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资治通鉴

合集下载

古代文言文资治通鉴解读

古代文言文资治通鉴解读

古代文言文资治通鉴解读古代文言文《资治通鉴》解读《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该书是纪传体的编年体通鉴史书,记录了从周代至隋朝历经16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事件。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进行解读,突出其在古代文言文方面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

一、《资治通鉴》的文学价值《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纪实性的历史著作,其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语言运用上。

古代文言文雅正翩翩,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和修辞技巧。

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修辞手法和古代典籍中的名言警句。

通过这种语言的运用,增强了史书的艺术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历史知识,还可以欣赏文学之美。

二、《资治通鉴》的历史观点《资治通鉴》是一部注重史事揭示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作者司马光的独到历史观点。

他以历史为鉴,从历代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当时的政治决策和治国方略。

在书中,司马光强调政治家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对于君主的选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资治通鉴》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治国者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三、《资治通鉴》的学术贡献《资治通鉴》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及其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是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杰出代表,对于史书的编纂、历史文献的整理、历史事实的核实和历史观点的阐述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司马光在该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史书、古籍和考据,对古代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他的独到观点和治学方法对后世的历史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并为继承史学传统、发展史学理论提供了借鉴。

四、《资治通鉴》对当代的影响尽管《资治通鉴》是一部古代著作,但它对于当代人们的影响依然存在。

首先,《资治通鉴》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也对于掌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古代文言文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

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这几天,我利用暑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

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

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

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

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

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

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1.《周纪》,五卷 9.《陈纪》,十卷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10.《隋纪》,八卷3.《汉纪》,六十卷 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4.《魏纪》,十卷 12.《后梁纪》,六卷5.《晋纪》,四十卷 13.《后唐纪》,八卷6.《宋纪》,十六卷 14.《后晋纪》,六卷7.《齐纪》,十卷 15.《后汉纪》,四卷8.《梁纪》,二十二卷 16.《后周纪》,五卷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

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

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总结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总结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总结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专著,作者是司马光。

整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涵盖了几百年的历史。

在阅读《资治通鉴》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 历史的循环:《资治通鉴》透露出历史往往会在不同的时代重复出现相似的情况和问题。

这使我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规律和模式,避免了对历史的重要教训的忽视。

2. 人物塑造的鲜活性: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引用史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处事态度都深得人心。

读者可以从这些人物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自身的成长和处事有所启发。

3. 时间与地域的重要性:《资治通鉴》着重强调了时间和地域对历史的重要性。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背景和条件,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决策。

理解这些条件对于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至关重要。

4. 对历史的客观态度:作者在《资治通鉴》中力求客观和公正地叙述历史事件。

他根据史料的可信度和多方面的考证,努力还原历史真相。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明白了客观态度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总结来说,阅读《资治通鉴》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经历。

通过这部古代史专著的阅读,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也获得了对历史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对我个人的成长和思考方式都有积极影响。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1. 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中最重要的一部,被誉为“史家之宝、文秘之绝、详录发辨、参参而论之”,作为一部通史,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该书由司马光所著,是北宋至南宋期间的一部重要史书,完成于公元1084年。

2. 作者背景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子长,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身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一个士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勤奋。

司马光曾任官至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对于当时的政治和历史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

作为长期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学者,司马光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编纂《资治通鉴》,对历代君臣、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描述,使得该书成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通史之作。

3. 《资治通鉴》的目的和特点目的《资治通鉴》的目的是记录历史、分析事理、叙述道德,既立足于实际,又超越时空。

它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追求事实真相,对历史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精致的分析,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且有深度的历史画卷。

特点•系统全面:《资治通鉴》从周代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的末年,按照时间顺序逐年叙述中国历史,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这种系统性使得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客观公正:作者司马光以善于探究真相和求实问是的精神态度,拼凑了珍贵的史料和先人留下的史书,力求客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尽可能还原历史事实,使读者可以获得一个较为客观的历史观。

•思想深邃:《资治通鉴》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对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

司马光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清晰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和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食粮。

•警示作用:《资治通鉴》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和解析,更是对今天和未来的警示。

通过对历代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和人物命运的呈现,司马光告诫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读书推荐:值得一读的经典好书推荐

读书推荐:值得一读的经典好书推荐

读书推荐:值得一读的经典好书推荐引言读书是一种最具启发性和丰富个人知识的活动。

通过阅读经典好书,我们可以获得优秀思想的滋养,并且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推荐一些我认为值得一读的经典好书,这些书籍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让我们一起开始这个旅程吧。

历史与传记类书籍1.《红楼梦》 - 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通过描述贵族社会的兴衰和人情世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本书带领读者进入了贾府的世界,让我们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资治通鉴》 - 司马光作为中国历史书籍的经典之作,《资治通鉴》从周代一直记录到五代十国,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

3.《蒋介石传》 - 李敖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史的传记类著作,生动地描述了蒋介石作为国民党领导人的政治生涯和他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还展现了一个领导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文学与艺术类书籍1.《小王子》 - 圣·埃克苏佩里这是一本充满童心的寓言小说,讲述了一个来自小行星的王子和他在地球上的冒险故事。

这本书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探讨了成人世界的荒谬和人类的本质。

2.《傲慢与偏见》 -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经典的英国爱情小说,以幽默而锐利的笔触描绘了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纠葛。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偏见和伪装,还提出了关于爱情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3.《名人传》 - 海明威这是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的经典作品,作者海明威通过对自己和其他著名作家的生活和创作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作家们在写作中的痛苦和追求卓越的心态。

这本书不仅透露出创作的真实性,还为读者提供了文学方面的启示。

科学与哲学类书籍1.《人类简史》 - 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并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进化、政治、宗教和科技等方面的问题。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1《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

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

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因此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

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

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比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

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

《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

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

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

《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

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

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

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书评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经典著作,《资治通鉴》是研究中国历史学
不可缺少的重要读物。

它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1,356
年历史,囊括了中国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对于深入研究历史和了解
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资治通鉴》是一部系统化的历史记录,并通过清晰的叙述,揭示
了当时国家和政治的每个细节和情境。

它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各种制度、文化、宗教等。

在历史事件和重大决策的描述中,
它非常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细节的准确性,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
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应该是一本具有第一
手历史资料地位的书籍。

然而,读者需要理解到,《资治通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历史书籍。

它还包含着作者司马光的强烈的思想倾向。

司马光自身是仁学派的代
表人物,坚信以道德地位来评价历史人物,因此在书中经常对于历史
人物进行评价。

例如,他对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统治者道武帝评价比
其他学者更高,而对于起义领袖刘裕则持批评态度。

这种思想倾向在《资治通鉴》中是非常明显的,读者在阅读时需有所警惕。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代表了中国
古代历史学的顶尖水平。

通过《资治通鉴》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
很多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时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演变过
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但是,读者需要注意到书籍本身的倾向性和
作者的思想解读,以免歪曲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推荐——《资治通鉴》
书读百遍,仍让许多人手不释卷,因为其香早已胜过了其他。

其他而言就是读书时的“花瓶”——摆设。

现在很多人已经厌倦了翻阅书卷,崇尚电器时代的高速,而弃书置一旁。

作为偌长的一个寒假,能够看一本好书还是很有趣的。

我也更喜欢有那么一段充裕的时间用来思考。

就如沏一壶好茶,远远的品铭,循着幽香,思绪万千。

甚至斟一盏好酒,在这阴郁的寒冬,捧着那书,侧着头,那酒暖和着的思绪,那散发着馨香的书。

更有时想着披星戴月,看看野径的寒露是否真的沾衫不落渗入心凉;或是夜半掌灯,像蒲松龄一般,与狐仙来个幽会…啊,就这样过一个寒假也未尝不可。

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我最爱看史,尤其是古代史。

史,可以把我带入那遥遥的三皇五帝,心神回到那勤恳的创造时代。

我心弛神往那载入丹青的代代仁人志士,让我不可悔改的陷入对他们的崇敬与爱恋。

现在我最想推荐大家品读的书就是大家想看,却又怕没时间认真品味的那本——《资治通鉴》。

好了现在我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吧,不过大家恐怕对那介绍词已经耳熟能详了,不要紧,请再听我“唠叨“一遍,兴许你会更想读呢。

它的作者是北宋的那个砸水缸救人曾经名不见经转的小孩司马光,我说咋一个小破孩砸了那么一个缸子就上书了呢,多冤大家小时砸过那么多罐子没露脸,否则成名的肯定不少…确实谁叫他的手笔那么上人的心呢,不载不行呦!它涵盖了从周武王伐纣,春秋争霸,秦王朝的七国合一,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稍近至魏晋南北五代十国,至唐李宋赵。

它就像一部戏,其中的点点滴滴,一个配角一个主角,一台戏,一条计谋,一场战争,一颗星的陨落,都在字里行间舞动,共唱这台千古绝唱,不是只言片语所能道尽的。

反正话从我嘴里说出来就是不那么动听,待大家观其“真容”时方能领略它的风采,瞥出其中的趣味。

大概是这小子看到前辈司马迁先生的《史记》“眼红”,于是志气大长,历经一十九载修编了这部《资治通鉴》。

虽未有司马迁历经二十八载,呕心沥血地采集编纂的辛劳与困苦,更没有司马迁那传奇的“宫闱经历”,但其作与司马迁的《史记》却也被大家们提作同年而语,可见其手笔雷人之处非同一般。

史的读法颇多,论体裁选定读法记法更为可行有效。

看到许多文章引用古语或是古代纪事,我们则美其名曰“引用”或“用典”。

现在的学子要是能在古诗文里看出一两个那些典故,并能侃侃而谈,指出其出处,言之者谁也,便能得来万丈赞许的目光。

话虽如此,鄙人亦是半桶水都不到之人,就不便多说了。

我一度仰慕欣赏能够在著章时引经据典,并能从经典中道出新经典者。

虽有许多学者认为这些人仅仅将经典取来作为茶余饭后后,酒足饭饱的谈资,实在肤浅。

而不尽然的是,现在许多后生满口流行语,而答不上半句经典!也难怪有“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之类闻名于网络的“经典”,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还是前辈做得好啊,他们把这些经典作为谈资,挂在嘴边,把经典以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

在这传诵的过程中真正被记住,被多次挖掘出不同的新意。

更甚通过人们的妄加訾议,再经过隐没在市井的有识之士收入思考范畴,总会总结出一些高深的道理。

历史本来很精彩,被世人流颂后就更有韵味了。

读史,我一般抓住钩弦提要,人和事两条。

因为事在人为,因人成事。

特别是对于《资治通鉴》这种编年体史书。

他的年代是够细的细节,姑且不去记忆,况且我们又不是学究。

记住了人,何愁不能想到他的所作所为呢?记住了人和事,及他的行为所构成的“后果”何愁记不得所处的年代方位呢?然后把这些碎片连在一起便是一条坚固的联结完整历史的彩带。

在脑海里漂浮,至死不忘。

阴郁的冬天已渐渐远去,过了今晚,便又是一个新的千禧年的开始。

踏着《资治通鉴》的书香之路,循着它的千山万水,踏遍郁葱的古代豪杰之林,内心更是不能自已。

虽没有古代名流那般临水兴感,悬梁刺股而苦读,走马战场而又马革裹尸,乘兴而起横槊赋诗,击楫而唱临风飘逸。

所以在醉倒之余,任古之豪杰在脑海里拔剑起舞,纵横驰骋。

他们让我兴味盎然。

遥望黄帝驾着小舟,带着他的耧车游荡在黄河流域,播下这丰富的祖先之种。

在残酷的征战中,缔造了华夏炎黄始祖和灿烂的华夏文明。

又在私欲的怂恿中,人们逐渐发生了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尊卑分化,一种可怕的现象。

从这时的夏王朝,经过若干代,传至桀。

终于成汤驾着风车,把夏桀践踏在脚下,建立了那历经六百余载的殷商王朝。

然殷商气数尽在纣。

剖孕挖心,大兴炮烙,点人天灯,亲小人远贤臣,散心离德,天人共诛之。

西岐周室率八百路诸侯会灭朝歌,纵有两大周室名人伯夷叔齐的极力阻挡,并有不道灭宗庙之说,亦不能阻挡神人伐纣之路。

周历经一十二世,传至于幽王,谁想得到,万里江山抵不过褒姒一笑。

最为热闹在春秋,百家争鸣最不休,五霸兴起显雄风。

先是管仲佐齐有招式,一招经济一招政,昔时小白成桓公。

幸遇鲍氏提桓公,才在囚中得良才,治国兴霸世无双。

最为夺人在楚越。

楚国重耳逃难几十载,终得借师成霸业。

此间,隔着人肚皮的那颗心,恐已被他洞知得一分钟跳几下都晓知了。

在无数多次的请求政治避难的冷遇中,他尝尽了在被驱逐出境时的悻悻离开的痛楚。

也正是这种滋味成就了后来的楚霸王。

而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屈称奴于吴,甘为马前卒,帐前奴,侍吴夫差三载。

带着夫人,睡于牛舍,食过人便,忍辱负重。

待回得国来,卧薪尝胆,衣着朴素,倡导越民大力生产,教之以羞耻。

秘密与范蠡文种商议着血洗前耻。

终得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说。

至于秦,一商鞅足已。

立竿而法见效,最终秦穆公轰轰烈烈做上霸主。

在此,魏赵就不再咙列他们的光辉事迹了。

再来说这一伙一群的争鸣之士。

最受后世推崇的儒家,并非如现在这么风光。

且看这孔圣人的次次冷遇就知道了。

奔波这么多年,无得施展拳脚之大权,亏得他坚持,把这千古的仁学发扬光大。

在他与弟子,再传弟子的不懈努力下,终得吟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仁心之士。

道家的庄周,只有濠梁之上的鱼才能懂他的心,“汝非鱼,怎知鱼之乐”,“汝非吾,怎知吾不知鱼之乐”,如此潇洒。

法家的韩非子,饱受妒能的李斯的迫害,至于陷入黑暗,却仍不失创作之心,将宫廷的奸诈厘清,道出了这些卑劣的手段,把它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列国的公子,列霸的猛将,列代的谋士,已深深埋入历史的车辙,垫起了我们脚下的文明大地。

始皇堪称一代牛人,运筹帷幄,合七为一。

然其酷政终究太酷,kool得让人们衣不蔽体,忍饥挨饿。

当秦的宗庙轰然倒塌之际,人们的欢呼声惊天动地。

这是我对一些历史的记忆。

就是这样,把一个个的历史人物细数出来,不但记住了发展的脉络,还品味着不同时代的风俗。

虽然从我口中道出,似乎并无精彩动人之处,但历史本来是很精彩的,请不要轻易地走开。

《资治通鉴》,顾名思义,“有助于治理的书籍”。

所以多看常看是绝对有益的。

虽我们不一定踏上治理的道路,治自己的德行总还是有帮助的。

好了,我只说到这儿了。

如果你在读史的时候有别人所没有的发现,那么就要恭喜你了,你已经走上了理性分析的道路,并且已经上道了。

喜欢去厘清历史的疑云,并在经典中道出你的经典,那么可以羽化了……
最后,我还想推荐大家读《明朝那些事情儿》这本书。

当年明月(作者)以调侃的相声写法,把明史融会,读来不觉得是在读史,而是在看一出相声。

加之其对人物的介绍就仿若一个明明白白的清单,既明了,又有笑料。

最重要的是他对一些历史的看法,一些解释方法颇为独到。

希望你在看书时有不断的斩获,那么挥舞手笔洒下辉煌篇章的钥匙就离你不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