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备课模板(新)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芙蓉楼送辛渐语文教案优秀5篇

芙蓉楼送辛渐语文教案优秀5篇芙蓉楼送辛渐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
(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
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究竟是为什么?(2)播放动画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7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7篇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这篇文章是我从网络上认真搜寻到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作为商业盈利目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1)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1、诗的寓意2、诗的风格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1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
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篇 芙蓉楼送辛渐详细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篇芙蓉楼送辛渐详细教案下面是分享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篇芙蓉楼送辛渐详细教案,供大家品鉴。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3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一篇(1349)字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1、对于唐人的送别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特别的一首,可以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
可以说,与已学的送别有同有异。
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本诗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进入课堂,可作为教材诗歌的延伸。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个性化地理解本诗。
二、学习目标初定: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三、有关资料: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
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
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
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
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
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
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
四、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学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况、教师板书)学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学本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第1篇】教学技能:《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设计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一、引入古诗,读懂诗题1.回顾所学,背诵古诗。
(1)导入: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学过一首王昌龄的古诗,谁还记得?能背一背吗?(2)学生交流,回顾古诗《出塞》。
(3)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出塞》。
2.引入新课,理解题意。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诗人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诗题,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出示词卡和芙蓉,学生认读“芙蓉”。
提示:“芙蓉”是花的名字,所以都是草字头。
结合注释,让学生了解芙蓉楼所在的地点。
(3)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送”的意思。
提示: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的地点是芙蓉楼,送别的对象是辛渐,是王昌龄在芙蓉楼给朋友辛渐送行。
(4)教师再示范,提示注意停顿,学生练读:芙蓉楼/送/辛渐。
(5)激趣促学: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给朋友送别?送别的时候,诗人都说了什么?答案就藏在诗句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从诗人角度入手,引导回顾和背诵,能够增进学生对诗人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从诗题入手,帮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读懂内容,体会情感(一)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教师带读,学生练读,把句子读正确。
提示:“平明”都是后鼻音,注意读准。
2.提问: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
预设:雨、江和山3.结合注释,启发思考: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提示:“寒雨”说明雨是冷冰冰的,让人倍感寒意。
“连江”说明江面上也全是冷雨,秋雨连绵,一片苍茫。
“夜入吴”说明雨从昨天晚上就开始进入吴地了,下了整整一夜还没有停。
“楚山孤”说明山是孤零零地立在江岸边。
4.明确送别时间:结合注释,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番景象的呢?点拨:理解“平明”就是天刚亮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送客”就是送别客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杨义平
备课组成员:牛美丽、李勇、李颖、孟金华、张玲、杨义平、
金亚丽、何瑞香、李娜
执教人:
讲授时间: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孤独、苦闷的心情。
感悟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当时孤寂,凄冷的心灵。
难点:体会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送别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1、课件出示李叔同的《送别》学生欣赏歌曲。
现在我们在欣赏的歌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创作的《送别》。
在抒写送别情的诗歌中尤其脍炙人口。
优美的旋律,略带忧伤的词句,让我们微微感到伤心。
其实,这种离别之情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旋律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课件出示)出示课题,齐读。
2、学习古诗,应该从古诗的题目入手,那么,你从《芙蓉楼送辛渐》这个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王昌龄的同乡。
这次辛渐即将回
家乡去,王昌龄特意赶到芙蓉楼来为辛渐送行。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46页,读一读这首古诗,自由读,反复读,目标是将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读诗,教师倾听。
3、全班交流:
指名读
合作读、齐读
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感。
谁来试试?
理解感悟、品读。
二、理解后我们会读的更好,请大家默读前两句,好好品味一番,然后把自己读后的感受用一个词语写下来。
1、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2、对比品读,感悟孤独。
大家不妨来想一想,我们读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你有寂寞的感觉吗?我们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有孤独的感觉吗?我们再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有孤寂的感觉吗?那么,为什么我们单单读这两句有你却是孤独、是悲伤、是寂静、是凄凉呢?想一想,这两句中的那字向你传递这这样的离愁别怨。
三、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1、寒雨:什么样的雨称之为“寒雨”?秋天的雨,有人说一阵秋雨一阵寒,夜:尤其是在这个下雨的夜晚,更是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2、难怪清朝诗人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孤:孤独的不仅仅是孤峙的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
3、其实《芙蓉楼送辛渐》共有两首,今天学习的是第二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首。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
4、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上王昌龄和辛渐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怎能不是孤独,寂寞的感觉呢。
(课件出示王昌龄的生平,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后两句。
(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会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2)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3)引读:
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4)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暇)
(5)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里呐喊,是想表白自己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6)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如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出示这首诗)指名读。
但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7)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五:拓展延伸
1、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代。
诗人的流动比较频繁。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2、学生交流,自由朗诵。
3、离别是岸上的她歌声、离别是碧空尽的孤帆、离别是平明送客后的孤单。
请大家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古代诗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课件出示)
4、正如宋朝词人柳永所说: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他日的再次重逢吗?所以,只要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坚持,我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让我们在有淡淡的忧伤中来听一听《送别》
第三课时
1、要求学生朗读,试背。
2、检查试背情况。
3、处理课后习题和练习册。
板书设计:
17.《芙蓉楼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