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 立大志的故事

资治通鉴 立大志的故事

资治通鉴立大志的故事
南朝宋时期,有一位名叫陆凯的学生,常常向他请教历史和国家
大事。

陆凯就给他讲解《资治通鉴》一书,教给他历代王朝的兴衰荣辱,为了使他明白书中重要性,陆凯告诉他一个故事。

当时,唐朝的李靖和李勣从天竺(印度)征伐回来,进见唐太宗,李勣向唐太宗致谢时,喜不自胜,连声说:“臣不敢当!臣只愿立大志!”唐太宗深以为然,于是拜他为骠骑大将军、领左右军马都督。

但不久,李勣犯了罪,被贬为普通军队里的将领,平时只能把马送给
当时的宰相史思明送去。

但李勣并没有放弃,他一边做好自己的本职
工作,一边努力学习军事知识和历史,为再次立大志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来,唐太宗听说了李勣仍然勤学苦练,他认为李勣并没有因被
贬职而失去自信和信念。

于是,唐太宗恢复了李勣的官职,还任命他
为益州节度使,李勣再次有机会立大志了。

陆凯告诉他的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路上可能会有很多
挫折和坎坷,但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还告诉他,如果想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历史和
国家大事,就要认真阅读《资治通鉴》这本书。

资治通鉴中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资治通鉴中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资治通鉴中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载中国历史的巨著,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田单主张与秦国合作对抗楚国,但齐王主张与楚国修好。

因为内部不团结,齐国错失了击败楚国的良机。

2. 六朝时期,东晋的朝廷内部不断出现各种政治派别,争权夺利。

这使得东晋朝廷无法团结一致,最终导致东晋的灭亡。

3. 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拥有一位谋士冯异,善于策略,能为孝文帝提供明智的建议。

然而,由于内部宫廷斗争和宠幸妃嫔,孝文帝对冯异的重要建议不予采纳,导致北魏逐渐衰落。

4. 唐朝时期,玄宗皇帝在位期间,贞观之治逐渐崩溃,皇帝沉迷于后宫佳丽和宠幸杨贵妃,政务不听谏言。

这导致朝廷内部纷争不断,国家陷入了腐败和衰落的局面。

5. 宋朝时期,宋徽宗在位期间,内部官员多为文人,几乎没有实际军事经验的将领。

这使得辽国不断侵扰宋边境,而宋徽宗却不能团结内部力量来应对外敌。

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子,资治通鉴中还有许多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都反映了内部团结对一个国家或朝代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的著名故事

资治通鉴的著名故事

资治通鉴的著名故事介绍如下: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的中国历史,共294卷。

这部史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下面列举几个《资治通鉴》中的著名故事:
1.郭子仪的故事:郭子仪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名将,曾在唐朝与回
纥族作战时立下赫赫战功。

他有一次在战场上被敌军重创,身负重伤,但他没有向敌人示弱,反而振臂高呼:“我叫郭子仪,快来杀我啊!”这一举动打击了敌军的士气,让唐朝士兵倍感士气高昂,最终赢得了胜利。

2.李贺的故事:李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作家,被誉为“狂人之
才”。

他有一次到朝廷上朝,穿着五彩缤纷的衣服,戴着花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当时的宰相魏徵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

然而,后来李贺的诗歌却被后人称为“唐诗三百首”之一,成为了唐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3.李世民的故事:唐朝皇帝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
惜用尽手段。

有一次,他下令将宰相魏徵的女儿魏王女降职为庶人,以打击魏徵的威望。

魏徵看到女儿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忍无可忍,愤而跳楼自杀。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朝野,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段丑闻。

这些故事都是《资治通鉴》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反映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
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和思想,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启示和借鉴。

资治通鉴故事

资治通鉴故事

资治通鉴故事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是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共分为294卷,包含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

这部著作以其丰富的内容、详尽的记载和客观的态度,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人物的智慧、勇气和胆识,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资治通鉴中一些精彩的故事。

第一则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南齐的皇帝萧衍和北魏的皇帝元欣之间。

当时,北魏军队进攻南齐,南齐军队节节败退,南齐的大臣们都建议萧衍求和。

但萧衍却说,“北魏虽然强大,但他们内部不和,我们只需坚持不退,北魏就会自乱阵脚。

”果不其然,北魏内部出现了内乱,最终导致了北魏军队的溃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强敌,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有可能取得胜利。

第二则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有一位名叫李敬玄的官员,他在处理政务时非常严谨,不偏不倚。

有一次,有人贿赂他想要得到一个官职,但李敬玄坚决拒绝了。

后来,那个人被其他官员提拔为宰相,他非常感激李敬玄,于是派人给他送了一匹马。

李敬玄接受了这匹马,但却立刻将它送给了宰相的儿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官员要做到清正廉洁,不受贿赂,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则故事发生在宋朝,当时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在抵抗金国侵略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有一次,岳飞被金国军队俘虏,金国军队想要用高价赎回他,但岳飞却说,“我是宋朝的将军,不会为了个人私利而出卖国家。

”最终,岳飞被金国军队杀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将领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私利。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古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智慧,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中的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也能够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资治通鉴 民族团结故事

资治通鉴 民族团结故事

资治通鉴民族团结故事1、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昭君也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2、细君公主入乌孙。

刘细君,西汉宗室,汉武帝刘彻侄子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

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使者出使乌孙国,乌孙王猎骄靡愿与大汉通婚。

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为猎骄靡的右夫人。

刘细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其不卑不亢的性格赢得乌孙国上下的敬重。

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到乌孙国,她的付出换来汉朝边疆数十年的稳定和安宁,同时也给当地的游牧民族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

3、瓦氏夫人抗倭。

瓦氏夫人,本姓岑,1496年生,归顺直隶州人,土官岑璋之女,明代抗倭巾帼英雄。

她在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危急关头,不顾58岁的高龄,亲率广西6000俍兵驰骋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线,以“誓不与贼俱生”的气概纵马冲锋陷阵,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

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壮族人瓦氏夫人堪称“巾帼英雄第一人”。

她的抗倭爱国精神,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缅怀和纪念。

4、土尔扈特部东归。

土尔扈特是中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四卫拉特之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5、刘永福台湾抗日。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日本。

消息传出,举国激愤,台湾人民更是义愤填膺,坚决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资治通鉴的故事

资治通鉴的故事

资治通鉴的故事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书,由宋代司马光编撰而成。


中记载了许多历史上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故事:
1.“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曹操带领大军攻打东吴,结果
被东吴联军采取火攻战术打败。

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标志着曹操统一
北方的野心破灭,也证明了“兵不厌诈”这一古老的军事格言。

2.“刻木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叫做“刻木事”的故事。

唐代中
宗在位之际,内侍卢辅国受宠爱,但他却相信谣言,指称当时的宰相李林
甫是反贼。

中宗感到疑惑,李林甫就用术数占卜,发现卢辅国就是一个谣
言制造者。

为了揭穿卢辅国,李林甫就在一片木板上刻下了卢辅国的名字,在群臣面前揭开木板,让大家都了解了卢辅国的真面目,于是卢辅国就被
赶出了宫廷。

3.“十才案”
“十才案”是宋代的一起政治事件,因为涉及到政治名流的贪污和压
迫臣民的行为而引起社会公愤。

被捕的十位官员都是有才干的人才,因此
被视为是朝中的改革派。

尽管这些人被判刑,并被赶出京城,但他们的思
想却在朝野之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崇祯登基”
崇祯帝是明朝时期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登基时只有十八岁。

他继位时,朝廷正在面临腐败、军队失去指挥,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而且清军的侵
略也正在向国土深处渗透。

尽管崇祯帝努力领导朝廷,但最终他还是没能挽救明朝的命运。

他在四十岁时自杀,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篇一:评析篇一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土地。

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这篇"三家分晋"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攻下赵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没有考虑到韩、魏两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和赵氏合作。

当智瑶正沉浸于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篇二:翻译篇二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祸乱,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不要嫌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以他那里作为依靠"。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

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

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

我不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

《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次犯错,人们的怨恨往往克制着不表露出来,所以要在不显著时谨慎提防。

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来大祸。

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事后又不加戒备,还说别人不敢兴风作浪,这恐怕不行啊!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篇三:读资治通鉴心得篇三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

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

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资治通鉴》里的一些有趣的典故。

比如说,有一个叫“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国得到了一块特别漂亮的和氏璧,秦国的国王想要把它抢走。

赵国就派了蔺相如去秦国。

蔺相如可聪明啦,他和秦王斗智斗勇,最后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还有“负荆请罪”的故事。

廉颇觉得蔺相如的官位比自己高,心里很不服气。

蔺相如知道后,故意躲着廉颇。

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这么做是为了国家好,他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小朋友们,这些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资治通鉴》里的典故。

有一个叫“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国的赵括呀,说起打仗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可是真正上了战场,却不会打仗,最后导致赵国失败了。

再比如说“指鹿为马”。

秦朝的赵高,故意把一只鹿说成是马,看大臣们谁敢反对他。

那些不敢说实话的大臣,都很胆小。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光会说可不行,还要有真本事。

而且,我们要勇敢地说真话。

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资治通鉴》里的典故。

有一次呀,我读了“鸡鸣狗盗”的故事。

孟尝君被秦王关起来了,他的门客里有人学鸡叫,骗开了城门,还有人会偷东西,帮他拿到了重要的东西,最后孟尝君逃走了。

还有“毛遂自荐”。

平原君要选二十个人去楚国求救,毛遂自己推荐自己,最后帮平原君完成了任务。

小朋友们,这些故事是不是很精彩?我们要从中学到一些道理,变得更聪明、更勇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所以,资,有助于;治,治理;鉴,借鉴。

另外:《资治通鉴》-我国
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重尔在外流亡很多年,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但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尔说:“我看你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借你吉言,以后我果然做了晋国国君,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吧!”后来,重尔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

他也果然与楚国在中原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便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