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 10月19号 - 副本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的概念、分 期及性质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一、现代文学的概念: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
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 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 —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 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 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 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 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 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 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 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 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
文学革命借新文化运动的力量而发生,文
学革命的发生回过头来又对新文化运动的 深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
话文。文学革命的中心观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 括,就是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 现代人的语言是白话文,现代人的思想就是民主、 科学、个性解放、人格自由,也包括后来提倡的 社会主义”。反对文言提倡白话是为了建构现代 语言形式,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为了确立现 代思想观念,这二者的最终旨归则在于从意识与 言说的全面革新来实现现代民族品格的重铸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 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
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 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 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 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 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 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 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 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 “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 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女神》的基本主题
郭沫若的诗歌
第二,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充分表现主观精神的自我形象,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 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女神》的自我抒 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 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郭沫若对于时代发展的信息,有着 海燕船的特殊敏感,他最先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初,伟大的 “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中华民族的觉醒。他的《凤 凰涅槃》正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宣告着:在“五四”开 避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是她的象征) 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死灰中更生”的历史过程。诗中 “凤歌”与“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 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歌唱预 示着生动、自由、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在 《炉中煤》中,老化的中华古国在诗人笔下成了一位 “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这个为时代再造 的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艺术 表现。
到北京(1917.9)以后的新阶段(代表作: 《尝试集》第二编)
尝试新诗的“主张”(“主义”)——“诗体 大解放”——的提出
(注意:“主张”的含义、思想基础、历史 依据)
初期白话的“尝试”
《尝试集》:初期白话诗的“开风气的尝试”
2、“诗体大解放”的“尝试”:“胡适之体”的生成 “胡适之体”的三条“戒约” “胡适之体”的种种“试验” “胡适之体”试验的三个阶段
自 我 抒 情 主
的心灵世界,“天马行空”的感情世界与艺术世界,

实质上就是追求人性的“放恣”状态。这对于习惯于

压抑自己的情感、心灵不自由的中国人,自然也是破

天荒的。《女神》的魅力及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

第一个十年诗歌

第一个十年诗歌

第一个十年诗歌一般认为新诗的发展是两大趋向之间的此消彼长,也就是大众化“非诗化”和贵族化“纯诗化”之间的相生相克,推进新诗的演化。

一开始新文学的诗歌是完全的非诗化,和古典诗歌完全割裂而想要创作独属于白话文的诗歌,其代表是胡适的《尝试集》,只是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第二个阶段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针对“没有诗味”这个问题,新诗的创作者继续在初期白话诗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充分发展了其抒情功能,其代表是郭沫若的《女神》——但是在语言和形式上仍然不够成熟。

第三个阶段的发展则是对语言和形式的探索,新月派诗人讲究规范化,要求探索格律等新诗的形式规律,其代表是徐志摩和闻一多。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纯诗的追求和象征派的诗歌。

|新诗的诞生晚清的诗界革命从改革派开始兴起,其代表是黄遵宪,不过因为梁启超要求以“古典的形式出之”,导致其并没有能走到新诗白话诗的路上,而是止步于对宋诗的模仿。

而五四时代的新诗运动则对晚清的诗界革命有继承也有突破,继承的是求新的追求,而突破则是选择了旧诗界革命的极限之处。

在胡适的《谈新诗》中明确提出要推翻旧诗的种种束缚,也就是“作诗如作文”,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打破诗的格律,代以“自然的音节”,另一方面则要用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因此展开了对旧诗一次有组织的反叛。

胡适在倡导“诗体的解放”以外,还提出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是“言之有物”,要“有我”,表现诗人本人的情感和见解,还有“有人”,表现一般大众,这正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表现。

“学衡派”对新诗多有批评,其集中于对新诗缺乏格律和形式美的缺点,这其实还是比较中肯的。

在胡适新诗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新诗的尝试,其代表是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一开始的尝试还是以“以白话入诗”,尚未摆脱旧诗语音模式和结构法则,写出半文半白的诗歌。

从其翻译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的《关不住了》,并将其重命名为《在屋顶上》开始,其新诗的创作才真正开始。

虽然《尝试集》中的新诗还很少,但已经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名词解释

第一个十年诗界革命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

晚晴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 1949 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春柳社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原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第三节 外来文学的影响
•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从外国文学中吸取 营养,把中国文学改造成了新文学。 • 一、理论渊源 进化论是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 胡适受意象派主要是庞德影响,陈独 秀受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周作人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李大钊受 俄国文学的影响等。
• 怎样建设新文学?更是参照了西方 文学的历史和经验。写实主义得到 提倡,是借鉴了西方文学由古典主 义到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和自然 主义,再到新浪漫主义的经验而得 出的结论。当时大量译介了外国文 学的理论文章。


《江湖奇侠传》写于二十年代初,被视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有些人甚 至认为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小说以近代史上确有其事的湖南平 江、浏阳两县县民争夺赵家坪为经,以昆仑、崆峒两派弟子分别助拳为纬, 并融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牵引出两大武林门派的恩怨情仇。 作者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恺然,湖南平江人。从小喜好文学、武术,两 者均有深厚造诣。曾两度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在武术方面喜与日本柔术 家、剑术家交往,切磋功夫。回国后曾参加过反袁运动。回湖南创办国术训 练所和国术俱乐部,是现代著名的武术活动家。他的武术理论功底也很深厚 ,著有《拳术见闻录》《拳术传薪录》《拳师言行录》《拳经讲义》等。 平江不肖生的文学生涯始于日本留学期间,他目睹了留学生中形形色色 的丑恶现象,遂写成清末谴责小说《留东外史》。1922年,开始专心从事武 侠创作。武侠处女作《江湖奇侠传》一炮打响,以此奠定了他在现代武侠文 学中的地位。平江不肖生的作品,受湖南民俗影响,将写实与神怪相结合, 又善于编故事,因此很有看头。他奠定的现代武侠小说的基础,尤其是江湖 与武林迷幻离奇的结合,开启了和旧侠客传奇大为不同的新面目。



• 《啼笑因缘》 • 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北京青 年樊家树到天桥游乐,认识卖艺为生的关寿峰,寿峰女秀 姑更暗恋家树。其后家树偶遇唱大鼓的少女凤喜,相互爱 慕,树更助喜摆脱卖唱生涯,供她读书。家树虽得富家女 何丽娜垂青,亦专情如一。其后,凤喜三叔贪图富贵,使 喜亲近刘大帅,刘更迫喜作妾,喜不知如何是好。刘大帅 以杀家树威迫凤喜作妾,喜含泪应允。其后树与喜重聚, 二人余情未了,一次私会后,事情为大帅知悉,喜被拷打 成疯。寿峰与秀姑冒险助树救出垂危的喜,更把大帅杀死 ,可惜寿锋亦中枪而亡,临终将秀姑托付家树照顾。 •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和对“因 缘”二字一环扣一环的镶嵌,它的沧桑在于故事结束后的 余味和小说中插入的一段段凄婉的大鼓书。章回小说的布 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十月十九日_1

十月十九日_1

十月十九日十月十九日(一八一一年十月十九日是皇村学校创办开学的日子.普希金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这一届毕业生后来年年同一天在彼得堡聚会庆祝,形成传统.普希金为校庆日写过一组诗.《十月十九日》是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俄]普希金森林脱一去绛红的衣裳,枯萎的田野披上银白的寒霜,白昼仿佛无奈地照了一面,随即躲进周围的山冈.壁炉啊,燃一烧在我空荡的斗室里,而你,寒秋季节的良友,葡萄酒浆,请把迷人的醉意注入我的心胸,让我在瞬息中把辛酸苦辣遗忘.我感到凄凉:没一个友人在我身旁, 让我们一起用酒浇掉长别的忧伤,没有人能让我由衷地握住他的手,并祝愿他愉快的日子地久天长.如今我孑然一人对着酒;我的想象徒然召唤我周围的朋友们前来赏光; 我听不到熟悉的声音靠近,我的心也不再期待好友来访.今天,朋友们在涅瓦河畔会提到我......而我现在,独自酌饮. 你们那儿聚餐的人是否很多?还有谁,你们没有见到他来临?谁,违背了我们的诱人的一习一惯? 冷酷的社会又使谁离开了你们?谁没有来?你们中间还缺少什么人?同学们相互招呼时,听不到谁的声音?他没有到,两眼闪着火光,怀抱着悦耳的吉他,我们头发蓬松的歌手(指尼.亚.科尔萨科夫(1800-1820).他是普希金的同学,一位很有才华的业余作曲家.他为普希金的两首纪念校庆的诗配了曲.):他静静地长眠在美丽的意大利的桃金一娘一树丛下,然而却没有一位朋友拿起雕刻刀,用他本国的文字刻几句话,在这个俄罗斯人的坟头,好让北方的游子在异国流一浪一时,有一天,能发现这惨淡的问候.眷恋他国天空的不知安静的人(指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马丘什金(1799-1872).他是普希金的朋友.皇村学校毕业后,参加了海军,一八二○年至一八二四年赴北冰洋探险,一八二五年进行环球航行.), 你现在可坐在自己的朋友中间?或许你又穿行于炎热的热带,或许子夜在海上横跨永恒的冰川?幸福的路程啊!......你开玩笑似地跨出学校的门槛,一步踏上轮船,从那时起,你的行程就在海上,啊,波涛与风暴的一宠一爱一的儿男!你一生一浪一迹天涯,却保留了我们风一流年华的最初的一习一惯:在汹涌的波涛中你忘怀不了皇村学校的吵闹,皇村学校的寻一欢;你远隔重洋却把手伸给我们,你把我们铭记在年轻的心间,你一再重复着:"也许是奥妙的命运注定我们长期分离不得相见!"(引自同班同学杰尔维格为纪念毕业而写的告别诗.)我的朋友们,我们的缘分瑰丽无比!它是永恒的,不可分割,像一颗心......它坚不可摧,自一由而又无所顾忌,友好的缪斯的一爱一护,使它变成璞玉浑金. 无论命运会把我们抛向何方,无论幸福把我们向何处指引,我们......还是我们:整个世界都是异乡, 对我们来说,母国......只有皇村.从这里到那里,处处遭受雷雨追击,我周旋于严酷的命运的罗网,太疲惫了,我把诗人抚一爱一的头颅战战兢兢地扑向新的友谊的胸膛......我带着自己忧虑而迷乱的哀求,怀着年轻时期轻信的期望,我把一温一柔的心献给了别的朋友;但是他们的冷遇让我倍觉悲伤.如今,在这被人忘却的偏僻的角落,只有旷野的风雪和寒冷回荡的地方,我竟然享受到了甜蜜的慰藉:推心置腹的友人中竟有三人来访,我拥抱了他们.噢,普欣(普希金的好友,十二月一党一人普欣,一八二五年一月是同学中第一个大胆地来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看望失一宠一的普希金的.),你第一个到了我这个失一宠一的诗人的家园,你给流放的凄凉岁月带来了一温一暖,你把这一天变成了对皇村学校的纪念.你,戈尔恰科夫(亚.米.戈尔恰科夫一八二五年九月从国外回来时,路经普斯科夫省他亲属的庄园住了几天.当时普希金专程去那里看望他.),天生的幸运儿,你值得赞扬,福耳图那的冷光没有能改变你的自一由的心;对待荣誉.对待朋友,你和往日一样.苛刻的命运为我们定下不同的道路;一踏入生活,我们很快就分道扬镳:可是当我们邂逅在农村小路上,我们还是像兄弟一样紧紧拥抱.当命运在我的身上发泄愤恨,我像个无家的孤儿,众目中的路人,在暴风雨中我垂下沉重的头颅,等待你,缪斯的代言人(指安.安.杰尔维格.一八二五年四月,他来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看望流放中的普希金.)来临.你来了,慵懒的充满灵感的儿子,啊,我的杰尔维格:你的声音唤醒了我心头酣睡多年的热忱,于是我又振作一精一神,祝福命运.我们胸中自幼燃一烧着歌的火种,我们尝受过妙不可言的兴奋;少年时代有两个缪斯向我们飞来,她们的抚一爱一美化了我们的命运:我那时已经喜欢听人鼓掌,而你,骄傲的人,只为缪斯和心灵沉吟;我任意挥霍自己的才华,如同挥霍生命,而你,却不声不响地在培养自己的诗神.效忠缪斯万不可无谓地空忙;美的事物就应当显得壮丽辉煌;然而,青春总是诡秘地给我们出主意,我们自己也迷恋于热闹的幻想......清醒过来吧......为时已晚!我们败兴地回顾过去,看不到脚印留在地上.维尔海姆(指维尔海姆.加尔洛维奇.丘赫尔别凯(1797—1846),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好友.他曾作为秘书,随同俄国一位著名的旅行家访问法国.一八二一年他在巴黎作了有关俄罗斯文学的讲演.讲演中因其"自一由思想的基调"引起俄国当局的不满,丘赫尔别凯不得不返回俄国.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高加索总司令叶尔莫洛夫将军手下谋得一职.一八二二年他和叶尔莫洛夫的侄子吵翻,并进行了决斗,于是不得不退休.此后,他靠家庭教书与投稿维持生活.皇村学校同学中,丘赫尔别凯最熟悉德国文学,最一爱一席勒的作品.因此,普希金这首诗中有"谈谈荣誉,谈谈一爱一情,谈谈席勒"之句.),我的一起吟诗.同命运的好兄弟,告诉我,难道我们当初不曾是这样?是时候了,是时候了!这个世界不值得我们再折磨自己;把迷误摆脱!让我们躲进孤寂中去生活!我等着你,迟迟不来的朋友......来吧;请你用神奇的讲述之火来活跃活跃我心中的传说;让我们谈谈高加索的激烈的岁月,谈谈荣誉,谈谈一爱一情,谈谈席勒.我的时刻也到了......畅饮吧,朋友们! 我已经预感到愉快的会见;请你们千万记住诗人的预言:再过一年,我就会跟你们一团一圆.我梦想的一切都会实现;再过一年,我就会来到你们身边!啊,那时会有多少眼泪,多少惊叹,会有多少酒杯举向青天!第一杯酒,朋友们,一定要斟满!为了我们的结缘,把它喝干!满心喜欢的缪斯啊,祝福吧,祝福皇村学校,祝它茁一壮发展!祝福已故的和健在的各位师长,是他们给了我们青春华年,让我们怀着感激之情,一起举杯,不念旧恶,共祝幸福平安.斟酒,再满一些!心火在燃一烧,再干一杯,一滴也不要剩下!为了谁呢?啊,朋友们,你们猜一猜...... 为咱们的沙皇!对!为沙皇干杯,乌拉.他也是人!他是舆论.怀疑和情一欲的一奴一隶,为瞬间所主宰;他占领了巴黎,创办了皇村学校......让我们宽恕他不义的迫害.趁我们还活在人世,就开怀畅饮!可惜,我们的人,越来越稀少,有的人在远方无依无靠,有的人寿终正寝,日月飞驰;我们在枯萎,命运注视着我们,我们不知不觉地驼了背;寒气袭身,我们一步步又走向自己的出发点......我们中间谁到了晚年会是纪念皇村学校校庆的最后一个人?不幸的朋友啊!在新的一代中间,他将是个多余的.陌生的.惹人讨厌的来宾,他会想起当年一团一聚的日子,想起我们, 他会用颤一抖的手把双目遮掩......即使他心情低沉,我们也祝愿他伴随着酒杯,在慰藉中把这一天纪念,如同今天的我,远离你们的失一宠一的伙伴, 在不知痛苦.不知忧虑中度过了这一天.。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返 回
2、写作意图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 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 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
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 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 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 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
返 回
(二)电影赏析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 厂摄制的《阿Q正传》在用电 影语言体现原著思想内涵方 面,作了较成功的尝试。
四、近年来从人类学内涵角度的解析:
阿Q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 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
1、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恼 2、无家可归的惶惑 3、面对死亡的恐惧
强调“精神胜利法”与“人的困境” 间的矛盾与关联。
返 回
平时作业
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 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 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独语体”的散文: “独语”是对《野草》风 格与写作姿态的概括。主 要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 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 括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 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 理的思考。
《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 浸透着生命体验的“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
回目录
思考与练习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 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阿Q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分析《阿Q 正传》的艺术成就。
目 录
阿 Q
(一)写作背景及意图
正 (二)电影赏析传
(三)内容分析
(四)阿Q形象及意义
鲁 (五)艺术成就 迅
链接
(一)写作背景及意图 1、写作背景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 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 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 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 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 写作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尝试集》
▪ 《尝试集》内容一是旧中含新,从形式上讲 是传统的个人寄怀之作,但包含了新的科学 观念,时代精神,如《鸽子》。二是新中含 旧,《权威》、《人力车夫》等在时代精神 中见到古典诗词格律的影响。胡适诗的 “放 脚体”,有如下特点:(1)有诗体解放的时 代趋势:白话入诗,语言解放。(2)偏于说 理,源于五四的论辨风气。
新格律诗派的理论主张
▪ 2.主张:陈梦家1931年编了《新月诗选》,选了18 位诗人80首诗,他说“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 密和格律的谨严,差不多是我们一致的方向。”他 们的理论主张在于“本质醇正”、“情感的节制” 和“格律的谨严”三方面。
▪ 1)本质的醇正是对新诗自由化而提出的诗本体建构。 2)以情感的节制为他们的诗歌美学原则,即以理性 节制情感,这与形式格律化联系在一起。3) 谨严 的格律:明确提出“和谐”、“均齐”为新诗的最 高审美特征。
《伊底眼》
▪ 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 ▪ 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 ▪ 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
汪静之
▪ 伊底眼是解结的剪刀; ▪ 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 ▪ 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 伊的眼是快乐的钥匙; ▪ 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 ▪ 我就住在乐园里了呢?
▪ 伊底眼变成忧愁的引火线了; ▪ 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 ▪ 我就沉溺在愁海里了呢?
二) 新格律诗派的理论主张
▪ 1.缘起:新格律诗派是在五四落潮后,适应 时代抒情的需要而出现的,白话自由体诗从 胡适到郭沫若,非常强调诗歌的时代特征, 绝对自由,感情外露。五四退潮以后,感情 内敛,有必要对诗歌形式进行节制;另外白 话自由体诗出现白话散文化倾向,从诗歌发 展的内部要求说,也呼唤新的诗歌体式。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
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
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
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
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 一)湖畔诗人:1922年3月,冯雪峰、应修 人、潘漠华、汪静之四人在杭州西子湖畔组 成湖畔诗社,出版了他们的合集《湖畔》。 他们的诗多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对爱情的 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
“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 /无愁地镇日流,/率真地常是笑,/ 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 这段自然、率真,如溪水般清新、 纯净的情诗出自应修人的《妹妹你 是水》。这首诗以无愁的溪水、温 泉的烫水、荷塘的深致的水,层递 地写出爱恋的历程。
冰心的小诗集中体现了她的“爱的哲 学”,即童心、母爱、自然的三位一体。 如《春水·一零五》:“造物者——/倘 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 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 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 的大海里。” “我”、“母亲”、“大 海”三位一体,构成宇宙间最和谐的一 幅图景。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冯至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第三节 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 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情歌王子汪静之:大胆的情爱的歌颂,有诗集 《蕙的风》。其中《过伊的家门》:“我冒犯了 人们的指责,一步一回头瞟我意中人,我怎样欣 慰而胆寒呵!”《别情》:“你知道我在接吻你 赠我的诗么?知道我把你的咬了几句吃到心里了 么?你从诗中送我的情爱,更醉得我醺醺然了。” 《月夜》:“怕被外人看见了,不过由我的左眼 寄给右眼看,这右眼就代替伊了。”
诗人唱出了爱国青年对现实绝望后的痛苦心声。诗 人的心声凝聚在一个震人心弦的意象——“一沟绝望 的死水”里。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 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 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 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 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 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 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 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 出个什么世界。
▪ 冰心的小诗以三言两语的格言、警句式的 清丽诗句,表现自己的内省的深思和灵感 的顿悟。《春水·三三》:墙角的花,你孤 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繁星·四五》: 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 的愈小。《繁星·五九》:母亲啊,天上的 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 雨来了,我只有躲到你的怀里。
闻一多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 3)1925~1928归国后时期,有《死水》 集 ,是他实践现代格律的作品。收入28首, 主要思想特征是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主 要内容是揭露、诅咒黑暗污秽的社会现实, 抒发了内心沉淀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 感。
《发现》 闻一多
▪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 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 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 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 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 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 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 来,——在我心里!”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伦敦
2. 刘大白(1880~1932)主要 反映下层人民和贫富对立。《邮 吻》、《卖布谣》《田主来》, 多用民歌。刘大白与刘半农研究 音韵、语言,善于捕捉民歌内在 生命特质,以方言口语与民歌谣 曲,脱去文人气,为五四新诗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活源头。
第二节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 湖畔诗人与小诗派
▪ 一、新格律诗派与新诗的规范化 ▪ 一) 新格律诗派与诗歌主张:又叫新月派,以1927年为
界分前后期。1925年,闻一多由美国回来,与徐志摩等谋 求新诗发展,1926年4月,由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 镌》创刊,标志着“格律诗”运动的开始,严格意义的新 月派出现。以《晨报副刊·诗镌》为中心,集中了徐志摩、 闻一多、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一大批才华横 溢的诗人。1926年5月,闻一多在《诗镌》上发表《诗的 格律》一文,提出著名的格律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的“三美”主张,并付之于实践。
1922.6.4
朱自清论汪静之的诗:“孩子们 的洁白的心声,坦率的少年气度; 而表现法底简单,明了,少宏深, 幽渺之至,也正好显示出作者底 本色。”这也是湖畔诗人的特色, 他们的诗作在清新、质朴的同时, 有时也失于简单、幼稚,得与失 都吻合于青春期的少年写作方式。
朱自清与湖畔诗社成员
二)小诗:小诗的产生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结 果,另一方面是诗歌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 从自由走向规范的第 一个十年诗歌
内容提要:
白话自由体新诗的产生与发展;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的“规范化”;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 歌;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第一节 白话自由体新诗的产生与发展
▪ 一、胡适与《尝试集》:白话自由体诗 歌是由胡适发起的,他主张:“不拘格律, 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 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谈新诗》) 1917年2月,《新青年》 刊发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这被看作是 现代中国最早出现的白话诗。《尝试集》 于1920年3月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收集了1916·8~1920·3间的尝试之作。
闻一多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 2)1922年7月赴美留学,学习西方的素 描和油画,其时的诗作主要是思乡主题, 《红烛·孤雁篇》写游子的思乡情绪;《红 豆篇》对新婚的妻子所作的离别思念之作。 在异国他乡体验着对祖国的强烈的相思,这 种相思最终化为《红烛》中对祖国的泣血般 的讴歌。《红烛》集1923年出版,收入103 首诗,主旨是爱国主义 。
▪ 中国的古典小诗、散曲、小令绝句,印度 泰戈尔小诗,日本短歌、俳句都影响了小 诗的创作。
▪ 1. 冰心1921年开始作小诗,她应弟弟的建 议,把“零碎的思想”以片段的杂感的形 式记录下来,成了“冰心体小诗”,引起 人们的模仿,是为“小诗时代 ”。1923年 结集《繁星》、《春水》,共346首。
冰心的《繁星》、《春水》
《尝试集》努力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形式 中挣脱出来,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的 雏形,但尚缺乏想象,缺乏诗歌韵味,不足 以代表“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民歌体新诗的试验:
1.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其诗 歌体裁创新很多,自云:“在新诗的体裁上 是最会花样翻新的,当初的无韵诗、散文诗、 后来用方言的拟民歌;拟曲,都是我首先尝 试的。”其诗集《瓦釜集》、《扬鞭集》, 以民间歌谣方式表现底层人民,尤其是农民 的痛苦,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她》、《相 隔一层纸》。
(《死水》)
《死水》主旨内容 :这首诗通过对 一沟绝望的死水的描绘与感受,以 象征手法对旧中国及其反动势力进 行了悲愤的鞭挞与讽刺,预示着丑 恶的现象必然灭亡的趋势,表现了 诗人热切盼望新的事物的诞生,表 达了诗人憎恶黑暗现实,渴望祖国 新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积极进取精 神。
《死水》典型地体现了闻一多“三美”主张。建筑美 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视觉上表现为“豆腐 干”状的方块诗;绘画美则体现为“词藻”的运用, 给人以视觉鲜明的色彩感,如《死水》中动用了大量 的诉诸视觉的意象,“翡翠”、“桃花”、“罗绮”、 “云霞”、“绿酒”、“白沫”都给人一种触目惊心 的色彩感。音乐美则是格律诗理论的核心,主要指音 节的整齐与和谐。为此,闻一多提出了“音尺”的理 论,格律化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诗行中的音节单位的 整齐规则,每句诗中要有相对匀称的“音尺”,最终 造成的是听觉上的和谐统一、抑扬顿挫的效果。“这 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 沦。”读起来有一种跌宕起伏又和谐匀称的内在的节 奏感,堪称格律诗体的典范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