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食物中毒防控宣传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健康知识讲座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健康知识讲座主讲人:陈远菌子上市的时节,广大市民要有自我甄别菌类的意识,千万不要吃自己不熟悉的菌子。
一般的毒菌都有几个特点:一是外形长的比较鲜艳,通俗点说就是看上去比较漂亮。
二是外形就像雨伞一样比较规则,看上去比较好看。
三是有毒的菌子基本菌脚上都有图案,有点像裙子上的裙边。
四是像这些有毒的菌子,破损掉或者掰开会有浆流出来。
其实最重要的是自己不熟悉的菌子,千万不要采集食用。
一、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一)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二)闻气味。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三)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四)牛奶试验。
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二、野生菌加工要求及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的事项(一)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
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二)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无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
(三)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当地群众常食用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四)食用野生菌时不要喝酒。
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五)食用完野生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野生菌中毒防控宣传

野生菌中毒防控宣传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森林植被丰富,每年夏秋季节是野生菌生长繁殖最多的时节。
据有关资料记载,贵州的大型真菌有789种,隶属202属,44科,其中可食用菌243种,药用菌186种,毒菌67种。
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很多有毒蘑菇是目前我们尚未发现和认识的,加上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从外观上很难辨别,每年因误采误食野生毒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全省各地都时有发生,包括一些已经确定是剧毒类的野生菌,如白毒鹅膏菌、秋盔孢伞、亚稀褶黒菇等。
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中毒后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多样,发病潜伏期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或数天,其中以脏器损害型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
野生毒菌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因此,毒菌中毒防控最好的措施就是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菌!野生毒菌中毒的主要类型与特点:1.胃肠炎型: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潜伏期一般在0.5-6小时。
轻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较重者常因剧烈呕吐和腹泻引起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造成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急性肾衰竭。
引起这类的毒菌我国已知约80余种,多见于红菇属、乳菇属、粉褶蕈属、黑伞菌属、白蘑属和牛肝蕈属中的一些毒蕈。
2.肝肾损害型:中毒者多因误采误食含剧毒毒素的野生菌引起。
此型中毒最为严重,毒素为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存在于毒伞属、褐鳞小伞蕈及秋生盔孢伞蕈等。
此型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按病情发展可分为六期:①潜伏期,一般10-24小时,有时长达数日。
②胃肠炎期,以吐泻为主。
③假愈期,此时中毒患者原有症状明显好转,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实际肝脏损害已经开始。
轻度中毒者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
④内脏损害期,肝、脑、心、肾等器官损害,但以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
血生化指标明显异常,临床表现有黄疸、少尿或无尿等症状。
⑤精神症状期,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惊厥、昏迷。
可并发休克、心肌炎、中毒性脑病、肾衰竭、肝性脑病等。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野生菌是一种丰富多样、美味可口的食物。
然而,野生菌中也存在着一些有毒品种,如果不正确辨认和采摘,就有可能导致中毒。
为了确保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我们需要进行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
以下是一些宣传标语,旨在提醒大家在野外采摘和食用野生菌时要谨慎小心。
1. "了解野生菌,只采对的,不吃错的!"野生菌种类繁多,有些种类非常相似,但是毒性却完全不同。
为了避免中毒,我们必须对野生菌有所了解,学会分辨可食用的菌种,并避免误食有毒的变种。
2. "食用野生菌,安全第一,慎选品质!"野生菌的新鲜程度和质量对其食用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要摘采已经出现变质或者破损的野生菌,以免食用后引发消化系统不适或中毒。
3. "小心采菌,谨慎品尝,健康从口入!"采摘野生菌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避免误伤其他无辜的生物,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在食用野生菌之前,应当经过充分的烹饪,确保野生菌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被彻底破坏,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
4. "不可贪食,适量为宜,享受野味需谨慎!"野生菌营养丰富,但千万不能因为贪食而不加选择地大量食用。
适量食用野生菌能够满足我们的味蕾,也能让我们享受到健康的乐趣,但请谨记要遵循适量的原则。
5. "野外采摘,要注意环境,保护大自然!"野生菌的生长环境对采摘者和野生菌的质量都有很大影响。
我们应该保持环境的整洁,不随意破坏植被和动物的栖息地,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同时也确保我们所采摘的野生菌的安全性。
6. "向专家请教,增进安全感!"如果对野生菌的辨识和食用存在疑虑,最好是向专业的野生菌学家或专家咨询,获得可靠的信息和建议。
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安全地进行采摘和食用野生菌。
7. "关注身体反应,不适请就医!"即使经过辨识和烹饪,有时候我们仍然会因食用野生菌而引发不适。
2024年野生蘑菇中毒宣传语

2024年野生蘑菇中毒宣传语1. 2024 年了,可别再乱采野生蘑菇啦!你看,每年都有人因为吃了毒蘑菇进医院,难道你也想成为其中一员吗?就像走在悬崖边,稍不注意就会掉下去呀!例子:“哎呀,别去采那些不认识的野生蘑菇呀,万一中毒了咋办,你看隔壁村的老李头,吃了个野蘑菇差点没了命!”2. 2024 年,一定要记住野生蘑菇不是随便能吃的哟!你想想,那毒蘑菇就像隐藏的小恶魔,随时准备伤害你,你还敢碰吗?例子:“咱可别瞎吃野生蘑菇,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就跟那隐藏的炸弹似的,一不小心就爆了!”3. 2024 年啦,对野生蘑菇中毒可不能马虎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就好像在雷区行走,一不小心就踩雷啦!例子:“别乱采野生蘑菇啊,那中毒可不是好玩的,跟走在布满陷阱的路上一样危险!”4. 2024 年,野生蘑菇中毒可不是小事啊!你难道不知道那后果有多严重吗?就如同被毒蛇咬了一口,能好受吗?例子:“别小瞧野生蘑菇中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跟被毒蝎子蜇了没啥区别!”5. 2024 年了,还不警惕野生蘑菇中毒吗?你以为没事,其实就像在黑暗中摸索,随时会碰壁呀!例子:“可得小心那些野生蘑菇,别不当回事,就像在大雾里走路,容易出问题!”6. 2024 年,别再对野生蘑菇中毒无所谓啦!这可是关系到生命的大事呀,好比在大海中没有方向,多可怕!例子:“别乱采野生蘑菇吃呀,万一中毒可咋整,就跟在海上迷失了方向一样让人害怕!”7. 2024 年,要重视野生蘑菇中毒啊!不然等出事了就晚啦,就像着火了才想起没准备灭火器,来得及吗?例子:“一定要小心野生蘑菇中毒呀,等真中毒了就后悔莫及啦,就跟房子着火了才发现没水一样!”8. 2024 年,野生蘑菇中毒可不是能忽视的呀!你想想,要是中了毒,那痛苦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就像被千万只蚂蚁咬一样!例子:“别碰那些野生蘑菇,中毒了可难受了,就跟被一群蚂蚁围攻似的!”9. 2024 年,可别傻傻地去碰野生蘑菇导致中毒呀!那多危险呀,简直就像在悬崖边走钢丝!例子:“别乱搞野生蘑菇,那容易中毒的,跟在悬崖边玩杂技一样吓人!”10. 2024 年,一定要把野生蘑菇中毒当回事呀!不然你会后悔的,就像没带伞出门结果被淋成落汤鸡一样!例子:“听我的,别瞎搞野生蘑菇,中毒了可麻烦了,就跟没带伞遇到大雨一样糟糕!”观点结论:2024 年,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野生蘑菇中毒问题,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或好奇而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预防野生菌中毒安全教育 ppt课件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什么是野生菌
• 三、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 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吃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四、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 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 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 五、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 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 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 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 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 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
死。
•
(四)肝肾损害型。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毒素耐热、耐干
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
害。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
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
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野生菌是云南省特有的野生食用菌,生长在海 拔2000--4000米,地形地貌复杂的立体气候地。 云南野生食用菌分为二个纲、十一个目、三十 五个科、九十六个属、约二百五十种。野生菌 占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国食用菌的三 分之二。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

附件1预防蘑菇中毒常识蘑菇又称蕈类,属于真菌植物。
毒蘑菇是指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蘑菇。
特点有:颜色美丽,表面粘脆,柄上有环;多生长在腐物或粪肥上,多数不生虫子有腥辣、苦、酸、臭味,碰坏后易变色或流出乳状毒汁。
毒蘑菇有100余种,含剧毒可致死的有10余种。
毒蘑菇的有毒成份很复杂,一种毒蘑菇可含多种毒素。
蘑菇中毒多发生于高温多雨季节,往往由于个人采摘野生蘑菇,又缺乏识别有毒蘑菇的经验,误食造成。
一、蘑菇中毒的类型根据所含有毒成份的临床表现,毒蘑菇可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类型。
胃肠型毒素可能为类树脂物质。
潜伏期为0.5-6小时。
表现为腹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
病程短,2-3天,死亡率低。
此型代表为黑伞蘑菇属和乳菇属的某些蘑菇种。
神经精神型导致此型中毒的蘑菇中含有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毒素。
潜伏期为0.5-4小时。
临床表现除有胃肠反应外,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流涎、瞳孔缩小、脉缓、重者出现精神错乱、幻视、幻听等。
病程一般为1-2天,愈后良好,死亡率低。
误食牛肝蘑菇属毒蘑菇时,还有小人国幻觉。
溶血型有毒成份为鹿花毒素,有强烈的溶血作用。
潜伏期一般为6-12小时,大多在胃肠炎症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病人出现蛋白尿。
此型代表为鹿花蘑菇。
脏器损害型有毒成份主要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可使体内大部分器官发生细胞变性。
此类毒素剧毒,含此毒素的新鲜蘑菇50克即可使人致死。
发生中毒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可达50%-60%。
脏器损害型中毒表现十分复杂,按病程发展分为6期。
a.潜伏期,一般为10-24小时。
b.肠炎期,1-2天。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腹泻、水样便,伴头晕、头痛、无力。
c.假愈期,病人暂无症状或感轻度乏力,但精神骤然好转,自觉轻松如常,给人以假愈现象,而实际上毒肽已进入内脏,肝损害已开始。
轻者由此进入恢复期。
d.脏器损害期,中毒严重的病人在发病后2-3天出现肝、肾、脑、心等实质性脏器损害,以肝脏损害最严重。
宣传蘑菇中毒总结

宣传蘑菇中毒总结摘要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食材,然而,并非所有的蘑菇都是安全的。
某些蘑菇种类含有毒素,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甚至导致死亡。
本文旨在总结宣传蘑菇中毒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预防中毒的简单措施。
背景蘑菇是一种天然食材,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许多地方菜肴的重要成分。
然而,不少蘑菇种类含有毒素,误食可能危及生命。
蘑菇中毒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并且每年都有大量的中毒案例报告。
宣传的重要性1.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蘑菇中毒,可以增强公众对于蘑菇食用安全的认知,避免因误食不安全的蘑菇而中毒。
2.预防中毒:宣传可以向公众传达有关蘑菇中毒的知识和预防措施,降低风险,预防中毒事件发生。
3.救助行动:宣传蘑菇中毒可以提醒公众在发生中毒事件时如何及时采取救助行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
宣传方法媒体宣传1.广告: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媒体发布蘑菇中毒的广告,向公众宣传中毒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2.新闻报道:利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发布有关中毒事件的信息,提醒公众注意蘑菇的选择和食用安全。
社区教育1.讲座和研讨会:组织专家在社区中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向公众传授蘑菇中毒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2.宣传手册和海报:编写宣传手册和制作宣传海报,发放到社区、学校和健康机构等场所,以提醒公众注意中毒风险。
网络宣传1.网站和博客:建立专门的网站或博客,发布有关中毒的信息,向公众普及中毒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2.社交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中毒案例、知识分享和预防提示等内容,吸引公众关注。
预防措施1.采购蘑菇:只在正规市场或超市购买蘑菇,确保蘑菇的来源可靠。
2.辨别蘑菇:学会辨别可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的特征,避免误食有毒蘑菇。
3.烹饪处理:对于可食用蘑菇,在烹饪前适当处理,如清洗、切片等。
4.咨询专家:如有不确定的情况,最好咨询专业的蘑菇学家或食品安全专家。
5.学习常见有毒蘑菇:了解常见有毒蘑菇的外形特点,避免误伤。
总结宣传蘑菇中毒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高公众对于蘑菇食用安全的认识,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夏季来临、雨水多发,各种蘑菇纷纷冒头,很多人分不清哪些是可食用的就一股脑全部采摘食用了,最后导致自己难受住院。
为大家整理了“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1、野菌千万种,安全第一条,劝君莫乱采,亲人两行泪。
2、不吃野菌后悔,误食中毒更后悔。
3、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谨防野生蘑菇中毒。
4、珍爱生命,禁止采摘食用野生蘑菇5、不采不食,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6、珍爱生命,远离毒蘑菇7、野生菌,看似美味,不辨真假身体受罚。
8、人命关天,野味吃多少,也不能放弃安全。
9、珍爱生命,禁止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10、珍爱生命,拒绝毒蘑菇。
11、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谨防野生蘑菇中毒。
12、注意饮食安全,慎食野生植物。
13、不吃野生菌,防食物中毒。
14、勿自采自食野生蘑菇,以防食物中毒!15、禁采食野生蘑菇,预防食物中毒。
16、严禁私自采摘野生菌菇,以免中毒。
17、毒菇难辨,请不要乱采摘18、勿采、勿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19、野生蘑菇风险高,切勿采食保安全20、野生毒蘑菇,误食很危险21、野生蘑菇中毒无特效解药,请勿采食22、蘑菇有风险,不要随便吃23、珍爱生命健康,请勿食野蘑菇24、珍爱生命,禁止采食野生蘑菇。
25、挑野生菌,认清特征,一家人才能共享美味快乐。
26、野外遛弯,采摘蘑菇,谨慎谨慎再谨慎。
27、珍爱生命,不食毒菌。
28、毒菌逢雨长得快,食品安全要防范。
29、慎食野生菌、野生菜,防止食物中毒。
30、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31、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32、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幸福生活。
33、食品安全,从我做起。
34、误识野生菌,会要人的命。
35、送你一份健康,请远离毒蘑菇。
36、注意饮食安全,禁食野生植物。
37、不吃野生菌,防食物中毒。
38、吃蘑菇要看清,要不然中毒真让人受罪。
39、珍爱生命,警惕野生菌中毒,请勿食用野生菌。
40、不买卖、不加工、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生菌食物中毒防控宣传
生食用菌是群众喜爱的美味佳肴,但误食有毒野生菌会发生中毒,甚至会危及食用者生命。
为有效预防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提供以下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野生菌中毒的症状
夏秋及冬初季节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多发期,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燥、谵妄、幻视等症状。
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二、毒菌中毒的临床类型
胃肠炎型:潜伏期为10分钟至6个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流涎等,轻则对症治疗,可逐步好转,病死率低;重则吐泻严重,腹痛剧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并伴有休克、昏迷,病死率高。
溶血型:潜伏期长,一般6个小时至12个小时,病人往往先出现恶心等症状,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部肿大等,少数病人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很快控制病情。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半个小时至6个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尚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症状,重者可有肺水肿、呼吸抑制及昏迷等,通常伴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出现幻觉、谵妄、昏迷等中枢神经损害,或发生嗜睡、精神错乱、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
这一类型严重者死亡率高。
肝损害型:潜伏期较长,可达15个小时至30个小时,以中毒性急性肝损害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在初期一两天会有轻度胃肠炎表现,之后有一假愈期,其间除轻微乏力外,似乎已病愈,但实际已发生肝损害,大多数病例接着出现肝、
脑、心、肾等内脏损害,其中以肝损害最为严重,迅速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直至昏迷,也有少数病例在肝损害表现尚不严重时即因中毒性心肌病变或中毒性脑病猝死。
此型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甚高,经急救治疗存活者,需度过2周至3周的危险期,方可逐步康复。
三、辨别食用菌的方法
在我国,毒菌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
一般来说,有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菌帽上可能会有疙瘩、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
有毒菌摘断后通常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此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1.看生长地带。
可食用的无毒菌类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
有毒菌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
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变色。
3.看形状。
无毒菌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
有毒菌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一般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菌撕断菌秆,无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浓,一般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
无毒菌有特殊香味,无异味。
有毒菌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化学鉴别。
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菌,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7.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说明有毒,反之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成黑色或褐色。
8.牛奶试验:将少量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9.煮试。
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四、野生菌食用及加工方法
1.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2.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
3.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4.吃菌时不要喝酒。
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