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 罪 心 理 学

现以新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现象,产 生新的质变,从原来无序的混乱状 态转为时间上的有序状态。
1.潜在形态(人格中的不健全 因素非有序状态的存在,到达一定 阶段会产生犯罪意向,进入到自觉 的违法行为倾向状态,各种因素之 间有初步的整合,处于不稳定、不
完全的萌芽状态,向有序的方向发 展。) 2.恶变形态
2.心理因素(主体原有的心 理结构中存在的与犯罪心理形成 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
1)个性倾向性因素(其影响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上,对事物 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 2)性格结构因素 3)控制系统的缺陷(指道德 观念和法制观念的缺乏) 4)个性异常(人格障碍)
3.行为因素(不良行为的得 逞,强化不良心理结构,从而可 能形成犯罪心理结构) 1)错误的活动(如违反纪 律) 2)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结果 (如欺骗、赌博)
称。后者指在一定的犯罪心理 支配和影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
会的行为。 二、研究对象:与犯罪有关的 心理现象。
行为法则:B=f ( P· ) E
B代表犯罪行为,f 代表参数, P代表犯罪主体的个体心理,E代表 实现平衡,维持行为的犯罪主体的 生存环境的负面因素。 通过对这一行为规则的剖析,
我们可以发现犯罪心理的关注视
3)有害的行为习惯(如自由 涣散) 4)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二)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1)大社会环境因素(人体生 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它影响着犯心 理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全社会犯罪
率的高低。包括政治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 法制环境因素。)
2)小社会环境因素(个体 生活的具体环境,它更为直接地 影响犯罪心理的产生,主要有家 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工 作环境因素、居住环境因素、交 往环境因素等)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

宋逸韵
本书的体系构思
1、导论 2、犯罪人心理
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 罪行为、、犯罪行为结构的发展变化。 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 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 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 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 有关人员;监管矫治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 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 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 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1、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模式(相互作用模式、 偏常认识主导模式、多层次多维度模式) 2、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 (1)动力结构(畸形的观念系统,强烈、畸变 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的兴趣) (2)调节结构(偏倾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 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 (3)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
(二)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 a)大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 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法制环境。 b)小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 2、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 、 然灾害。 3、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 、 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1、犯罪动机的形式 2、犯罪目的的确定 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 4、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影 响
四、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1、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 (3)机遇型 2、特殊模式 (1)习惯性 (2)朦胧型 (3)变态型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1.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犯罪人情绪情感特征。 3.掌握犯罪人意志特征 。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一、人的情绪与情感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积极情感 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
消极情感
第五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
二、犯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
凡是故意、有预谋的犯罪,犯罪人事先策划制定犯罪计划,选择犯罪目 标和犯罪手段、方法,都是通过复杂的智力活动得以实现的;而犯罪行为的 实施,更需要进一步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教学建议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想象、思维
第二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二、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状况 认识内容的错误性 认识能力相对低下
犯罪人的 认识特征
认识方法的偏激性
“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1.掌握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2.了解犯罪人需要和动机的特征 。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一、需要与动机
个体需求
行为活动
需要
社会需求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页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那 些畸变心理原因有机而相对稳定组合。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2页
(二)为何要用“犯罪心理结构” 1.它表明犯罪心理存在状态 2.它与心理科学用词习惯吻合 3.它符合系统论观点 4.它能教好地反应犯罪心理学动态改变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9页
(二)调整结构组成要素
1.偏倾自我意识 2.扭曲道德意识 3.错误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0页
(三)特征结构组成要素
1.特定气质 2.消极性格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能力 4.不良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1页
(四)犯罪人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36页
文化冲突论有两个基本假定
第一:社会中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一样文化规范 ,包含道德规范,行为规则等。社会群体是多元, 这也使得文化规范也是多元。 第二:任何个体指导自己行为规则,都是他所处社 会群体文化规范。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所属群体规 范倾向,这么一来,当某人在俺这自己群体文化规 范行事时候就可能触犯其它群体文化规范,引发冲 突,其极端情况即是犯罪产生。
1.消极、不良心境 2.实施犯罪时异常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2页
(五)犯罪人潜意识
1.动力结构中潜意识 2.特征结构中潜意识 3.心理状态中潜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3页
六、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改变
犯罪学教学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

犯罪学教学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防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犯罪心理学和犯罪行为分析,以揭示犯罪的原因和动机,为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和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深入介绍犯罪学教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
一、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内心世界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动机和认知特点等方面来解析犯罪的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犯罪者的心理状态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对于犯罪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有些人可能因为持续的挫折感、人际关系问题或人格障碍等因素,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心理状态,容易被推向犯罪的道路。
在犯罪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识别和干预。
2. 犯罪者的动机犯罪者的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需求和欲望,揭示了犯罪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不同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犯罪行为。
3.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犯罪者的认知特点是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方式的反映。
一些犯罪者可能存在扭曲的认知方式,导致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评估和后果的判断产生偏差。
在犯罪学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不同犯罪者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出犯罪行为,并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认知错误。
二、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行为分析是指通过对犯罪现场、证据和犯罪者行为的分析,以揭示犯罪行为的模式、特征和演变规律。
犯罪行为分析在犯罪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1.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展现,通过分析犯罪现场的特征、布局和痕迹,可以推测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和犯罪动机。
在犯罪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对犯罪现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犯罪现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证据分析证据是揭示犯罪行为真相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可以还原犯罪者的行为过程和心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内外化机制: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
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 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 理的外化机制。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量变质变机制
防御机制
.
12
内外化机制
.
13
防御机制
定义: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 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 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
反向作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
15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定义: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 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 是从初犯到惯犯、职业犯的过程
机制
(1)外界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
(2)社会强化作用
(3)违法犯罪活动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
(4)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结果是犯罪心理结构 强化的结果
是内在的犯罪意图,未进入实际上的犯罪准 备、未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意向+犯罪条件+机遇
犯罪动机 犯罪行为
.
6
犯罪动机与目的
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是行为人 推动、引起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
四个阶段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犯罪目的: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 望要达到的结果(不是指犯罪行为的后果)
.
17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非法欲望更强烈 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形成犯罪人格
.
18
正常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作案行为有明确的现实动机 作案行为有准备有预谋 作案对象及后果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作案后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性 判断正常与否的核心标准:作案时对自身
犯罪心理结构特性:驱动性和普遍性、整体性和 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隐秘性和客观性、稳 定性和可变性
.
3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渐进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演化过程 过程: (1)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2)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3)萌发犯罪意向(犯意)
(4)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5)犯罪决意
.
16
“犯罪有理论”
犯罪是 “社会分工”,是社会平衡必不可 少的“平衡器”、 “制动阀”
犯罪是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公平的追求者
犯罪是社会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自己犯罪跟那些“贪官污吏”相比简直是 小巫见大巫,司法机关追查是“少见多怪、 小题大做””杀鸡给猴看”
自己犯罪是被人刺激的结果,是不断被诱 惑的结果
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但对于杀人、爆炸等八种刑法规
定的严重犯罪的年满14周岁就要追. 究刑事责任
21
案例回放
“娃娃”犯罪团伙10人中9名未成年 头目年仅12岁 疯狂少年一夜之间抢劫20名中学生被判刑 模仿电视“黑吃黑” 四少年以身试法 14岁少年沉迷黄碟强奸8岁幼女致其窒息死亡 39名少年为筹钱上网 偷窃122起 为上网竟然抢亲奶奶钱财 两青少年被逮捕 “太子堂”团伙7少年成员受审 成员多为“90后” 模仿网络小说 6少年绑架同学 主犯被判7年刑
分类 (1)攻击反应 (2)退却反应 (3)妥协反应
.
14
防御机制与犯罪行为
合理化作用(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 害人/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
投射作用(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悯/构 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转移造成紧急情况的 责任)
认同作用(自居作用,在群体犯罪中模仿/ 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冒充)
犯罪心理学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2010年5月
第二讲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
2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 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 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调节结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 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
.
4
常态的强烈欲求(名 誉、声望、金钱)
采取合 法途径 满足
自我意 识调控 抑制
采取非 法手段 满足
守法心理
.
变态的强烈 欲求(吸毒、 性淫乱、邪 教痴迷)
犯罪 心理
5
犯罪意向的萌发
犯罪意向的概念(犯意)
实施犯罪的意向、冲动和意图,是尚未分化 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
模糊的、朦胧的、无特定指向性的犯罪意图
.
2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外因
✓ 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见利忘义、唯利 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
✓ 社会不良文化和习气的影响: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文化娱乐等、赌博、吸毒等——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欲望
✓ 家庭状况及教育不良的影响:畸形家庭、父母不和,父母离异,粗暴教育 ✓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了最后决定 包括 (1)犯罪行动手段的选择 (2)犯罪行动时机的捕捉
.
10
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人际关系/回避危险/特定气氛) (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特殊模式 (1)习惯型(如惯盗的习惯行为) (2)朦胧型(如团伙犯罪中的从犯在暗示下犯罪) (3)变态型(异装癖、恋物癖、恋尸癖等)
.
7
犯罪动机的循环周期
某种强烈需要
心理紧张
犯罪动机形成
强烈需要再现
犯罪行为实施
犯罪动机消失
犯罪需要满足、 放弃或替代
心理紧张解除
.
8
犯罪动机、目的、行为的关系
犯罪行为
报复
诽谤
损害名誉
破坏
犯
义愤 杀人
伤害
毁坏设备
犯
罪
罪
动
杀人
目
机
图财
杀人 伤人致残
的
杀人
嫉妒 杀人
剥夺生命
.
9
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导致的最终结果:犯罪决意 定义: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作出
行为和周围环境是否存在辨认和控制能力
.
19
专题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
( Juvenile Delinquency)
青少年: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包含“青年”和 “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
未成年人:已满14周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
中国: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可送少教所 或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