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清洁消毒管理规定
洁净区清洁与消毒管理规定

洁净区清洁与消毒管理规定洁净区清洁与消毒管理规定1、目的:规范生产环境卫生管理,保证良好清洁的生产环境,确保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区域包括洁净区与非洁净区。
3、职责:3.1 生产人员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2 生产部负责人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4、程序:4.1 分区概念:洁净区:二更、缓冲间、生产操作间、清洗间、洁具间、洗衣间、物料暂存间。
非洁净区:换鞋间、一更、准备间、走廊。
4.2 清洁、消毒执行人员:生产员工4.3 频次4.3.1 洁净区清洁、消毒1)生产任务间歇每周至少一次。
2)每批次新的生产任务开始进行一次,每批次生产任务结束后进行一次。
4.3.2 洁净区空气灭菌:工作日内每天进行。
4.3.3非洁净区:每天对非洁净区简单清扫一次。
4.4 范围4.4.1 洁净区:地面、墙壁、门窗、顶棚、水池、地漏、工作台面、管道表面、桌柜表面。
4.4.2 非洁净区:地面、台面、墙壁、水池。
4.5 清洁、消毒方式4.5.1洁净区内用专业的清洁工具对地面、墙壁、门窗、顶棚、水池、地漏、工作台面、管道表面、桌柜表面进行擦拭。
清洁工具不能有丝毫脱落物,并依据使用情况及时更换。
4.5.2洁净区域内需分区进行清洁,清洁用具上做好标识,防止混用。
4.5.3 洁净区内清洁完毕后,需用消毒剂对地面、墙壁、门窗、顶棚、水池、地漏、工作台面、管道表面、桌柜表面进行擦拭。
4.5.4 清洁、消毒完毕后做好记录,填写《洁净区清洁记录》。
4.5.5 消毒剂的配制与使用依据《消毒剂管理规定》进行。
4.5.6 非洁净区用普通的清洁工具进行地面的清扫及台面的擦拭,清洁工具需做标记,标明为“非洁净区使用”,严禁进入洁净区域内。
4.6 灭菌4.6.1 每周一至周四开臭氧30分钟进行灭菌。
每周五清洁、消毒完成后开臭氧60分钟进行灭菌,对臭氧使用时间登记在《臭氧消毒每日工作记录》上。
4.6.2 开启、关闭臭氧开关的工作需双人进行,一人执行,另一人进行监督、提示并确认臭氧发生器在规定时间内已关闭。
产房清洁消毒管理规定

产房清洁消毒管理规定产房是迎接新生命诞生的重要场所,其清洁消毒工作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确保产房的环境符合卫生标准,有效预防感染,特制定以下产房清洁消毒管理规定。
一、人员管理1、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专用的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口罩。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接触产妇前后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3、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手部有伤口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产房工作。
二、环境清洁1、每日定时对产房进行清洁,包括地面、墙壁、门窗、台面等。
使用清水擦拭去除表面的灰尘和污垢,然后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2、产房内的物品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
定期清理过期物品和废弃物。
3、每台分娩结束后,应立即对产床及周围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三、空气消毒1、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消毒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
紫外线灯应定期监测强度,强度不合格应及时更换。
3、有条件的产房可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和维护。
四、物品消毒1、产床上的床垫、被褥等应定期更换,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2、手术器械、器具应按照消毒灭菌规范进行处理,确保无菌。
3、新生儿使用的物品,如毛巾、衣物等应单独清洗消毒。
4、产妇使用的便盆、尿壶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五、医疗废物处理1、产房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放入专用的医疗废物垃圾桶内。
2、锐器应放入锐器盒内,防止刺伤。
3、医疗废物应及时转运,交接记录完整。
六、消毒效果监测1、定期对产房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微生物监测。
2、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七、清洁消毒记录1、建立产房清洁消毒记录台账,详细记录清洁消毒的时间、内容、责任人等。
2、记录应真实、完整,便于追溯。
八、培训与考核1、定期对产房工作人员进行清洁消毒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对工作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落实。
九、监督管理1、护士长或指定专人负责产房清洁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
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一、目的为明确医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要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我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工作。
三、内容(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表面是指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如监护仪、呼吸机的表面等。
2.环境表面清洁是消除环境表面污物的过程。
3.清洁单元是指邻近某一患者的相关高频接触表面,如该患者使用的病床、床边桌、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
4.高频接触表面是指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床帘、门把手、计算机等。
5.污点清洁与消毒是指对被患者的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二)管理职责1.后勤科是医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的责任部门,负责日常环境清洁质量的监督、对环境清洁服务人员开展业务指导,并协调本单位日常清洁与突发应急事件的消毒。
2.护士长和医技部门负责人,指导和管理医务人员或环境清洁人员对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
3.医院感染管理科应规定各种消毒因子的使用方法,指导全院医务人员正确选择与使用消毒因子,并负责全院环境消毒的业务培训和环境表面清洁消毒工作的监督。
(三)管理要求1.后勤科(1)开展内部建筑修缮与装饰时,应建立有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参与的综合小组,对施工区域环境污染风险进行评估,提出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指导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区域的隔离防护,并监督措施落实的全过程。
(2)应建立完善的环境清洁质量管理体系,在环境清洁服务的合同中充分强调环境清洁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3)对环境清洁服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加强环境清洁消毒质量检查和持续改进,对未达到环境清洁消毒质量进行处罚。
(4)定期安排人员对清洁与消毒质量进行检查,使全院环境清洁消毒达到整洁卫生、无尘、无碎屑、无异味、无污迹的目测要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环境清洁服务人员进行整改并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关于制定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制度的通知

关于制定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制度的通知全院各科室: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公共卫生安全的最新要求,进一步提升我院工作环境卫生质量,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现制定《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制度》如下:一、清洁与消毒原则1.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2.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应根据病原体拮抗力选择有效的消毒剂,消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行。
3.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4.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工作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消毒。
5.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如计算机键盘、鼠标、工作台),建议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6.医务人员应负责诊疗设备与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
7.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
8.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 1 -二、清洁工具复用处理要求1.清洁工具处理的房间,保持环境干燥、通风换气。
2.清洁工具的数量、复用处理设施应满足病区或科室规模的需要。
3.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4.可复用清洁工具应根据工作区域需要统一配发,确保一致性和使用性。
6.可复用清洁工具应依据工作区域的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进行专用分类,并确保标识清晰。
7.应根据不同专用分类做好复用前清洗、消毒、干燥、存放以及后续更新工作。
8.应按照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对复用工具进行清洁、消毒效果的监测,并根据结果指导工作改进。
三、消毒的选择及定义1.高水平消毒: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的消毒处理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碘酊等以及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环境卫生与消毒管理制度

环境卫生与消毒管理制度1. 前言医院作为一个公共场合,环境卫生和消毒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员工健康的紧要措施。
为了维护医院的乾净和卫生,防止传染病的扩散,订立本规章制度。
2. 医院环境卫生管理2.1 环境卫生责任2.1.1 医院将设立环境卫生管理岗位,负责医院各部门的环境卫生工作,包含定期检查、整治清洁、消毒等。
2.1.2 医院员工对环境卫生负有责任,应保持工作区域的乾净,不得随便堆放垃圾,注意设备设施的使用情况。
2.2 医院环境清洁标准2.2.1 医院将依照卫生部门的要求,订立相应的环境清洁标准,包含不同区域和设施的清洁频次、清洁方法等。
2.2.2 全部工作人员应理解并遵守环境清洁标准,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和乾净。
2.3 定期环境检查2.3.1 医院将订立定期环境检查计划,包含对整体环境、卫生设施、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2.3.2 相关部门应按计划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环境卫生问题。
2.4 医院垃圾管理2.4.1 医院将设立垃圾分类区域,并配备相应的垃圾桶,明确不同类别垃圾的处理方式。
2.4.2 全部工作人员应依照垃圾分类标准进行垃圾投放,保持垃圾分类的准确性。
2.4.3 垃圾运输人员应按规定的时间和路径及时清运垃圾,确保医院环境的乾净。
2.5 地面、墙面和玻璃清洁2.5.1 医院将依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订立地面、墙面和玻璃的清洁频次和方法,定期进行清洁。
2.5.2 员工应保持工作区域的地面、墙面和玻璃的清洁和乾净,随时清理掉污渍。
2.6 医院空气质量管理2.6.1 医院将设立空气质量监测点,定期对医院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
2.6.2 如发现空气质量超标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2.7 病房环境管理2.7.1 病房设施应保持清洁整齐,床位布草定期更换。
2.7.2 病房内应定期进行通风和消毒,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卫生。
3. 医院消毒管理3.1 消毒策略3.1.1 医院将依据不同区域和设施的特点订立相应的消毒策略,确保消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科室和部门,所有员工必须严格执行。
第三条医院应当建立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落实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第四条医院应当配备足够的清洁和消毒设施及器材,保证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对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并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措施。
第二章环境清洁管理第一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医院内部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包括病房、手术室、诊疗室、候诊区等。
第二条医院应当配备专门的清洁人员,按照规定的清洁程序和标准进行清洁作业。
第三条医院应当定期对清洁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清洁技术和操作规范。
第四条医院应当定期对清洁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测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第五条医院应当建立环境清洁检查记录,定期对清洁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第三章消毒管理第一条医院应当对医疗器械、器具、洗消用品等进行消毒处理,确保使用安全。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消毒管理台账,记录消毒设施的使用情况。
第三条医院应当配备专门的消毒人员,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和标准进行消毒作业。
第四条医院应当定期对消毒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测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第五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六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废物处理制度,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和处置。
第四章突发事件处理第一条医院在发生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明确各部门的应急任务和责任分工。
第三条医院应当开展定期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章复核与整改第一条医院应当定期对环境清洁和消毒管理工作进行复核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追踪整改进度,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第六章审查与发布第一条本制度由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和发布,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
环境清洁消毒的管理制度

环境清洁消毒的管理制度环境清洁消毒的管理制度(精选10篇)环境清洁消毒的管理制度篇1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学校不发生重点疫情和聚集性发病,特订立学校清洁消毒工作实施方案。
一、物资准备总务处负责采购电动喷雾器、喷壶、84消毒液、酒精、棉布等物资。
二、职责分工1、班主任为各班级责任人,负责班级内公共区域消毒工作。
2、各老师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各办公室消毒工作。
3、教务处负责各功能室的消毒工作。
4、总务处负责学部、办公楼及学校内公共区域消毒工作。
5、餐厅工作人员负责餐厅及外围公共区域消毒工作。
三、实在实施措施(一)办公室消毒1、由各值日老师轮流进行开窗通风和卫生清扫,每日上午、中午、下午通风3次,每次至少30分钟。
2、消毒人员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日上下午各一次,彻底对老师办公室进行消毒。
3、桌凳、门把手等日常接触物品每日用75%酒精擦拭两次,假如使用频繁可适当加添消毒次数。
(二)教室及功能室消毒1、地面保持乾净,无纸屑、无杂物;桌椅、物品摆放整齐,无积灰、无纸屑、无杂物。
2、卫生工具摆放整齐,垃圾桶每日倾倒,不留垃圾。
3、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日上下午、晚各一次,彻底对各教室、功能室进行消毒。
4、每日通风至少通风3次,上午大课间、午饭、下午大课间,每次至少30分钟。
(三)卫生间消毒1、加强通风,及时清扫卫生间内全部垃圾和废弃物。
2、用有效氯浓度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水龙头、自来水按钮、洗手台面等或用以上消毒液放入喷雾器中进行空间及表面喷雾至湿润,等待30分钟后开窗通风,清水洗净。
(四)室外场合消毒每日对学校卫生彻底扫除,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日上下午各一次,彻底对楼梯间、走廊等室外场合进行消毒。
(五)门卫室消毒1、空气消毒: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或大新风,必需时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
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制度

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提高环境卫生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公共场所、办公场所、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环境清洁消毒工作。
第三条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环保的原则,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确保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落实。
第五条各部门、各单位应认真履行环境清洁消毒职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素养。
二、环境清洁消毒要求第六条各单位应建立健全环境清洁消毒制度,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流程,确保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七条各单位应根据不同场所、不同季节、不同病媒生物密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清洁消毒计划,确保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有效性。
第八条清洁消毒工作应按照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进行,清洁剂和消毒剂应根据污染程度和物体表面选择适宜的产品。
第九条清洁消毒工作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清洁消毒剂的正确使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第十条清洁消毒工作应做好记录,包括清洁消毒时间、地点、范围、使用的清洁消毒剂及浓度、工作人员等信息,以备查阅。
第十一条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确保环境卫生。
第十二条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单位应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时调整清洁消毒计划,加大清洁消毒力度,防止疾病传播。
三、清洁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第十三条清洁消毒剂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具有良好消毒效果的产品,并根据产品说明书使用。
第十四条清洁消毒剂的使用应遵循稀释比例和使用方法,避免浓度过高或使用不当造成危害。
第十五条清洁消毒剂应妥善存放,标识清晰,防止误用和泄露。
四、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第十六条各单位应加强对清洁消毒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清洁消毒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十七条清洁消毒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工作规程,确保清洁消毒工作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清洁消毒管理规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一、参与环境清洁质量监督,并对环境清洁保洁人员开展业务指导。
二、院感委员会负责对环境清洁服务机构的监管,并协调本单位日常清洁与突发应急事件的消毒。
三、对清洁与消毒质量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人员,促进清洁与消毒质量的持续改进。
四、医务人员应负责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应指导环境清洁人员对诊疗设备与仪器等进行清洁与消毒。
五、进行清洁与消毒的原则:
1、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
2、根据风险等级和清洁等级要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清洁与消毒的工作流程、作业时间和频率、使用的清洁剂与消毒剂名称、配制浓度、作用时间以及更换频率等。
3、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4、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剂的选择参考WS/T367执行。
消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行。
5、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6、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7、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同区域环境清洁人员个人防护应符合相关规定。
工作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与人员卫生处理,手卫生
8、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铝箱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9、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
(1)清洁区(绿色):更衣室、值班室、配药间、库房。
(2)半污染区(蓝色):医护办公室、换药室、治疗室。
(3)污染区(黄色):病房、诊室、留察区、处置室。
(4)卫生间专用红色。
10、宜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和地巾。
11、对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关注清洁剂与消毒剂的兼容性,选择适合的清洁与消毒产品。
12、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
13、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使用中的新生儿床,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14、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
六、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
2、应遵守清洁与消毒原则。
3、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环境表面,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在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设有醒目的警示标志。
七、强化清洁与消毒
1、下列情况应强化清洁与消毒:
(1)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
(2)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如MRSA、CR-AB、MRPA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耐药菌。
2、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具体参照WS/T311执行。
3、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并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剂。
4、对感染朊病毒、气性坏疽、不明原因病原体的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措施应参照WS/T367执行。
5、应开展环境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估工作,并关注引发感染暴发的病原体在环境表面的污染情况。
八、清洁工具复用处理要求
1、清洁工具复用处理的房间应具备相应的处理设施和储存条件,并保持环境干燥、通风换气。
2、清洁工具的数量、复用处理设施应满足科室规模的需要。
3、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手工清洗与消毒应执行WS/T367的要求。
(1)擦拭布巾清洗干净,然后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地巾清洗干净,然后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