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大事记年表

合集下载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含部分西方天文记事}之一蔺长旺根据网络文章整理“就有,天乙,太乙,天帝,纽星等一系列曾经使用过而随时间的退移逐渐被放弃了的极星,由此可见中国天面遗留下一条与水平方向成交角的隧道。

当年,从金字塔的中心,通过隧道,要望天空,恰好可以看到一夜之间几乎不动的天龙座星。

埃及1BC2100-BC1900仲康日食记录{国际上有争议,无结论。

} BC2000春秋时期成书《夏小正》的天象年代为BC2000BC1600殷商甲骨文中的""意思是立表以测日影;“昴”太阳从东方升起,表示方位。

BC1800--BC1500据说在发现的泥板上,有BC1100年亚述人采用的古巴比伦(约BC1800至BC1500)历的12个月的月名。

BC1400-BC776大约公元前1400年-中国已有规律的记录日食与月食,并有两颗新星的记录(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辛未酉殳新星)。

传说公元前11世纪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与测出春分点。

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于郑(《竹书纪年》)公元前776年,中国《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蚀之……”,是世界可靠的日食记事。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金文。

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

最常出现的是:初吉、既生霸(魄)既望、既死霸(魄)。

人们对这些名称有着种种不同的解释。

但除初吉以外,其他几个词都与月相有关,则无异仪。

《诗经》中还有许多别的天文知识。

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他列举的四件事中,有三件都出自《诗经》,就是“七月流火”、“三星在户”和“月离于毕”。

《诗经》中还记载了金星和银河,以及利用土圭测定方向。

如果认为《周礼》也反映西周的情况,那么在西周时代应该已经使用漏壶记时,而且按照二十八宿和十二干来划分天区了。

到了西周末期,中国天文学已经初具规模了。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

大事记(1912-1982)1912年5月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中央观象台,接收清政府钦天监外署(泡子河观象台)作为台址。

1912年民国政府接管清政府所属的军谘府改组为参谋本部。

对军谘府所属创设不久的陆军测量总局和陆军测量学堂(后改称学校)充实人员、设备,在三角科中培养一批实用天文人才。

1915年中央观象台天文工作者筹组天文学会,先以中国天文学会名义出版《观象丛报》,希望能扩大学术影响,引起重视,从读者中发现、培养和吸收会员。

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正式成立,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了以高鲁为会长,秦汾为副会长的第一届评议会,按月举行演讲、学术报告。

1923年中国天文学会接受捐助,设立“隐名奖金”,奖励天文科普作品。

1923年10月28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宣读了论文2篇,选举第二届评议会。

1924年民国政府接管了原由德国建立的青岛天测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

1925年2月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年会,选举第三届评议会。

1925年中国天文学会接受已故名誉会员柯鸿年捐助,设立“淡园奖金”,资助出席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旅差费用和奖励研究中国古代天文著作的奖金。

1925年7月中国天文学会委派张云列席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1925年10月25-27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年会,宣读论文3篇,选举第四届评议会。

1926年原广州中山大学设立数学天文系。

1926年10月31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年会,选举第五届评议会。

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行政委员会下设立时政委员会,负责编制历书工作。

1927年8月南京民国政府撤销教育行政委员会,另立大学院,管理全国教育行政,并主管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下设立各研究机构,其中之一是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并将原时政委员会也并入其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参谋本部,接管原江苏省陆军测量局,改组为陆地测量总局。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

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

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

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

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

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

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

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

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

天文学年表

天文学年表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美国基勒用92厘米口径的反射望远镜拍摄了上百个星云,发现拍照星云用反射望远镜更优越,他还在照片上发现了十万个以上的星云,旋涡星云是普遍存在的,对制造大型反射望远镜是一个促进;俄国列别捷夫证明了光压的事实;美国的张伯伦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子假说;法国克劳德和德延古发明棱镜等高仪。

公元1901年,光绪27年,英仙座新星成为全天第三亮星,从视差估计距离为100光年,天文学家用它与1885年仙女座大星云中新星作对比研究;荷兰卡普因发现银河系恒星运动的“二流”现象,并提出解释;美国纽康提出计算黄赤交角公式。

公元1902年,光绪28年,法国试播短波无线电时号。

公元1903年,光绪29年,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液体燃料火箭最适合于宇航。

公元1904年,光绪30年,经卡普因的归算处理,吉尔拍摄的南天恒星的好望角星表发表,有星454000颗;美国建成帕洛马天文台。

公元1905年,光绪31年,美国海尔太阳单色光照相仪安装于威尔逊山帕萨迪纳;美国开始无线电授时;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出狭义相对论。

公元1906年,光绪32年,德国沃尔夫发现属于脱罗央群的一颗小行星;美国海福德根据重力确定地球为椭球体;美国洛厄尔根据他的火星观测写成《火星和它的运河》,1908年又写出《火星,生命的居住地》。

公元1907年,光绪33年,丹麦赫兹普龙发现巨星和矮星;美国波特伍德提出测定地球年龄的铀蜕变规律法。

公元1908年,光绪34年,通古斯大陨石落在西伯利亚;美国弗罗斯特发现开阳星是四合星;美国海尔利用谱线的塞曼效应发现了黑子磁场;美国威尔逊山1.53米反射望远镜投入工作,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塔。

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英国达维特发现地磁南极。

公元1910年,宣统二年,德国威尔森、席纳尔和法国诺德曼测定恒星温度,进而计算恒星直径;德国史瓦西提出恒星运动速度的椭球分布。

公元1911-1912年,宣统三年,奥地利海斯发现宇宙射线;美国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周期与光度之间的关系;美国罗素建立食双星理论;丹麦赫兹普龙估算了造父变星的距离;美国斯莱弗发现仙女座星系谱线紫移。

天文学大事年表

天文学大事年表
公元前十四世纪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公元前十四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公元前十四世纪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公元前十四世纪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天文学大事纪年表

天文学大事纪年表

天文学大事纪年表(传说时代-1960年)公元前~公元元年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

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宇宙的日历/宇宙大事年表

宇宙的日历/宇宙大事年表

宇宙的日历/宇宙大事年表●宇宙的日历:如果把138亿年缩放成一年12个月按照天文学计算,宇宙大约诞生于——138亿年以前,如果把这个时间缩放成一年12个月的尺度,那么:每个月——就相当于11亿年。

每一周——就相当于2.75亿年。

每一天——就相当于4千万年。

每一小时——就相当于166万年。

每一分钟——就是2.7万年。

每一秒钟——就是450年。

本文,将会宏观粗线条的,顺着12个月的日历,概括叙述宇宙从开始到现在的,演化过程。

宇宙演化日历1月1日,发生了创世纪闪光——宇宙大爆炸。

9天后……1月10日,经过2亿年的冷却,第一批恒星诞生开始发光。

3天后……1月13日,恒星开始结合形成小星系。

2个月零2天后……3月15日,宇宙诞生——28亿年,出现了数以万亿计的恒星,并结合形成的大星系——其中就包含了银河系。

5个月零16天后……8月31日,宇宙诞生——88亿年,太阳诞生。

13天后……9月13日,宇宙诞生——93亿年,也就是45亿年前,地球诞生。

26天后……10月9日,宇宙诞生——103亿年,也就是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

11月19日,生命开始呼吸、移动、进食、与环境交互。

28天后……12月17日,海洋生物开始登陆,地球动植物开始爆炸式生长进化。

6天后……12月23日,宇宙诞生——135亿,也就是3亿年前,人类祖先仍然没有诞生。

1天后……12月24日,也就是最后一周,陆续出现了森林(这是3亿年后人类使用煤的来源)、昆虫、鸟类、恐龙等等。

4天后……12月28日,第一朵花在地球上盛开。

2天后……12月30日,早上6点24分,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终结了它们1亿年的地球统治。

这个随机事件,给哺乳动物登台上位,创造了关键性的机会。

1天后……12月31日,晚上21点45分,也就是350万年前,古猿即人类祖先,开始直立行走。

1小时15分钟后……12月31日,晚上23点整,也就是宇宙演化日历的最后1小时——人类出现。

世界科学发现年表

世界科学发现年表

世界科学发现年表1. 古代科学发现的重要时期(前5000年-公元500年)古代是科学发现的初期阶段,人们开始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记录下来。

以下是该时期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事件:- 前4000年:古代埃及人开始使用天文学来预测洪水和农作物收成。

- 前600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数学定理,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质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理论,并开创了生物分类学的先河。

- 公元前200年:古希腊的克莱托暗尼娅发现了地球的自转。

2. 中世纪科学的发展(公元500年-1500年)中世纪时期,欧洲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也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以下是该时期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事件: - 公元1000年:阿拉伯数学家爱丁发明了现代的十进制计数系统,并引入了阿拉伯数字。

- 13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达·文西通过观察天空绘制了详细的星图,并验证了日全食和月全食的原因。

- 15世纪:德国博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3. 近代科学的重大突破(公元1500年-1900年)近代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认识和技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以下是该时期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事件:- 16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以数学方法解释了行星运动,并发现了行星的椭圆轨道。

- 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 19世纪: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奠定了进化生物学的基础。

4. 现代科学的革命(20世纪)20世纪是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颠覆性的科学理论和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以下是该时期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事件: -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 20世纪中期:英国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

- 20世纪末: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的加速膨胀,推动了宇宙学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公元元年的大事记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

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古希腊亚里斯塔克)。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中国司马迁等)。

公元前二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古希腊希帕克)。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34年,中国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

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中国落下闳、邓平等)。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中国落下闳)。

公元前46年,罗马颁行儒略历(旧历)。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公元元年~公元1500年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中国贾逵)。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即浑象仪或天球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

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

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中国张衡)。

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古希腊托勒密)。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古希腊托勒密)。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中国杨伟)。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

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中国虞喜)。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中国姜岌)。

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中国祖冲之)。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中国张子信)。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

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中国傅仁钧)。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中国南宫说)。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中国僧一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阿拉伯阿尔·巴塔尼)。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阿拉伯伊本·尤尼斯)。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中国沈括)。

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中国苏颂)。

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中国苏颂)。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现仍在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中国黄裳)。

十三世纪,编制伊儿汗星表(伊朗纳西莱汀·图西)。

1252年,编制阿耳方梭星行表(西班牙阿耳方梭十世)。

1276年,元朝制造了简仪等天文仪器十三种,全凭实测创制《授时历》,废除古代历元,是中国历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该历己和现代公历性质基本一样,于1281年颁布,施行达四百年左右(中国郭守敬、王恂、许衡等)。

1276年,元朝制造了天文仪器近20种(中国郭守敬)。

1385年,中国明朝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420年,根据实测编制了恒星表和行星运行表(蒙古兀鲁·伯)。

公元1500年~1800年1542年,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层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作为一个行星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

(波兰哥白尼)。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前进(波兰哥白尼)。

1572年,发现仙后座超新星,是银河系里第二颗新星(丹麦第谷·布拉赫)。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4年,《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意大利布鲁诺)。

1596年,发现第一颗变星(葡藁增二),它的亮度呈周期变化(德国法布里许斯)。

1600年,布鲁诺由于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地动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因此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4年,发现蛇夫座超新星,是银河系第三颗超新星(德国刻卜勒)。

1609—1619年,根据第谷·布拉赫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德国刻卜勒)。

1609—1610年,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月亮上的山和谷:发现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发现金星的盈亏,发现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

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星体所构成,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证(意大利伽里略)。

1627年,编制了卢多耳夫星行表(德国刻卜勒)。

1631年,首次观察到水星凌日现象(法国加桑迪)。

1632年,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继哥白尼之后对神学和经院哲学新的打击,是近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意大利伽里略)。

1639年,首次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英国霍罗克斯)。

十七世纪,明朝出版《崇祯历》,其中的星录是当时中国较完备的全天恒星图(中国徐光启)。

十七世纪,明朝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中国徐光启)。

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这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1647年,刊布第一幅比较详细的月面图和每月每天的月相图(德国赫维留)。

1655年,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这也是太阳系迄今所知的最大卫星(荷兰惠更斯)。

1659年,发现土星的光环(荷兰惠更斯)。

1666年,发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法国卡西尼)。

1667年,法国建立巴黎天文台。

1671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八(法国卡西尼)。

1672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五,并首次测定太阳和地球的精确距离(法国卡西尼)。

1675年,发现土星光环里有一个环形狭缝(法国卡西尼)。

1675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8年,编成第一个南天星表(英国哈雷)。

1684年,发现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三和土卫四(法国卡西尼)。

1692年,从机械力学体系出发,提出“经典宇宙学说’(英国牛顿)。

1693年,发现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英国哈雷)。

1705年,发现第一颗周期彗星,并预言其周期为七十六年左右,后得到证实(英国哈雷)。

1712年,编制了一个大型星表(英国弗兰斯提德)。

1716年,提出观测金星凌日测定太阳视差(或距离)的方法(英国哈雷)。

1718年,发现恒星的自行,证明恒星不“恒”(英国哈雷)。

1725年,发现光行差,这也是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个明证(英国布拉德雷)。

1729年,发明光度计,用以比较天体的亮度(法国布盖)。

1745年,提出太阳系由彗星碰撞而产生的灾变学说(法布丰)。

1747年,发现地轴的章动现象(英国布拉德雷)。

1749年,建立岁差和章动的力学理论(法国达朗贝尔)。

1750年,首次提出银河是天上所有星体组成的一个扁平系统,形如车轮(英国赖脱)。

1752年,第一次用三角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间距离(法国拉·卡伊、拉朗德)。

1753—1772年,编制详细的月球运行表,首次创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确理论(瑞士欧拉)。

1754年,提出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和太阳系毁灭的假说(德国康德)。

1755年,发明用观察月亮和恒星的角距来测定海上经度的方法(德国约·迈耶尔)。

1755年,《宇宙发展史概论》问世,提出星云的凝聚形成太阳和行星的假说(德国康德)。

1760年,提出光度学的基本原则,开始诞生“光度学”(法国布盖)。

1761年,提出无穷等级的宇宙结构,用以说明宇宙在空间上的无限性(德国兰伯特)。

1767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开始出版航海历书。

1772年,发表行星排列距离的定则(德国波德)。

1781年,发现天王星(英国弗·赫歇尔)。

1781年,刊布第一个星云表(法国梅西耶)。

1782年,编制第一个双星表(英国弗·赫歇尔)。

1782年,测定大陵五变星的光变周期,认为光变原因是有一颗暗伴星围绕着它运转而周期地遮掩它造成的。

同时还发现两颗新变星(英国古德利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