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中毒防控宣传
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完整版

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野生菌味道鲜美,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每年的6-9月雨季是野生菌生长最旺盛,种类最多,易发生误食有毒野生菌引起中毒,是有毒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季节。
一、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1、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2、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3、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4、银器识别: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
5、蒜丁识别: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6、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原因1、误食有毒菌类。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3、受污染的野生菌。
4、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如饮酒等)三、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我国有18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1、胃肠炎型。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常见2小时。
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6-12小时。
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病程短,无后遗症。
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
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
严重者可致死。
4、肝肾损害型。
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2-3周)。
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野生菌是一种丰富多样、美味可口的食物。
然而,野生菌中也存在着一些有毒品种,如果不正确辨认和采摘,就有可能导致中毒。
为了确保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我们需要进行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
以下是一些宣传标语,旨在提醒大家在野外采摘和食用野生菌时要谨慎小心。
1. "了解野生菌,只采对的,不吃错的!"野生菌种类繁多,有些种类非常相似,但是毒性却完全不同。
为了避免中毒,我们必须对野生菌有所了解,学会分辨可食用的菌种,并避免误食有毒的变种。
2. "食用野生菌,安全第一,慎选品质!"野生菌的新鲜程度和质量对其食用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要摘采已经出现变质或者破损的野生菌,以免食用后引发消化系统不适或中毒。
3. "小心采菌,谨慎品尝,健康从口入!"采摘野生菌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避免误伤其他无辜的生物,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在食用野生菌之前,应当经过充分的烹饪,确保野生菌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被彻底破坏,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
4. "不可贪食,适量为宜,享受野味需谨慎!"野生菌营养丰富,但千万不能因为贪食而不加选择地大量食用。
适量食用野生菌能够满足我们的味蕾,也能让我们享受到健康的乐趣,但请谨记要遵循适量的原则。
5. "野外采摘,要注意环境,保护大自然!"野生菌的生长环境对采摘者和野生菌的质量都有很大影响。
我们应该保持环境的整洁,不随意破坏植被和动物的栖息地,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同时也确保我们所采摘的野生菌的安全性。
6. "向专家请教,增进安全感!"如果对野生菌的辨识和食用存在疑虑,最好是向专业的野生菌学家或专家咨询,获得可靠的信息和建议。
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安全地进行采摘和食用野生菌。
7. "关注身体反应,不适请就医!"即使经过辨识和烹饪,有时候我们仍然会因食用野生菌而引发不适。
2024年野生蘑菇中毒宣传语

2024年野生蘑菇中毒宣传语1. 2024 年了,可别再乱采野生蘑菇啦!你看,每年都有人因为吃了毒蘑菇进医院,难道你也想成为其中一员吗?就像走在悬崖边,稍不注意就会掉下去呀!例子:“哎呀,别去采那些不认识的野生蘑菇呀,万一中毒了咋办,你看隔壁村的老李头,吃了个野蘑菇差点没了命!”2. 2024 年,一定要记住野生蘑菇不是随便能吃的哟!你想想,那毒蘑菇就像隐藏的小恶魔,随时准备伤害你,你还敢碰吗?例子:“咱可别瞎吃野生蘑菇,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就跟那隐藏的炸弹似的,一不小心就爆了!”3. 2024 年啦,对野生蘑菇中毒可不能马虎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就好像在雷区行走,一不小心就踩雷啦!例子:“别乱采野生蘑菇啊,那中毒可不是好玩的,跟走在布满陷阱的路上一样危险!”4. 2024 年,野生蘑菇中毒可不是小事啊!你难道不知道那后果有多严重吗?就如同被毒蛇咬了一口,能好受吗?例子:“别小瞧野生蘑菇中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跟被毒蝎子蜇了没啥区别!”5. 2024 年了,还不警惕野生蘑菇中毒吗?你以为没事,其实就像在黑暗中摸索,随时会碰壁呀!例子:“可得小心那些野生蘑菇,别不当回事,就像在大雾里走路,容易出问题!”6. 2024 年,别再对野生蘑菇中毒无所谓啦!这可是关系到生命的大事呀,好比在大海中没有方向,多可怕!例子:“别乱采野生蘑菇吃呀,万一中毒可咋整,就跟在海上迷失了方向一样让人害怕!”7. 2024 年,要重视野生蘑菇中毒啊!不然等出事了就晚啦,就像着火了才想起没准备灭火器,来得及吗?例子:“一定要小心野生蘑菇中毒呀,等真中毒了就后悔莫及啦,就跟房子着火了才发现没水一样!”8. 2024 年,野生蘑菇中毒可不是能忽视的呀!你想想,要是中了毒,那痛苦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就像被千万只蚂蚁咬一样!例子:“别碰那些野生蘑菇,中毒了可难受了,就跟被一群蚂蚁围攻似的!”9. 2024 年,可别傻傻地去碰野生蘑菇导致中毒呀!那多危险呀,简直就像在悬崖边走钢丝!例子:“别乱搞野生蘑菇,那容易中毒的,跟在悬崖边玩杂技一样吓人!”10. 2024 年,一定要把野生蘑菇中毒当回事呀!不然你会后悔的,就像没带伞出门结果被淋成落汤鸡一样!例子:“听我的,别瞎搞野生蘑菇,中毒了可麻烦了,就跟没带伞遇到大雨一样糟糕!”观点结论:2024 年,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野生蘑菇中毒问题,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或好奇而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标语

预防野生菌中毒,食品安全不容忽视以下是一些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标语:
1. 远离野生菌,健康长相伴。
2. 谨慎食用野生菌,安全第一最重要。
3. 野生菌虽美味,不懂辨别莫贪嘴。
4. 学会辨别野生菌,避免食物中毒的风险。
5. 野生菌有风险,购买需谨慎。
6. 不要随意采摘和食用野生菌,避免中毒。
7. 学会正确烹饪野生菌,确保食品安全。
8. 食品安全无小事,预防野生菌中毒从我做起。
9. 珍爱生命,远离野生菌中毒。
10. 不明来源的野生菌不要尝试,避免中毒。
11. 注重食品安全,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野生菌。
12. 野山菌美食,安全第一,享受美味人生。
13. 预防野生菌中毒,健康生活从我做起。
14. 掌握正确的野生菌食用方法,确保健康安全。
15.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预防野生菌中毒责任重大。
16. 谨慎食用野生菌,健康生活更美好。
17. 不要贪图野味,预防野生菌中毒才是关键。
18. 野生菌美食,安全第一,享受美味人生。
19. 预防野生菌中毒,从购买、烹饪到储存全程把控。
20. 食品安全无小事,预防野生菌中毒从我做起。
野生菌中毒预防知识 (1)

4、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 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5、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 治参考。
五、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 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二)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 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 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 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烹调时,最好把 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到5分钟,捞出后再 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像食用牛肝菌,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 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六、野生菌如何保鲜
(一)常温贮藏(10℃-25℃)。将野生菌摆 放于通风阴凉处,时间不超过2天。 (二)保鲜贮藏(2℃-10℃)。将野生菌去 除泥土、杂质,洗净,摆放于冰箱。贮藏时 间不超过3天。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误食有毒菌类。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三)受污染的野生菌。 (四)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如饮酒等)
三、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我国有18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 至少有10种。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一)胃肠炎型。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 时,常见2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 痛、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潜伏期6-12 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 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 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 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三)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 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 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四)肝肾损害型。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 程较长(2-3周)。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 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 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 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夏季来临、雨水多发,各种蘑菇纷纷冒头,很多人分不清哪些是可食用的就一股脑全部采摘食用了,最后导致自己难受住院。
为大家整理了“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标语1、野菌千万种,安全第一条,劝君莫乱采,亲人两行泪。
2、不吃野菌后悔,误食中毒更后悔。
3、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谨防野生蘑菇中毒。
4、珍爱生命,禁止采摘食用野生蘑菇5、不采不食,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6、珍爱生命,远离毒蘑菇7、野生菌,看似美味,不辨真假身体受罚。
8、人命关天,野味吃多少,也不能放弃安全。
9、珍爱生命,禁止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10、珍爱生命,拒绝毒蘑菇。
11、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谨防野生蘑菇中毒。
12、注意饮食安全,慎食野生植物。
13、不吃野生菌,防食物中毒。
14、勿自采自食野生蘑菇,以防食物中毒!15、禁采食野生蘑菇,预防食物中毒。
16、严禁私自采摘野生菌菇,以免中毒。
17、毒菇难辨,请不要乱采摘18、勿采、勿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19、野生蘑菇风险高,切勿采食保安全20、野生毒蘑菇,误食很危险21、野生蘑菇中毒无特效解药,请勿采食22、蘑菇有风险,不要随便吃23、珍爱生命健康,请勿食野蘑菇24、珍爱生命,禁止采食野生蘑菇。
25、挑野生菌,认清特征,一家人才能共享美味快乐。
26、野外遛弯,采摘蘑菇,谨慎谨慎再谨慎。
27、珍爱生命,不食毒菌。
28、毒菌逢雨长得快,食品安全要防范。
29、慎食野生菌、野生菜,防止食物中毒。
30、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31、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32、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幸福生活。
33、食品安全,从我做起。
34、误识野生菌,会要人的命。
35、送你一份健康,请远离毒蘑菇。
36、注意饮食安全,禁食野生植物。
37、不吃野生菌,防食物中毒。
38、吃蘑菇要看清,要不然中毒真让人受罪。
39、珍爱生命,警惕野生菌中毒,请勿食用野生菌。
40、不买卖、不加工、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
野生菌食用安全宣传

野生菌食用安全宣传野生菌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菌类,包括蘑菇、牛肝菌、松茸等。
野生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食用安全风险。
以下是野生菌食用安全的一些建议和宣传内容:1. 准确识别:野生菌种类繁多,并且有些有毒菌种与可食用菌种在外形、颜色等方面非常相似。
因此,采摘野生菌前应确保自己具备准确的菌类识别能力,以避免误食有毒植物。
2. 去除外观异常的菌:野生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虫蛀、腐烂等。
采摘时应避免采摘外观异常的菌类,以免食用导致食物中毒。
3. 灶前处理:野生菌应在食用前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清洗、翻炒等。
清洗时使用流动的清水,将泥土及昆虫等附着物清除干净;翻炒时可以破坏其中可能存在的毒素,确保食用安全。
4. 适量食用:尽管野生菌营养丰富,但其中也含有一些物质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嘌呤、氟化物等。
因此,在食用野生菌时应适量,不宜过量。
5. 专业指导:对于不确定的野生菌种类,以及对食用安全有疑虑的人群(孕妇、小孩、老人等),建议咨询专业人士,如食品安全专家、医生等,获得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宣传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传播:1. 媒体报道: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进行相关新闻报道,提醒公众野生菌食用安全的重要性,介绍野生菌的种类和食用注意事项。
2. 宣传海报:设计制作关于野生菌食用安全的宣传海报,通过餐厅、超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张贴,提醒人们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的注意事项。
3. 社交媒体宣传: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关野生菌食用安全的知识,吸引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4. 教育活动:组织野生菌的识别培训班、采摘活动等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野生菌的种类、分布和食用安全知识。
5. 政府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野生菌市场的管理和监督,规范野生菌的采摘、销售和食用环节,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通过这些宣传和措施,可以提高公众对野生菌食用安全的认识,减少食用中毒等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
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资料

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资料一、前言野生蘑菇是一种美味的食材,但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食品。
野生蘑菇中毒是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需要加强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工作。
二、野生蘑菇中毒的原因1. 毒性成分:野生蘑菇中含有多种有毒成分,如鹅膏、鹅膏酸、乳酸等。
2. 个体差异:不同人对同一种蘑菇的耐受能力不同,有些人对某些种类的野生蘑菇有过敏反应。
3. 季节影响:由于气温、降雨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一品种在不同季节所含有毒成分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三、野生蘑菇中毒的症状1.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2. 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3. 肝肾功能损害:黄疸、肝功能异常、尿毒症等。
4. 呼吸系统反应:呼吸困难、喉咙痛等。
四、野生蘑菇中毒的预防措施1. 不要采摘未知品种的野生蘑菇,以免误食有毒品种。
2. 采摘已知品种的野生蘑菇时,要仔细辨别是否为有毒品种,并注意不要将有毒品种与无毒品种混在一起。
3. 在食用野生蘑菇前,应将其剖开观察,确认无异味和异色后方可食用。
4. 食用野生蘑菇时,应先少量试食,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就医。
五、野生蘑菇中毒的急救方法1. 立即停止食用有毒蘑菇,并漱口清洁口腔。
2. 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所食用的蘑菇种类和数量等信息。
3. 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洗胃、吸氧、输液等。
六、结语野生蘑菇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但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野生蘑菇中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同时,在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时,一定要谨慎小心,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生菌中毒防控宣传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森林植被丰富,每年夏秋季节是野生菌生长繁殖最多的时节。
据有关资料记载,贵州的大型真菌有789种,隶属202属,44科,其中可食用菌243种,药用菌186种,毒菌67种。
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很多有毒蘑菇是目前我们尚未发现和认识的,加上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从外观上很难辨别,每年因误采误食野生毒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全省各地都时有发生,包括一些已经确定是剧毒类的野生菌,如白毒鹅膏菌、秋盔孢伞、亚稀褶黒菇等。
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中毒后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多样,发病潜伏期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或数天,其中以脏器损害型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
野生毒菌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因此,毒菌中毒防控最好的措施就是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菌!
野生毒菌中毒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1.胃肠炎型: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潜伏期一般在0.5-6小时。
轻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较重者常因剧烈呕吐和腹泻引起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造成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急性肾衰竭。
引起这类的毒菌我国已知约80余种,多见于红菇属、乳菇属、粉褶蕈属、黑伞菌属、白蘑属和牛肝蕈属中的一些毒蕈。
2.肝肾损害型:中毒者多因误采误食含剧毒毒素的野生菌引起。
此型中毒最为严重,毒素为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存在于毒伞属、褐鳞小伞蕈及秋生盔孢伞蕈等。
此型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按病情发展可分为六期:①潜伏期,一般10-24小时,有时长达数日。
②胃肠炎期,以吐泻为主。
③假愈期,此时中毒患者原有症状明显好转,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实际肝脏损害已经开始。
轻度中毒者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
④内脏损害期,肝、脑、心、肾等器官损害,但以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
血生化指标明显异常,临床表现有黄疸、少尿或无尿等症状。
⑤精神症状期,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惊厥、昏迷。
可并发休克、心肌炎、中毒性脑病、肾衰竭、肝性脑病等。
中毒者多在此期死亡,病死率高达90%。
⑥恢复期,中毒较轻者,一般在2-3周后进入恢复期。
引起这类的毒菌我国目前已知约20余种。
3、神经精神型
毒蝇伞、豹斑毒伞等引起,主要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病人可能会狂笑,手舞足蹈,产生幻觉,严重者出现谵妄、抽搐、昏迷等症状。
有的病人还可伴有胃肠炎症状。
这类毒蘑菇约有60种。
4、溶血型
多为鹿花蕈、褐鹿花蕈、赭鹿花蕈等引起,误食这类毒蘑菇刚开始出现胃肠炎症状,后出现黄疸,血尿、急性贫血、肝脾肿大等,可引起急性肾脏损害。
引起这类中毒的毒蘑菇约有18种。
5、日光性皮炎型
误食这类毒蘑菇可使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现皮炎,如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痛。
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1-2天发病。
这类毒蘑菇主要是叶状耳盘菌,又称猪嘴菌。
此外,近年的研究发现,亚稀褶黑菇引起的中毒是以心肌损害为主伴多脏器损害,中毒者多死于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较高。
几种在我省引起中毒死亡的野生毒菌
1、白毒鹅膏菌又称白毒伞,剧毒,中毒类型为肝肾损害型,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蕈,一般食用后6~24小时出现不适,如头昏、乏力、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可能出现1-2天“假愈期”,随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黄疸、无尿等症状,严重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2、秋盔孢伞又称秋生盔孢伞、秋生鳞耳,子实体小,夏秋季在针叶树腐木上成群或成丛生长。
此种极毒。
中毒表现与毒鹅膏菌相似,属脏器损害型,死亡率也极高。
3、亚稀褶黑菇子实体中等大。
菌盖浅灰色至煤灰黑色。
菌盖直径6-11.8cm,菌褶直生或近延生,浅黄白色,伤变红色,稍稀疏,不等长,厚而脆,不分叉,往往有横脉。
此种毒菌误食中毒发病率70%以上,半小时后发生呕吐等,中毒特点:明显肌溶解,CK、CK-MB及尿酸增高,死亡率达70%。
属“呼吸循环损害型”。
4、黄盖鹅膏白色变种也是鹅膏类剧毒菌,此菌极毒,菌体幼小的毒性更大。
该菌含有毒肽和毒伞肽两大类毒素。
中毒症状与白毒伞相似,潜伏期长达
24小时左右,中毒死亡率极高,甚至100%。
中毒者必须及时就诊,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关于毒菌毒素
毒菌毒素非常复杂,一种野生毒菌可以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以存在多种毒菌中。
毒肽主要为肝脏毒性,毒性强,作用缓慢;毒伞肽为肝肾毒性,毒作用强;毒蝇碱的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光盖伞素可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鹿花菌毒素可以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
关于毒菌鉴别
由于毒菌毒素复杂,许多关于毒菌毒素的研究尚未清楚,目前还没有毒菌毒素的检验方法,因此,现在毒菌鉴别主要是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定,而且需要相应专业的人员来进行。
关于毒菌中毒的防控
毒菌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
因此预防控制的关键主要是各地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夏秋季节毒菌中毒的预防,采取各项措施,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自发地行动起来,不采集、不买卖、不进食不认识的野生菌!
发生野生毒蕈中毒时怎么办?
进食野生菌后在数分钟到三天(72小时)内,如果感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或有其他不适,要高度怀疑野生菌中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并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菌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
2、在等待救治时,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帮助中毒者排除毒物:如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筷子、手指、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咽部,帮助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
催吐后,最好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
3、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食用野生菌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
没有吃过的尽量不要吃;
不认识的尽量不要吃;
没有把握的尽量不要吃。
食用野生菌的注意事项:
1、不要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2、野生菌应炒熟炒透后再吃,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野生菌。
如食用牛肝菌,最好先煮熟一下,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3、吃菌时不要喝酒。
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