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00467(简答题部分★66)

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选择:

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

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16、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17、施瓦布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建立起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18、施瓦布: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方法是“课程审议”,即主体“课程集体”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得出的。19、课程审议三种艺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方式。

20、施瓦布“实践的艺术”包括“观察”和“问题形成”。“折中”是针对情境的特殊性对不同理论进行选择、修改、超越。

21、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是主体,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其兴趣和需要是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

22、实践性课程本质是“实践兴趣”的追求,教师与学生得到尊重。

23、70年代课程开发由“怎样有效开发课程”转向“怎样理解课程”。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解放兴趣”。2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基础。

25、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拉特克。特点: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既依赖儿童心理又依赖学科知识的性

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6、夸美纽斯是捷克·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论》是标志,与拉特克同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确立者。

27、法国卢梭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者。《爱弥儿》是柏拉图《理想国》后西方最完整主张自然教育和尊重儿童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28、瑞士裴斯泰洛齐创造性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主张:适应自然、自我发展、直观、教学心理学化。

29、教学论发展时代代表有赫尔巴特、杜威。德国赫尔巴特主张:观念心理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教学的“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

30、杜威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哲学命题。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即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特点: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源于社会生活、促进科学逻辑经验的发展。31、20世纪上半叶,两种科学教学论获得早期发展,一种是“经验主义”把“量的研究”作为学习和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方式;一种是“理性主义”,注重“质的研究”。桑代克是美国科学教学论的奠基人。德国的拉伊和梅伊曼倡导“实验教学论”开启了欧洲科学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先河。

32、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兴起。美国斯金纳《学习科学与教学艺术》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调”六个教学设计原则。

3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兴起,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布鲁纳“发现教学论”和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范例教学论”和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特点: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智力,推动个性发展。

34、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兴起。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家喻户晓。

加涅和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的四个前提:为个体设计、长短期设计、实质影响个体、建立在如何学习知识上。

35、美国认知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主动自律目标导向和反思性的学习者在学习环境能被“互动技术”激活,对需要作出理智的适应性反应。

36、英国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西方简称“学程”。

37、课程定义:一是学科的总和,被称广义的课程;狭义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二是目标或计划。三是经验或体验。

38、“显性课程”: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

39、“隐性课程”: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弥散、普遍、持久、潜在和隐蔽性。

40、“虚无课程”: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艾斯纳称为虚无课程。41、教学是师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42、现代教育以义务教育制度建立为标志,追求“科技理性”,日益“科层化”和“制度化”,课程与教学分离;认识论:“二元论”即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分离。

43、杜威用其实用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重新确认了世界的内在连续性和整体性。追求“实践理性”或“实践兴趣”。

二、简答:

1、博比特将教育本质分为哪三点:

①、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②、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③、教育即生产。

2、博比特课程开发步骤:

①、人类经验分析;②、具体活动或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④、课程目标的选择;

⑤、教育计划的制定。

3、查特斯课程开发步骤:

①、研究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目标;

②、把目标分析成理想和活动及教学工作单元;

③、按重要性排序并把对儿童重要的选择出来;

④、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

⑤、收集处理最佳实践措施;

⑥、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课程活动。

4、查特斯与博比特课程开发理论的区别:

①、查特斯认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博比特强调活动和经验;

②、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强调经验和能力;

③、查特斯把开发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强调职业领域,博比特称为“活动分析”,包含前者。5、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

①、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确认为独立研究领域;

②、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依据、目标与人类生活儿童发展及学科知识有内在联系、目标的选择是科学化过程等。

局限:

①、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②、泰罗主义背离教育本质且不可能实现科学化;

③、基于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的程序是机械且科学化水平低下的。

6、“八年研究”的成就:

①、开发的课程满足了学生需要;

②、促进没达到学科要求的学生取得成功;

③、提升了教师的知识技能;

④、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被广泛接受。

7、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①、使学科更易理解;②、有助于记忆;

③、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

④、缩小“高级”与“初级”知识的差距。

8、“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的缺陷:

①、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使其沦为控制工具;

②、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支配,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和“反历史的”;

③、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却陷入保守,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9、夸美纽斯的教学原理:

①、教学以自然为鉴;②、兴趣与自发;③、活动原理;④、直观原理。★10、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内涵:

①、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②、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③、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基本形式;

④、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11、赫尔巴特“形式阶段”教学理论四个阶段:

①、“明了”:明确感知新教材;(静态专心)

②、“联合”:把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动态专心)

③、“系统”:把新旧观念与儿童整个观念体系统一,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的知识系统;(静态审思)

④、“方法”:把知识系统通过应用再完善。(动态审思)

12、杜威教学论的内涵:

①、“知行统一”,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②、倡导“问题解决教学”;

③、倡导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13、杜威的反省思维包括五个要素或阶段:

①、问题的感觉;②、问题的界定;

③、问题解决的假设;

④、对问题及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

⑤、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1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趋势:

①、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②、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③、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④、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和隐性课程并重;

⑤、从强调实际课程到与“虚无课程”并重;

⑥、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与校外课程并重。

15、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彼此孤立产生的弊端:

①、忽略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境;

②、使儿童丧失学习教材的内部动机;

③、导致使学习行为本身成为直接有意识的目的;

④、分离后使方法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步骤。

16、“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

①、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

②、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

③、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17、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①、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

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

②、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18、“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①、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②、教学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基础。

③、教学是师生间交往过程,富有创造性。

④、仅靠科学不足以把握教学本质。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一节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选择:

1、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关于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及操作方式的统一。

2、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3、课程开发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实现、评价进行的模式。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是经典传统模式,代表泰勒。

4、泰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出发点)、选择教育经验(主体环节)、组织教育经验(主体环节)、评价教育计划(基本保证)。

5、泰勒认为对学习者的研究就是要确认教育目标是否是学生行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并对资料进行哲学和心理学甄选。

6、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学习经验是如何产生所期望的学习经验情境的问题。

7、泰勒学习经验组织:一是纵向,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的联系;二是横向,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间的联系。标准有“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还需要遵循一定逻辑和心理组织原则。

8、目标模式:泰勒模式;塔巴模式(需求、目标、内容、组织、经验、评价、检查平衡性与顺序性);惠勒模式(目标、经验、内

容、整合、评价);坦纳模式(立体:围绕相关哲学教育思想的目标、方法、组织、教材、评价的选择)。

9、过程模式:英国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任务是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认为目标模式应用障碍:一是误解了知识的本质,二是误解了能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

二、简答:

1、泰勒模式开发课程和教学计划必须回答的问题:

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2、泰勒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得出教育目标①、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

②、学校中所学内容的应用领域;

③、生活问题中的基本原理;

④、适合特定年龄段儿童兴趣和需要;

⑤、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

3、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①、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和处理目标以及隐含内容;

②、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③、学习经验所期望的是在学生力所能及范围;

④、有许多特定经验能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⑤、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产生几种结果。

4、泰勒评价理论的特点与步骤:

特点:①、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评价是手段;

②、用评价观代替传统测验观;

步骤:①、界说教育目标;②、确认评价情境;

③、编制评价工具。

5、过程模式遵行的五项过程原则:

①、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

②、争议问题教师持中立原则;

③、争议问题通过讨论而非灌输;

④、无须达成一致,要尊重参与者不同观点;

⑤、教师作为讨论主持人对学习质量和标准负责。

★6、目标模式的内涵:

①、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②、围绕目标的确定、实现、评价进行的课程开发。

③、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是经典传统模式,主要代表泰勒。★7、过程模式的内涵:

①、英国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

②、任务就是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③、认为目标模式应用障碍:一是误解了知识的本质,二是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

★8、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①、三个来源: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②、两次筛选:哲学的筛选和心理学的筛选。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选择:

1、教学设计模式包括:以认知发展(布鲁纳)为取向;以行为控制为取向(斯金纳);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罗杰斯)。

2、认知发展取向旨在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

和水平,如布鲁纳、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布鲁纳学科结构运动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基础,主张“发现学习”。指出传统课程教学充斥“中间语言”,只谈结论而非知识探究本身。他用“表征”概念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特征(行为、符号)。

4、机械学习的机制是联想,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心理机制是同化,下位学习又叫归属学习,上位学习指新知的概括程度高于原有观念。并列结合学习用类比的观念来理解新观念。

4、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原则分为逐渐分化(一般到个别)、综合贯通(适用于上位和并列)。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包括说明性和比较性组织者。认为影响学习的成就动机有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附属驱力。

5、美国加涅提出累积学习的模式,信号、刺激反应和动作链索是三种基本学习类型,再往上为言语联想、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加涅区分了五类学习结果: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划分的八个学习阶段是: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加涅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

6、1951年德国蒂宾根会议产生了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基本特征:基本性(要素、概念、结构、规律)、基础性、范例性。

7、赞科夫是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创立者,推崇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既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间的区域,注重学生的“一般发展”而非“特殊发展”。

8、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是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学习类型:环境刺激、操作环境。强化类型:正强化、负强化。依据:“操作条件反应”和“积极强化”。遵循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9、美国罗杰斯创立“非指导性教学”以人格发展为取向。对人性有三个基本假设:情感和认知相统一的整体观、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观、自觉与创造性的超验观。学习分为无意义联结的学习和有意义的经验学习。教师是促进者,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

体验,自由表现、认知、改变、实现自我。

二、简答:

★1、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特征:

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②、注重直觉思维;

③、注重内部动机;(好奇、能力、自居、同伴)

④、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2、布鲁纳认为学习中发现行为的意义:

①、亲自发现才属于自己;②、有助于直觉思维;

③、有助于自信心;④、有助于记忆保持。

3、布鲁纳教学设计理论的弊端:

①、对学科结构假设缺乏深层认识论思考;

②、过于偏重学术性忽略教师因素;

③、忽视学生情意方面的发展。

★4、苏伯尔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①、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②、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基础;

③、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这样,学生就能在新知与旧知间建立起非人为、非字面上的实质性的联系。

5、舍根瓦因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①、教学与训育统一;

②、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

③、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

④、主体与客体统一。(学生与内容)

★6、范例教学的四个阶段:

①、掌握事例的本质特征;

②、对个别事例进行归类;

③、对更本质关系规律的认知;

④、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

★7、赞科夫发展性教学原则:

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

③、理论知识起主导;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⑤、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8、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①、极大依赖于个体成长;

②、强调情感因素;

③、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

④、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9、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遵循原则是:①、积极反应、②、小步子、③、即时强化、④、自定步调、⑤、低错误率。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一、选择:1、教育目的体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二、简答:

1、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的关系:

①、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

②、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

③、教育哲学决定了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容、性质与方向;

④、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与目标的依据。

2、美·麦克唐纳关于教育目标的五种功能:

①、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

②、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

③、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

④、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

⑤、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

★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①、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②、为课程与教学组织提供依据;

③、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④、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选择:

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取向:“普遍性”、“行为”、“生成性”、“表现性目标”取向。

2、“普遍性目标”体现“普遍主义”价值观,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3、“行为目标”是以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加以陈述的目标,受“科技理性”支配,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5、“生成性目标”是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是师生经验和价值观“方向感”。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强调师生与情境交互。英国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还提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命题。

6、美国艾斯纳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指学生与情境的“际遇”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本质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7、行为目标侧重技术性,追求目标设置的具体可操作,生长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更为注重价值性。

二、简答:

★1、“行为目标”的缺陷:

①、“唯科学主义”价值观有机械的缺陷;

②、“行为目标”的“还原论”试图将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和素质分解开来培养;

③、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

★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典型特征:

①、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

②、教育目标以学生具体外显的行为陈述;

③、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3、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贡献和局限:贡献:

①、为教育理论实践提供启发性概念框架;

②、创造性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局限:

①、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互相紧密联系;

②、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

③、各行为目标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行为目标彼此界限不明确;

④、层级结构导致目标失衡;

⑤、其超越科学性受到认知科学挑战。

★4、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行为目标”取向的一个范例,其“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分别包涵什么内容。

①、“认知领域”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②、“情感领域”包括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

③、“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准备、指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造。

★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优势与局限。

①、价值取向:本质上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是过程取向。

②、优势:消解了目标取向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学生有权利也能够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③、局限1:教师没有受过有意义的对话这方面的训练。

④、局限2:教师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

⑤、局限3:教师很难同时与儿童展开对话。

⑥、局限4:学生有时并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⑦、局限5:课程与教学太开放,学生不会主动去发现学科的适切性。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选择:

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发展。

2、当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个性发展为时就是“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有“浪漫自然主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经验自然主义”(杜威),“当代人本主义课程论”。

3、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课程为“社会中心课程”或“社会本位课程”,包括两个维度:空间维度指从社区到人类的发展需求,时间维度指社会变迁和未来需求。贯彻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原则、教育先行原则。如博比特、查特斯的“社会行为主义课程论”,拉格、康茨、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4、以学科的发展为目标来源的课程为“学科中心课程”或“学科本位课程”,斯宾塞秉持功利主义课程观,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包括美国“学术中心”、“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英国“知识课程论”。

二、简答:

★1、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①、确定教育目的;

②、确定基本来源;

③、确定基本取向;

④、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

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选择:

1、“课程选择”是根据教育价值观及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斯宾塞第一个提出。取向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经验”。

2、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结构主义课程论都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科学、艺术与道德相互渗透;科学与技术对等融合;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概念原理依存转化。

3、“课程内容即当代生活经验”取向有“被动适应论”:教育是课程工具(博比特和查特斯);“主动适应论”:个人与社会有机统一,课程要改造社会生活(杜威经验自然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超越论”: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工具。课程主动选择经验并对批判和超越,构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4、“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取向:学习者是主体,是课程的开发者;经验的选择是提升学习者个性差异的过程;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二、简答:

★1、“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取向:

①、是根据教育价值观及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

②、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2、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

①、确定课程价值观,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②、确定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

③、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

④、确定课程内容,选择出与特定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素。

★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①、学习者是主体,经验的选择是提升学习者个性差异的过程;

②、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③、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④、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第二节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选择:

1、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

2、基本类型有:“提示型”、“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型”。

3、“提示型”:“示范”、“呈示”、“展示”、“口述”。

4、“共同解决问题型”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

5、“共同解决问题型”最着名的是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教学对话的范型。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尚有美德的人,美德即知识。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思考而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也叫“苏格拉底对话法”。“破的阶段”(清除错误观点,唤起“求知强烈欲望”)和“立的阶段”(引导出正确见解)。后被命名为“发现方法”或“发现性对话”。

6、“自主型”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教师提供适当帮助。

二、简答:

★1、教学方法的含义及本质:

①、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②、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

③、教学方法受特定课程内容的制约;

④、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2、提示型教学方法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

①、在较短时间理解接受大量文化知识;

②、充分调到学生理智与情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局限:

①、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发展;

②、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发展;

③、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学习。

★3、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价值:

①、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

②、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教育质量;

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

4、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

①、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

②、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③、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表达为特征;

④、教师的引导要创设对话情境和恰当提问。

★5、课堂讨论的性质与策略:

①、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和有价值的课题;

②、教师要以平等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

③、教师要助学生建立良好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6、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贡献:

①、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②、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7、如何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①、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②、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

③、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④、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困难;

⑤、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过程与结果。

8、教学方法选择的条件和要求:

①、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②、适合特定课程内容;

③、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

★9、三种典型的教学方法的异同:

①、对应着“接受性”、“社会性”、“自主性”学习。

②、“提示型”(要素主义)可在短时获大量新知。

③、“共同型”(实用主义)适合“集体思维过程”。

④、“自主型”(人本主义)适合独立探究与发现。

★10、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的一段关于“正义”的对话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哪一种典型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性质如何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什么策略

①、反映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晨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②、性质:教学过程发挥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积极性。包括“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形态。

③、策略:需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实践中常把“提示型”与“共同解决问题型”结合使用,使学生获得基础后再使知识深化、真正成为发展资源。

④、在这个对话里,苏格拉底首先承认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问题的见解,然后基于尤苏戴莫斯的见解而引出种种新的问题请他回答,最终使尤苏戴莫斯意识到自己最初的关于“正义”的见解是不完善的、愚蠢的。“苏格拉底对话法”先通过“破的阶段”即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好 范文网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第二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第三篇:中小学读书笔记格式范例第四篇:《音乐理论》读书笔记第五篇:音乐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鲍七小学 戴晓和 这个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写的读后感,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 二、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三、以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有关教学的读书笔记(共6篇)

篇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书名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而语文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从 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小语文教学方法论。 一、整体与部分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 。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 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 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 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 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 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 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 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 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 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 。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 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 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 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 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 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 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 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 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 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 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 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 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 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 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

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7春在线作业2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首次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的是 A. 施瓦布 B. 斯腾豪斯 C. 泰勒 D. 古德莱德 标准答案:B 2.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教学须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或联结从外部构造心灵。这种教学观可简说为“塑造说”或“外烁说”。这种学说的典型代表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卢姆 D. 凯洛夫 标准答案:B 3. 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取向是 A. 目标取向 B. 过程取向 C. 主体取向 D. 实践取向 标准答案:A 4. 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 查特斯 B. 坦纳 C. 泰罗 D. 博比特 标准答案:D 5. ()是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所得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标准答案:C 6. 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 哲学取向 B. 创生取向 C. 背离取向 D. 心理学取向 标准答案:B 7.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 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 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 标准答案:B 8. ()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表现性评价 D. 发展性评价 标准答案:A 9. .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下列()不属于教学动力具有的特征。 A. 方向性 B. 动力性 C. 动态性 D. 转化性 标准答案:A 10.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课程评价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顺序是 A. 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B. 测验时期、评价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C. 评价时期、建构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 D. 评价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标准答案:B 11. 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 课程解读范式 B. 课程理解范式 C. 课程实施范式 D. 课程评价范式 标准答案:B 12. 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最符合21世纪教育的趋势 A. 德育优先发展 B. 为求更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学校需增加学习的份量与时间 C. 重视多元智慧,给予适性发展,启迪个人潜能与智慧 D. 为尊重个人发展,教学以放任为原则 标准答案:C 13.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 《老师,再见!》 B. 《爱的教育》 C. 《班级生活》 D. 《隐性课程论》 标准答案:C 14.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A. 主体 B. 资源 C. 脚手架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读书笔记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读书笔记 通过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的学习,我感到受益极深,下面是XX精心为您整理的“”,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1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阅读学习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这本书之后,我感触颇深。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

生,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书中提到的使用于日常教学中的媒体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给他们以产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而好的板书也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我们自身都颇有重要意义。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 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

7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A.《怎样编制课程》 B.《课程》 C.《课程编制》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A.《潜在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现代课程论》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 B.艾斯纳 C.斯腾豪斯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1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 A.发现式学习 B.讲解式教学 C.合作学习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一般发展 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 A.创造性发展 B.潜能的发挥 C.人格的完善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显示 C.展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奥苏贝尔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 2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四篇)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四篇)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一):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二):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 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初为教师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

关于教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教学的读书笔记 【篇一:有关教学的读书笔记(共6篇)】 篇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 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而语文 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 小语文教学方法论。 一、整体与部分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 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 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 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 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 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 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 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 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 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 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 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及答案 (2)

. 全国2008年7月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2.“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 ( ) A.塔巴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B.惠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C.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D.坦纳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3.奥苏伯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4.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 A.情感领域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D.思想领域 5.“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 ) A.对“解放理性”的追求B.对“普遍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C.对“实践理性”的追求D.对“科技理性”的追求 6.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 )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B.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 C.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 7.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B.课堂 C.游戏D.提问 8.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是课程评价专家 ( ) A.斯克里文B.斯太克 C.普罗沃斯D.莱斯 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 ) A.差别模式B.回应模式 C.外貌模式D.目标达成模式 1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 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D.内在评价 11.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 ) A.多元主义价值观B.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C.精英主义教育理念D.主体教育观 12.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 A.实例式教学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D.程序教学 13.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研究 ( ) A.如何设计课程B.如何实施课程 C.如何理解课程D.如何评价课程 15.美国课程论专家查特斯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 ) A.活动分析B.工作分析 C.目标分析D.过程分析 16.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1.第1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7.第7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 记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对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放在其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语言知识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一些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从而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的教与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小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使小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小学英语教学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不是会讲英语的人就能教好英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必须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歌谣,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口味.简笔画,一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用笔简练,形象简洁,应用简便.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并能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歌曲和音乐学习语言也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 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发学习下去;提高学习效益;完善学习品质;充实文化知识等.我们可以从各类儿童英语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旋律较熟,唱词简单适合的歌曲等.当然还可以自己在学生

有关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

有关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 有关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1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 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

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 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学科基本结构 八年研究 二、简答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3.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2.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课程 学科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七艺 学制 形式教育 实质教育 知识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 2.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试比较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的异同。 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三、论述题 1.述评当代各种课程形态。 2.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取向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二、简答题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行为性目标有何优点? 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5.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6.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评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决策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二、简答题 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2.简要回答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3.你是如何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一命题的? 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 6.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过程。 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三、论述题 1.试评析西方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 2.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一、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 活动课程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二、简答题 1.比较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异同?

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闲下来,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介绍了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节,讲的是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前面四种一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特别是尝试教学法,它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在上课时还有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

教育类读书笔记

爱的奉献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

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徐家集中心小学 王运玲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 ...“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 ...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 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 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 ) .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

教育类读书笔记精选5篇

教育类读书笔记精选5篇 教育读书笔记一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教育读书笔记二 书籍------人类的朋友,人类进步的阶梯。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