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患者的护理

合集下载

传染病护理学中的麻疹护理

传染病护理学中的麻疹护理

传染病护理学中的麻疹护理麻疹(Measles)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高热、皮疹和呼吸道症状。

由于麻疹易于传播,并且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炎、脑炎和死亡,因此在传染病护理学中,麻疹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麻疹护理的关键要点,包括麻疹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患者的护理管理。

一、麻疹的预防麻疹的预防主要通过疫苗接种来实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麻疹疫苗应该在婴儿满9个月时接种第一针,第二针接种应在满15个月时进行。

由于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所以疫苗的普及率是预防麻疹流行的关键。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对麻疹疫苗的宣传,推广全民接种计划,并记录接种情况。

二、麻疹的诊断在进行麻疹护理前,正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上,麻疹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结膜炎、咳嗽、鼻塞和皮疹。

皮疹呈红色斑丘疹,首先出现在头部后颈部,然后逐渐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

实验室检查方面,麻疹病毒抗体检测是确诊麻疹的关键。

鼻咽拭子和血清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也可提供辅助诊断信息。

三、麻疹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麻疹。

因此,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在医院护理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发热患者,护理措施包括嘴巴保湿、体温监测、服用退热药物等。

对于出现皮疹和瘙痒的患者,护士应该帮助他们保持皮肤的清洁,避免搔抓,以减轻不适感。

护士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水分摄入情况,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

四、麻疹患者的护理管理在护理管理方面,麻疹患者的隔离非常重要,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对于住院的麻疹患者,应进行单人房间或隔离病房隔离,采取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的预防措施。

护士在护理患者时应戴上防护口罩、手套和防护服,严格按照隔离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护自己和其他患者免受感染。

此外,在麻疹患者中,特别是儿童中,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和脑炎。

小儿麻疹的观察及护理

小儿麻疹的观察及护理

小儿麻疹的观察及护理小儿麻疹,俗称“病毒性风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出现高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随后在身体上出现红点状斑丘疹,从而造成相应的不适和危害。

如何观察和护理小儿麻疹成为了家长和保育人员需要了解的基本问题,以下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和方法。

一、观察麻疹的症状和进展1.高发期:如小儿年龄1~3岁,经历过特殊时期或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更容易感染,麻疹的季节多为春季和冬季。

2.感染后起病:麻疹感染后,通常在7~16天内出现发热、流涕及咳嗽的症状,此时需要留意孩子的身体变化和心情。

3.皮疹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孩子的面部和颈项周围先出现红色的疹子,其后蔓延至四肢和躯干,疹子大小不同,有些呈斑点状,这一过程通常要持续3~7天不等。

4.疹子逐渐消退:麻疹的疹子开始逐渐消退,而伴随着疹子的退去,孩子的身体状况也逐渐恢复正常。

5.后期的注意:在孩子痊愈后,也需要关注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坚持做好孩子的预防接种和饮食、锻炼等方面的保护工作。

二、护理小儿麻疹1.环境上的防护:孩子得了麻疹后,应当及时遮阳和保暖,以防疹子加重和发热升高;同时会员清洁整洁的环境对孩子的恢复较为重要,居室应当保持空气流通,注意消毒和通风。

2.心情和饮食的护理:小儿麻疹的病程较长,孩子在此期间可能会失去食欲,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况。

家长和保育人员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合理地进行心理安抚,鼓励孩子适量进食一些易消化的养分丰富的食物,以助于他们身体的恢复。

3. 注意疗养小儿麻疹比起其他季节性感冒更加危险,家长和护理人员应该注意及时进行疗养。

首先是要确保孩子充足的睡眠,此时可适当地给予儿童进行服用一些退热药物等治疗,调整孩子卧姿,搭配一些温和的按摩和理疗手段进行缓解。

以上是对小儿麻疹观察和护理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为防止麻疹的扩散和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提供有效的帮助。

记得如果疑似麻疹感染,需要尽快就近到医院就诊,在继续进行相关护理时也要进行医护人员的辅导和指导。

麻疹患者的护理PPTppt

麻疹患者的护理PPTppt

对未来麻疹的预防和控制展望
01
预防和控制策略
针对麻疹的预防和控制,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疫苗接种和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对麻疹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02
提高监测和诊断能力
加强麻疹的监测和诊断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疑似病例,有效控制疫
情的扩散。
03
加强国际合作
麻疹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需要各国共同协作,共同应对。加强国
饮食调节
麻疹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稀粥等 。同时,应确保足够的水分摄入,以利于毒素排出。
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勤洗手
麻疹患者应经常用肥皂水或酒精洗手液洗手,特别是在咳嗽、打喷嚏、进食前后 和接触他人后。
清洁环境
麻疹患者应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经常打扫卫生、开窗通风、勤晒衣被等 。
06
总结与展望
回顾麻疹患者的护理重点
麻疹的发病机制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发病机制是病毒进入人体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中繁殖 ,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
麻疹的临床表现
麻疹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斑以及皮肤斑丘疹等 。
麻疹的并发症
麻疹的并发症包括喉炎、肺炎、心肌炎等,其中肺炎是导致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麻疹症状通常在感染病毒后10天左右开始出现,持续约3-4天 。
麻疹的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将病毒释放到空气 中,易感人群吸入病毒后才会感染。
麻疹病毒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眼分泌物传播。
麻疹的预防措施
1
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疫苗 可产生免疫力,预防感染和发病。
未接种或接种不全的人群

麻疹护理总结范文

麻疹护理总结范文

摘要:在本次麻疹护理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以下是我对麻疹护理实习的总结,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正文:一、实习背景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麻疹患者的护理工作,这段经历让我对麻疹的护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过程1. 病情观察在麻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我首先学会了如何观察病情。

麻疹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因此,我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皮疹、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护理措施(1)隔离消毒:麻疹患者需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播。

在护理过程中,我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患者所在环境清洁、卫生。

(2)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我学会了给予退热、抗病毒、支持治疗等对症处理。

在护理过程中,我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健康教育:在护理过程中,我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麻疹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治疗注意事项,提高他们的防病意识。

3. 心理护理麻疹患者因病情困扰,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在护理过程中,我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予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专业技能:通过本次实习,我对麻疹的护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麻疹患者的护理要点,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2. 增强了责任心:在护理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责任心。

3. 提升了沟通能力: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沟通技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四、展望未来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同时,关注麻疹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力量。

总结:本次麻疹护理实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护理经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护理职责,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

麻疹患者的护理

麻疹患者的护理

麻疹患者的护理麻疹患者的护理麻疹患者的护理【1】关键词麻疹护理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麻疹病毒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细胞作用时产生的迟发性的变态反应,皮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单核细胞浸润、增生、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和血浆渗出引起皮疹。

临床上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涕)、口腔麻疹黏膜斑以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飞沫传播。

发病高峰多在2~5月份。

近年来麻疹发病有所波动,并呈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流动人口多。

临床表现潜伏期:大多数6~18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

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3~4天,起病比较急,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麻疹黏膜斑。

患者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伴有头痛、咳嗽、喷嚏、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

大部分患儿在口腔第一臼齿相对应的双侧颊黏膜上出现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同时也可伴有精神萎靡、纳差、腹泻呕吐等。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增至40~40.5℃,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逐渐延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到手心、足底。

多在3天出齐。

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稀疏分明,压之褪色,直径2~4mm,而后皮疹增多加密,相互融合、成片,呈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同时有米糠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有一定免疫力的呈轻型麻疹,症状轻,皮疹轻而淡,疹褪后无色素沉着、并发症。

免疫力低有严重继发感染的呈重型麻疹,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常有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喉炎、脑炎、心肌炎等。

护理诊断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继发感染有关。

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与皮肤出疹及黏膜感染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高热消耗增多有关。

潜在并发症:肺炎、喉炎、心肌炎等。

麻疹护理常规

麻疹护理常规

麻疹护理常规一、概述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胶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

二、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肺炎、心血管功能不全。

3、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皮疹、,麻疹粘膜斑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消耗增多有关。

三、护理措施1、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 10 日。

病人物品用紫外线照射 30分钟或暴晒3小时。

餐具、水杯、布类煮沸 15分钟。

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探视制度。

患呼吸道感染或皮肤化脓感染者不得进入麻疹病区,更不能接触麻疹病人。

住过麻疹并发症病人的病室在未经消毒前。

不可收住麻疹病人。

2、良好的休息环境:(1)病人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病室环境清洁安静,光线不宜过强,空气新鲜湿润(室内温度 18~22℃,湿度 60%左右),每日通风 3~4 次,每次不少于 15分钟。

(2)家中隔离治疗:病人居室内禁止吸烟、炒菜、烟雾,地面常洒水或湿拖布拖地,避免油烟、灰尘和干燥空气的刺激。

注意保暖,避免凉风直吹病人。

(3)常用温热水擦浴,及时更衣,保持皮肤清洁。

3、进食与饮水:提供清淡营养价值高的流食。

有角膜溃疡者应补充鱼肝油,多吃含维生素A丰富的膳食,如胡萝卜、猪肝、鸡蛋。

暂不能进食者,要多饮水,以利于体内毒物排出,增加和改善血液循环,促其降温和出疹。

4、发热的护理:出疹前期和出疹期体温高是正常现象,一般不宜降温,因体温下降,可使出疹困难,易于并发症的发生。

对烦燥不安或有高热抽搐史的婴幼儿,可给予异丙嗪等镇静药。

体温超过 40℃时,亦酌情应用小剂量退热药使高热稍降,以防止抽风。

5、口、鼻、眼的护理:麻疹病人口、鼻、眼、耳都受到病毒的侵害,护理不当会使局部损害加重,不卫生会使细菌积聚发生新的感染。

(1)口腔用淡盐水漱口、清洗,每日至少4次,并同时检查口腔有无异常。

麻疹和水痘护理措施

麻疹和水痘护理措施

麻疹和水痘护理措施麻疹和水痘是两种常见的传染病,尤其是在儿童中更为常见。

这两种疾病都会引起不适和不适,因此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疹和水痘的护理措施,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两种疾病。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它通常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睛发红和皮疹等症状。

一旦患上麻疹,患者需要进行正确的护理才能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首先,患者应该休息。

麻疹会导致患者体力下降,因此需要充分休息以恢复体力。

此外,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脱水。

饮食上要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清淡的汤类、水果和蔬菜。

在护理方面,患者需要保持清洁。

定期更换床单、衣服和毛巾,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此外,患者需要避免与其他人密切接触,以免传播给他人。

另外,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或退烧药来缓解症状。

但是在服用药物之前,患者应该咨询医生的建议,避免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

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皮疹等症状。

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水痘患者的康复同样非常重要。

首先,患者需要避免搔抓。

水痘的皮疹会引起瘙痒,但是搔抓会导致细菌感染和疤痕的形成。

因此,患者需要保持指甲的清洁和修剪,并避免搔抓皮疹部位。

另外,患者需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保湿。

使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洁皮肤,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拭干。

在皮疹部位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药膏或舒缓瘙痒的药物,以缓解症状。

与麻疹一样,水痘患者也需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此外,患者需要避免与其他人密切接触,以免传播给他人。

在康复期间,患者应该避免去公共场所,特别是儿童园和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地方。

总的来说,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麻疹和水痘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搔抓皮疹,保持皮肤清洁和保湿,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麻疹病人的护理

麻疹病人的护理

麻疹病人的护理一、麻疹病因1.传染源:麻疹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3.传染性时段: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

二、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6~18天,平均10天。

2.前驱期(出疹前期):从发热至出疹,一般3~4天,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和麻疹黏膜斑为主要特征。

麻疹黏膜斑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病例:患儿,男,2岁。

发热,流涕,咳嗽3天就诊,体温39.5℃。

查体发现耳后发际处可见红色斑疹,疹间皮肤正常,在第一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处可见灰白色点。

护士考虑该患儿为麻疹,最重要的依据是在第一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处可见灰白色点。

3.出疹期:初见于耳后发际、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消退,可有奏菱建慰厦及选塑龟鱼素沉着。

5.常见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心肌炎、麻疹脑炎等。

重点:麻疹、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主要并发症均为支气管肺炎。

病例:患儿,男,2岁,发热4天,伴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流泪,半天前发现患儿耳后、发缘有稀疏的不规则红色丘斑疹,疹间皮肤正常,体温40℃,心肺正常。

三、护理措施1.维持正常体温: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酒精擦浴、冷敷。

2.预防感染的传播(1)隔离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

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2)切断传播途径:患儿衣被及玩具等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

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

(3)保护易感人群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接种麻疹疫苗,7岁时进行复种。

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日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免于发病。

(4)预防小儿麻痹最有效的措施:接种疫苗。

重点:对麻疹接触患儿注射丙种珠蛋白,可直接为其提供保护性抗体,从而避免发病。

病例:患儿,男,5岁,其幼儿园同班儿童前一日被确诊为麻疹。

家长非常紧张,护士给予家长健康指导正确的是:可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患者的护理
案例导入
患儿,女,5岁,发热6天,出疹3天,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1天。体检:T 39 ℃, 烦躁不安,颈部、面部、躯干及手掌、足有均匀的深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大小不 等,疹间皮肤正常;双侧睑结膜明显充血,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轻度肿大,口腔黏 膜见科氏斑;有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心率每分钟120次,肺部可闻及少量 湿啰音。 案例分析: (1)该患儿的临床诊断是什么?诊断要点是什么? (2)针对该患儿可提出哪些护理问题? (3)护士应如何对该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仅有一个血清型, 抗原性稳定。麻疹病毒在外界的生活能力不强,在空气飞沫 中能保持传染性的时间不超过2 h。麻疹病毒对日光和一般消 毒剂很敏感,在日光照射下或在流通的空气中20~30 min即 失去致病力。麻疹病毒不耐热,55 ℃作用15 min即被破坏, 但耐寒、耐干燥。
人体感染麻疹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 体及中和抗体。前者为IgM,表示新近感染;后两者为IgG, 表示对麻疹病毒具有免疫力。麻疹的病理特征是感染部位数 个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可见于皮肤、结膜、呼吸道和 胃肠道黏膜、全身淋巴组织、肝、脾等处。
皮疹为病毒或免疫损伤导致皮肤浅表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增生、渗出,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充血肿胀的结果。崩解的 红细胞和血浆渗出使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表皮细胞坏 死及退行性变形成脱屑。口腔麻疹黏膜斑的病变与皮疹。 患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 话等排出的病毒经口、咽、 鼻或结膜侵犯易感者,通过 患者的衣物、玩具、用品等 传播者较少见。
4.流行特征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 季节多见。近年来,随着麻疹减 毒活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的流 行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较好的控 制,但在流动人口较多及未普种 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暴发流行。
1.传染源
麻疹患者是麻疹唯一的传 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 期末)至出疹后5天,患者 的结膜、鼻、口咽和气管 等分泌物中均含有病毒, 具有传染性。
3.人群易感性
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人群普 遍易感。90%以上的易感者 接触传染源后发病。其中, 以6个月至5岁小儿的发病率 最高,男女无差异。
S O
W T
1.典型麻疹 (1)前驱期。前驱期(出疹前期)是指从发热至出疹的一段时间,一般为3~4天。 ①发热。发热多为麻疹的首发症状。 ②急性卡他症状。在发热的同时,患者可出现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症状。 ③眼部症状。患者的眼部症状表现为结膜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可有一条明显的充血横线。 ④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在起病后2~3天,约90%的患者在两侧近第一臼齿的颊黏膜上出现直径为 0.5~1.0 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初起仅数个,1~2天后迅速增多并融合,一般在麻疹出现后2~3天 消失,对麻疹的早期诊断具有特殊意义。 (2)出疹期。患者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3~5天出齐。 (3)恢复期。恢复期一般为3~5天。皮疹出齐后,患者的体温开始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2.非典型麻疹 (1)轻症麻疹。轻症麻疹多见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者,症状较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无并发症。 (2)重症麻疹。重症麻疹见于体弱或有严重感染者,死亡率高。重症麻疹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①中毒性麻疹。患者起病即高热,持续在40~41 ℃,早期出现大片紫蓝色融合性皮疹,伴气促、心率加快、发 绀,常有谵妄、昏迷、抽搐表现。 ②休克性麻疹。患者出现循环衰竭或心力衰竭,有高热、面色苍白、肢端发绀、四肢厥冷、心音变弱、心率快、 血压下降等表现。 ③出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褪色,同时可有内脏出血。 (3)异型麻疹。异型麻疹由接种灭活疫苗引起。患者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麻疹黏膜斑。
1.血常规检查
出疹期患者的白细 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下 降,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白细胞增多,尤其是中 性粒细胞增多,常提示 继发细菌感染。
2.病原学检查
早期从患者的鼻、 咽部、眼等处的分泌 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即可确定诊断。
3.血清抗体检测
皮疹出现2天内用酶 联免疫检测法从血中检 出特异性IgM对麻疹有 早期诊断价值。
当易感者接触麻疹患者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或吸入 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黏膜短期繁殖,同时有 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初次病毒血症)。此后,麻疹病毒在远 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在感染后5~7天大 量进入血液(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广泛性损伤,此 期为临床前驱期,传染性最强。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 少,第3天或第4天后,血清中的IgM几近100%阳性,临床 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 制,故部分患者可继发肺炎、心肌炎、喉炎等。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为麻疹病毒所致远期并发症, 属于亚急性进行性脑炎,少见,发病率为(1~4)/100万。
知识链接
麻疹疫苗接种
大量研究证实,小儿由母体中带来的麻疹抗体要到出生8个月以后才完全消失, 所以麻疹疫苗的初次接种时间应安排在出生8个月以后。麻疹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免 疫力可持续4~6年,并不能保持终身。因此,接种麻疹疫苗后4年还应加强接种一次。
1.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酌情用小剂量解热剂,应避免急骤退热致虚脱;咳嗽用祛痰止咳药;
烦躁不安可用镇静剂。
2.防治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主要为抗菌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抗生素。 (2)心肌炎。有心力衰竭者宜及早静脉注射毒毛花苷K或毛花苷C; 高热且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同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肌。 (3)喉炎。蒸汽雾化吸入可稀释痰液,可使用抗生素。 (4)脑炎。脑炎的处理基本同流行性乙型脑炎。
3.并发症。
(1)喉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发生炎症。
(2)肺炎。肺炎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3)心肌炎。心肌炎多见于2岁以下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和营养不良者, 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心率快、短期内肝大等急性心力衰竭症状。
(4)脑炎。脑炎的发病率为1‰~2‰。患者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障碍、惊厥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