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模板

合集下载

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工程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其在测试系统中的作用,并能正确选用。

3. 帮助学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测试技术设计简单测试系统的能力,能进行基本的测试操作。

2. 使学生具备分析测试数据、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测试工具和技术进行工程测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测试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3. 使学生认识到工程测试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工程测试技术基本概念:包括测试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工程测试技术概述2. 传感器及其应用:介绍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3. 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数据采集原理、方法,数据预处理、分析和处理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4. 测试信号的分析与处理:介绍测试信号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及其在工程测试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5. 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解测试系统设计方法、步骤,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

教材章节:第五章 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6. 工程测试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工程领域的测试技术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理学]测试技术教案

[理学]测试技术教案

理学测试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掌握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3)学会数据处理和分析,能运用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测试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使学生认识到测试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测试技术基本概念:测试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2. 测试设备及原理:各类测试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3. 测试方法与技巧:测试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4. 测试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测试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讲述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测试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测试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测试技术的重要性;3. 分析测试设备:讲解各类测试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测试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4. 教授测试方法与技巧:介绍测试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测试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测试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测试设备时的技能和技巧;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4. 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测试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测试技术教材;2. 实验设备:准备各类测试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3. 案例资料:收集与测试技术实际应用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4. 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PPT、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 微波,红外双鉴器的入侵报警系统

《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  微波,红外双鉴器的入侵报警系统

目录1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2总体方案设计 (2)2.1方案比较 (2)2.2 方案论证 (3)2.3 方案选择 (3)3 单元模块设计及工作原理分析 (4)3.1 微波多普勒探测模块 (4)3.2 HB100输出信号处理模块 (7)3.3热释电红外探测模块 (8)3.4HN911L的输出信号处理模块 (13)3.5双鉴探测器模块 (13)4系统调试 (18)5系统功能和指标参数 (19)5.1报警系统的功能及工作过程 (19)5.2 系统指标参数 (19)6设计总结 (20)6.1 小结 (20)6.2系统前景展望及完善改进 (20)7参考文献: (21)附录:防盗报警系统设计原理图 (22)1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及传感器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尤其是跨入新世纪后,保密探测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微波多普勒/红外探测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通信、红外制导、激光武器、电子对抗、环境监测、红外加热、安全防范、家用电器控制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论文主要谈了红外技术和微波多普勒效应在防盗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如今市场上成熟的防盗报警产品有被动式的、主动式的和多技术复合式的。

但前两者都有致命的缺点就是误报率很高,而多技术复合式的防盗报警器误报率很低,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即使如此,我依旧设计的是被动式防盗报警器,因为我以目前的水准很难对已成熟的产品有所突破而设计出一流的产品。

个人认为利用红外技术和微波多普勒效应设计防盗报警器的意义在于设计的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把这几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融合,同时也让自己明白我们的学习道路还很遥远。

报警器适用于仓库、住宅等地防盗报警。

在没有人在的情况下它可自动完成报警任务,防止盗窃的发生。

自动报警器的设计在一定情况下解决了无人看护仓库、住宅等地物品的保护,使厂家的资产和个人的财产免受损失。

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测试的目的、分类及测试过程;2.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测试工具及其应用场景;3. 使学生掌握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学会分析测试需求,编写合适的测试用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测试技术进行软件质量评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水平;2. 培养学生运用测试工具进行自动化测试的能力,提高测试效率;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在项目中的沟通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试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 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质量意识;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成果,遵循职业道德,维护软件行业秩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测试技术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软件工程知识,对测试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测试技术基础理论:包括测试的定义、目的、分类;测试过程及各阶段任务;测试用例设计方法;软件质量评价标准。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试技术概述2. 测试工具与自动化测试:介绍常用的测试工具及其功能、特点;自动化测试的基本概念、框架及实施步骤。

教材章节:第二章 自动化测试基础3. 测试用例设计与实践:讲解如何分析测试需求,设计测试用例;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让学生动手编写测试用例。

教材章节:第三章 测试用例设计与实践4. 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介绍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的概念、方法及实施要点;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测试的关注点。

教材章节:第四章 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5. 测试管理:讲解测试计划、测试过程管理、缺陷管理等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测试管理意识。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方案范文模板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方案范文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质量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用户的关注。

为了培养具备软件测试能力的专业人才,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和测试流程。

3. 熟悉各类测试工具的使用,如Selenium、JMeter等。

4. 能够编写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方案,执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

5. 具备软件测试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软件测试概述- 软件测试的定义和重要性- 软件测试的分类和特点- 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2. 测试流程与方法- 测试计划与测试用例设计- 测试执行与测试报告- 缺陷管理3. 功能测试- 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 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等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自动化测试与手动测试4.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性能测试工具的使用-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5. 安全测试- 安全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安全测试方法与工具- 常见安全漏洞与防范措施6. 测试工具与应用- Selenium自动化测试工具- JMeter性能测试工具- SonarQube代码质量检测工具7. 团队协作与沟通- 测试团队组织结构- 测试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 测试项目管理与进度控制四、教学实施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学生听课并做笔记。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应用场景。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测试用例编写、测试方案设计等实践任务。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40%):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软件测试》(第X版),作者:XXX2. 网络资源:国内外优秀软件测试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

2011年《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2011年《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 课题七
• 课题八 • 课题九 • 课题十
电子秤设计
典型加工过程的机械量传感器测试电路设计 光电开关式检测及计数器设计 酒后驾车测试仪设计
胥 永 刚
胥永刚制
3、课程设计内容
• 课题十一 工作台振动测量仪设计
胥 永 刚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课题十二
• 课题十三 • 课题十四
自行车车速/里程测量仪设计
胥 永 刚
测量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胥 永 刚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胥永刚制
测量技术基础
课程设计
地点:基础楼测控实验室
胥 永 刚
测量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胥 永 刚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胥永刚制
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目的
2.课程设计举例
3.课程设计内容
4.课程设计步骤及进度安排
5.课程设计要求
6.参考书目
胥 永 刚
胥永刚制
5、课程设计要求
胥 永 刚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 实物 • 演示
胥 永 刚
胥永刚制
6、参考书目 • 测试技术基础 王伯雄
胥 永 刚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 社 2000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2004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2004 • 现代传感器技术
胥 永 刚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案例4 基于单片机的脉搏检测系统设计
胥 永 刚
胥永刚制
2、课程设计举例
胥 永 刚

测试技术课程建设规划样本

测试技术课程建设规划样本

使其做到最佳组合;课程媒体的完整性。

经过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利用课程教学媒体。

1.3建设目标在未来3年内,进一步对测试技术的课程目标进行优化。

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建设方廂,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进一步拓宽本课程的适应面。

进一步开放实训室,结合提升教师、学生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的实际课题开展活动。

完善并发展课堂行为引导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方法,推行自行设计、自助实训的教学方法,建设一个”测试技术及应用” 的学生业余爱好制作实训室。

同时,努力创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课程教学梯队,积极开展课程研究。

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将各种电子资源上网,包括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习题答案、教学软件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并初步实现网上单元测试、网上考试。

2、课程教学设计2.1教学需求分析2丄1外部需求测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是科学的基础,所有的检测、控制、生产、加工都离不开对相关量的测量、试验。

先进的测试技术以成为经济高度发展和科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测试技术杲我们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也是我们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有力手段。

本课程是汽车工程学院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课程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杲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依据,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力求把本课程建设成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相适应的优秀课程。

2.1.2内部需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测试系统构建、测试结果分析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本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授课对象为大3学生,在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过《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电工学》,《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系统测试设计思想,给予学生”实务”能力,把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信号分析的基础知识。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测试的目的、意义和分类;2. 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测试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场景,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3. 引导学生掌握测试用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测试用例的编写能力;4. 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测试方法对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设计测试用例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的实践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为后续项目实践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试技术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任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软件质量观念;3. 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旨在让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软件测试能力。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软件工程知识。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需要教师在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给予指导。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测试技术基本概念:介绍测试的定义、目的、意义和分类,使学生建立测试技术的基本框架。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试技术概述2. 测试方法:讲解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测试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试方法3. 测试用例设计:分析测试用例设计的原则、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测试用例的编写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测试用例设计4. 软件测试生命周期:阐述软件测试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如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测试评估等,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
动态测试信号采集仿真与实例分析姓名:×××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2010级本科4班
学号:201015******
完成日期:2012年12月38日
目录
1 绪论
2 信号仿真、采集与分析处理
2.1 题目
2.2 Matlab处理分析
2.3讨论
2.4结论
3 基于计算机的声信号采集与分析
3.1题目
3.2 Matlab处理分析
3.3讨论
3.4结论
4 机械运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4.1题目
4.2第一份数据分析
4.2.1 Matlab处理
4.3第二份数据分析
4.3.1 Matlab处理
5 总结
参考文献
动态测试信号采集仿真与实例分析
摘要:测试技术的项目设计——动态测试信号采集仿真与实例分析,围绕课程讲授的动态信号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同时运用Matlab 等工具,进行数学处理,做出信号的频谱,并能够分析信号的频谱。

项目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信号仿真、采集与分析处理,基于计算机的声信号采集与分析,机械运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通过项目设计,能熟练运用傅里叶变换处理和分析信号,对信号的频谱能够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matlab ;信号采样;频谱分析;fft
1.1 信号仿真、采集与分析处理
信号采集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参数:信号频率、采样频率、采样长度等,不同参数的数值设定对于信号采集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掌握信号采集过程中这些参数对采集过程及其效果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Matlab 或C 语言对信号采集与分析处理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具体要求如下:
利用Matlab 或C 语言产生信号x (t ),
其中:f 1=50Hz 、 f 2=200Hz 、f 3=1000Hz ;
n (t ) 为白噪声,均值为零,方差为0,7;
幅值、相位任意设定;
对信号x (t )进行DFFT 处理下:
取1a =4,2a =,5, 3a =6, 1ϕ=2ϕ=3ϕ=0;噪声方差0.7
Fs=3000HZ:N=1024
程序:
Fs=3000; %采样频率
L=1024; %信号长度
NFFT= 1024; %采样点数
T=1/Fs;
t=(1:L)*T;
n=(rand(1,L)-0.5)*sqrt(12*0.7); %均值为零,方差为0.7的白噪声 x=4*sin(2*pi*50*t)+5*sin(2*pi*200*t)+6*sin(2*pi*1000*t)+n; %信号
subplot(2,1,1);
plot(Fs*t(1:1000),x(1:1000)); %信号的时域图
X=fft(x,NFFT)/L; %对信号快速傅里叶变换
f=Fs/2*linspace(0,1,NFFT/2+1);
subplot(2,1,2);
plot(f,2*abs(X(1:NFFT/2+1))); %信号的单边谱
Fs=4000HZ:N=1024
Fs=5000HZ;N=1024
FS=5000HZ:N=2048
1a =4,2a =,5, 3a =6, 1ϕ=2ϕ=3ϕ=0;噪声方差1
Fs=5000;N=1024
讨论:
1)通过设置不同的采样频率,画出时域波形和傅里叶变换后的频谱图,讨论在采样点数一定的情况下,如 1024 点,采样频率对信号时域复现、频域分析的影响;
见图1和图2,采样点数均为1024,采样频率分别为5000Hz 和2500Hz ,2500Hz 时,各个谱线的值已经达不到信号各个谐波分量的幅值,即已经小于3,4,5了,只有3,4,4;而5000 Hz 时,各个谱线的值非常接近3,4,5,频率较高时,频谱显示的比较准确,谱线能量泄露小,频率分辨率越高。

2)采样频率、采样长度(采样点数)与频率分辨率的关系;
见图2和图3,采样频率均为2500Hz ,采样点数分别为1024和2048,前者各个谱线的值已经达不到信号各个谐波分量的幅值,只有3,4,4;而后者各个谱线的值非常接近3,4,5,可见频率一定时,采样点数越多,谱线能量泄露小,频率分辨率越高。

3)通过设置不同幅值的信号与噪声,讨论噪声对信号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影响。

噪声的幅值越大,频域分析时,信号的谱线越不明显,当噪声信号的幅值比信号的幅值还要大的多时,噪声会淹没信号,频域分析时,根本无法得到信号的谱线,(可以参照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