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肉瘤超声诊断(完整版)

合集下载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临床症状
• • • • • • (1)子宫出血 (2)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 (3)疼痛 (4)白带增多 (5)不孕与流产 (6)贫血
分型
1.肌壁间肌瘤
60-70%,位于子宫肌层内
2.浆膜下肌瘤
20%,向浆膜外生长,外突
3.粘膜下肌瘤
10-15%,向子宫腔内生长,内突
肌壁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有壁薄光滑的 小囊性暗区 形态 长舌形 血、坏死时可 出现低回声或 暗区 不规则 ,也可为增 强回声或不 均匀回声 圆形、舌形
内膜基底部 连续
彩色多普勒 少数息肉蒂部 可见条状或者 点状血流信号
中断
中断
增厚子宫内膜 彩色血流丰 处彩色血流丰 富呈“彩球 富呈“网状” 状”
治疗
• 1.手术 • 2.子宫动脉栓塞 • 3.药物治疗
变性
• • • • • 1.玻璃样变 2.囊性变 3.红色变 4.钙化 5.肉瘤样变
玻璃样变
• 患者女,42岁,子宫肌瘤多年,近期感觉肚子胀 的快,来复查,如图:肌瘤大小约13.3X8.4cm,内 见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呈“蜂窝状”改变
囊性变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38岁 简要病史:体检. 末次月经:2018-4-30. 无阴道异常流血
PPT内容可自行编辑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
主讲:XX XX
• 患者45岁,发现子宫肌瘤5年,入院时妊娠足月 腹型,行全子宫切除术。
• 子宫肌瘤(ulterine myoma)是女性生殖器官中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称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 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 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故称为 子宫平滑肌瘤较为确切,简称子宫肌瘤。

子宫肉瘤诊断标准

子宫肉瘤诊断标准

五.xx肉瘤诊疗指南子宫肉瘤就是生殖道肉瘤中最常见得一种,发病率低,占子宫恶性肿瘤得2%-6%。

子宫肉瘤多发生在40-60岁。

子宫肉瘤虽少见,但组织成分繁杂,主要有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子宫肉瘤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常需术中冷冻切片以及术后石蜡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子宫肉瘤恶性度高,由于早期诊断困难,易远处转移,术后复发率高,放疗与化疗不甚敏感,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为30%-50%。

5-1.分类子宫肉瘤常见类型有三种,最常见得就是子宫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of uterus,LMS),其来源于子宫肌层或子宫血管得平滑肌细泡,可单独存在或与平滑肌瘤并存。

其次就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较少见得就是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亦称恶性苗勒管混合瘤(malignant mullerian mixed tumor,MMMT)或癌肉瘤(carcinosarcoma),它来源于苗勒管衍生物中分化最差得子宫内膜间质组织,同时含有恶性得上皮成分与恶性得间质成分,即癌与肉瘤成分。

5-2.诊断5-2-1.临床表现5-2-1-1.发病年龄子宫平滑肌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为43岁-56岁。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发病年龄较年轻,平均发病年龄为34、5岁,而高度恶性者平均年龄为50、8岁。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57岁。

5-2-1-2.症状子宫肉瘤一般无特殊症状,可表现为类似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息肉得症状。

(1)阴道不规则流血为最常见得症状(67%)。

(2)下腹疼痛、下坠等不适感(25%)。

(3)压迫症状肿物较大时则压迫膀胱或直肠,出现尿急、尿频、尿潴留、便秘等症状。

如压迫盆腔则影响下肢静脉与淋巴回流,出现下肢水肿等症状(22%)。

(4)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常与肥胖(40%)、糖尿病(15%)、不育(25%)等伴发。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超声诊断学课件】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超声诊断学课件】
宫腔线位置偏移
子宫肌瘤变性的声像图表现
玻璃样变 瘤内弱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
囊性变 继发于玻璃样变,组织坏死、液化 形成囊腔,囊内含液体或凝固成胶冻状,显 示无回声区。
脂肪变 肌瘤内出现高回声区。
钙化 肌瘤内见环状、弧形或斑点状强回声,后方回声衰减。
肉瘤变 约0.5-1%子宫肌瘤恶变为肉瘤,多见于年龄较大,特别 是绝经期后肌瘤增长迅速或者绝经后再出现肌瘤的患者,显示为 肌瘤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减低,杂乱不均。
肌瘤动脉血流:RI:0.60±0.04 。
肌瘤变性时血流稀少。
文献报道:肌瘤肉瘤变时血流增多,RI:0.30±0.05。 (供参考)
四、鉴别诊断
子宫腺肌病和腺肌瘤 卵巢肿瘤 子宫内膜增生一较大肌瘤,组织内出血, 肌瘤体积明显增大。临床表现常为患者突发剧烈腹痛。
注意:子宫肌瘤变性图像改变较有特异性的是囊性变、钙化、脂 肪变,其他变性声像图改变无明显特异性,需结合临床及病理。 超声提示变性需谨慎。
子宫肌瘤囊性变
子宫肌瘤脂肪变性
肌瘤(周二围)假、包多膜普内勒环超状或声半环状彩色血流信号,子宫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
The ultrasonic diagnosis of myoma of uterus
子宫肌瘤 myoma of uterus
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 率较高。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 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
宫体肌瘤(92%) 宫颈肌瘤 (8%)
一、分类
肌瘤原发于子宫肌层,根据肌瘤发展过程中与肌壁的 关系将其分为3类:
肌壁间肌瘤 肌瘤位于肌壁内,周围 均被肌层包绕。
黏膜下肌瘤 肌瘤向子宫黏膜方向生 长,突出于宫腔。
浆膜下肌瘤 肌瘤向浆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表面。 阔韧带肌瘤属于此类。

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一、子宫肉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子宫肉瘤是一类恶性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其病理学类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子宫平滑肌肉瘤(uterine leiomyosarcoma,uLMS)uLMS是呈现平滑肌分化的子宫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占子宫肉瘤的40%~50%,占所有子宫体恶性肿瘤的1%~2%。

病理组织学类型包括梭形细胞型(普通型)、上皮样型和黏液型,其中梭形细胞型(普通型)uLMS最为常见,肿瘤细胞为梭形,呈束状排列,细胞核多形,具有异形,核分裂象通常≥4个/mm2,相当于≥10个/10 HPF(HPF指0.55 mm直径的高倍镜视野),出现肿瘤细胞坏死对于诊断梭形细胞型uLMS具有特征性意义。

当肿瘤细胞主要(>50%)由圆形、多角形细胞组成时,且细胞核具有中-重度异型,核分裂象≥1.6个/mm2,相当于≥4个/10 HPF,则诊断为上皮样型uLMS。

黏液型uLMS最为少见,肿瘤具有丰富的黏液间质,细胞具有中-重度异型,但细胞较稀疏,核分裂象≥0.4个/mm2,相当于≥1个/10 HPF,肿瘤向周围肌壁浸润性生长。

2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sarcoma,ESS)(1)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LGESS发病率不足整个子宫恶性肿瘤的1%,是第二常见的子宫间叶源性恶性肿瘤,仅次于uLMS。

肿瘤由类似于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有时可见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漩涡状生长。

肿瘤舌状浸润肌层,或者出现淋巴管血管侵犯是诊断LGESS的病理学依据。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CD10弥漫强阳性表达。

子宫肌瘤b超报告单

子宫肌瘤b超报告单

子宫肌瘤b超报告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B超检查结果,诊断为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育龄妇女,尤其是30-50岁之间的女性。

子宫肌瘤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浆膜下型、浆膜内型和浆膜外型等。

B超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对于子宫肌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B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子宫大小正常,轮廓光整,内膜厚度正常。

在子宫壁内、外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低回声灶,边界清晰,内部呈均质或不均质回声,部分灶内可见强回声。

这些B超表现符合子宫肌瘤的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明确诊断为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数情况下生长缓慢,症状不明显。

但在一些情况下,子宫肌瘤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状,如月经过多、痛经、盆腔压迫感等。

对于已婚未育的女性,子宫肌瘤也可能影响生育。

因此,一旦发现子宫肌瘤,应及时进行治疗和随访。

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或口服黄体酮类药物,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

对于症状明显或伴有不孕不育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更为有效的方法,包括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栓塞术等。

介入治疗是一种介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方法,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可以有效缩小肿瘤体积和改善症状。

在进行治疗的同时,患者还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随访和复查。

随访的目的是观察病情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

复查则可以通过B超等检查手段,观察子宫肌瘤的大小、数量和位置等变化,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总之,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B超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和复查,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超声诊断子宫癌肉瘤1例

超声诊断子宫癌肉瘤1例

女,57岁,绝经16年,阴道不规则出血4d ,下腹痛1d ,来院就诊。

患者自诉16年前绝经后一直无不适,6d 前无明显诱因阴道流血,量少,色浅红,无血块,无异味,伴下腹痛,在乡镇医院治疗2d 无效来院就诊。

既往无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药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42岁绝经,周期正常,经量中等,无血块,无痛经。

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增大如孕3个月,质地中,表面光滑,活动欠佳,压痛明显,双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异常。

超声见:膀胱充盈,子宫前位,体积明显增大,如妊娠3个月大小,外形饱满,子宫宫腔及肌层正常结构消失,内探及约9.1cm ×9.1cm ×6.4cm 的混合性略高回声光团(图1),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质。

局部放大显示略高回声光团内部可见少许散在分布的片状无回声区,略高回声光团周边无明显包膜,周边呈毛刺状改变,并向子宫肌层浸润,盆腔及双侧附件区未探及明显局限性异常回声,下腹部未探及局限性游离液性暗区。

CDFI 示宫腔略高回声光团周边及内部,均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血流结构紊乱,无方向感,呈红蓝相间的“短棒状”血流改变(图2)。

超声诊断:①宫腔内实性团块;②结合病史及声像图考虑子宫内膜癌;③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

术中所见:子宫约4个月妊娠大小,表面充血,见多处转移结节,2cm ×2cm ×1cm 大小。

双侧附件充血,表面见粟粒样结节。

宫腔内可见9cm ×9cm 包块,呈灰白色,糟脆,蒂位于子宫后壁,达宫颈管,肌层可见浸润。

腹腔探查:肝、胆、胃、脾、肠管上无结节,大网膜部分挛缩,右侧腹壁上见约1cm ×1cm 的转移结节。

病理示:宫腔内见一巨大息肉样肿物,体积约10cm ×7cm ×6cm 大小,采用HE 染色,镜下见肿瘤由腺癌和肉瘤2种成分构成,且肉瘤中含有软骨样基质成分(图3,4)。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17.03.045[通信作者]郑志刚,E -mail :zzgta@ 。

彩超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及体会

彩超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及体会

彩超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及体会患者,女性,55岁,停经3年,阴道不规则流血半个月来诊。

平时月经规律,48岁无诱因出现月经不规律、经期延长、经量增多。

当地B超检查未见异常,未处置,自愈。

现不规律流血半个月,时多时少,并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有臭味。

妇科检查:子宫超过新生儿头大小,表面光滑,质硬,活动度欠佳,有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

彩超检查:子宫前位明显增大,大小约为10.7cm×8.6cm,表面光滑。

其内可见5.1cm×5.2cm结节,该结节形态不规则,有包膜,与子宫界限欠清晰,内部回声紊乱,实质性不均匀回声及大小不等暗区相间。

CDFI:瘤体周围可见血管回声,血流峰值65cm/s,RI:0.48。

子宫内膜受挤压,显示不清,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

盆腔未见游离液性暗区。

超声提示:子宫肌壁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子宫肉瘤可能性大,瘤体内合并坏死液化。

手术所见:子宫体超过新生儿头大小,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双侧卵巢未见异常,盆腔内有少量脓性液体,与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子宫瘤体呈生鱼肉状,中心部有坏死液化。

病理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

二、讨论及体会子宫平滑肌肉瘤临床非常少见,但恶性程度很高,多发生于绝经期前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前者原发于子宫血管壁,子宫肌层的子宫平滑肌瘤或者子宫平滑肌纤维的肉瘤变。

后者由子宫肌瘤恶变所致。

子宫平滑肌肉瘤可以发生任何的年龄段,但是主要发生于35-6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一般绝经前发病率占45%左右,绝经后发病率占55%左右。

该患者48岁出现月经不规律,B超检查未见子宫肌瘤,现彩超根据声像图特点考虑为原发性子宫肉瘤,与手术后诊断相符。

用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肿瘤周围滋养血管血流状态,根据血管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型,故考虑为子宫肌壁恶性肿瘤,与术后诊断相符。

子宫平滑肌肉瘤是一种术前很难明确诊断,容易延误治疗,从而造成肿瘤的转移。

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超声医生,平时遇见子宫肌瘤的病人很多,应该结合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肿瘤周围滋养血管血流状态,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型这一特点,故对此类病人要多考虑考虑再下结论,避免引起误诊漏诊。

子宫肉瘤超声诊断(完整版)

子宫肉瘤超声诊断(完整版)

子宫肉瘤的超声诊断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科杨萌写在课前的话子宫肉瘤比较罕见,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组织或子宫肌层内的结缔组织,多发生于绝期前后的妇女。

子宫肉瘤恶性程度高,较早经血行转移。

由于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子宫肉瘤的术前超声诊断比较困难,容易与子宫肌瘤相混淆。

一、摘要主要内容包括子宫肉瘤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子宫肉瘤灰阶与彩色血流征象及其病理组织学基础、子宫肉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与组织学分型、子宫肉瘤的鉴别诊断,包括子宫肌瘤、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以及子宫内膜癌三类疾病。

二、子宫肉瘤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一)概念子宫肉瘤是一种组织来源广泛,由子宫平滑肌、内膜间质、结缔组织、上皮或非上皮等成分构成的混合性恶性肿瘤,具有多种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活性。

(二)流行病学特点子宫肉瘤发病率较低,每 1.2-1.7/10 万。

占妇科恶性肿瘤的 3% ,虽然发病率低,但是其恶性程度较高,具有侵袭性生长、早期转移以及复发率高等特点,另外其预后也较差,Ⅰ期 5 年生存率约 50% ,Ⅱ到 IV 期小于 20% 。

(三)诊断现状目前位于子宫肉瘤尚无特异性的术前诊断方法,主要在于其临床症状、其体征缺乏特异性、目前没有特异性的血清学标记物,另外诊断性刮宫对子宫肉瘤的诊断率小于 50% ,影像学仍是最主要的术前诊断方法,其中超声是妇科恶性肿瘤的首选筛查方法,但是现在对于子宫肉瘤超声诊断研究的国内外报道仍然比较少,现有研究仅为小样本量研究,对于超声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特点,以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对照研究开展较少。

三、子宫肉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及特点(一)子宫肉瘤组织来源及病理分型子宫肉瘤作为一种混合来源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间质来源及单纯性以及上皮及间质混合来源的混合型两类。

间质来源子宫肉瘤最常见的是子宫平滑肌瘤,以及内膜间质肉瘤,内膜间质肉瘤又分为低度恶性及高度恶性两类。

上皮及间质混合来源的子宫肉瘤较常见的是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又称为恶性米勒氏管混合瘤,即子宫癌肉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肉瘤的超声诊断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科杨萌写在课前的话子宫肉瘤比较罕见,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组织或子宫肌层内的结缔组织,多发生于绝期前后的妇女。

子宫肉瘤恶性程度高,较早经血行转移。

由于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子宫肉瘤的术前超声诊断比较困难,容易与子宫肌瘤相混淆。

一、摘要主要内容包括子宫肉瘤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子宫肉瘤灰阶与彩色血流征象及其病理组织学基础、子宫肉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与组织学分型、子宫肉瘤的鉴别诊断,包括子宫肌瘤、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以及子宫内膜癌三类疾病。

二、子宫肉瘤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一)概念子宫肉瘤是一种组织来源广泛,由子宫平滑肌、内膜间质、结缔组织、上皮或非上皮等成分构成的混合性恶性肿瘤,具有多种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活性。

(二)流行病学特点子宫肉瘤发病率较低,每 1.2-1.7/10 万。

占妇科恶性肿瘤的 3% ,虽然发病率低,但是其恶性程度较高,具有侵袭性生长、早期转移以及复发率高等特点,另外其预后也较差,Ⅰ期 5 年生存率约 50% ,Ⅱ到 IV 期小于 20% 。

(三)诊断现状目前位于子宫肉瘤尚无特异性的术前诊断方法,主要在于其临床症状、其体征缺乏特异性、目前没有特异性的血清学标记物,另外诊断性刮宫对子宫肉瘤的诊断率小于 50% ,影像学仍是最主要的术前诊断方法,其中超声是妇科恶性肿瘤的首选筛查方法,但是现在对于子宫肉瘤超声诊断研究的国内外报道仍然比较少,现有研究仅为小样本量研究,对于超声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特点,以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对照研究开展较少。

三、子宫肉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及特点(一)子宫肉瘤组织来源及病理分型子宫肉瘤作为一种混合来源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间质来源及单纯性以及上皮及间质混合来源的混合型两类。

间质来源子宫肉瘤最常见的是子宫平滑肌瘤,以及内膜间质肉瘤,内膜间质肉瘤又分为低度恶性及高度恶性两类。

上皮及间质混合来源的子宫肉瘤较常见的是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又称为恶性米勒氏管混合瘤,即子宫癌肉瘤。

(二)子宫肉瘤病理分型与发病比例(三)内膜间质肉瘤(ESS )组织学特点内膜间质肉瘤一般是实性、边界较清晰的黏膜下肿物,可直接向肌层相邻部位弥漫性浸润,近半数肿瘤侵及浆膜层,可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在病理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内膜间质肉瘤的浸润病灶多呈蠕虫样,充填于血管、阔韧带等部位,这是内膜间质肉瘤一个比较特征性的组织学特点。

(四)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MMMT )组织学特点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也具有比较特殊的组织学特点。

它有癌和肉瘤混合成分构成,来源于胚胎发育时残留的中胚叶幼稚细胞或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化生,多发于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 65 岁,发病年龄小于 50 岁者小于 5% ,因此绝经后阴道出血是恶性中胚叶混合瘤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虽然归类于子宫肉瘤,但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预后因素、主要组织成分和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于子宫内膜癌,这是由于其内的间质及肉瘤成分可能来源于上皮成分的多形性分化,后者经免疫组化证实是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生物学行为的主导因素。

(五)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子宫肉瘤的临床分期与大多数子宫宫体癌相似,分为Ⅰ到 IV 期。

其组织学分级根据生长方式、细胞形态、核异型性及核分裂计数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级。

四、子宫肉瘤的典型超声征象(一)子宫肉瘤的典型灰阶超声征象子宫肉瘤的典型灰阶超声征象,包括单发病灶,形态不规整,分叶状、息肉状或不规则形态,边界模糊、囊实性结构、超声显示为混合或蜂窝状回声,内部都伴有液化。

我们对北京协和医院的子宫肉瘤进行了灰阶超声征象的统计,发现 65% 的子宫肉瘤具有上述灰阶征象,其中边界模糊、混合或蜂窝状回声以及内部液化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二)子宫肉瘤典型彩色多普勒血流征象子宫肉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征象最典型的是内部及周边见丰富的血管,血管形态不规则、血流方向紊乱,并且具有特征性的镶嵌样彩色血流。

在频谱参数方面,病灶内部可探及高速低阻的动脉频谱,北京协和医院一组子宫肉瘤病例研究结果显示,病灶内部的血流指数RI 平均值在 0.48 左右。

(三)子宫肉瘤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这是子宫肉瘤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

右图子宫宫腔及肌层正常结构消失,其内可见混合回声病灶,病灶内呈疏松的蜂窝样回声,子宫正常的肌层变薄,病灶向肌层内浸润。

右图中可以看到病灶内部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血管形态不规则,血流方向紊乱。

这个病例的病理诊断是高级别的内膜间质肉瘤,伴有深肌层浸润。

(四)病例分析这是一例 27 岁的女性患者,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多发实性占位,病灶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局部呈蜂窝及网格样改变,子宫肌层明显变薄,在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病灶内部血流丰富、血管形态不规则。

这是同一例患者子宫内的另一个病灶,左图中我们看到这是子宫左前壁明显外突的一个病灶,病灶内部局部呈无回声,与中等回声相间的蜂窝及网格样改变,病灶质地疏松、探头加压形态可以改变。

右图中可以看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在病灶内液化明显的区域,无法探及血流信号,实性区域中血流较丰富。

该病例几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的内膜间质肉瘤,宫腔及肌层多发病灶,深肌层浸润达左宫旁,肌层血管内可见瘤栓。

(五)子宫肉瘤灰阶超声征象及病理学基础1 、边界模糊边界模糊的病理学基础是肿瘤向周边肌层的浸润性生长,边界模糊在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中发生率较高,这是由于该类病灶的发生生长方式及生物学特点与内膜癌相似,因此肌层浸润的发生率较高,在超声上显示为边界模糊。

2 、混合 / 蜂窝状回声混合蜂窝状回声也是子宫肉瘤一个比较典型的灰阶超声征象,在声像图上表现为不规则的无回声与中强回声相间分布,强回声在病理上对应为间质、上皮与间质的混合成分,以及局灶性出血,无回声则对应为液化坏死,混合蜂窝状回声在各种组织学类型的子宫肉瘤中发生率皆较高。

3 、均匀偏低回声及囊性回声为主另外在子宫肉瘤中还可以见到均匀的偏低回声及囊性回声为主的两类病灶,均匀的偏低回声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子宫肌瘤的漩涡状结构消失,病灶质地较软,这类回声在镜下对应为异形性较低的平滑肌细胞,在子宫平滑肌肉瘤中较为常见,并且该类病灶都是分化较好的子宫平滑肌肉瘤。

囊性回声为主的病灶在声像图上表现为无回声为主,实性低或强回声散在分布,该类病灶通常体积较大,大多于 9 cm 。

4 、北京协和医院资料另外恶性肿瘤由于生长速度快,当病灶供血无法适应生长速度,或出现局部供血障碍的时候就会发生液化坏死。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子宫肉瘤的病例研究结果提示,病灶液化的发生及类型,与病变大小相关,与组织学分型无明确相关性,在直径小于 3 cm 组中无液化发生,直径小于 5 cm 组中液化发生率仅 7% ,而直径大于 9 cm 组中,液化的发生率有41.6% ,多呈多发的蜂窝状或巨大囊性钙化。

病变直径越大,液化数目越多,且程度越重。

(六)子宫肉瘤彩色血流征象及病理学基础各种病理类型的子宫肉瘤由于其组织学来源的差异,造成血管生成模式及供血方式差别,因此血流丰富程度及频谱参数也有所不同,在文献报道中恶性中胚叶混合瘤血流丰富较为多见。

1 、北京协和医院资料根据北京协和医院子宫肉瘤的研究资料发现,子宫肉瘤病灶的血流丰富程度,受病灶内部的液化程度影响,二者成负相关关系。

在部分子宫肉瘤病灶内也可探及高阻力频谱,因此我们认为频谱参数缺乏特异性的诊断价值,当发现病灶内有高速、低阻的频谱时可以增加恶性病变的诊断信心。

2 、少 / 无血流的子宫肉瘤另外子宫肉瘤也可出现少或无血流这一血流征象,这种血流征象对应的病理学基础,在于早期病变新生血管数目少、管径细,因此可能发生显示率较低的情况,另外子宫肉瘤血流的丰富程度与液化程度呈负相关,液化坏死显著的病灶可以显示为少或无血流。

部分内膜间质肉瘤呈蠕虫样的生长转移模式,病灶侵袭并填塞滋养血管腔,可以显示为少或无血流。

(七)小结综上所述子宫肉瘤的超声征象与组织学特点密切相关。

其典型的超声征象包括:单发体积大、形态不规则、病灶内部呈蜂窝样回声、伴有液化、血流丰富而不规则、可出现镶嵌样血流、病灶内可探及高速低阻的频谱。

子宫肉瘤以多血供常见,但血流的丰富程度受病灶液化影响较大,液化程度越重,血流显示率越低。

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肉瘤超声征象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了解其超声征象的异同点可以扩展诊断思路,提高诊断效率。

五、子宫肉瘤的鉴别诊断(一)子宫肌瘤1 、子宫肌瘤流行病学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育龄女性多发,多于 30 到 50 岁之间发病。

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约 20% ,其主要的组织成分为平滑肌和结缔组织。

2 、临床表现肌瘤的临床表现其部位、生长速度、以及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月经量过大、白带增多,较大者可出现小腹部肿块,浆膜下肌瘤蒂扭转可出现急性腹痛,肌瘤红色变时,腹痛剧烈伴发热,肌瘤可出现压迫症状,包括尿频、排尿障碍等。

3 、分类肌瘤按照其部位不同,可分为子宫体肌瘤、子宫颈肌瘤,按照生长方式不同可分为肌壁间、浆膜下,含阔韧带肌瘤以及黏膜下肌瘤三类。

按照数量可以分为单发肌瘤及多发肌瘤,多发肌瘤指两个以上的子宫肌瘤。

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一为典型的肌壁间肌瘤位置,二是黏膜下肌瘤,三是浆膜下肌瘤,四是宫颈肌瘤。

4 、子宫肌瘤病理特点子宫肌瘤的病理特点如下,病灶呈实性、周边有假包膜结构、切面呈白色、漩涡状,在镜下观察的时候可以看到密集的规则排列的平滑肌细胞。

5 、子宫肌瘤超声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目前是子宫肌瘤的首选术前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它可以准确的判断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数目,应用经阴道超声还可以诊断体积较小的子宫肌瘤或黏膜下肌瘤,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

另外典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也可以将子宫肌瘤与子宫体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6 、子宫肌瘤灰阶超声征象肌壁间肌瘤多呈肌层内中低回声,少数呈强或中强回声,边界清晰,圆或椭圆形形态规则,较大者可伴后方回声衰减。

浆膜下肌瘤呈肌层内的中低回声占位,向浆膜下外突,多发者子宫形态可以不规则,完全外突者可以蒂状结构与子宫宫体相连。

黏膜下肌瘤可呈内膜下肌层的中低回声,突出宫腔,子宫内膜变形或连续性中断,完全突出宫腔者呈宫腔内实性占位,与内膜间有裂隙状回声。

7 、子宫肌瘤彩色多普勒血流征象在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时,肌壁间肌瘤周边可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呈分支状进入瘤体内,浆膜下肌瘤可见来自子宫的供血血管,带蒂的阔韧带肌瘤及黏膜下肌瘤蒂部可显示来自附着处肌层的供血血管。

部分肌瘤因为声衰减仅显示近场血流,远场血流显示受限。

当肌瘤发生囊性变、钙化等退行性改变的时候,瘤体内血流信号可以明显减少,如果囊性变钙化显著,周边及内部均无血流信号。

8 、子宫肌瘤的声像图表现左图是一例多发的肌壁间肌瘤,我们可以看到在子宫肌层内多发的、低回声实性占位、边界清晰形态较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