建和发展,使得大学和高等教育得到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德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类型结构变革。

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变革是指高等教育制度中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关系、组成和地位的变化。

本文将对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探讨该变革的原因、过程、成果和意义。

一、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的历史背景德国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变革发生在1945年至1976年的时间范围内。

在这段时期,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变革是受到多样因素的影响和引发的。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层面:(一)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二战后,德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口流失和财富的损失使得战后政府面临巨大的重建和发展的任务。

德国“卓越计划一期”评析

德国“卓越计划一期”评析

德国“卓越计划一期”评析收稿日期:2018-03-20作者简介:朱莲莲(1983-),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教学和德国高等教育。

德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倡导高等教育民主平等的均质发展,德国高校发展没有高低之分,但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尽人意。

在各国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背景下,德国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却未有高校能进入顶尖的前五十名。

“一方面德国没有坏大学,但在另一方面,德国也不存在足够多的好大学”。

为了重塑德国高校重镇的形象,增强德国高校科研实力,提高德国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2006年德国政府推出了“卓越计划”项目,力图通过重点资助,打造一流德国高校。

一、“卓越计划”的主要内容2006年开始的卓越计划总共为期11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对于该计划的总投入额为46亿欧元,资金主要用于三个部分:1.研究生院(博士生培养计划),用于培养德国优秀的后备科研人才;2.卓越集群,它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精英集群团队,促进德国大学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3.未来构想计划,该计划更为符合德国本身的“精英大学”的设想,目的在于提高所选的未来构想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卓越计划”资助对象由联邦教育部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 )和科学委员会(WR )共同甄选。

第一阶段(2006—2011年)投入19亿欧元的经费总额,由联邦政府承担其中的75%,其余的25%由州政府承担。

第二阶段(2012—2017年)共投入资金27.24亿欧元,同样联邦政府承担75%,其余25%由各州政府承担。

二、“卓越计划”的效果评析2017年德国“卓越计划”第一期结束,该计划是否达到了德国打造“精英大学”的预想,提高了德国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本章将从德国在世界大学的排名、科研产出和德国高校的范式转换三点来对“卓越计划”的效果进行评析。

(一)德国高校在世界的排名2006年推行“卓越计划”之前,德国在各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均未能进入前五十,无法列入“精英大学”行列。

德国高等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

建校初期的洪堡大学有4个经典学院:法 学院,医学院,哲学院,神学院。此后 在许多著名 学者的教学研究推动下,该 校又发展了许多新的学科与专业,并很 快发展成为一所享誉全球的一流学府。 现在洪堡大学共设有11个专业学院及各 种中心研究所,它的医学系是欧洲最大 的。学科包含了人文、社会、文化、人 类医学、农业、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的所有基础学科,还设有全德国惟一开 设的学科-社会性科学。
15柏林大学的特点
自柏林大学开办以来,在德意志30个邦国 里,开始了一场对旧大学的改造热潮,新 的现代化大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 从1810年到1870年的60年中, 整个德意志区域里,便有八十余所新、旧 大学按“柏林大学模式”重建和新建起来。 著名的“柏林大学模式”不仅成为全德意 志,而且开始成为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样板, 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在谈论教学与科研的自由时,常常采 用“孤独和自由”这个概念。 洪堡 认为,孤独与自由可使人保持内心平 静,注意力集中,面对科学 不断地 挑战所要付出的专心致志,要有甘于 寂寞的献身精神,即“做 学问就得 坐冷板凳”,每一个科学家都要积极 投入,争取把科学领向 一个新的高 度。

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大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应相统一, 大学的主要 职能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追求真理,因此学术 研究应当具 有第一位的重要性。大学应成为学 术研究,尤其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和 基地。教授 应当从事研究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以 理论化、系 统化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不仅 学习知识,包括最前沿的知识,而 且更主要地 是掌握方法,即独立地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时 养成从事探 索的兴趣与习惯。
10 19世纪初大学改革的先驱
1施莱尔马赫 2费希特 3洪堡 施莱尔马赫(1768-1834)普鲁士著名的神学 家和古典语言学家。1810年任神学院长,还 讲授辩证法、哲学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 课程。并于1815-1816年担任校长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及其原因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及其原因
228ຫໍສະໝຸດ 2007 年第11 期
安徽文学
摘 要 二战后, 德国作为战败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局面, 而且美苏冷战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 家。尽管如此, 战后的联邦德国仍然取得了高速经济发展。战后德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本文将对这一现象及其出现的 原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二战后 联邦德国 崛起 原因
管理组织的高效化、 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值得一 二战后, 世界处于暂时的和平时期, 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让各国的 提的是德国推行的工人参与管理制度化。实践证明工人参与企业的 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联邦德国, 被认为是 “经济发展的优等 管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调节生产关系机制。它在塑造新型劳资关 生” 它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被称为 , “奇迹” 的巨大成功。联邦德国的成 系、 调动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经济生活更加民主化、 人道化、 改善 功, 原因是多方面的。 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方面, 发挥了公认的积极作用。 一、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崛起 (五)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初期的德国, 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 国民财富的一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有效的宏观管理, 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 半以上毁于战火, 基础设施几乎瘫痪, 物资奇缺, 黑市横行, 价格飞涨, 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它实行税制改革, 鼓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创 民不聊生, 经济完全崩溃, 政治影响完全丧失。 业精神; 实行奖励投资、 支持出口的政策, 刺激人们扩大生产; 推行劳资 1949 年 9 月建立的以阿登纳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在全国人民同 共同决定制度, 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 协调劳资关系, 改善和提高企业 心协力下,联邦德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50 年代是西 经营和管理水平。 方通常誉之为联邦德国的 “经济奇迹” 时期。 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 这 (六) 推行法治 平均增长率高达 11.4%, 工业总产值从 487 亿马克增加到 1.647 亿马 从 1949 年到 1982 年德国共制定经济法 2000 多件, 占同期全部 克, 增长了 2.4 倍。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也从 233 亿美元增加到 726 制定法的 70%以上。这一时期的主要立法是 1957 年 7 月颁布的 《反 亿美元, 增长 2.1 倍。 60 年代这 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仍 ( ) 1966 年至 80 年代初, 对限制竞争法》亦称 《卡特尔法》, 这一时期的 有 5.8%, 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1.2 倍, 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计增长 1.6 ( 主要立法是 1967 年 6 月颁布的 《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简称 《稳定 倍。其时, 联邦德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为 4, 美元, 978 相当于美 ) 法》。在这以后, 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又执行有限调节的政策。 国的 87.9%。在资本主义大国中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联邦德国还 (七) 对教育的重视 有一个世界上花费最大、 设计得很周详的社会保障计划, 1977 至 1978 二战后, 德国对教育这一特殊 “生产”领域备受重视。德国崇尚 年度全年社会福利金额总计达 3, 亿马克(约合 1, 亿美元), 000 250 即 “实用” “功利” 和 的观念, 把人才培养直接地、 明确地同新技术革命形 平均每个居民享用社会福利金 2, 美元。 015 势下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1950 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 二、 崛起原因 生为 10 万人, 1970 年增加到 41 万人。 到 此外, 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 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 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余教育, 由于教育和训练, 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一) 良好的经济基础 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战前, 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就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水平普遍提高, (八)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又有扩展。估计集中战前全国股份公司的 二战后, 法德两国的发展走上了 “欧洲自主” 的发展道路。1951 年 72.6%, 股份资本的 79.8%。 据粗略估算, 整个西德地区由战争导致的 4 月, 以法国、 联邦德国 (西德) 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 《煤钢联营集团 工业生产能力的减缩只在 10%左右。 德国原有科技文化水平较高, 战 条约》 。1958 年, 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 后初期西部又从东部接纳了近千万难民。 这支由科学家、 工程技术人 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 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 员和廉价的熟练工人所组成的庞大建设大军, 为联邦德国经济复兴提 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供了宝贵的技术和人力基础。 综上所述, 联邦德国在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 又长期军费负担 (二) 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极轻, 工人工资较低等, 无疑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复兴和工业的迅猛起飞。 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 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 非军事化 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 参考文献: 设, 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7] [1] 孙敬水, 张品修. 德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及借鉴.世界 (三) 《马歇尔计划》 美国 的援助。 经济与政治.1998 (08) . 联邦德国经济在恢复过程中, 一度原料和资金十分缺乏, 但美国 [2][日]出水宏一, 赵纪元译. 日本西德经济比较. 吉林人民出版社. 在战后最初 3 年对德 20 亿美元的援助, 缓解了联邦德国这方面的危 1983 年 10 月. 机。1947 年下半年, 美国制订了 《马歇尔计划》 从 1948 年到 1951 年 , [3] 崔红星. 德国快速发展的奇迹从何来?. 时代潮. 1998 (06) . 期间, 联邦德国依据 《马歇尔计划》 等共获得 36.5 亿美元援助。其后, [4] 崔红星. 二战后的德国法治与经济腾飞. 法学.1998 (04) . 从 50 年代中期起, 美国私人资本大规模涌入联邦德国。1957 年美国 [5] 刘美平. 德国 “经济奇迹” 深层根源探究及其对中国改革之启 对联邦德国私人直接投资 5.8 亿美元, 1969 年猛增到 42.8 亿美元, 到 示. 北方论丛. 2002 01) ( . 年平均增长率为 18.1%。几十亿美国资本对联邦德国工业加速现代 [6] 二 战 后 联 邦 德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原 困 及 影 响 .http:// 化无疑起了促进作用。 /res/2007-3-27/r152165.html. (四) 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 [7] 德国是怎样崛起的 ./data/2007/0528/ 德国在二战后恢复经济的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就是质量管理。 article_1228.htm. 它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 也引进了有效的管理。 德国在管理上做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平庸到卓越:德意志大学崛起进程研究摘要:大学危机和名族危机孕育了德国大学的改革,使德国大学实现了从平庸到卓越的跨越。

在考察德国大学改革和崛起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揭示了德国大学崛起的主要原因。

德国大学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制度的创新使德国大学的性质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向——从教学机构向学术机构的制度转型,由此实现了知识生产力的解放。

关键词:制度创新;德国大学;知识生产力大学发展历史渊源流长。

自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建立开始,大学已经走过了近一千年的历史。

1810年,随着柏林大学的创办,德国大学开始崛起,最终在19世纪使世界学术中心从英国转向了德国。

德国大学成了当时的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就在德国大学达到顶峰时却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中断了现代化的进程。

走过了漫长岁月象牙之塔轰然坍塌。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学术中心从德国转向了美国。

大学兴衰的历史令人回味。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度重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本文将通过对德国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考察,进一步揭示德国大学崛起轨迹及深层原因,以期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所启示。

一、大学危机:德国大学改革的缘起17、18世纪,德国大学和欧洲其他大学一样,处在持续衰退之中。

大学甚至面临被废除的危险。

从整体上看,大学的表现十分平庸,当时划时代的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仍然被排斥在大学之外。

“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牛顿这些著名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

”[1]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改革的历史潮流中,大学甚至逆潮流而动,被认为是反动势力的堡垒。

“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2]到17世纪末,德国启蒙运动的知识界发动了对大学的全面抨击。

其多人要求彻底废除大学。

“1700年,除奥地利外,德意志各邦共有28所大学,其中许多大学生源不足,难以运转。

如海德堡大学1701~1705年每年平均仅招收80名学生,其他20所大学不足300名学生。

而在30年战争前,20所大学招收了差不多8000名学生。

每所大学当时平均有400名学生,但到1700年每所大学不足290人。

这种情况到18世纪中期以后更加恶化,一些大学甚至被迫关闭。

”[3]“在18、19世纪之交的二十余年中,德国大学有一半关门停办。

”[4]由此可见,无论政治、社会中,还是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上,大学表现均十分平庸,处在社会的边缘,没有重要的贡献。

大学存在的合法性收到严重的挑战。

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生机。

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脱颖而出,为德国大学改革拉开了序幕。

哈勒大学的建立源于一位遭遇迫害的法学家托马修斯。

因在问题上与丹麦皇家牧师发生争执,托马修斯遭到迫害,被迫于1690年离开莱比锡大学,逃到柏林,受到当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欢迎。

1692年,国王准许他到哈勒骑士学院给普鲁士的青年贵族讲学。

在国王的支持下,托马修斯将骑士学院升格为大学,并与1694获得正式特许状。

[5]在大学的两位精神领袖法学家托马修斯和神学家弗兰克的努力下,哈勒大学成为主学术自由的阵地。

1711年,哈勒大学被著名法学家贡德令(n.gundling)誉为“自由的殿堂”。

[6]继哈勒大学之后,另一所享誉全球的大学——哥廷根大学于1737年正式建立。

大学的实际创办者明希豪生把思想宽容和研究自由看做是大学的根本原则,致力于创造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大大激发了教授们对学术研究的激情。

在哥廷根大学,学术探索活动在自由的气氛中盛极一时。

从此,学术研究开始进入教授的角色规。

但是,这两所大学毕竟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带有强烈时代特征。

首先,他们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不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最受重视的学科是能够经世致用的学科,尽管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地位已大大提高。

其次,他们首先是教育机构,基本目标是传授有用知识,培养政府官吏,科学研究尚未成为大学的正式职能。

[7]即便如此,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的改革依然为柏林大学的诞生奏响了序曲。

二、民族危机:柏林大学横空出世1806年10月,耶拿战败,普鲁士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堤尔西特和约》。

一贫如洗的普鲁士还得向法国缴纳沉重的战争赔款。

德意志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

在国家财力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具有“哲学家头脑”的国王威廉三世说出一段令德意志知识界振奋人心的话:“这个国家必须通过她精神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8]1807年8月,一个来自哈勒的前大学教师代表团请求在柏林重建他们的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欣然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讲了一段具有经典性深刻意义的话,他说:“正是由于贫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家必须用脑力来补偿物质方面的损失。

振兴教育,与振兴国家在这里紧密结合,而教育正好处于国家兴盛的战略中心地位。

”[9]正是在这个民族危亡的时刻,与德意志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新型大学柏林大学横空出世。

由于国王的支持,规定原来拨给哈勒大学的经费,全部转发给即将兴办的柏林大学,并选址在华丽的王子宫殿,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吝资财和不惜血本的。

柏林大学一开办就体现了与传统大学的不同新貌。

“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成为柏林大学的精神宗旨”,大学成了“科学研究的共同体”。

[10]虽然柏林大学仍然沿用传统大学的四学院模式,但吸收了此前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的改革成果,加以创新,从而发展一种新的“近代大学模式”。

柏林大学的建立不仅仅是增加了一所大学而已,而是创造了一种现代大学教育的新概念。

“柏林大学的创办像一个燃烧点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光线全都从这里发出。

”[11]柏林大学的成就刺激了古典大学的神经,其他大学纷纷效仿柏林大学模式。

此后,德国模式成为其他一些国家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样板。

“德国也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并成为欧洲强国。

”[12]1870年普法战争以法国在色当的惨败告终,人们分析了法国失败的各种原因,其中一种观点将战败的原因归于高等教育。

勒南更直截了当地说:赢得战争的正是德国大学。

当时一句流行的警句是:“柏林大学报了耶拿失利的一箭之仇。

”[13]三、大学崛起:世界学术中心迁移经过一段时间改革发展之后,古老的德国大学开始起死回生,古老的大学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9世纪中后期,德国大学开始在世界学术界展露拳脚。

随着德国大学的崛起,世界学术中心开始向德国转移。

著名学者麦克莱兰对德国大学崛起给予高度评价:“近代西方社会所有的大学中,德国的大学可能是最有意义的。

它们是大量近代学术和科学的源泉。

”[14]事实上,在19世纪的科学王国中德国确硕果累累,地位显赫。

根据对西方国家的统计,在1820~1919年中,40%的医学发明是由德国人完成的;德国人在1821~1900年中,在物理学(光、热、电子和磁)方面的发明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

社会学家本·戴维(joseph ben-david)认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德国在世界科学界和科学人才培养中占有绝对优势,堪称世界科学的中心。

[15]到19世纪末,德国已成为世界学术中心。

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直到1933年德国一直是全世界该奖得主最多的国家,其中仅自热科学方面的奖项就多达32人之多,是排在第二、第三位的英法两国自然科学奖项的总和。

[16]四、崛起之缘:知识生产力的解放德国大学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实现了从危机到卓越的跨越式发展,其成就令世人瞩目。

德国开启了世界大学史上的新纪元。

处于危机中的古典大学在德国实现了大学制度的根本创新,实现了大学性质的根本转变——从单纯的教学机构变成学术机构。

自此,古老的大学在德意志完成了大学史上第一次华丽转身,其倩影令世人望尘莫及。

德国大学曾经留下的辉煌的成就令世人“望大学兴叹”。

至今,人们依然在孜孜探寻:是什么成就了德国大学?笔者认为,德国大学崛起的根源在于知识生产力的解放。

大学从其本质而言,就是保存知识、传播知识和增进知识的机构。

保存知识和传播知识是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但是,如果大学不产生知识,那么其传播的知识从何而来?仅仅靠保存的已有知识,大学如何能够与时俱进?当然,在黑暗的中世纪,处于知识荒漠中的绿洲的中世纪大学有其骄傲的资本。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改革等各种社会浪潮风起云涌,不断激荡着日益保守、僵化的大学。

但是,纵使象牙塔再坚固,很多还是倒塌了。

17、18世纪的大学危机愈演愈烈。

1810年柏林大学的建立给古老的大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大学制度的根本创新赋予了大学造血的功能。

换言之,就是由柏林大学领衔的大学改革使增进知识的职能以现代大学制度的形式在大学正式确立,成为继教学之后的第二个正式职能。

对此,麦克莱兰有过精辟的论述:“作为学术和发现中心的德国大学的荣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大学古老的躯干里所包括的这些有生气的结构。

”[17]正是这些“有生气的结构”赋予了大学第二次生命。

德国大学的成功在于创造了一种有助于知识生产的模式,并且,当时的德国具有维持这种模式的土壤。

1.外部环境:国家作为强大的后盾就外部环境而言,德国现代大学产生与民族危机时刻,在成立之初就己承担了振兴民族精神、恢复国家元气的重任。

大学的这种与民族共存亡的使命赢得了国家和民众的强大支持。

尽管当时普鲁士国库极度枯竭,但是,国家依然不惜血本支持大学的建设。

国家的巨大财力保障使大学有稳定的办学经费,提高教授的待遇。

如,柏林大学一经创办便吸引了众多知名学者加盟,这其中包括著名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古典语言学家沃尔夫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学者都是欧洲最杰出的。

“从此再没有一位德国的教育大臣或部长可以出示一更值得自豪的聘任表!”[18]更难能可贵的是,具有“哲学家头脑”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在给予大学巨大的经费时并没有对大学的具体事务进行干涉,而交给精通大学之道的学者去治理。

威廉三世这一明智之举保障了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所必要的自由环境。

但同时,也要注意,德国大学所谓的学术自由其实质是“国家保障下的学术自由”。

[19]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德国大学这种财务上和自由度的国家依赖也为后来纳粹政权摧毁大学提供了便利,埋下了衰落的种子。

2.部环境: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创新从部条件来看,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的创新从根本上解放了知识生产力。

例如,柏林大学将知识生产,尤其是纯学术知识的生产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并从理念到制度两个层面上保证了这一核心任务的实现。

具体而言,知识生产的组织模式创新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深层次来讲,德国古典大学观对德国大学崛起具有重大影响。

大学的理念是外在的可见的组大学织形式的灵魂。

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应该有正确的理念引导,对于从事知识生产活动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