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00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1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巨著,清代学者王呜成读了《资治通鉴》后,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此书的白话版,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它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后人,所以这本书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资治通鉴》有不少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齐威王谈宝”的故事,魏惠王对齐威王说:“我国有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一颗便可照亮前后12辆马车。
”齐威王听后笑着说:“我国虽然没有什么宝贝,但是却有四个人,一个大臣叫擅子,他将南疆边城镇守得无人敢进;一个大臣叫田玢,他镇守着西部边境,有他在,谁也不敢犯;另一个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个,叫种首,他把盗贼抓得干干净净,他们难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吗?”魏惠王听后觉得十分惭愧。
魏惠王贪爱稀世珍宝,而齐威王觉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宝。
一个以“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为宝,一个以“国家的四位重臣”为珍。
明眼人一看即知两位君主之高下。
是的,有了人才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人才的故事历来数不胜数,古时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统军;管渡之战许攸投曹,曹操不顾不整衣冠急迫出门相迎。
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才的重视与争夺就更加不用说了,香港地区有“优才计划”,让有特长的人尽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术移民,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优先入籍,而快速发展的祖国更迫切需要人才。
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齐威王一样,把人才视如珍宝,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汇聚人才,才能造就越发强大的中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2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
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
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讲的是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故事。
这本书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有:三家分晋、陈胜起义、田园诗人陶渊明等等。
那里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
这个故事讲的是武则天是如何从一个平常的宫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间有很多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成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余年里,做的事情有好有坏,好的有:边防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坏的有:滥杀无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
后人对她的评价是功过参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移居长生殿疗养,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因病驾崩。
这本书的其它故事同样很精彩,十分值得一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赵简子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
赵简子想立继承人,但不知立谁好。
由于就把他日常训诫的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
并且叮嘱说:"你们要好好记住这些。
”过了三年,赵简子再问他的两个儿子训诫上的内容。
大儿子伯鲁完全记不起,问他竹简在哪里,已经丢了。
再问小儿子无恤,盛熟练记起竹简上的内容,并且随身拿出那块竹简。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立无恤为继承人。
1.关于选择,让时间来验证抉择。
当我们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请不要做选择。
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时间来校验。
时间她总会洗尽铅华,去伪留真。
2.态度决定一切,时间拉大差距。
小儿子无恤记住了父亲的`话,时时留心,总是随身携带竹简来学习。
三年时间,竹简上的内容早已铭记于心。
而大儿子伯鲁早已忘记了父亲的话,竹简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相信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3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
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
应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600字(通用26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600字(通用26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
其所记载的历史时段,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
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萤映雪”的故事让我们无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萤火虫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读书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中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著名的战术家,其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为刘邦出谋划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骁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我最敬佩人物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
还有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流传至今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还有令我们痛恨至极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谦虚爱民,其实有着狼子野心,为了得到皇位,杀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讨要玉玺,最后被人民推翻了。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思绪万千,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与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发的时代,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却从没有过怨言,他们三十而立,治国治家,统领大业!而我们呢?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过着养尊处优,尽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岁人还过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进取,很多学生还嫌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到处发牢骚。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篇1编年体开山祖师,读历史必读资治通鉴。
虽然只是把资治通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
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
翻开每一章节,就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千年的历史画卷,色彩艳丽,人物鲜活,让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顶般的兴奋。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的一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
从春秋后期战国的三家分晋开篇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
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间的历史。
叙述了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
记录了期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思想、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
对朝代兴衰与更替做了较客观的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总结,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巨著。
《资治通鉴》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练。
如郭嘉十胜十败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秀昆阳大捷,谢安东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叙事真实生动。
萧规曹随、房谋杜断、张巡守城等故事讲得精妙绝伦。
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资治通鉴》,如,“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帮助理清了这段历史脉络,能放大读者的人生格局。
毛泽东主席这样点评《资治通鉴》:“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钱穆称之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
《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资治通鉴》讲述了一段千年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缩影。
七雄争霸,云谲波诡;秦统六国,纵横捭阖;大汉立国,金戈铁马;三国风云,天下归晋;八王之乱,祸害四起;隋亡唐兴,中华盛世;五代十国,狼奔豕突;陈桥兵变,宋代后周。
纵观中华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篇《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读后感1早就听说过伟人毛泽东曾经17遍阅读煌煌巨著《资治通鉴》的故事,虽然心中存有疑问,但每每想到领袖不是一般人物也就释然。
我也曾经想过至少通读一遍《资治通鉴》,但不知道有多少次,翻开第一卷就读不下去了。
难以阅读的“拦路虎”就是生僻中渐渐熟识的古代汉语,然而第一卷中那几个让我读后就在脑海里面抹不去的故事片断。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这是资治通鉴卷一的开卷语,简略的说出了几个故事的沧海桑田。
卷一讲了几个小故事以及年代大纪事。
此卷言战国故事,多大夫纵横并规劝之语,又韩、赵、魏三分智氏事及聂政、吴起事。
其中一个故事我对此有很深的印像:昔魏文侯问李克以求良相,求知人之法。
李克对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如此,即可得人矣。
古人之知人可谓明矣,夫孟子之见齐宣王,论识人,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夫国人何以知彼之贤愚?固以其生平矣。
所亲者皆仁义礼智信者,知其非邪佞也;所与不斤斤计较,知其坦荡宽厚也;所举者贤明才干,知其身系社稷百姓也;穷贫之有所不为不取,知其有所持也。
故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夫此不称贤俊栋梁,国之无人矣。
故曰,用其为国人所用,去其为国人所去,杀其为国人所杀。
如此,则朝无佞臣,天下安宁。
今者用人亦当如此也,夫任人唯亲,祸由自取。
智伯无道,数求地于韩,赵。
赵氏不与。
智伯帅韩魏国人围赵而灌之,韩赵魏三国谋之,遂水淹智子,杀之,三家分智氏之田。
夫智伯之亡,才胜德也。
昔智果言于智宣子,称襄子瑶有五贤而有一不仁,谏无以之为后,宣子不听,而致家庙隳,不亦悲欤?司马光之论才与德,以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300字(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300字(精选7篇)资治通鉴读书心得300字篇1《资治通鉴》,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
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
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
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
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
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
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
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
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300字篇2《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因为这本书极难读懂,为了做好准备工作,我特意复习了《周易》,《尚书》,《大学》,《古文释义》等书籍。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篇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对历史有点感兴趣了。
爱民如子的孝文帝,残暴天下的商纣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无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宪宗与唐穆宗……一个个,令人深有感触。
《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的史书,司马光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编成。
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泽东把这本《资治通鉴》整整读了十七遍,而我还只看了四遍。
十七遍,一本书三百三十八页,总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
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仅仅一本书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令人敬佩呀!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让杨贵妃出家修行。
后来又娶进杨太真(即杨贵妃,太真是老道士给她的道号),但我觉得杨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
杨太真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他们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现在火车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却死了很多人。
唐玄宗为了杨太真的一笑,竟然牺牲了数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见唐玄宗的昏庸。
汉哀帝偏宠侍从董贤,所以有着“断袖之癖”的典故。
有一次,汉哀帝与董贤同塌睡觉,董贤翻身,不小心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董贤,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断了。
后来,汉哀帝命董贤为大司马,结果弄死了许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贤赶出了宫,另择王莽。
可见汉哀帝的同性恋性格,使他抛弃了国家,抛弃了许多人才。
多么可惜呀!同时也反应出了汉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为上有一点点反对董贤,汉哀帝就暗杀或把他斩之,可悲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人能比,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马光的坚持不懈。
但是由于有些人的讽刺,致使司马光想马上完书,导致唐朝与五代十国的时候写得比较多。
但司马光的功劳永远是伟大的!《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XX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推荐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推荐6篇)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篇1)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治通鉴》。
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
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
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
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
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
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
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无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
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
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能力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
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能力,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
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篇2)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00字
篇一:《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
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
司马光
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
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
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
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
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
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
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
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
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
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
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
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
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篇二: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秦纪一》一:
(前250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
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
’乃自杀。
”聊城乱,田单克聊城,归,言鲁仲连于齐,欲爵之。
仲连逃之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魏安釐王問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強作之者也,非体自然也。
”子顺曰:“人皆作之。
作之
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
《资治通鉴﹒秦纪一》二:
(前237年)文信侯免相,出就国。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
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
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
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夫色、乐、珠、玉於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
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
篇三: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浓缩的十句话
头条理由:《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
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崇高。
这么长的一部书,你没有那么多时间读全文的话,可以看看这10句浓缩了整部巨著的精华,本帖值得收藏,特别是为孩子们收藏。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
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
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
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
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
斗是细枝末节。
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
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
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
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
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
人者,邦之本也。
财者,人之心也。
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
核心受到伤害,
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
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
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注司马光论述一臣不事二主的见解。
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皆封建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