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10句名言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中的名言警句

资治通鉴中的名言警句

资治通鉴中的名言警句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光。

该书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其中蕴含了许多名言警句。

以下是资治通鉴名言警句: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2、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4、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5、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通鉴·周纪》7、任人唯贤,徇公宜实。

——《通鉴·唐纪十二》8、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通鉴·宋纪二》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通鉴·中山纪》10、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通鉴·赵纪三》1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1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13、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14、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15、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16、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17、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18、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19、丈夫一言,驷马难追。

——《资治通鉴·周纪》20、时势造英雄。

——《资治通鉴·晋纪》21、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资治通鉴·魏纪》22、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唐纪》23、夫智能者,人之所以为人也;仁爱者,人之所以为君子也。

——《资治通鉴·唐纪》24、人若自扰,谁之安乐!——《资治通鉴·唐纪》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资治通鉴·宋纪》26、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唐纪》27、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周纪》28、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周纪》29、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唐纪二》30、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资治通鉴中的25句至理名言

资治通鉴中的25句至理名言

资治通鉴中的25句至理名言1.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资治通鉴•唐纪》释义: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2.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资治通鉴•宋纪》释义: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3.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资治通鉴•唐纪》释义: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4.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

——《资治通鉴•唐纪》释义: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5.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资治通鉴•唐纪》释义: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

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6.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资治通鉴•汉纪》释义: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

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7.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资治通鉴•汉纪》释义: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8.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资治通鉴•陈纪》释义: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9.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资治通鉴•晋纪》释义:离开自己的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10.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

——《资治通鉴•唐纪》释义: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

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11.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资治通鉴·唐纪》释义: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资治通鉴》中意义深刻的十句话

《资治通鉴》中意义深刻的十句话

《资治通鉴》中意义深刻的十句话读史明鉴,必少不了《资治通鉴》。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讲述了战国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都出自于它。

今日精选《资治通鉴》10句,与大家共读。

0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达事理;听信片面的意见,就会愚昧糊涂。

此名句是魏征劝告君王纳谏的著名格言,王符(汉)《潜夫论·明暗》就曾说过:“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简洁精警,发人深省。

两句从“明”、“暗”两种不同效果,说明应“兼听”,不能“偏信”。

只有兼听,才能全面了解情况,明辨是非,作出正确判断;而偏听偏信很可能会上当受骗。

尤其是对于不同意见,更应认真听取,这样才能免于失误。

可用以劝诫人们特别是领导应广泛听取意见,克服片面性。

02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03口有蜜腹有剑。

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狠。

这句是唐人对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

《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

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

”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奸诈的嘴脸。

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

04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05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常常听到别人说你的过失,过失就会日益减少而福气就会来到;常常听到别人对你的称赞,声誉就会日益受到损害而灾祸就会降临。

闻其过则过改而福至,闻其誉则过生而祸临。

我们千万要多听逆耳的忠告,而不要被溢美之辞冲昏了头脑。

当然,这里的“祸”、“福”应理解为人事而不是指天命。

司马光千古名言名句

司马光千古名言名句

司马光千古名言名句司马光的千古名言名句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2、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西江月》3、二十八打天下,戒马一生,驰骋千里,只为梦萦司马光《资治通鉴》4、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5、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司马光《资治通鉴》6、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7、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司马光8、不爱其亲,焉能爱自己司马光《家范》9、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司马光10、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初夏》11、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司马光12、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司马光《家范》13、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司马光14、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

司马光15、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司马光16、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司马光17、家庭和睦之道:忍忍忍司马光《家范》18、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19、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

司马光20、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司马光21、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司马光《西江月》22、忍小忿而存大信。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23、【原文】《周易》:离下巽上。

家人:利女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关于诚信的古代名言

关于诚信的古代名言

诚信的古代名言关于诚信的古代名言名人名言是指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

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诚信的古代名言,欢迎大家分享。

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墨子》二、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资治通鉴》三、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晁说之四、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五、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六、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七、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杨泉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王充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十、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

——杨筒1、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2、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3、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5、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6、民无信不立。

——孔子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8、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9、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10、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墨子1)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2)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3)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4)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5)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6)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7)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8)祸莫大于无信——傅玄9)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10)信不足,安有信——《管子》11)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1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14)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15)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感悟《资治通鉴》30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看透人生

感悟《资治通鉴》30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看透人生

感悟《资治通鉴》30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看透人生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意思就是说:以过往的历史作为参考,能有助于君王治国理政。

这是宋神宗对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的评价,这本书也因此得名为《资治通鉴》。

这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耗时19年完成。

它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详细历史。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据说这书被伟人前前后后读了17遍,足见此书的巨大价值,伟人读书用心终结,为其所用,给中华民族带来屹立世界的精神财富和给中华儿女做人和学习的榜样。

《资治通鉴》的作用,一开始就是作为君王学习的教科书,但是,这本书放到现在,不仅可以有资于治道,还能帮助我们从中获取克己修身的智慧。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资治通鉴》,是读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也是读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

历史滚滚向前,古籍留给我们的,更多是关于生活的教义。

如果你此刻正处生活的岔道口,相信这些经典名句也能帮你越过迷茫的荒原,打开你的历史视野,看到更多可能。

那么我为大家整理以下几句话,希望对各位有所裨益。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我们要记住以前的事情,把它作为以后的教训。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汲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

但晋灵公不但不接受,反而派刺客去刺杀赵盾。

赵盾只好逃亡,但他的忠心和正义感动了晋国民众。

晋灵公被民众所杀,赵盾后来重回晋国执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无私,敢于直谏;同时也要有智慧和勇气,善于应对困境。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盲目相信一面之词,才会产生误解,导致错误的判断。

因此要保持客观理性,多方面听取不同的声音,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因为片面狭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关于诚信的名言名句_名人名言

关于诚信的名言名句_名人名言

关于诚信的名言名句_ 名人名言
1、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2、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3、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持久和平》
4、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5、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准南子》
6、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杰弗逊
7、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8、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9、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10、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11、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12、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裴多菲
13、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1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15、如果习惯于说空话,最可敬的人也会失掉尊严。

——格言
1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17、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

——邓小平。

来自《资治通鉴》名言警句解读

来自《资治通鉴》名言警句解读

来自《资治通鉴》名言警句解读1.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出处:论三家分晋资治通鉴的开端是以舟威烈王二十三年。

至于为什么,我想摘录毛主席的一句话:“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王23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国为诸侯,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

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

‘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

’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真是开宗明义……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

当然非乱不可……”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司马光做了很好的解释。

”何为礼?纪纲是也。

何为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司马光在后文也指出,旧时春秋数霸,尽管几近权倾天下,可是却始终不敢僭越君臣关系。

诸君试想,周王室一呼百应,一旦你侵犯了王室至高无上的权力,王室便可以召唤其他的诸侯进行讨伐。

其他的诸侯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到了周威烈王这一年,天子没有进行任何反抗——甚至装样子的反抗,便命三晋大夫为诸侯。

周王室的懦弱无能着实令人唏嘘。

2.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

出处——论三家分晋后一句影射了这句的意思,”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想必是很好理解的。

后文举出了孔子评价仲叔于奚舍城求缨的例子,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感受古人对礼乐等级之重视。

3.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

将欲取之,比姑与之。

“出处:任章谓魏桓子这句话说白了意思就是”欲擒故纵“。

对话出自智瑶(伯)向魏桓子索地之时。

智伯灭亡的故事大家也都很清楚了,中学语文肯定有所涉及,在此不多讲。

4.①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②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③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出处:论智瑶(伯)之亡这四行话有没有很熟悉?尤其是第二局,基本就是对荀子”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仿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中的10句名言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部著作中的10句经典名言。

【译文】所谓的才学,是道德的资本。

所谓的德行,是才学的主帅。

这其实是说,个人的道德素质,要高于个人的才学。

这是因为一个人无才,但是有德的话,只不过平庸,难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个人有才却无德,那对于社会的危险就大了。

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然后才是知识、技能方面。

【译文】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译文】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译文】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译文】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译文】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译文】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译文】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