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里医师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篇一这不能算做一本励志的书,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和行为,原来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从本书中第一次了解了规矩、爱、信仰和恩典,也算是一种重生了。
20xx年3月读完第一遍,20xx年10月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二遍,透过全书重新理解了四条规矩、爱的定义、相信科学也是一种信仰、人生中充满恩典,这本书应该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第二本书了,第一本书就是《搞定1》,通过实践GTD让我遇到了第二本好书。
第一部分:规矩人生苦海无边。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
四条规矩(discipline):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1、先苦后甜: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先苦后甜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培养孩子遵守规矩,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
让孩子树立起“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也是培养规矩的根基。
许多人并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知识、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
在对待问题方面,一种是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神经官能症),另一种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人格失调症),后者更低级,更有破坏性。
问题必将带来程度不同的痛苦。
尽可能早地面对它们,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及时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能让问题得到解决。
2、承担责任:两类心理疾病都与承担责任有关,神经官能症是把责任强加给自己(感觉有点像自卑症),而人格失调症则是逃避责任,把问题推给配偶、孩子、朋友、父母、上司、学校、政府、社会制度等等,不去解决问题,所以问题依然存在。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3篇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3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先简单介绍一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像书名一样,少有人会选择走的路,需要花很大精力去读的书,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心灵越来越空虚,我们不想承受痛苦,但是成长是痛苦的,在这充满艰辛的道路上,避免简单化的思考,放弃以偏概全的冲动,不要寻找公式和简单的答案。
勇敢前行,超越自我,心智成熟的路程。
今天读了这章复杂人生的章节,它分为:拒绝简单思考,避免陷入极端,本性与人性,选择与人生,使命与人生,感恩与人生。
环环相扣,结合现在的我,做些解读。
我们要认清人生,什么是人生?人生苦海无边,而且复杂多变。
对!人生之路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组成,一个难题解决,又会有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我们面对难题和痛苦的时候,有的人是拖延时间,等着问题自行消失,有些人面对问题,逃避,选择忘记它们,等等回避问题,这些解决不了问题,如果真正要成长,必须面对问题,迎难而上,我们的心智也会越来越成熟。
---这是我们看待问题的初衷,有解决问题的想法使然。
人生复杂多变,我们要不断接受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
现在大部分人只会简单的思考,拒绝深度思考,因为思考是复杂的,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为了不去思考,麻痹自己,每天刷着抖音,看着快手,再浏览一下今日头条,让自己的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多人习惯一个事情后就会机械重复,每天重复的事情越来越多,没有改进,时间占用越来越长,看上去很忙,其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自己进步的空间。
学习或者接受信息简单的只愿接受简单的第一步不愿意接受更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学不练,只看不写,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只是浅层,遗忘很快。
还有一部分是混乱思考者,而这一切混乱的思考都源于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如果选择独立思考必须准备接受打击。
独立思考第一步就是坚持学习,我们思考能力主要依赖于学习。
第二步就是用于思考,勤于思考。
选择与人生,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
许多人在面临至关重要的决定--都是根据很少的咨询去做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跟谁结婚,周密思考与草率思考的结果,会完全不同,人生也会因为自己的思考改变。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正文第一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就像这首诗写的青松一样,人心智的成熟,成为人们敬仰的“智者”,首先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懒惰不放松,然后要有爱,投身破岩,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经过许多的磨练捶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在实践中战胜自己,才能在“高山险峰”,就是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高度屹立不倒,被人仰视。
这是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后对“心智成熟的旅程”的最直观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医师,他在书中讲了许多的“病例”,其实对于我来说就是许多的小故事,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看问题、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有的时候真的能在这些小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会为自己曾经的“不对”或是“不懂”而感到羞愧。
有的时候看到有的故事,会对以前一直耿耿于怀的东西放下,找到自己生活新的重点,就像书里说的那样.“积聚勇气,克服恐惧、懒惰、倔强和固执,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灵地图,有独立的思考,忍受孤独,在艰辛中完成心智成熟的旅程。
在我们的平常工作中,首先一定要自律,遇到问题时一定要直面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能得过且过,“糊弄”自己“糊弄”工作。
我认为自律的关键在于“爱”,真正懂得爱的人,爱自己和周围的人,爱工作爱家庭,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必然会认真对待自己爱着的事情,在爱中,心智慢慢成熟,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世界观,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杜绝一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更好的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会因为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而感到舒适而愉快。
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其他方面是很难体会到的,而那些不了解这些真谛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更难体会到的。
那些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并最终完成旅程的人,都是最初的勇者,他们由勇者变成了智者。
”第二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书名有点小矫情,看着也很鸡汤。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4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400字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和精神方面的书,很多时候它让我不舒服,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会让思想和心智更成熟。
”我喜欢这句话。
平心而论,我是个害怕麻烦的人。
很多事情只要不影响到我基本的正常生活,我都会选择视而不见,直到拖到不得不去解决的时候。
至于,别人口中所说的热心的帮助别人如何如何,基本与我无缘。
我得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个冷漠的人。
为了躲避很多无谓的麻烦,我会尽量避免跟别人有更进一步的接触。
就我工作的环境而言,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生活嘛……我的朋友曾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你不是一个容易接近的人,有时候话也不多,又理性,真是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啊!”
或许,我该尝试着去改变一下,多和别人交流,多接受一些别人善意的邀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去帮助别人,甚至,偶尔去请求一下别人的帮助。
当我选择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的时候,大脑就会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压力,潜意识里swot分析法就会运作,自动选择一条针对当前环境下的最佳答案。
当动力战胜惰性行动起来的时候心里更加有底。
久之,自信就会回来,而当精、气、神都有的时候,人离好运还会远吗?。
走路就走少有人走的路

走路就走少有人走的路
我以前看过一本很好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对这个书名就特别喜欢。
人们走路,基本上就是两种类型,一种喜欢走多有人走的路,而另外一部分,走的却是少有人走的路。
很多人做事情会本末倒置,把一些附属品、衍生品作为目标,即使最终达到了预期,人也很难有幸福感,因为这样做事,往往你并不enjoy做事的过程,甚至很排斥那件事。
而这,就是多数人走的路。
少数人是这样的,他们当然也不拒绝额外的东西(比如名利、评价……),但是他们做事的出发点,往往是因为我喜欢做它,做那件事情会让自己有满足感、成就感,即使没有人鼓掌,我也乐此不彼。
通常这样做下去,然后以那些额外的东西(比如点赞、留言、金钱等)作为评估的指标,就发现自己会把一件事情做得特别好。
因为你真心喜欢做那件事情,所以你会深耕细作,最终的结果就是你走出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虽然会有些阻碍,但是结果通常很诱惑,因为所有附属品、衍生品,在你将事情做好之后通通会出现。
人都有随大众的心理,因为走多有人走的路,心里面会更安定,但是这样的路,注定是拥挤而平凡的。
如果你想得到与大多数人完全不同的结果,那么唯有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得(4篇)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得(4篇)《少有人走的路》的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医生,里面争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拟本质性的问题。
书中提出,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全部的心理问题。
他所写的这本书很通俗,没有特殊浅显的语言,也没有特殊好玩动人的故事,仅仅是平凡的语言和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叙述给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学道理。
使我们能够从书中体会到生活中的另一个自己。
文章的开篇就提到了我们的人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中成长的,了解到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当我们了解到人生的苦难时,或许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与欢乐。
在书的第一局部讲到了自律,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熟悉到人生的问题和苦痛是具有非凡价值的。
自律可以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是消退人生苦痛的重要手段,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苦痛的重要原则。
而在其次章中我们就可以发觉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爱是一种极为神奇的现象,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忙他人完善,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中。
在书中讲到了自己童年的例子,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为他制定好了人生的道路,上了最好的学校,可是后来最终厌倦了这种生活,英勇的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
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爱过于压抑了他的自身进展,这种过分的爱被称为依靠,它与真正的爱有着相反的作用,只有真正的爱才会成为自律的原动力,指引我们走向心智成熟的道路。
在第三局部中讲到了成长与信仰,我们对于人生都有各自的熟悉,有着或宽阔或狭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虽然我们经常没有意识到,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这里所讲的信仰,在我看来更多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有很多人称自己并没有信仰,只是准时行乐罢了。
或许是他们临时的没有了解自己内心深处,假如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么他将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
关于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参考范文3篇

关于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参考范文3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简单,几乎全部人的心理都会消失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应对天性中的弱点,比方只顾当下,比方懒散。
让我觉得释怀的是,明白人类都是如此,都应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明白自己的问题是缺乏为奇的了。
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胜利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
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此刻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风格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固然包括我),就似乎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绝望。
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似乎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就应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
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能够看出思索、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固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但是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
由于这条路很难,需要克制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由于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孤独。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缘由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涵,他说过其实人未必必需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理解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标准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共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
”而且心理安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
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年轻,能够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剧烈的了解到生命的好处;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局部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
比方“信仰并不仅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地,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
2023年《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5篇

2023年《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5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
派克写的。
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
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着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
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
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
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
因此作者斯科特。
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
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
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
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书名:《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美·派克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在书架上躺了快10年时间,我也早已不知道当初拿下它的初衷是什么?是书店的宣传,是扉页上名人的推荐,还是自我虚荣在某一时刻对双眼的蒙蔽……这些早已不重要。
后来偶尔翻来阅读,倒也别有一番视界。
这本书的内容很庞杂,作者其实也有不小的野心想把这本书的影响力传播开来。
他用他的专长在内容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素材,笔法上也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描述,也易懂。
以下,便是我对他所写的“保持平衡”的一小部分内容来进行我个人的理解阐释。
作为社会工作人士,谁都想把工作、家庭、生活乃至个人情绪保持平衡,但其实谁都知道这是比较奢侈的想法。
压力方方面面,个人能力有限,所以只能有所侧重。
不过作者倒也实在,给我们开出了一剂药方,那就是“懂得放弃”。
郭德纲在他的相声中曾经说道,“万事开头难,只要肯放弃”!一听一乐倒也不以为然,想想细细想来,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
1、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工作的时间其实占据了半壁江山,由此引起的社交、心理波动、通行时间成本还是个无法定量的数据,所以我们在工作以外的行为方式很多都是工作思维模式的惯性使然,比如电话、比如微信群等;
2、在工作外的时间如果长期被工作思维占据,那么就会降低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换言之就是提高了家庭的沟通成本,其实也会导致工作期间心情的压抑,进而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这里所说的放弃,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弃之不顾,而是在精力和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对周边的人事物有侧重点去进行情绪上的照顾和分配。
我也希望能够慢慢践行他的“放弃”理论,从“断舍离”开始,让情绪更加平和、让工作更有效率,让生活更加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