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效力等级 3.16
法律法规效力等级排序

法律法规效力等级排序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法规的存在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并非处于同等的地位,它们存在着效力等级的差异。
了解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排序对于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至关重要。
首先,宪法处于法律效力等级的最顶端。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宪法的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不容置疑,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其次是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其调整的范围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等。
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行政法规的效力排在法律之后。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通常是为了执行法律或者对法律规定的事项作出具体的规定。
例如,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国务院会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来细化法律的要求,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低于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且只能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旨在解决地方的特殊问题,适应地方的实际情况,促进地方的发展和治理。
部门规章的效力又低于地方性法规。
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部门规章主要是为了规范本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对相关事务进行具体的规定和指导。
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在部门规章之后。
地方政府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政府规章同样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且只能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
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

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一、法的形式(一)宪法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特别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
(二)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狭义的法律。
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又称非基本法律、专门法)两类。
建设法律既包括专门的建设领域的法律,也包括与建设活动相关的其他法律。
例如,前者有《城乡规划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后者有《民法通则》、《合同法》、《行政许可法》等。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就有关执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职权的问题,以及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特别授权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现行的建设行政法规主要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等。
(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目前,各地方都制定了大量的规范建设活动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如《北京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天津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
(五)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统称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其名称可以是“规定”、“办法”和“实施细则”等。
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招标公告发布暂行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等。
法律法规的效力

法律法规的效力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工具。
法律法规的效力是指其规定的内容在法律上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遵守和执行。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的效力来源、效力等级、效力范围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律法规的效力来源法律法规的效力来源于国家的法律权威和法律程序。
法律权威是指国家作为最高权力机关所具有的法律制定和执行的权力,法律程序是指国家依法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的程序。
法律法规的效力来源于国家的法律权威和法律程序的合法性,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表现。
二、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是指法律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六个层次。
其中,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级,其他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都要服从宪法的规定。
三、法律法规的效力范围法律法规的效力范围是指法律法规适用的对象和范围。
我国法律法规的效力范围包括全国性和地方性两个层次。
全国性法律法规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地方性法律法规适用于特定的地区或者特定的行业。
法律法规的效力范围还包括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效力。
四、法律法规的效力保障法律法规的效力保障是指国家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和遵守进行监督和保障的措施。
我国法律法规的效力保障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多种形式。
其中,司法监督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司法机关可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惩罚和制裁,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五、法律法规的效力评价法律法规的效力评价是指对法律法规实施效果的评估和反馈。
法律法规的效力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实施效果等方面。
通过对法律法规的效力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
六、结语法律法规的效力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工具。
简述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

简述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法的形式是指法律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形式。
在世界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习惯法、宗教法、判例、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惯例、国际条约等。
我国法的形式是制定法形式,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几类。
一、法的形式法的形式,以往也被称为法的渊源,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形成了以成文法为主的法形式体系。
1.宪法。
宪法是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和修改非基本法律。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执行法律或者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规范体系中效力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此外,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特别授权决定,在某一尚未有法律规范的事项上制定行政法规,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国家立法。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可以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也可以为解决地方性事务需要而制定。
根据《立法法》第63条的规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主体包括两大类:一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二是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较大的市包括以下三种: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简称省会(首府)城市;②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③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依据自治权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全面调整本自治地方事务的综合性规范性文件。
法律的效力等级

法律体系是以宪法(或根本法)为核心,由不同层次或等级的法律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宪法(或根本法)属于第一层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等基本法律属于第二层次,基本法之下还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层次的法律等等。
与此相适应,较低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即低于)较高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层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第一层次的宪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在法学理论中,法的效力层次有时也被称为法的效力等级,或法的效力位阶。
影响法的效力层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体;(2)适用范围;(3)制定时间。
法的效力层次的一般规则,即指不同等级的主体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高的主体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于等级低的主体制定的法。
在各个法的体系中,法的效力层次要贯彻以下两个规则:(1)在整个法的效力层次体系中,宪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
(2)除宪法的效力统摄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级法的效力均高于下一级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层次除要贯彻它的一般规则外,由于法的复杂性,法的效力层次还存在一些特殊规则:(1)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2)新法优于旧法;(3)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法的效力层次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导致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
法的效力层次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1)宪法至上原则;(2)等差顺序原则;(3)特别法优先原则;(4)实体法优先原则;(5)国际法优先原则;(6)后法优先或新法优先原则。
由于法律本身是有层次或等级划分的,因而其效力当然具有层次或等级性。
我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则其效力范围施于其所辖地方范围内。
全国性法律的效力层次高于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层次。
我国法律的效力层次是多层次性的结构体系。
在法律效力层次结构体系中,各种法律的效力既有层次之分,又有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我国法律效力体系。
法律法规效力等级排序

法律法规效力等级排序一、导言法律法规的作用和地位在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中,法律法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对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进行排序,并分析其差异和重要性。
二、宪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级。
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基本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并约束所有其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宪法的效力等级是由国家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
在宪法效力范围内,其他法律法规必须与宪法相一致。
如果出现了与宪法不一致的情况,相关法规将被视为无效。
三、法律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规。
法律从国家权力机关获得合法性,并在国家范围内生效。
法律的效力等级次于宪法,但优于其他法规。
法律规定了一国的基本法律关系,如刑法、民法、商法等,对社会各个领域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四、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规。
它是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产物,对于具体的行政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行政法规的效力等级低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行政法规主要用于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约束力。
五、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地方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法规,其效力范围仅限于地方行政区域内。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效力等级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但依然具有普遍约束力。
它们主要用于地方行政管理和市民日常生活,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部门规章和制度文件部门规章和制度文件是各个行政机关和组织制定的内部管理规则和制度,对于具体的行政事务和业务进行规范和指导。
部门规章和制度文件的效力等级较低,主要适用于具体行政机关或组织内部。
它们对外部个人和组织的约束力较小。
七、总结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排序对于理解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宪法作为最高法律具有最高效力等级,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依次排列。
依法遵守法律法规,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秩序。
什么是法律的效力等级

什么是法律的效力等级法律的效力等级是指法律规定的不同法律文件在生效后对于具体事项产生的法律影响的不同程度。
根据法律的性质和作用,法律的效力等级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级五个层次。
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和政治体制的基础法律。
宪法对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的行使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宪法的效力等级高于其他一切法律,任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法律法律是国家最重要的一种法律文件,也是国家权威的法律文件。
法律对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的行为作出了具体规定,是国家组织和管理社会生活的基本依据。
法律的效力等级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为补充法律、规范国家行政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规范文件。
行政法规是法律的补充,通过对特定领域、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来实施法律的要求。
行政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部门规章,但低于法律。
四、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用于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地方性管理和规范的法律文件。
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部门规章,但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
五、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员会及其直属单位制定的,用于管理和规范特定行业、领域或特定部门工作的法律文件。
部门规章是对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解释和补充,用于规范具体行政行为。
部门规章的效力等级低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仅具有具体部门内部适用的效力。
总结起来,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级,法律次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依次递减。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等级的法律文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和调整方式,但是各个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为保障法律的平稳实施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
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

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一、法的形式(一)宪法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特别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
(二)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狭义的法律。
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又称非基本法律、专门法)两类。
建设法律既包括专门的建设领域的法律,也包括与建设活动相关的其他法律。
例如,前者有《城乡规划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后者有《民法通则》、《合同法》、《行政许可法》等。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就有关执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职权的问题,以及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特别授权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现行的建设行政法规主要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等。
(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目前,各地方都制定了大量的规范建设活动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如《北京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天津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
(五)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统称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其名称可以是“规定”、“办法”和“实施细则”等。
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招标公告发布暂行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效力等级
第七十八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七十九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条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八十一条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第八十二条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宪法人大⅔
法律人大、人大常委会
行政法规国务院
部门规章省级地方性法规
省级政府规章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政府规章
1、法律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国际条约,除此之外有非正式渊源:政策、习惯、公序良俗等。
(兜底、补充)
2、宪法是根本大法;法律是基本法。
3、法规效力优先于规章
4、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
5、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与本省、自治区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