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及其化合物正误判断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4-4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第四讲 氮及其化合物考纲要求:1.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循着图示·想一想][特色特性·记一记]1.特殊的颜色:NO 2——红棕色气体2.特殊的检验:①NO :无色气体――→O 2红棕色 ②NH +4:NH +4――→强碱△无色气体―――――→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特殊的性质:硝酸具有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4.必记六反应: (1)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2)3NO 2+H 2O===2HNO 3+NO(3)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4)2NH 4Cl +Ca(OH)2=====△ CaCl 2+2NH 3↑+2H 2O (5)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6)3Cu +8HNO 3===3Cu(NO 3)2+2NO↑+4H 2O考点一 性质稳定的非金属单质——氮气[教材知识层面]1.氮的原子结构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ⅤA 族,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5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能获得3个电子而表现出-3价,其单质N 2因N≡N 键键能大,难以断裂,故N 2化学性质稳定。
2.氮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氮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2+O 2放电,2NO 。
导致汽车尾气中产生氮的氧化物和雷电固氮。
②氮气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工业合成氨反应原理)③氮气与金属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Mg +N 2△,Mg 3N 2。
3.氮的固定(1)概念: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
(2)类型:氮的固定⎩⎪⎪⎨⎪⎪⎧人工固氮如工业合成氨:N 2+3H 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 3自然固氮如雷雨天产生NO :N 2+O 2放电2NO生物固氮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而促进自身生长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利用化学方法模拟固氮 酶的作用,在温和条件下将氮转变为氨4.氮气的应用①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 ②液氮可作冷冻剂;③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来制取化肥、炸药等。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硝酸、含氮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第21讲 硝酸、含氮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课程标准]1.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考点一 硝酸的性质及应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1)[JP3]不稳定性:4HNO 3A=====光照或△ 4NO 2↑+O 2↑+2H 2O 。
(2)强氧化性:不论浓、稀硝酸都有强氧化性,而且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按要求完成下列反应的方程式:①与金属反应: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浓硝酸与铜反应: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
②与非金属反应:浓硝酸与C 的反应:C +4HNO 3(浓)=====△ CO 2↑+4NO 2↑+2H 2O ;③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硝酸可氧化H 2S 、SO 2、Na 2SO 3、HI 、Fe 2+等还原性物质。
稀硝酸与FeSO 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Fe 2++4H ++NO -3 ===3Fe 3++NO ↑+2H 2O 。
3.工业制法(1)NH 3在催化剂作用下与O 2反应生成NO :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
(2)NO 进一步氧化生成NO 2:2NO +O 2===2NO 2。
(3)用水吸收NO 2生成HNO 3:3NO 2+H 2O===2HNO 3+NO 。
学生用书第100页[正误辨析](1)硝酸可与Na 2S 反应制得H 2S 气体( )(2)Cu 溶于稀HNO 3:3Cu +8H ++2NO -3 ===3Cu 2++2NO ↑+4H 2O( )(3)常温下,将Al 片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原因是Al 与浓硝酸不反应( )(4)浓硝酸、浓硫酸的浓度大,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写分子式,不拆写为离子形式( )(5)浓、稀硝酸都能使蓝色石蕊试纸最终变为红色( )答案: (1)× (2)√ (3)× (4)× (5)×一、金属与硝酸反应的定性分析1.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①②③A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D[本题考查硝酸的氧化性、不稳定性、挥发性等性质。
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3章 第3节 氮的循环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氧化物导学案 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3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氮气与氮的氧化物核心素养发展重点学业要求能应用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关系,分析和探讨某些化学过程对人类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并对这些影响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物质及其变化。
1.能依据元素化合价列举、描述、辨识含氮元素的典型物质——N2、NO、NO2重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
2.能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N2、NO、NO2的性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3.能分别根据N2、NO、NO2的性质分析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中的某些问题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对环境的影响。
1.自然界中氮的循环(1)自然循环(2)人类活动的影响01N2→NH3→氮肥、硝酸等含氮化合物。
02氮氧化物。
(3)03游离态和化合态。
2.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04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稍小;难溶于水。
(2)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分子的结构稳定,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05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①与O 2反应:06N 2+O 2=====放电2NO 。
②与H 2反应:07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3)氮的固定①定义:将空气中08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叫作氮的固定,简称固氮。
②氮的固定的分类3.NO 和NO 2的性质比较 NONO 2物理 性质13无色、14难溶于水的气体15红棕色、16有刺激性气味、17易溶于水的气体化学性质与水反应 不反应183NO 2+H 2O===2HNO 3+NO(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制取HNO 3)与O 2 反应 192NO +O 2===2NO 2不反应毒性有毒,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 还强20有毒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5章 第2节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氧化物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氮气与氮的氧化物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结合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理解N2的主要性质和氮的固定,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2.根据实验认识NO与NO2的主要性质,培养“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的核心素养。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1.氮元素的位置、结构与存在(1)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ⅤA族。
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
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2)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N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ρ(N2)<ρ(空气),难溶于水。
3.氮气的结构与化学性质(1)N2的结构N2的结构式为N≡N,氮氮键很难断裂,化学性质很稳定。
(2)化学性质N2在高温、放电等条件下,N2获得足够的能量,使N≡N断裂。
写出N2与Mg、H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3Mg +N 2=====点燃Mg 3N 2;②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③N 2+O 2=====高温或放电2NO 。
4.氮的固定: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1)自然固氮:大自然通过闪电释放的能量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或者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成氨。
(2)人工固氮:人类通过控制条件,将氮气氧化或还原为氮的化合物,最重要的人工固氮途径就是工业合成氨。
Mg 在空气中燃烧时可以发生的反应有哪些?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示:2Mg +O 2=====点燃2MgO ,3Mg +N 2=====点燃Mg 3N 2,2Mg +CO 2=====点燃2MgO +C 。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1.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水溶性 NO 无色 气态 无味 有毒 不溶NO 2 红棕色 气态 有刺激性气味 有毒易溶 2.(1)NO 在空气中易转化为红棕色的NO 2,反应方程式为2NO +O 2===2NO 2。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5.2氮及其化合物 学案讲义 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

5.2氮及其化合物1氮与氮的氧化物 ........................................................................................................ - 1 - 2氨和铵盐 ................................................................................................................... - 8 - 3硝酸、酸雨及防治 .................................................................................................. - 18 - 4 含氮化合物的转化、计算和综合实验 .................................................................. - 25 -1 氮与氮的氧化物 学 习 任 务 1.结合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理解N 2的主要性质和氮的固定,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2.根据实验认识NO 与NO 2的主要性质,培养“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的核心素养。
知识点一 氮气及氮的固定1.氮元素的位置、结构与存在(1)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ⅤA 族。
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
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2)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N 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ρ(N 2)<ρ(空气),难溶于水。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鲁科版)第4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22讲氮及其氧化物硝酸

第22讲 氮及其氧化物 硝酸[复习目标] 1.了解氮及其氧化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2.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应用。
考点一 氮及其氧化物1.氮的固定2.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①3Mg +N 2=====点燃Mg 3N 2; ②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③N 2+O 2=======放电或高温2NO 。
(3)下列氮气的用途叙述中,分别应用了氮气的什么性质? ①文物馆将贵重文物保存在氮气中________。
②氮气是合成氨工业的重要原料________。
③雷电是自然界重要的固氮方式________。
④医疗上,液氮是常见的冷冻剂________。
答案 ①N 2的稳定性 ②N 2的氧化性 ③N 2的还原性 ④N 2的沸点低,液氮易汽化,且汽化吸收热量3.氮的氧化物(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氮元素从+1→+5价都有对应的氧化物,如N2O、NO、N2O3、NO2(或N2O4)、N2O5,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N2O3、N2O5。
(2)NO和NO2的比较性质NO NO2色、味、态无色的气体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水溶性不溶于水易溶于水毒性有毒,大气污染物之一有毒,大气污染物之一与水反应不反应3NO2+H2O===2HNO3+NO与氧气反应2NO+O2===2NO2不反应提醒①NO2与N2O4存在下列平衡:2NO2N2O4,因此实验测得NO2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总大于46。
②验证某无色气体为NO的方法是向该无色气体中通入O2(或空气),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4.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1)常见的污染类型①光化学烟雾:NO x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有毒的烟雾。
②酸雨:NO x排入大气中后,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HNO2,随雨雪降到地面。
③破坏臭氧层:NO2可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基于主题式复习的高三复习课课例研究——以“氮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为例

2020年12月1日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 53 •(1) 形象思维切入——写出水解得到的对应的酸Na2C03C6H5ONa N a H C O,H C O;C6H5O H H2C〇3(2) 逻辑思维突破——根据“越弱越水解”推出 结论.酸性:H C O f <c6h5o h< h2c o3碱性:Na2C03 > C6H5ONa > N a H C03(简记为“倒过来”)(3) 经验思维防错——没有掌握比较水解形成的 弱电解质的酸(碱)性强弱的方法;没有记住常见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强调如下:课本上出现过的反应要记住.如:C H3C O O H与CaC03反应,产生 C02—酸性 C H3C O O H >H2C03;C6H5 - O N a溶液中通入C02,生成C6H5 - O H,且不论C02多少另一产物均为N a H C03^—H2C O, >C6H5 -O H> H C O;.多无弱酸的酸式酸根是比该多元弱酸更弱的一个弱酸——酸性H2c o3 > h c o3_.类型相同的弱酸(弱碱),直接比较电离常数K,尺值越小电离程度越小,酸(碱)就越弱,如:& (H2c204)=5.4xl〇-2[61,^(H2C03) =4.4xl〇-7——酸性H2C204 >H2C03;A:2(H2C204) =5.4 x K T5,尺2(H2C03) =4.7 xl(T11—酸性H C204_ > H C03.注意K值类型不同不能直接比较,应转化为c(H+ )再作比较.5小结本模型的“形象思维切人”能帮助学生快速地联系到要用的知识,并为逻辑推理提供直观的材料和平台,不至于“读后边的忘前边的,重读前边的又忘后边的”;“逻辑思维突破”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经验思维防错”通过学生关注易错点、利用思维定势,形成经验思维,提前知道“坑”,从而有效地防止入“坑”.学生使用时,问题集中在推理过程,原因分析如下:目前的逻辑学知识仅在数学上有一点点,演绎推理的主要方法“三段论”学生没有学习过,导致学生难以进行推理、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老师要给学生补一补简单的逻辑学知识,如: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归纳推理中的简单枚举法、反证法等.化学上解题模型还有很多,解题时“坑”也不少,值得师生总结.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 王光明,丁玉梅,周学智.形象思维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52 -57.(收稿日期=2020 -09 -23)1于主题式复刁的高三复课课例砑堯—以“氮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为例金芳芳(浙江省柯桥中学浙江绍兴312030)摘要:以“氮及其化合物主题式复习”为例,呈现在高三二轮复习课堂中运用“主题式复习”的流程和意义,希望能探索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切实提升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关键词:主题式复习;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1“主题式复习”及其提出的背景 内容多、节奏快,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深化与提升”的复习课作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它 重要功能.特别是高三二轮复习,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基金项目:2020年度绍兴市柯桥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题式教学”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 G H20018).作者简介:金芳芳(1989 -),女,浙江绍兴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核心素养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54 •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20年12月1日经历过相对详细的一轮复习,若教师还是一味地采用“练习-讲解-归纳”的传统教学模式,虽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却也难免让学生在复习课堂中产生无精打采、效率低下等情况,也不利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在具体的高三二轮复习中如何有效处理零散知识与系统化整合的关系、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关系、已有知识与学生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高三老师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新课程倡导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以“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这个思想不应只局限于新授课,同样也要落实到平时的复习课中.而“主题式复习”正是通过围绕一个复习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以达到高效、系统的复习模式.“主题式复习”可将复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效结合,打破教材中的原有条框束缚,将同一主题的知识整合在同一节课中复习,通过组建一个有序的、系统的知识链,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吸收.基于此,在高三复习课堂中运用更富实效、更有针对性的“主题式复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2教学案例构思浙江新高考以来,含氮物质一直是选考考查的高频考点,具体总结见表1.表1近年来浙江省选考中含氮物质相关考点选考时间含氮物质相关考査内容2016年4月围绕N2H4,考查化学方程式、PH计算、盖斯定律等2017年4月I N H3的还原性(还原氧化铜)2018年4月NH4+检验的实验方案设计2018年11月以合成氨为背景,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2019年4月氨气与氯气的氧化还原反应2020年1月NH3的球棍模型、铜氨溶液的制备、用NaN02检验火柴头中氯元素以N02、N204转化为背景,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基于含氮物质种类众多,高考考查形式多样等特点,笔者对照考试说明要求特将此块内容进行整合,以一节区级公开课为契机,进行了基于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氮及其化合物主题式复习的实践,精简教学环节,将复习内容串联起来,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3教学过程的实施3.1自主构建含氮物质的价类图【PPt展示】从“天上”“人间”“地下”三个角度呈现常见的含氮物质,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并请学生按照化合价和物质类别对常见含氮物质进行自主整理.设计意图:通过含氮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主题,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复习课堂中,整理完成如图1所示的含氮物质的价类图,熟悉其中的相互转化,使知识系统化.图1常见含氮物质的价类图3.2 由浅入深,深入主题活动1:性质用途知多少【PPt展示判断题组】(1)“雷雨发庄稼”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2)人体中极少量的N O会促进血管扩张,防止血管栓塞;(3)N02和某些碳氢化合物等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4)氮的氧化物排放是造成硝酸型酸雨的主要原因;(5)利用催化剂可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6)工业上可以用液氨作制冷剂;(7)工业上制备硝酸是利用乂和〇2直接反应生成N O,进一步转化为^)2和H N03……活动2:化学用语我会写让学生书写N H3、一N H2、N2H4、N H4+的电子式,离子反应正误判断如铜与稀硝酸的反应:Cu +4H++2020年12月1日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 55 •N 03_ =Cu2+ +N 02 +H 20,用碘化钾淀粉溶液检验亚 硝酸钠中 N 02_ 的存在:2N 02_ +2r +4H + = 2N O T + I 2 +2H 20 等.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节选或改编自课本原话及 课后习题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对含氮物质的性质及用 途进行有效辨析,提醒学生考前回归课本,强化巩固 基础知识.通过对常见含氮物质的电子式、结构式、比 例模型等书写和离子反应正误判断,强化化学用语的 规范表达,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活动3:物质推断我能行【PPt 展示】某化合物X 有三种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红棕色) (恰好中和,消耗a 〇4m 〇nCOH )图2(1) 化合物X 的化学式为_____.(2) 混合气体N 通人足量的N a O H 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种盐,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3) 黑色固体Y 与N H 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处理题干已知信息,结合定性和定量的双重分析,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去解决新 情境下的陌生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其构 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落实证据推理的化学学科核 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解决该类题型的一 般解题方法.3. 3知识拓展,提升主题【案例分析1】以N 2H 4的结构与性质为例,设计以 下问题链.(1)N 2H 4的沸点高达113T ,比C 2H 6高得多,易溶于水,试分析原因.(2) 肼-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环保电池,写出该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3) N 2H 4是一种高能燃料,有强还原性,可通过N H ,和N a C I O 反应制得,写出该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发射火箭时N 2H 4为燃料,双氧水作氧化剂,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已知3.2g N 2H 4(1)在上 述反应中放出64. 22k J 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 方程式.【案例分析2】以N H ,的结构与性质延伸拓展,设 计以下问题链.(1)液氨和水类似,存在微弱的自身电离平衡:2N H ,^=^N H 2 _ + N H 4 +,已知N a 和液氨反应也可置 换出氢气,类比N a 和水的反应,书写其对应的化学反 应方程式.(2)羟胺(N H 2O H )是N H 3分子中的H 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衍生物,已知它是一种一元弱碱,写出对 应的电离方程式.(3)氨水与铁离子、铝离子的反应与氨水和铜离子、银离子的反应是否一样?银氨溶液的配制如何 配制?设计意图:从N 2H 4和N H 3这两个学生相对较熟 悉的物质出发,多角度设置问题链,侧重于提升学生 的信息处理及运用能力,引领学生不断思考,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教学反思在高三复习阶段,如果一味地对照知识条目讲 解、跟着复习用书做题,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化学知识 的碎片化和思维的钝化,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在复习课 堂中的学习兴趣,使得复习效果不理想.而“主题式复 习”模式可以更好实现不能模块知识间的协调和衔 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主题,让原先分散的知识点连 成线,形成面.本堂课围绕氮及其化合物展开“主题式 复习”,突出细节,提升能力,让学生对高三复习课堂 重拾新鲜感,从中体会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并收获解 决新情境问题时的学习满足感.在新课改大力推进的今天,要更好地践行“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化学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教师多去潜心研究教材、学生及当前的社会热点,精心选择和设计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类比、整理、归纳、记忆,将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主题式复习”无疑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适合在高三复习中运用实践.(收稿日期:2020-06-16)。
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硝酸 酸雨及防治 (1)

硝酸酸雨及防治1.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所有的铵盐都能与烧碱共热生成氨气B.浓硝酸不论与铜反应还是与碳反应,均体现其酸性和强氧化性C.一氧化氮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一氧化碳还强,更容易造成人体缺氧D.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充满NO2和O2混合气体(NO2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NO2支持燃烧解析:选B铵盐与烧碱共热时均能生成氨气,A项正确;浓硝酸与碳的反应中,浓硝酸只体现强氧化性,B项错误;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强,更容易造成人体缺氧,C项正确;混合气体中O2的体积分数与空气中大致相同,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不能复燃,但伸入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复燃,说明NO2支持燃烧,D项正确。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②检验亚硫酸钠溶液在空气中放置是否变质可以先加硝酸溶液,再加氯化钡溶液来检验③锌与稀硝酸反应可以得到氢气④足量铁与稀硝酸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说明稀硝酸不能氧化Fe2+⑤浓硫酸滴到纸张上,纸张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⑥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都能形成酸雨,酸雨的pH等于5.6A.①③④B.①②C.①D.①②⑤⑥解析:选C浓硝酸具有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故①正确;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SO2-3氧化成SO2-4,对SO2-4的检验造成干扰,不能用硝酸酸化,故②错误;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Zn反应不产生氢气,故③错误;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溶液呈浅绿色是由于过量的铁与Fe3+反应生成Fe2+,故④错误;浓硫酸滴到纸张上,纸张变黑,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故⑤错误;pH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故⑥错误。
正确的表述只有①,故C项正确。
3.证明浓HNO3的氧化性比浓H2SO4的氧化性强的事实是()A .浓硝酸加热能放出氧气B .浓HNO 3跟浓盐酸可配制成王水C .HNO 3跟金属反应可生成价态不同的氧化物D .浓HNO 3跟铜剧烈反应且不需加热解析:选D A 项,浓硝酸加热能放出氧气只说明硝酸不稳定,错误;B 项,浓HNO 3跟浓盐酸可配制成王水,只说明王水的性质,错误;C 项,根据生成产物的价态无法判断氧化性的强弱,错误;D 项,浓HNO 3跟铜剧烈反应且不需加热,浓硫酸需要加热,能够说明浓HNO 3的氧化性比浓H 2SO 4的氧化性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及其化合物基础知识正误判断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1.热分解氯化铵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原理之一( )
2.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和浓氨水反应产生白烟( )
3.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
4.分别加热盛有NH4Cl和单质碘的试管,管口均有固体凝结( )
5.NH3·H2O为一元弱碱,含有NH4+的水溶液均显弱碱性( )
6.氨气具有氧化性,可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泄漏( )
7.浓硝酸见光易分解,所以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
8.向某稀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未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溶液中一定不含NH( ) 9.铵盐与氢氧化钠共热,放出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
10.氨气显碱性,可用P2O5或无水CaCl2干燥( ) 11.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 12.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
13.常温下铁能被浓硝酸钝化,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硝酸( )
14.汽车尾气中有NOX,主要是汽油不充分燃烧引起的( )
15.(2016·江苏卷) NH4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作氮肥( )
16.(2015·海南卷)稀硝酸不能除去试管内壁的银镜( )
17.(2015·山东卷)加热盛有NH4Cl固体的试管,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原因是NH4Cl固体可以升华( )
18.(2015·福建卷)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此法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H4+ ( )
19.(2015·全国Ⅰ卷)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
20.(2016·全国Ⅰ卷)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
21.(2016·江苏卷)在给定的条件下,下列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
N2NH3NH4Cl(aq)( )
22.(2017·全国Ⅱ卷)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NH4HCO3显碱性( )
23.(2018·北京卷)热铜丝插入稀硝酸中,产生无色气体,随后变为红棕色( )
24.(2018·海南卷)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通过盛有P2O5的干燥管( )
25.(2018·海南卷)某工业废气所含氮氧化物(NO x)的氮氧质量比为7∶4,该NO x可表示为N2O( )
26.制二氧化氮时,用水或NaOH溶液吸收尾气( )
27.(2017·天津卷)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NH4+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 )
28.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最终变为红色。
( )
29.浓硝酸在光照下久置,会变黄。
( )
30.过量的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物中一定有NO。
( )
31.可用稀硝酸与FeS固体反应制取H2S。
( )
32.常温下,铁、铝在浓硝酸中的钝化为化学变化。
( )
33.(2016·高考江苏卷)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Cu+4H++2NO3-===Cu2++2NO2↑+H2O。
( )
34.现有1 mol·L-1的氨水,则该溶液中NH3·H2O的浓度是1 mol·L-1。
( )
35.用浓NH4Cl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是因为NH4Cl隔绝了空气。
( )
36.NH4H的结构与NH4Cl相似,NH4H固体与少量H2O反应可有两种气体生成。
( )
37.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不变蓝,则原溶液中不含NH4+。
38.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是因为K2CO3与NH4Cl反应生成氨会降低肥效。
41.实验室可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
( )
42.氨遇到浓盐酸、硫酸都会发生反应,产生白烟。
( )
43.氨溶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 )
44.(2017·高考江苏卷)NH3易溶于水,故可用作制冷剂。
( )
45.溴蒸气和NO2都是红棕色气体,不能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和NaOH溶液鉴别,可用AgNO3溶液或蒸馏水或CCl4鉴别。
( )
46.NO2溶于水时与水发生反应,NO2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
( )
47.通过灼热的镁粉,可除去N2中的少量O2。
( )
48.可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故NO2是酸性氧化物。
( )
51.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属于氮的固定,是化学变化。
( )
52.(2014·广东)将可调高度的铜丝伸入稀HNO3中,溶液变蓝,说明铜与稀HNO3发生置换反应。
( )
53.(2014·安徽)实验室里用锌粒与稀硝酸反应制取H2。
( )
54.(2015·海南)稀硝酸可除去试管内壁的银镜。
( )
55.(2015·山东)向稀HNO3中滴加Na2SO3溶液:SO32-+2H+===SO2↑+H2O。
56.(2015·重庆)实验室制取氨。
( )
57.(2015·山东)加热盛有NH4Cl的试管,试管底部有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
体凝结,说明NH4Cl固体可以升华。
( )
58.(2015·安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H4+: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 )
59.(2016·上海)用生石灰与浓氨水制得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NH3为碱性气体。
( ) 60.(2016·海南)NH4Cl溶液与Ca(OH)2溶液混合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 )
62.(2016·江苏)因为NH4HCO3受热易分解,故可用作氮肥。
( )
63.(2016·海南)将铁屑放入稀HNO3中证明Fe比H2活泼。
( )
64.(2016·江苏)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Cu+4H++2NO3-===Cu2++2NO2↑+H2O。
( )
65.(2017·江苏)NH3NO HNO3。
( )
66.(2018·北京)热铜丝插入稀硝酸中,产生无色气体,随后变为红棕色。
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
( )
一、正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