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第一章导论 (3)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第五章犯罪动机 (7)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第一节人格概述 (8)第二节犯罪人格 (9)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第一节概述 (14)第二节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14)第三节各类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14)第十二章变态犯罪心理 (15)第一节概述 (15)第二节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15)第三节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16)第四节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16)第十三章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6)第一节概述 (16)第二节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原理及其测试方法 (17)第三节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7)第十四章罪犯心理矫治 (17)第一节概述 (17)第二节罪犯心理评估技术 (18)第三节罪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18)第四节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18)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1.什么是犯罪根据我国刑法(1997)的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5610047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社会工作专业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犯罪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加,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道德失范、社会重构、心理失衡的状态下,控制犯罪、减少犯罪、预防犯罪,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内容包括:犯罪心理的成因与结构、犯罪心理的类型、犯罪心理的矫正等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认识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增强在犯罪预防和犯罪矫正方面的业务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和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了解和掌握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不同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和掌握犯罪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过程,为犯罪预防、犯罪心理矫治提供必须的知识铺垫。

2、能力要求能够使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释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和不同犯罪主体犯罪心理形成和变化规程;在犯罪预防、犯罪矫治过程中,使用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犯罪心理学 教学课件 罗大华 第02章 犯罪心理结构幻灯片课件

犯罪心理学 教学课件 罗大华 第02章 犯罪心理结构幻灯片课件
下Input Units of
Measurement修改 单位,右图为定义 单位制窗口
三、基本操作 建立模型
三、基本操作
在界面双击S001 ,为源点输入数据:
三、基本操作
在界面双击D002 ,为终点输入数据:
三、基本操作
在界面双击L003 ,为连接设备输入数据:
三、基本操作
双击Pipe ,进入短管参数输入数据界面:
三、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犯罪心理结构尽是个性心理结构的一个层面, 不是全部。 2、犯罪心理结构的存在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因果 关系。 3、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可能存在于 社会上其他公民的个性心理结构之中。
返回
讲座 PipePhase基本操作介绍
专 业: 油气储运工程 汇 报 人:张璐莹
新建 打开已有模拟 导入关键字文件
存盘 运行 浏览输出文件 打印
添加source 添加sink 添加结点 添加计算器 定义水合物
选择单位 选择组件 PVT选项 设置计算方法 全局缺省 定义优化数据
放大选定区域 缩小
显示整个流程 重新生成流程图
查找
三、基本操作
➢ 双击运行PIPEPHASE,在菜单栏点击file选择 下拉菜单中的New,新建一个模型
一、简介
PIPEPHASE还有两个附加模块:
NETOPT:网络优化模块,向用户提供了最优化的 性能,可以通过定义满足物理约束和用 户指定约束条件的具体运行目标来优化 网络性能。
TACITE: TACITE 代码是基于组成的瞬态多相流 模拟工具,用在油气生产管线和井的设 计和控制中。
二、安装说明
解压缩后,双击setup图标
➢ 可以根据不同需 要编辑多组流体 属性。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综合动因论含义和要点。

掌握:国内外各种个体犯罪原因学说的要点。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内外因素。

难点: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要深刻地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理论,必须进一步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

本章介绍了古今中外犯罪原因理论,并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和本书所持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理论——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一、生物学的原因论生物学派从纯生物性的角度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okrates,前470~前399)认为,“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进一步发展了骨相学说,认为人的头部形象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人头盖骨的形状与正常人不同。

后来的人相学(Physiognomist)者拉法特(Laoater,1741~1801)也致力于探讨脸部构造及位置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他发现没有胡须的男人或有胡须的女人,狡猾的眼神、薄弱的下颚及傲慢的鼻子等生理特征,是观察某些人有犯罪倾向的重要指标。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5~1909)是这一学说早期代表的集大成者。

龙勃罗梭早年学医,并获得了医学和外科学学位,后来曾在军队作为军医服役,在都灵大学教授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和法医学。

龙勃罗梭的教育和职业背景使他对犯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且也具备研究犯罪问题的便利条件。

他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多次犯罪的人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他们在生理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返祖(atavistic)现象,由于这些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们退化到原始野蛮阶段的人类一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

龙勃罗梭所称的天生犯罪人,在生理上有一些特殊标志,如面部不对称,颚骨和颧骨过大,嘴唇肥厚和外凸等。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5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5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

掌握:犯罪心理结构强化和弱化的特征和条件。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主体内外因素。

难点:犯罪心理结构强化与弱化的机制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主体内外诸因素和情境的影响,它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这一动态过程就是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本书第二、三、四章,主要论述犯罪心理结构自身的组成要素、形态、特性、作用及其形成原因、过程、规律等问题;本章主要论述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其发展变化的方向、条件和规律,以期使读者获得关于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性动态认识。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包括犯罪心理结构的增强与减弱、量变与质变。

其发展方向有良性转化和恶性发展两个方面。

在个体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过程中,如果来自外界的积极因素增强,内在的反社会因素相对弱化,犯罪心理结构就会受到抑制或消失,从而终止犯罪活动,这就是良性转化。

反之,在个体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过程中,如果来自外界的消极因素增强,内在的反社会因素强化,犯罪心理结构就得以巩固和恶性膨胀,导致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频率增加,或犯罪类型、手段的多样化,犯罪个性的形成,这就是恶性发展。

本章将以犯罪动机为核心来讨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主要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主体内、外因素,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和弱化等问题。

至于对不同犯罪者类型的研究和对不同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将在以后有关章节中详细说明。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指犯罪主体在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基础上。

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和犯罪后,所经历的动机变化、深度变化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所谓动机变化,是指犯罪人犯罪动机和需求种类的更迭、重合、转换等变化。

所谓深度变化,是指犯罪行为深度的加深、加强或淡化、削弱,即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或弱化。

以上两种变化,本章第三、四节将详细予以讨论。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14章 犯罪嫌疑人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14章  犯罪嫌疑人

第十四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心理及其识别;讯问过程中的供述障碍以及供述的心理过程。

掌握: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的心理变化;被告人在审判的不同阶段中的心理。

了解: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策略和方法;侦查、审判过程中公安司法人员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难点:反侦查心理的识别;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障碍;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策略和方法。

犯罪人一旦实施了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会经历刑事诉讼程序。

本章主要介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侦查、讯问、审判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以及侦查人员、讯问人员、审判人员如何消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心理抗拒,查清犯罪事实并准确地定罪量刑的有关心理学问题。

第一节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与对策侦查,是指人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

为揭露犯罪和、征实犯罪,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性的调查活动。

这种活动是围绕着犯罪事件和侦查对象而展开,以确定犯罪事件的性质,认定犯罪嫌疑人为目的。

因为犯罪心理学是以犯罪人为研究对象,在刑事侦查过程中,我们的研究对象也是事实上的犯罪人。

一、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后的反侦查心理(一)反侦查心理及其表现反侦查心理是犯罪人在作案前、作案过程中以及作案后形成的逃避侦查的意识和干扰侦查视线的动机。

反侦查活动是犯罪人在作案前后,在反侦查心理支配下,有目的、有计划采取的各种逃避侦查的手段、方法。

许多临时起意、仓促作案的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反侦查措施是在作案后进行的。

特别是情境型犯罪人。

但是大量预谋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就开始了一系列干扰侦查视线的活动。

犯罪嫌疑人常用的反侦查手段主要有:1.精心设计作案时间。

作案时间的确定,是排查犯罪嫌疑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犯罪嫌疑人往往在作案时间上做文章,以扰乱侦查思路。

其方法通常有两种:①案前设计,制造自己没有作案时间的假象,其做法是精心计算时间,使自己在作案前后出现在一些不知情的人的视线中或谎称外出并伪造外出的证据。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3103202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学开课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的专业课,是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认识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增强在犯罪预防和犯罪矫正方面的理解能力。

具体的一些能力要求:第一、能够使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释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第二、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和不同犯罪主体犯罪心理形成和变化规程。

第三、在未来从事犯罪预防、犯罪矫治过程中,使用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基本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辅导答疑、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等。

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以及CAI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研究报告)(70%)+平时成绩(平时考勤、课堂提问、研究设计)(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犯罪和犯罪心理的相关概念及类型;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掌握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犯罪和犯罪心理的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对犯罪及犯罪心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性;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

教学难点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4.教学内容一、犯罪二、犯罪人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四、犯罪心理学五、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六、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和要素;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了解影响犯罪心理构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第一章导论 (3)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第五章犯罪动机 (7)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第一节人格概述 (8)第二节犯罪人格 (9)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第一节概述 (14)第二节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14)第三节各类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14)第十二章变态犯罪心理 (15)第一节概述 (15)第二节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15)第三节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16)第四节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16)第十三章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6)第一节概述 (16)第二节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原理及其测试方法 (17)第三节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7)第十四章罪犯心理矫治 (17)第一节概述 (17)第二节罪犯心理评估技术 (18)第三节罪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18)第四节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18)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1.什么是犯罪根据我国刑法(1997)的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心理学的对象第一,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第二,对犯罪人的理解。

第三,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2.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3.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4.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三、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刑法学犯罪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案例1.1 心理学特征描述布鲁塞尔博士对纽约炸弹狂的15点推论心理学特征描述(psychological profile)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客观性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系统性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机能的整体。

3.理论联系实际4.伦理性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一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犯罪人地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优点: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资料真实可靠。

缺点:研究者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因素多,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受观察者本人条件的影响。

2.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问卷法(2)访谈法3.测验法是指使用标准化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心理特点的方法。

4.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就是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案例1.2 玛丽的“圆周假设”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1.交叉时滞平面分析(cross-lagged panel analysis, CLPP)2.路径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1.以问题为中心,主义采用多种方法和探讨课题2.注意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3.用相互作用的理论思路来分析犯罪心理现象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一、西方国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1.早期犯罪心理学思想2.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3.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二、我国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2.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概况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1.潜意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人格结构学说以及人格发展理论3.本能论4.焦虑论三、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2.对犯罪行为的防治四、阿德勒的犯罪观1.犯罪的原因和动机2.对犯罪的防治五、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1.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犯罪人的无意识犯罪动机2.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犯罪人的人格缺陷(1)犯罪者的自我及其特征(2)犯罪者超我的缺陷3.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分析犯罪行为4.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理六、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贡献: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第二,大大扩展勒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局限: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二、社会学习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类行为的学习途径——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2)人类行为的起因——三元交互作用论(3)人类行为的自我调节2.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1)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2)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三、其他学者的研究四、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的简评第三节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道德两难问题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前习俗水平第二阶段工具性目的与交换阶段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与遵从阶段习俗水平第四阶段社会和谐与制度维护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三、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犯罪四、简单的评价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征二、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家族史研究2.双生子研究3.染色体研究三、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四、神经生物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五、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需要和动机2.价值观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性格与犯罪心理2.气质与犯罪心理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一、家庭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家庭结构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案例期望不当,酿成恶果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三、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四、工作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系统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具有层次上的差异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1.渐进式2.突发式3.机遇式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1.不良的交往与模仿2.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3.形成不健全的人格4.违法尝试获得体验5.犯罪意向萌发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一、犯罪情境1.侵害对象2.现场条件3.现场气氛二、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1.犯罪行为发生前的心理互动2.犯罪过程中的心理互动3.犯罪行为发生后的心理互动三、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1.预谋型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2.无预谋的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一、犯罪人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1.犯罪前的心理状态2.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3.犯罪后的心理状态二、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1.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2.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三、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1.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2.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征兆3.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第五章犯罪动机第一节需要与动机一、需要的概述1.需要的概念是指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二、动机概述1.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2.动机的种类3.动机的理论(1)本能论(2)驱力论(3)需要论(4)诱因论(5)认知一致论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一、犯罪动机的概述1.犯罪动机的概念2.犯罪动机的特征主观性相对性动态性低级性复杂性3.犯罪动机的功能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4.犯罪动机的分类5.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二、犯罪动机的形成1.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2.外部诱因引起的犯罪动机3.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一、犯罪动机转化的类型1.表现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动机转化2.表现在不同发展方向的动机转化二、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因素1.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主体因素2.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客观因素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1.少年犯2.精神病犯罪人二、激情犯罪的动机第六章人格与犯罪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什么是人格1.人格的涵义源于拉丁文的“person”,意指面具。

2.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二、人格的类型论与特质论1.人格类型论(1)生物学类型论(2)心理学类型论(3)价值观类型论2.人格特质论(1)奥尔波特的特质论(2)科特尔的人格特质论(3)艾森克的特质理论(4)大五人格第二节犯罪人格一、什么是犯罪人格1.犯罪人格的涵义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特有的导致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人格。

2.犯罪人格的形成二、有关犯罪人格的研究1.使用人格测验量表对犯罪人格进行描述2.采用访谈法对罪犯犯罪人格的研究3.从大量研究中归纳出与犯罪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三、研究犯罪人格的意义1.理论意义(1)对犯罪人格的研究可以使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加深对犯罪产生这一问题的理解。

(2)犯罪人格的研究为预测、预防犯罪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制定科学的刑事政策提供了参考(3)犯罪人格在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结构化中的意义2.研究犯罪人格在犯罪人处遇实践中的意义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一、青少年犯罪的身心基础1.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育特点2.青少年时期身心矛盾与犯罪的关系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二、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1.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2.情景性3.戏谑性4.情绪性5.反复性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1.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2.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3.青少年的欲求量多、最强烈4.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案例:三少年杀人练胆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一、女性犯罪的心理基础1.认知特点2.情感和意志特征3.个性特点二、女性犯罪的特点1.犯罪数量上的差异2.犯罪类型上的特点3.犯罪手段上的特点4.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点5.犯罪处遇上的特点三、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1.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分析2.女性财产犯罪的心理分析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一、吃亏心理二、攀比心理三、“补偿”心理四、掩盖心理五、享受心理六、贪婪心理七、侥幸心理八、随大流心理九、冒险心理十、蒙混心理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一、初犯心理分析1.初次犯罪的心理状态2.初次犯罪的动机二、累犯心理分析1.累犯的人格特征2.累犯的心理特征三、惯犯心理分析1.惯犯的心理特征2.惯犯的行为特征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一、财产犯罪概述1.财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2.财产犯罪的特征二、盗窃犯罪心理1.盗窃犯罪地点的选择2.盗窃犯罪的心理特征三、诈骗犯罪心理1.诈骗犯罪的一般特点2.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3.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一、暴力犯罪概述1.暴力犯罪的概念及类型2.暴力犯罪的类型3.暴力犯罪人的一般特征二、杀人犯罪心理1.杀人犯罪的一般特征2.杀人犯的心理特征三、抢劫犯罪心理1.抢劫犯罪的一般特征2.抢劫犯罪的类型3.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第三节性犯罪心理一、性犯罪概述1.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2.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二、强奸犯罪心理1.强奸犯罪的一般类型2.强奸犯罪的心理分析3.强奸犯罪人的心理特征4.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一、邪教犯罪概述1.邪教的含义2.邪教犯罪的概念与范围3.邪教犯罪的特征二、“法轮功”人员的心理分析1.“法轮功”人员的一般特征2.练习“法轮功”的动机3.“法轮功”的精神控制4.“法轮功”痴迷者的人格特征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一、毒品犯罪概述1.毒品的含义2.毒品犯罪的概念及类型3.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及特点二、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犯罪动机2.错误的认识3.偏颇的人生价值观4.毒品犯罪人的人格特征三、吸毒人员的心理分析1.吸毒者的人格特征2.吸毒者初次吸毒的动机3.吸毒后心理上的变化4.吸毒与犯罪行为案例:一个吸毒者的心理变化轨迹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一、计算机犯罪概述1.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类型计算机犯罪是指非法侵入受国家保护的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受到刑法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