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左右(精选5篇).doc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左右(精选5篇)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左右篇1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题记历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
不管是在史学还是文学,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
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
杨国忠与安禄山也势若水火,他奏请哥舒翰为河两节度使,以与安禄山相抗衡。
均田制己破坏,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安禄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宠爱后,由于害怕杨国忠对自己不利,于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哀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盛唐的神话,让中华民族由开放转向保守,还使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如果我是唐玄宗,绝不会因为安定富饶就纵情享乐,给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机。
但是,安禄山的反叛也很失败,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军,虽然史思明最后回来了,但是安禄山还是被自己儿子杀了,起义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
不过,唐朝要是不灭亡,那么今天说不定就会换个样子呢!通过“安史之乱”,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飞和三国时期的赵云。
岳飞不顾生死,在前线英勇抗击金军,但是却因朝廷奸臣当道,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时机,他明知回去后定难逃一劫,却还是回到了朝廷忠于君王的命令,最后岳飞死在了秦桧的手里。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相关推荐《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篇1坦白说,《资治通鉴》是高中毕业后,老师给推荐的书目之一。
记得我当时就去了书店,果断买下。
然后,把它堆放在了书架上。
再后来,就没有下文了。
今年假期闲来无事,觉得读这种高大上的书,应该会让人不一样吧!就是出于这样似乎很好笑的理由,我翻开了它。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人物评价等多个方面。
其所取材料除了正史以外,还有不少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周密而完备。
而且和司马光一同编写此书的刘恕、范祖禹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辨析、选择,然后再交由司马光取舍要点,编辑定度,制成初稿。
这样,在保证全书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又让彼此独立的材料系统化。
其实读了几页之后,最想发出的一句感慨是:“不认识的字好多啊!”于是,一本大字典,一支黑中性,一支记号笔,成了我读《资治通鉴》的标配。
由于本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所以并非一部单纯叙述历史事件的书,而是有很强的政治功用。
那么一个我频繁看到的点就是:德的重要性。
1仁德之心是谓德臣光曰: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比如在智宣子选择继承人时,智果建议说,拥有五贤的智伯不如拥有仁德之心的智宵好。
2善于纳谏是谓德长平之战,赵王不听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坚持接受韩国献来的上党,结果得罪了强大的秦国;后又不听虞卿的意见,坚持与秦国求和,而不去拉拢楚国、魏国,使自己落得孤立无援的境地;又中范雎反间计,不听众人劝告,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大将。
读书笔记资治通鉴(通用7篇)

读书笔记资治通鉴(通用7篇)读书笔记资治通鉴篇1本书的作者是司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周朝到北宋初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
妈妈给我买了这套书,刚开始还闹了个笑话。
看到我的书架上多了一套《资治通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尝尝鲜。
“呀,不好,妈妈,你买的书不全啊,是不是发货不全啊,怎么到了唐朝就结束了,怎么没有宋朝和清朝啊?”我问到。
妈妈笑了笑说:“坏了,小松啊,你赶快打开以前妈妈买的《史记》看看,是不是只到汉朝就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啊?”。
我想了想说:“妈妈,我知道了,司马迁是汉朝的,他写的《史记》当然只能写到汉朝了,那我赶快了解一下《资治通鉴》的.作者吧。
”阅读了17遍《资治通鉴》,称这本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本书有四卷,我花了两个星期全部都读完了。
里面的故事很精彩,每个人物都很真实。
通过阅读历史,我总结了朝代更迭的几个原因,一是百姓苛捐杂税太重,民不聊生,农民就起义了,比如秦朝就是这个原因,后来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秦朝的根基被动摇了,后来刘邦和项羽大军彻底消灭了秦国。
二是由于国家的贫弱带来的外族入侵,比如蒙古大军扫平了欧洲大多数地区,同时也消灭了南宋。
我还发现,在两个大的朝代之间都会有一些短暂的战乱和小王朝,比如王莽的新朝,只有15年,比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通过读史,我了解了很多历史典故,认识了更多的字和成语,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因此载舟,亦因此覆舟。
”读历史的好处很多,我喜欢读历史。
读书笔记资治通鉴篇2《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我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是一本跨越时间长河的历史巨著,从战国时期到清朝灭亡,共2945年的历史。
这本书以其详实的历史描述和精辟的见解,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他用21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卷轶1300余载,共294卷的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篇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题记我喜欢读历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或者时代的躁动不安一筹莫展,觉得我们走进了现实的死胡同,根本无路可走。
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接近经典的史书、阅读经典的史书、品味经典的史书,看看几千年来历史河流里古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智慧。
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看千秋万代历史伟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和教训,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提高,探讨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总能发人深省,获益良多。
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下都显得如此渺小。
但司马光用自我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万世的荣光!这就是《资治通鉴》。
我之所以选择读《资治通鉴》,主要是因为《资治通鉴》历史地位是中华礼貌的瑰宝,是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典籍,在顺利完成后,便立即成为史学著作的典范,受到历代学者的共同赞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更是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司马光他们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资料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经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比如《资治通鉴》中《三家灭智伯》,晋国智家选取接班人,重才不重德,导致本来实力强大的智家军队被消灭、土地被分割,成员被全部处死,智家从此从历史舞台消失。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通史,全书共294卷,从周穆王二十一年(前403年)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共计近2000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光以其卓越的史学造诣和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政治斗争、社会变迁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通史之一。
读完《资治通鉴》,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资治通鉴》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严谨的史料和客观的态度,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分析,如汉武帝时期的王莽之乱、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是如何激烈和残酷的,社会变迁是如何深刻和漫长的。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社会变迁的必然性,也让我对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政治家和社会改革者充满了敬佩和钦佩之情。
其次,《资治通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育。
通过对《资治通鉴》的阅读,我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他们的事迹和成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也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如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了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伟大和悠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历史对我们的启示和教育。
最后,《资治通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资治通鉴》中,有许多关于政治家和社会改革者的故事,他们的事迹和成就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社会改革者。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才能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都给了我深刻的人生感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分类:学生类型:心得体会开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智慧的火花闪烁不息,而《资治通鉴》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它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史书,更是一座蕴含深刻哲理的智慧宝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生的种种遭遇有了新的思考。
每一篇章、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常。
1、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与平民同样闪耀着光芒,正是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今日的世界。
2、在《资治通鉴》中,许多人物的兴衰沉浮,让我明白了成败之间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3、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在智慧的海洋中,找到那一丝指引我们前行的光芒。
4、历史虽已逝去,但它所传递的智慧却能指导我们走向未来。
5、每一段历史都是一堂生动的课,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金句1、历史的教训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2、在时间的长河中,英雄的身影虽已模糊,但他们的智慧却历久弥新。
3、世事如棋,乾坤莫测,唯有深思熟虑才能掌握先机。
4、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曲悲喜交加的乐章,谱写着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5、阅读《资治通鉴》,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段落:1、在《资治通鉴》中,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原因与教训。
读到这些故事,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选择。
我们常常在关键时刻迷失方向,而历史的教训恰恰能成为我们决策的依据。
2、书中描绘的那些英雄人物,或智勇双全,或忠肝义胆,他们的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不仅在于战场上的英勇,更在于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与勇气。
3、翻阅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我意识到,历史从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后果。
这让我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决策时,学会了更加谨慎与深思。
4、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历史的脉动与人性的共鸣。
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演绎的悲欢离合,恰如我们生活中的点滴琐事,教会我们珍惜眼前人,珍视身边事。
5、最终,《资治通鉴》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历史的宏伟与深邃,更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对智慧的渴求与对人生的思考。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讲的是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故事。
这本书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有:三家分晋、陈胜起义、田园诗人陶渊明等等。
那里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
这个故事讲的是武则天是如何从一个平常的宫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间有很多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成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余年里,做的事情有好有坏,好的有:边防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坏的有:滥杀无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
后人对她的评价是功过参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移居长生殿疗养,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因病驾崩。
这本书的其它故事同样很精彩,十分值得一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赵简子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
赵简子想立继承人,但不知立谁好。
由于就把他日常训诫的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
并且叮嘱说:"你们要好好记住这些。
”过了三年,赵简子再问他的两个儿子训诫上的内容。
大儿子伯鲁完全记不起,问他竹简在哪里,已经丢了。
再问小儿子无恤,盛熟练记起竹简上的内容,并且随身拿出那块竹简。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立无恤为继承人。
1.关于选择,让时间来验证抉择。
当我们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请不要做选择。
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时间来校验。
时间她总会洗尽铅华,去伪留真。
2.态度决定一切,时间拉大差距。
小儿子无恤记住了父亲的`话,时时留心,总是随身携带竹简来学习。
三年时间,竹简上的内容早已铭记于心。
而大儿子伯鲁早已忘记了父亲的话,竹简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相信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3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
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
应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的(精选7篇)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的(精选7篇)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的篇1最近我突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资治通鉴》变成了我的阅读对象,它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由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撰,其中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军事等重要史实,总结历朝历代衰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对历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谈中,谈论某一个人将他和成历史上的某个英雄或某个小人做比较,自己因为不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话,就算别人没有注意到你这一点,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们班上的王雨泽,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很广,现在正在读众多史书中的《明朝那些事》,因为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看过后常常能记得和陈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时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明朝的人,王雨泽能很好的陈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口若悬河,说的形象生动,把当时于谦的品质和皇帝的昏庸说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课铃响了也不想下课。
可见历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的篇2《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一部史书,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从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跨越多个朝代和政权,一直写到五代十国时期。
书中详细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
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
书中的历史事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书中记载的商鞅变法、韩信背水一战等历史事件,对我们现代人理解国家治理、军事策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许多文化名人、文学作品,让我领略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具体的人物分析中,我特别关注了商鞅和韩信这两个人物。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00字
小说一直贯穿着两个重要的主题:孤独和宿命。
一方面,以娜为代表的几个长寿的女人,代表一种,一种,一种家族的延续;另一方面,布雷地亚家族在用孤独来对抗时间,
他们每一代人都无法摆脱孤独的困扰,同样也无法改变宿命的主宰。
在小镇马贡多,布恩
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
前不久,经同学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白话本。
这
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书,大概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十二部白话本中只收录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等各个朝代的精华文章,而且翻译的极为通俗。
像我这样
没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历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初学者,倒很适合读这样的书。
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的懂得了:做
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成功与否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而一棵永不言败的心才是更加可贵的品质。
我点了点头,用手背擦去眼泪,忽然吉利欧的身影仿佛在我眼前出现,我坚定了信心
骄傲的对妈妈说道,“我这就去写作文。
”
这本书讲述了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一生。
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因生病而失
去了听觉和视觉,这么沉重的打击,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但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
她的努力下,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拉女子学校,受到了国家政府的赞扬!
之前,曾经也试过读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由于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
挑选着看了汉纪和唐纪中的部分内容,感觉也不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丝毫不令人觉得
晦涩难懂。
相比之下,这一次所读的白话文倒感觉粗糙了。
前面说过了,读《资治通鉴》,我只是为了了解些历史知识,所以这次看白话文也感到满足了。
但是,沉淀知识的这一段
时间里,我还是反复琢磨和品位了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感觉,在内心里依然倾向于司
马迁的原著,感觉还是原著的行文布局更好更生动出彩些。
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和他
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在编年体史书领域和中国宝贵文化遗产领域之所以享有盛誉,我想一定
与作者创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该书特别的语言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目的有关。
由于《资治
通鉴》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无论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窥见书中的一角,但是就是凭着这种
热爱的精神,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于《资治通鉴》的一点感受。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
我想,爱是什么不
会有明确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
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更希望更多人
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沉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首先是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细致和认真。
在阅读《资治通鉴》文言文版本的时候,就被该书中不厌其烦的注释、考异感染了兴趣。
从前,我读书都是“尽信于书上”的,即书中说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当看了《通鉴》之后,我的一个很有体会的想法是,原
来历史书中写的历史也是不能尽信的。
我们要读历史,就应该像司马迁那样,进行辨析似
的阅读,对所读到的史实进行验证推理,取其精华,积累经验。
而正是因为司马迁著书的
细致认真,从而才为我们不厌其烦地留下各种线索和史料,让我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的。
读完《爱的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
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
间的天伦之爱。
小说主人公是三年级学生安利柯,但我认为与其说是安利柯,不如讲是在
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
他们的言行中洋溢着
爱的氛围。
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
如: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
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
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
当安利
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做声!”
另一点是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
脉络分明。
《资治通鉴》全文一般没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横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
点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读个明白。
记述各种事情和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
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这种重视情节描述
的写法值得今人借鉴。
另外,司马迁在每一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
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
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和思想这好迎合了发展一个
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今人阅读起来,也会得到许多借鉴作用。
我想,这大概也是《通鉴》流传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
总之,阅读《通鉴》受益匪浅,我想,有机会,我还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鉴》继续读
下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