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研究

合集下载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结构收支_省略__基于SITC分类标准的实证分析_项卫星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结构收支_省略__基于SITC分类标准的实证分析_项卫星

Northeast Asia Forum2012年第1期总第99期No.1,2012Sum No.99■东北亚区域合作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结构收支的影响———基于SITC分类标准的实证分析项卫星王冠楠[摘要]人民币汇率变动能否解决中美双边贸易失衡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与争论的焦点。

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的水平变动无法起到调节中美两国贸易收支的作用,但适度增加汇率波动弹性有助于缓解贸易失衡。

因此,只有消除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才能从根本上恢复中美之间的贸易平衡。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贸易结构;实际有效汇率;人民币升值预期;SITC分类标准[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411.2012.01.001[文章编号]1003-7411(2012)01-0003-(9)[收稿日期]2011-09-13[基金项目]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作者简介]项卫星(1954-),男,上海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冠楠(1988-),女,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长春130012)一、引言汇率变化对于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

就中美贸易关系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能否解决双边贸易失衡问题是学者研究与争论的焦点。

自中国“入世”以来,美国多次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宣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导致了商品价格的扭曲和中美贸易的失衡。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也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国于2005年7月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对人民币汇率水平做出调整。

截至2011年2月,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累计升值31%左右,但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并未改善(如2010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额达到历史最高值,为273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近20%。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性描述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进行研究。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标签: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F21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近10%,大大超过世界3.4%的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中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从1978年的第30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中国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

但尽管如此,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竞争力,本文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自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我国1980年到2011年的出口总额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增长趋势;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比较1980年和2011年的数据,分别研究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额及其增长率的的状况;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_基于国际贸易标_省略_分类_SITC_的机械及运输设

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_基于国际贸易标_省略_分类_SITC_的机械及运输设

作者简介:刘芳(1983-),女,汉族,湖南岳阳人,上海电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统计学。

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的机械及运输设备数据的视角刘 芳(上海电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245)摘 要: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入分析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对于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产业内贸易G 2L 指数和MIIT 指数,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以促进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的方式的优化。

关键词: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G 2L 指数;MIIT 指数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09)21200212021 产业内贸易的测算指标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同时发生输入与输出的活动。

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某一产业产品的竞争力越强,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而产业内贸易本身也可以增加社会福利,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产业内贸易越来越重视,而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测算产业内贸易的指标主要有G 2L 指数和MIIT 指数。

1.1 G 2L 指数G 2L 指数是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提出的度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其经济含义是在特定产业中,相对于该产业的贸易总量,出口在多大程度上为进口所抵消,具体公式如式(1)所示:G L i =E i -I i E i +I i(1)其中GL i 表示G 2L 指数,E i 表示一国i 产业的出口额,I i 则表示该国i 产业的进口额,G 2L 指数在0—1间变动,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越接近0,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1.2 MIIT 指数MIIT 指数是由汉密尔顿和克尼斯特提出的,他们在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时,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增量变化,并提出度量边际产业内贸易的MIIT 指数,如式(2)所示:MI I T i =△E i -△I i △E i +△I i(2)MIIT 指数指数将特定产业在两个特定年份间的进口差额和出口差额进行对比,以此度量贸易模式变化的动态结构特征,MIIT 指数取值范围在(-1,1)之间,同时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特定行业的整体状况。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合作浅探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合作浅探

关键词:中亚国家;竞争性;互补性中亚五国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其加深贸易往来,不仅能为我国进口诸多原材料和能源,同时也是我国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的门户。

因此,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有利于在国际新形势下推动双方贸易往来,实现互利共赢。

一、文献综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和前景,国内外学者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结论。

苏丽娟(2017)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有贸易一体化的潜力,运用了相关贸易指数,得出双方贸易一体化水平在逐步上升,但相较于日本和韩国,中国的贸易一体化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结论;蒋宇宁(2018)基于2007~2017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数据,运用了贸易指数测算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前景,研究表明: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竞争性比较弱。

但是,两者的优势商品没有重合,贸易互补性非常强,应该通过贸易互补性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双方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廖佳(2019)认为中亚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的重要核心地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是发展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环,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状态下,双方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发展与往来符合彼此的利益,并为双方发展贸易提供经验和建议。

本文选取2005~2020年贸易数据,采用贸易指标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整体的贸易潜力,为双方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现状分析(一)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总体分析。

中国从1992年开始和中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逐步发展双边贸易,多年来,双边贸易一直保持稳步快速提升。

目前,中国已经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从1992年的贸易总额4.63亿美元一直增长到2020年的435.58亿美元,增长了430.95亿美元,增幅高达近100倍,并且2013年的贸易总额为近30年来双方贸易的峰值,达到了502.74亿美元。

中国出口模式演进研究(1992-2015)——基于出口结构、专业化及驱动力的分..

中国出口模式演进研究(1992-2015)——基于出口结构、专业化及驱动力的分..

摘要1992年以来,中国的出口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却不是出口强国。

与此同时,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与世界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出口增长呈现了阶段性的特点。

那么中国的出口模式是否也出现了阶段性的特征,又是如何演进的?这些对于中国下一阶段出口的转型与升级有何参考意义?这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中国入世与世界金融危机为两个界点,把1992-2015年分为中国出口震荡期(1992-2000年)、出口快速增长期(2001-2007年)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2008-2015年)三个阶段,并采用出口贸易的三重特征——出口贸易结构、出口贸易专业化以及出口驱动力来表征出口模式,研究其阶段性的演进过程。

结果显示,1992-2000年中国的出口模式为:以出口到香港为主,且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品与比较优势产品;总体、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为主要出口驱动力,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为协同出口驱动力。

2001-2007年中国的出口模式为:以出口美国为主,且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为主要出口产品与比较优势产品;总体与资本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与技术为协同出口驱动力,而劳动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为出口驱动力、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技术为出口驱动力。

2008-2015年中国出口模式为:以出口美国为主,且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与比较优势产品;总体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为协同出口驱动力,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物质资本与技术为协同出口驱动力,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技术为出口驱动力。

同时,为下一阶段促进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向更高级更优的出口模式发展提供符合国情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出口模式出口贸易结构出口贸易专业化出口驱动力演进ABSTRACTChina’s exports has experienced spectacular increases f rom 1992. China becomes a big exporter, but not a export powerhouse. Meanwhile, Chinese export growth presented phased characteristics around joining the WTO and financial crisis. If Chinese export pattern also presented phased characteristics? What’s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xport in the next stage? That’s what the thesis focuses on.Using China’s joining the WTO and financial crisis as two demarcation point, dividing 1992-2015 into three stages: the oscillatory period (1992-2000), the fast-growing period (2001-2007) and the post-crisis period (2008-2015) of China’s export, the thesis studied the evolution of export pattern from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export: export structure, export specialization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expor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ttern of China’s export is evoluting over time. The pattern of China’s export of 1992-2000 is as follows: HK is the main export market,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are the main export product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oducts; physical capital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labor and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2001-2007: USA is the main export market, labor and capital-intensive products are the main export product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oducts; physic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physical capital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2008-2015: USA is the main export market, capital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products are the main export product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oducts;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physic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technology mainly drives export of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Meanwhile, the thesis makes some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xport to a better status in the next stage.Key words: Export Pattern Export Structure Export SpecializationDriving Factors Evolu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绪论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9)2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演进分析2.1中国出口市场结构及其演进 (12)2.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及演变 (14)本章小结 (18)3 中国出口贸易专业化的演进分析3.1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标的建立与出口商品分类 (19)3.2中国出口贸易专业化演进的实证分析 (21)3.3中国出口专业化的动态性检验 (29)本章小结 (31)4 中国出口驱动力演进的计量分析4.1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变量选取 (32)4.2计量结果与分析 (35)本章小结 (41)5 结论与政策建议5.1结论 (42)5.2政策建议 (43)致谢 (46)参考文献 (47)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3)1 绪论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 选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极大的飞跃。

我国出口贸易模式发展与现状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

我国出口贸易模式发展与现状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

我国出口贸易模式发展与现状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相关理论,从对外贸易贡献率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着结构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总体竞争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高等问题,最后对我国贸易模式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贸易模式贸易平衡贡献率1.引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结束了30年之久的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学习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并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事实证明我国采取的这种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从1978年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沿江开放后,这些地区获得了经济迅速发展,并很快向国内其他地区辐射,使全国的GDP实现了20多年来年均9%的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

长期以来研究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一直被视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指导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实践,使各国能准确地把握自身的要素特点和相关优势,并依此来调整和确定本国合理的进出口结构。

大卫·李嘉图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各自的优势程度也会不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本国优势较大的商品,进口本国绝对优势较小即相对不利的商品;另一个国家如果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其劣势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该国劣势程度较少的商品,而进口该国劣势程度较大的商品。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共同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论。

他们认为: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即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可供应量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各国在生产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产品时,具有比较优势。

中美贸易产品结构研究

中美贸易产品结构研究

国际贸易中美贸易产品结构研究林丹彤(浙江省温岭中学,浙江温岭318000)摘要:2017年8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备忘录并决定对中国贸易行为发起调查,8月18日宣布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匕后中美贸易摩擦也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地位的同时也存在贸易结构性问题。

在当今中美贸易摩擦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这一问题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本文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国际贸易产品分类"(SITCRev.4)方法,将商岳分为十大类,通过整理分析数据,主要研究中美贸易产品结构,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贸易结构;贸易失衡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04-0020-03一、引言作为当今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中美双边经济始终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7年8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备忘录并决定对中国挑起贸易争端,8月18日宣布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

此后,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一直引发人们的持续关注,这一贸易摩擦问题也使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对美国存在巨大顺差。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为4298亿美元,货物进口额达到1539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2735亿美元;而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7年,美国对中国的货物出口为1304亿美元,货物进口额达到5056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3752亿美元。

以上数据反映了中国和美国在贸易统计口径上的差异,显然美国商务部的数据夸大了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且从出口的产品结构数据来看,虽然中国始终对美维持顺差,但中国存在结构性贸易失衡问题。

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对美顺差巨大,而2类(非食用原料)、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则对美具有较高的商品依存度。

本文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国际贸易产品分类”(SITC Rev.4)方法,将商品分为十大类,通过整理分析数据,选取出比重较大的5类和7类,具体研究其2007年〜2017年进出口变化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sitc标准下我国进口数据

sitc标准下我国进口数据

sitc标准下我国进口数据根据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标准,我国的进口数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整体进口金额和数量的角度来看。

根据SITC标准,商品被分为几十个大类和细分类,我们可以分析每个类别的进口金额和数量,从而了解我国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和种类。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的进口结构和趋势。

其次,我们可以从进口商品的用途和行业角度来分析。

通过SITC标准的分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别商品在我国的消费和生产中的用途和行业分布。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的进口商品是用于消费还是生产,以及不同行业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情况。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进口商品的贸易伙伴和地区角度来分析。

根据SITC标准,我们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商品的进口来源国家和地区,从而了解我国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和进口规模。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地区,以及我国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特点。

此外,还可以从进口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SITC标准的分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别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水平,从而了解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分布和质量情况。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质量特点,为我国的进口政策和贸易战略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根据SITC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我国的进口数据,包括整体进口金额和数量、进口商品的用途和行业、贸易伙伴和地区、以及价格和质量等方面。

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进口情况,为制定进口政策和发展贸易战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结课论文2018年春季学期开课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考试方式:其它 考试时间: 班级国10-2班 姓名 王瑞朋 学号 10102050223 评阅人 孙强一、 考试方式说明根据大纲规定,以结课论文的形式考核。

二、 内容<在下面所选方向中任选一题,自己确定题目)1、 贸易结构变动:结构性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分析;2、 贸易利益:静态利益、动态利益及其影响因素;3、 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转变评价、影响因素、动力机制。

三、 具体要求1、 要求论文主题明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层次清晰,具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一定的创新性;2、 所有数据要求至少15年,且必须到2018年;3、 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左右。

引文必须注明出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篇;4、 特别强调:每个同学必须独立完成,禁止从网上下载,一旦发现雷同或抄袭,将按0分处理;5、 论文装订要求:试卷<即本页)为封面,论文装订在其后,A4纸打印;6、 提交时间:截止到2018年6月11日,地点:二教119<经贸系办公室)。

由班长或学位收齐,不接受个人单独递交;7、 正文宋体小4号,单倍行距,标题4号。

四、 成绩评定论文的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察其态度是否认真,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考察其内容完成的深度,占总成绩的50%;第三部分考察其语言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论述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占总成绩的40%。

具体指标及分值的分配见下表。

附表 论文成绩评定表订线 装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分析摘要:贸易结构对分析我国贸易情况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标准,用Eviews及Excel 的方法,根据我国1996年至2018年期间的贸易数据,进行贸易结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SITC;贸易结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影响因素一.简介SITC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为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该方法采用经济分类标准,将进出口货物分为两大类: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

而在初级产品目录下,又包括5类产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货物,饮料及烟酒,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在工业制成品目录下,又包括4类产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机械及运输设备。

1STIC分类主要依据原料、半制品、制成品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部门来源和加工程度。

中国国际统计局在统计我国进出口贸易时采用此分类法。

该分类法为讨论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提供了方便并且数据容易统计。

二.我国贸易结构分析为了分析的简便,将该分类发下的两大类分别记为X、Y,其目录下的各项分别记为X1、X2、X3、X4、X5及Y1、Y2、Y3、Y4。

另外进口总额记为TM,出口总额记为TX。

1.我国进口贸易总体结构的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作为一国贸易结构的基础,其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活动,也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

下面从进口贸易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两方面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1.1进口贸易总体结构变化从1996年至2018年16年间,中国的进口贸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口总额从1996的1388.3亿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7434.8亿美元,增幅达11.5倍之多,并且很长时间我国的进口总额处在世界前列。

在进口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8.32%增长至2018年的34.66%,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则从1996年的81.67%下降至2018年的65.33%。

2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初级产品进口额在进口总额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与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密不可分。

进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上升,工业制成品比重下降,这“一升一降”反映出我国进口产品结构正在从工业制成品进口为主慢慢转为初级产品进口为主的过渡。

而进口的这些初级产品很多是我国所缺少的<在后续会谈到),这一转变,说明我国进口结构侧重于短缺能源及原材料。

1来自中国国际统计局《统计年鉴》2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由于存在未分类的其它商品项,导致二者之和小于100%。

但未分类的其它商品所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初级产品的进口表现出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06年以后),并且图中显示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差额正在不断缩小,反映出初级产品进口比例的增加。

而且,可以判断,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会不断的攀升,直至我国进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1.2出口贸易总体结构变化与进口相比,我国出口贸易显现出相反的态势。

从1996年至2018年,我国出口产品总额由1510.5亿美元增长至18983.8,增长幅度达12.5倍之多。

在这一过程中,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由1996年的14.52%下降至2018年的5.30%,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996年的85.47%增长至2018年的94.49%。

3可以说,我国的出口产品现在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这与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不断增加相关。

经过计算,可知相关系数EL<X/TM,Y/TX)=0.72023,即初级产品进口所占比重与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运用Eviews,可以作出TX、X、Y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明显地,我国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工业制成品呈现出直线式地增长。

从图中可以预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国出口贸易仍然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与我国的加工贸易繁荣有关3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因为存在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导致二者之和小于100%,由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

2.我国进出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SITC分类标准将初级产品细分为5类,工业制成品细分为4类,下面分析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别结构的变化。

2.1进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2.1.1进口初级产品分类结构变化在1996年至2018年的16年期间,进口产品中X1、X2、X5没有较大的、明显的变化,说明我国这16年来,对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货物、饮料及烟类、动植物油脂及蜡的需求没有较大的变化。

所以接下来着重分析X3、X4的结构变化。

1996年至2018年16年间,非食用原料的进口比重由7.71%增长至16.34%,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由4.95%增长至15.82%。

这与我国加快工业化建设密不可分,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导致了这两类的大幅增加。

如上图所示,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变化具有同步性,都在2003年后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二者仍然会呈现出同步的增长趋势。

2.1.2进口工业制成品分类结构变化在进口产品中,Y1、Y4的进口额在16年间没有较大的变化,而Y2、Y3在这期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

其中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由22.61%下降至8.62%,而机械及运输设备由39.45%下降至36.17%。

从下图可以看出,Y2、Y3与Y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显示出二者在进口产品中所占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在将来的很长时间内,这种下降趋势仍然会继续。

2.2出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2.2.1出口初级产品分类结构变化在出口贸易中,X2、X3、X5在这16年期间没有较大的变化,X1、X4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如图,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与出口初级产品总额的变化基本一致。

但是看出,变化幅度都不是很大。

2.2.2出口工业制成品分类结构变化在出口贸易中,Y1、Y2没有较大的变化,Y3、Y4呈现出较大的变化。

如图,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杂项制品所占比重则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

这说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越来越专业化,不再是多而杂的状态。

总之,现阶段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呈现出进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奇特”结构。

但是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这有助于优化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4三.影响我国贸易结构的因素对于我国现阶段贸易结构的形成,主要是两方面导致的:贸易方式及贸易主体。

1. 影响贸易方式的因素贸易方式是指我国开展对外贸易采取的做法,在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进出口贸易中两种主要的贸易方式,二者占到总贸易额的85%以上。

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产品,而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产品。

我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上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不具有比较优势或者要素禀赋,因此我国应该进口这两类产品,而且我国在生产机械及运输设备上的“劣势”要远大于在原料上的“劣势”,因此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我国应该的进口应该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随着我国逐渐掌握生产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后,我国进口的产品应该逐渐向初级产品转变,而我国现阶段的进口贸易结构正是显示出这种趋势。

对于出口而言,我国本身具有初级产品的优势<要素禀赋),所以会大量出口初级产品。

但是由于初级产品的价值较低,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在世界上被认为是“世界工厂”,我国的工业制成品构成了我国出口的“主力军”,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

另一方面,技术差距论指出国与国之间同一种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互利贸易的重要原因。

这导致我国必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需要较高技术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应为我国缺乏这方面的技术。

在进口之后,我国可凭借本身具有的初级产品优势,模仿生产同类型或者变化不大的工业制成品,进而进行出口,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进出口同时集中在工业制成品的原因。

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技术不同的国家,研发一项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这样导致了国家之间技术上的差距,从而导致了国家之间的贸易。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国外具有先进的技术,在工业制成品上的产品生命周期要早于我国同类产品的研发,这样进口工业制成品对我国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而在我国“学有所成”之后,就可以依靠本身具有的要素禀赋,大批量地生产工业制成品用来出口。

这就形成了我国进出口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奇特”贸易结构。

2. 影响贸易主体的因素贸易主体是指参加国际贸易的个人、组织或者政府机构。

影响贸易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

2.1国际政策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鼓励原材料的进口及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这样一来,我国原材料的进口在近些年内发展迅速,上文已经指出,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8.32%增长至2018年的34.66%,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则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鼓励自主创新不能说没有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