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由司马光编撰,以纪传体
形式记述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

在阅读这部巨著
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资治通鉴》以年
代为序,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展现了各个朝代
的兴衰更替,各种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通过阅
读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白
了历史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其次,我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规律和智慧。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评述,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智慧。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言行
和决策的分析,我学到了很多处事之道和处世之智,也更加深刻地
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最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阅读《资治通鉴》的意义和价值。


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不仅仅了解了历史,更加懂得了如何看待历史,
如何对待现实,如何思考未来。

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受益匪浅,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这部书,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努力奋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The road of life depends on walking step by step by yourself. What can really protect you is your own choic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巨著,讲述了我们古代国与国之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一向不喜欢看历史,但当我翻看《资治通鉴》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却深深的吸引了我。

我耐着性子看了下去,我读它的目的是:首先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主要学习《资治通鉴》中人物的谋略,我们处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战争,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学习。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妨用古人的谋略来分析当代社会的局势,这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谋略,为人处世之道不得不让人佩服,它可以扭转乾坤、化腐朽为神奇,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个“妙”字,这就是我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有人善于摸透人们的心理特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人善于用兵……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古代历史留给我们不仅仅是历史,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处事的经验和方法……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几年前华人大学生辩论比赛颇受人关注,而这些辩论选手们慷慨激昂,辩论有章有法,言辞美丽,颇让人羡慕。

但是感觉这种活动,形势多于实际,双方围绕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展开攻防,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而是计算辩论过程中的表现。

最近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发现早在战国时代,便有人对这类辩论作了精辟的评论:赵王的老弟赵胜当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孙龙在逻辑上的造诣甚为精湛,善于辩论。

与孔穿辩论“奴隶有三个耳朵”,公孙龙反复探讨,分析精微,令孔穿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邹衍经过赵国,赵胜邀其与公孙龙辩论,邹衍说:辩论的意义,在于使类别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乱。

提出原则,显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

[经典]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经典]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经典]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自20xx年于中关村图书大厦购得《资治通鉴》四卷,迄今已经十年,终于通读一遍,释卷感叹不已。

初生想法,是大一与学业导师交流,他在国外读研时,于图书馆借得《资治通鉴》全20卷,科研之余,夜间缀读不倦,坚持期年。

我因此生出奇怪之心,执念萦绕不去。

在读完前四史后,开始阅读通鉴,历经五年研究生时期和五年工作时期,辗转北京,东京,四川,伦敦,西安。

阅读之时,周至汉末有前四史的.基础,进展很快;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中原陆沉,衣冠南渡,天下纷乱,不忍卒读,阅读耗时最久,几经波折;隋唐时期柳暗花明,畅快不已;惜乎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类似读五胡十六国时,唤起读中国近代史的苦痛记忆。

通读一遍,不知所得几何,念来日方长,然而坚持做完一件事,如消胸中块垒,当浮一白。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司马光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者,为编年一书。

我见闻历史中群体与个人的善与恶可以到怎样的程度,唏嘘感慨,不知何解,惟效法先哲,修身正心笃行而已。

一治一乱,周而复始,微小处纷繁简单,好像也不是简洁的产出不能满意人口增长与安排不公阶层分化所能一言概之,事后观之,兴衰皆有征迹,“履霜,坚冰至。

”然而真能见微知著,治于未乱之时,非智者不能当之。

至文明史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至今,挑战与应对很多,幸而精神内核不绝,“五百岁而圣人出”,虽有迟速,继往开来,拨乱反正明世。

及开民智,见群龙无首,宜哉!犹记读司马光德才之辩;经济独立之初读疏广教子,“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在东京时读张翰起莼鲈之思;感慨北魏拓跋焘崔浩一时君臣相得,犹不得善终;初雪对酒读南朝白袍陈庆之;趣闻傅奕用羚羊角破金刚石;赞扬武则天取士用人。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微斯史斯书,吾谁与归!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在我的书柜里,有一本厚2厘米、黑硬壳的书,叫《资治通鉴故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闻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

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来可以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

同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

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

从(资治通鉴)中很多故事可以看得出,为人处世谦虚,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

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因此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后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

看到老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叉,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有的品质。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1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巨著,清代学者王呜成读了《资治通鉴》后,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此书的白话版,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它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后人,所以这本书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资治通鉴》有不少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齐威王谈宝”的故事,魏惠王对齐威王说:“我国有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一颗便可照亮前后12辆马车。

”齐威王听后笑着说:“我国虽然没有什么宝贝,但是却有四个人,一个大臣叫擅子,他将南疆边城镇守得无人敢进;一个大臣叫田玢,他镇守着西部边境,有他在,谁也不敢犯;另一个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个,叫种首,他把盗贼抓得干干净净,他们难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吗?”魏惠王听后觉得十分惭愧。

魏惠王贪爱稀世珍宝,而齐威王觉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宝。

一个以“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为宝,一个以“国家的四位重臣”为珍。

明眼人一看即知两位君主之高下。

是的,有了人才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人才的故事历来数不胜数,古时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统军;管渡之战许攸投曹,曹操不顾不整衣冠急迫出门相迎。

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才的重视与争夺就更加不用说了,香港地区有“优才计划”,让有特长的人尽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术移民,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优先入籍,而快速发展的祖国更迫切需要人才。

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齐威王一样,把人才视如珍宝,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汇聚人才,才能造就越发强大的中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2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

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

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由司马光撰写,是中国史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我读完这部书后,深受启发,对于中国历史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司马光的治学态度所感染。

他在撰写《资治通鉴》时,以"不取巧,不取假"为宗旨,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


不偏袒任何一方,不为任何权贵所左右,这种治学态度让我深受敬佩。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像司马光一样,保持
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和现实。

其次,通过《资治通鉴》,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
认识。

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间的历史事件,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阅读,我对中国古
代历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对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也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被书中所呈现的历史智慧所震撼。

《资治通鉴》以
“纵横捭阖,博引旁通”为宗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总结,
提炼出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智慧。

这些历史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历史,还可以为我们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读完《资治通鉴》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受到了司马光治学态度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客观、真实的历史记载。

希望能够将这种历史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通史,由司马光撰写,涵盖了
从周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在阅读这部巨著的过程中,我
深受启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通过《资治通鉴》,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重
要事件和人物的生平事迹。

司马光以其独特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
件进行了系统的编排和总结,使得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为清晰
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也对他们的品行和才能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修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通过《资治通鉴》,我也领悟到了历史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在书中,司马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往往能够揭示出历史
的发展规律和规律性,使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也让我明白了历史对于我们现代人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
究和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下的社会和世界。

最后,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书中对于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都有着详尽的描述,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
运转和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这也使我对中国古代的文明和传
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我个人的文化修养也有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全面总
结和梳理的巨著,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为深
入的了解,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希望在今后的
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继续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了解,不断提升自
己的人文修养和历史素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讲的是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故事。

这本书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有:三家分晋、陈胜起义、田园诗人陶渊明等等。

那里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

这个故事讲的是武则天是如何从一个平常的宫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间有很多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成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余年里,做的事情有好有坏,好的有:边防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坏的有:滥杀无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

后人对她的评价是功过参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移居长生殿疗养,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因病驾崩。

这本书的其它故事同样很精彩,十分值得一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赵简子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

赵简子想立继承人,但不知立谁好。

由于就把他日常训诫的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

并且叮嘱说:"你们要好好记住这些。

”过了三年,赵简子再问他的两个儿子训诫上的内容。

大儿子伯鲁完全记不起,问他竹简在哪里,已经丢了。

再问小儿子无恤,盛熟练记起竹简上的内容,并且随身拿出那块竹简。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立无恤为继承人。

1.关于选择,让时间来验证抉择。

当我们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请不要做选择。

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时间来校验。

时间她总会洗尽铅华,去伪留真。

2.态度决定一切,时间拉大差距。

小儿子无恤记住了父亲的`话,时时留心,总是随身携带竹简来学习。

三年时间,竹简上的内容早已铭记于心。

而大儿子伯鲁早已忘记了父亲的话,竹简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相信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3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

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

应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精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有幸在国学班第一堂课聆听姜鹏老师的经典精读《资治通鉴》。

今天是国学18期的开学典礼,如此重要的时刻,我想请来的老师定然是重量级的,两天的课程充分验证了我的猜想。

作为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姜鹏老师学贯东西,通晓古今,知识的渊博自然不在话下,但把历史讲到百家讲坛并广受好评,也需要更深厚的功底,因为要把枯燥的历史讲得既通俗易懂又有深度,既精彩又尊重史实,确实不易——尤其是对《资治通鉴》这类帝王之读。

听完两天的课程,学到并悟到了许多珍宝,并把老师的独有观点和智慧记录以供复习体会。

在正式讲课前开学仪式中,有个环节是老师代表发言,姜鹏老师从“6.28上海暴力事件”剖析反思,认为当下社会戾气太重,源于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太注重分数成绩。

且不单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对孩子的期待带着功利,期许孩子通过高分进入好学府,未来有好的工作可以赚取高的财富。

于是导致学校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太缺少人文关怀,太希望孩子成为成功人士,却忘了首先应该教育他成为合格的人。

国学的意义是希望把漠视多年的人文关怀
重新拾回来。

建议同学们不能过于关注有形的东西,还要关注无形但重要的东西,这个社会变化太快,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如何找到不变的东西。

从投资的角度,不变的价值,是随着时间推移,会更加得到认可并体现。

在作为老师代表发言中,我记录下了姜鹏老师经典语录:
1、人文关怀不能用有用和无用来辨别,它就是必须的。

2、(西医代表现代工业文明和西医代表的传统经验,存在不同的实用性和负面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传统复兴也不是简单回到过去,应该在人类文明史中,思考怎么为未来作出贡献,要做到兼收并蓄,不封闭,对传统也要反思及再创新。

3、纵览《资治通鉴》总共250个皇帝,无数名门贵族,最后发现仅靠财富传承是不可能的,权力也无法代代传承,时间和空间可让财富和权力有局限性,真正能传承的是文化、思想和智慧。

4、在《资治通鉴》记载中,汉朝400多年,仅有60卷,用卷均7年的速度来读《资治通鉴》,真感觉人生如白驹过隙。

商鞅如此厉害的人物,自始至终没跳出第二卷,我
们自己的世界也如此,想想其实很多事物,有什么好计较的。

正式进入授课环节,姜鹏老师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讲解昌邑王刘贺立废的历程和因果,半天的时间讲了“福盈则祸至”这个人生哲理,和“勇于示弱而取胜”的为人智慧。

在分析霍光废昌邑王的案例中,姜鹏老师通过昌邑王刘贺被霍光用孔子的《孝经》“五辟之属,莫大不孝”,定性并定罪时,能做到对被列数的各种不是不抵赖,而直接同样引用孔子《孝经》中的“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来质问霍光作为辅臣,明知其不当行为而不劝谏之过。

从其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珍贵典籍。

从其即位后懂得把核心岗位换成自己人“相安乐迁长乐卫尉”,认为刘贺并非无才能之人。

其关键原因是从司马光对其记载的种种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急躁个性,导致其在位27天竟颁布了1127条政令,不可避免的触动到了以霍光为首的固有权势的利益,最终被旧势力霍光所废。

在剖析整个案例过程中,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司马光在“在国素狂纵,动作无节”,“昌邑王既立,淫戏无度”,这两处为刘贺贴负面标签,后面却无实际事例支持。

还有故意删减掉被抓的昌邑王200多位同党路上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个会体现是政治斗争的情节?老师
认为司马光删减历史本身是为了达到按自己的理念,引导帝王贵族的目的。

所以《资治通鉴》代表的是司马光对这段1362年历史的看法。

引申出历史书背后都有一个讲故事的人,读者面对的是一个带有为自己目的讲历史的人,不代表看到了历史本身。

在“福盈则祸至”这个人生哲理解析中,姜鹏老师选取了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两位重要历史人物,崔浩(381-450)和谢晦(390-426),两位人物都曾因为功劳显赫,成为帝王至信之人,而位重权高。

但由于不懂得“福盈则祸至”的人生哲理,亦不听至亲奉劝,最后崔浩因“鲜卑贵族忿先人之事列于衢途,以为暴扬国恶”,“以矫诬罪诛死灭族”。

谢晦被宋文帝“以少帝见弑为由”,“讨伐”而“遂诛之”。

崔浩“福盈则祸至”案例中,出现了另一个历史人物,“不与虚妄趋避祸福”的高允,高允不仅在翟黑子临祸向其讨教时,劝其面对皇帝时勿虚妄或能因情被赦,自己面对太子教其配合用虚妄回应皇帝以避死罪时,仍然坚持“临死不易词”最后打动皇帝被赦。

因为高允这种品性,后来扶持他的人很多,并且活到80多岁寿终正寝。

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虽然高允最后结果是非常好的,但也存在激怒皇帝而获死,甚至与崔浩一样被灭族的可能,我们后人从中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老师说,人所有的恐惧来自于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来自于对未来没有方向感,所以人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归属。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有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对高允来说,若求仁得仁亦何怨。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做投资也好,应该不去预测未知的结果,而是坚持正确的原则,所有的后果都去面对,去承受。

人生要有信仰,才能活得充实而不空虚。

姜鹏老师通过李渊勇于示弱,最后在多方混乱竞争中的胜出之道,启示同学们“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

姜鹏老师还介绍了,“皇帝”分为私人和制度(公共)两种属性,皇帝为打破固有百官制度对自己的牵制,而设立了中朝官,通过任命自己的亲信牵制固有权势,但无一例外日积月累,这些中朝官固化之后反过来又会牵制皇帝。

其实单凭严格的官僚体系,更容易达成牵制的相对理性,明朝时有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社会治理得也很好。

纵观历史,阶层流通最通畅的时代,社会的治理最好,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制度是目前最公平的制度。

而当下高房价的社会问题,其高价格并不是问题的根源,高房价阻塞了阶层流通的通道才是最大的问题。

姜鹏老师也简单的对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做了一些
简单对比。

儒家承认人的能力的有限性,达不到的存而不论,
把能做到的做好,在践行中求得智慧。

通过算卦趋吉避凶和改风水以求改命是投机,不可能改命,只有践行修德方可改命。

读《资治通鉴》,关古而知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是因为千古不变的人性使然。

个人感悟通过两天的课程学习收获巨大,懂得了读史的价值——以人为鉴而知得失,以史为鉴而知兴替。

也被高允“不以虚妄趋避祸福”所感动,坚定了自己“坚持原则,做好自己”的信念。

感谢姜鹏老师启发,相信我的人生会因这次结缘而更加充实和有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