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简介

合集下载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龙胆泻肝汤 详解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五、和解剂
和解剂;具有和解、解郁、舒畅、调和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肝
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分类: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 详解
逍遥散 详解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六、消导剂
消导剂;以消导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作用,
【主治】气分热盛
【方解】详见白虎汤方解图
【加减】人参白虎汤 【运用】上感、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斑疹伤寒、
中暑、小儿麻疹等属于气分热盛者。
返回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甘草 生地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肝胆经湿热、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 【方解】详见龙胆泻肝汤方解图
【禁忌】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本方。
返回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八正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木通 甘草梢 栀子
煨大黄 【用法】共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草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膀胱。
【方解】详见八正散方解图
出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
【运用】流感、麻疹、流脑、乙脑等热病初期风热表证者。
返回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川芎茶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 荆芥 薄荷 羌活 细辛 白芷 甘草 防风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克,清茶调服。

中药方剂的成分及功能主治

中药方剂的成分及功能主治

中药方剂的成分及功能主治1. 金银花泡茶•成分:金银花•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可以治疗感冒、咽喉肿痛、咳嗽、发热等症状;–对于外伤引起的肿胀疼痛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2. 当归煲瘦肉汤•成分:当归、猪瘦肉、枸杞子•功能主治:–补血活血,有益于女性的月经调理;–可以改善面色苍白、易疲劳的症状;–对于产后恢复和体虚乏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 黄连和苦参煎剂•成分:黄连、苦参•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对于湿热引起的口舌生疮、湿疹、痤疮等有一定疗效;–对于湿热性痢疾、泻痢等肠胃疾病也有一定防治作用;–具有一定抗菌作用。

4. 三七草煮水•成分:三七草•功能主治:–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缓解痛经、瘀血等症状;–对于外伤引起的瘀血淤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5. 百合鹌鹑蛋煲瘦肉汤•成分:百合、鹌鹑蛋、猪瘦肉•功能主治:–具有润肺止咳的效果,对于慢性咳嗽、气管炎等有一定疗效;–对于心脏病、高血压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以改善贫血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力。

6. 枸杞子泡水•成分:枸杞子•功能主治:–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功效;–对于肝肾虚弱、视力模糊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对于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7. 菊花泡水•成分:菊花•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对于眼睛疲劳、视力模糊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头晕目眩、血压偏高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具有一定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失眠、焦虑等有一定帮助。

以上列举的中药方剂是常见的一些成分及其主治功能,这些方剂在中医药中有着长期的应用历史,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使用时需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医师的建议进行调配和选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药方资源。

这些药方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检验,成为了宝贵的遗产。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药方剂,以供参考。

1. 四物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功效:调理血气,促进血液循环,适用于女性失血过多、月经不调等问题。

2. 温胆汤组成:黄柏、栀子、黄连、黄芩、黄连、草果、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胆排石,适用于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系统疾病。

3.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

功效:解表拆邪,平肝理气,适用于感冒发热、胸闷胁痛等症状。

4. 逍遥散组成:柴胡、川芎、白芍、当归、白术、茯苓、桔梗、香附。

功效:疏肝活血,调理经络,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问题。

5. 消渴汤组成:石斛、山药、生地黄、五味子、麦冬、桑白皮、甘草。

功效:清热益气,滋养阴液,适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口渴多尿问题。

6. 回阳五子汤组成:附子、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功效:温补阳气,固肾壮腰,适用于肾阳不足、畏寒怕冷等症状。

7. 肝气郁结汤组成:枳壳、柴胡、香附、郁金、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畅通气机,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胸闷、胁痛、乳房胀痛等问题。

8. 清热解毒汤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竹叶、炒黄苓、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热毒引起的感冒、咽喉疼痛、痈肿等症状。

以上只是中医药方剂大全的一部分,中医药方剂十分广泛,针对不同疾病和体质的患者,中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方。

请在接受中医药治疗前咨询专业医师,以确保药方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中医药方剂大全包含了许多经验丰富的治疗方案,其中的药物组合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具有特定的疗效。

在选择中医药治疗时,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药方。

希望中医药方剂可以为广大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通过对中草药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探讨以中草药为主要药材制成的复方制剂,即中药方剂,其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中药方剂学旨在总结丰富的中医药传统经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确保使用中药安全有效。

中药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的定义中药方剂是指按照一定的配方规律,将若干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煎煮或制成剂型,用以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

方剂通常包含主药、佐使药、调和药以及药引等组成部分,各药性味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方剂的分类方剂按类型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等;按作用可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和解剂、化气剂等多种类型;按使用目的可分为治标方、治本方、方解、方草、便民方、辨变方等不同类别。

中药方剂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药方剂使用中,通常根据君臣佐使相配的原则进行配伍。

君药在方剂中起主导作用,臣药则在辅助君药的同时有特定的作用,佐药则有助于调和君臣药的作用,使整个方剂更加有效。

用药考量原则在选择用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确保选用药物不仅疗效确切,而且用量适中,药性温和。

疾病辨证原则中药方剂的使用需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确保选用适合的方剂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方剂学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未来,中药方剂学将更加注重对方剂的药效成分研究,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致力于提高方剂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中药的规范化、现代化应用。

总的来说,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医药精髓,通过对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深入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愿中药方剂学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光发热,造福人类健康。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临床常用中药四十名方的基本处方

临床常用中药四十名方的基本处方

临床常用中药四十名方的基本处方前人留传下来的成方,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必须加以重视。

特别是几个基本方剂,必须熟悉。

现在择要说明,以见一斑。

1.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为补气主方,用于脾胃薄弱,食少,泄泻等症。

气不运者,可以加陈皮,名异功散;胃寒者,可以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

2.四物汤生地、当归、白芍、川芎。

为养血主方,用于肝血虚滞,妇人经水不调。

气血俱虚,可与四君子汤同用,名八珍汤;除去生地、白芍,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为养阴主方,用于肾水亏乏,腰痛遗精等症。

虚寒者可以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八味丸;内热者,可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八味丸;单加肉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火归元;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气丸,能治痨嗽。

4.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为回阳主方,用于寒盛阳微,四肢厥冷,水泻不止。

寒伤血分,脉细欲绝,可加当归、木通,名当归四逆汤;风湿相搏,身体烦疼,可加白术、大枣,名术附汤。

5.桂枝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为调和荣卫主方,亦治伤风。

汗不止者可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精关不固,可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倍白芍,加饴糖,名小建中汤;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中气虚寒腹痛。

6.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为发散风寒主方,用于寒热无汗,脉象浮紧。

挟外湿者,可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去桂枝,加石膏,名麻杏石甘汤,治表邪内陷,肺热气喘。

7.银翘散银花、连翘、豆豉、荆芥、薄荷、牛蒡、桔梗、甘草、竹叶、芦根。

为风温初起主方,用于发热、口渴、脉象浮数。

咳嗽者可加杏仁、象贝,宣肺化痰;热重者,可加山栀、黄芩清气。

8.六一散滑石、甘草。

为清暑主方,用于身热烦渴,小便短赤。

清心可加辰砂,名益元散;散风可加薄荷,名鸡苏散。

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为化湿主方,用于满闷、呕恶、舌苔白腻。

痰多者可与二陈汤同用,名平陈汤;泄泻溲少,可与五苓散同用,名胃苓汤。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名称:熟乾地黄散拼音: Shú QiánD ì Huánɡ Sàn 处方:丹参(去芦头) 、防风(去芦、叉)、当归 (去卢、微炒) 、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 (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 (去芦),各三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快汤拼音: Kuài Tānɡ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

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铁刷汤拼音: Tiě Shuā Tānɡ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

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

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三倍汤拼音: SānB èi Tānɡ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 ,各五两。

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

用途用量:沸汤点服。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小理中汤拼音:XiǎoL ǐ Zhōnɡ Tānɡ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一、从发现者而得名的 n 何首乌何首乌有强壮、强精的作用,有
不老、回春的效果。自古以来,何首乌 就被当作美容养颜、恢复青春的佳品来 推荐。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人形何首乌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n 二、以产地命名 n 阿胶(山东省东阿县)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n 川贝母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n 三、以生长特性命名 n 冬虫夏草
②药物的偏性。“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 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③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中药毒理的概念。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毒性的分类: 无毒——作用平和,不致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不 注明。 有毒——具有强烈作用,可能引起不良反映的药物 以及具有毒理作用,可能导致中毒的药物,需小心 谨慎使用。 小毒——指药物使用虽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一般 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大毒——具有明显毒理作用的药物,此毒药物使用 时必须谨慎小心,由于毒性强烈,临床多供外用, 内服须严格掌握,炮制合格,剂量严格在中毒量以 内。如:砒石:0.002—0.004g 硼砂:3—6g
中药的常识
据统计,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占世界 总人口的80%。
2004年中药出口7.25亿美元,中药材出口3.62亿美元,占 其总值的50%;提取物出口增长最快,2.23亿美元,占其总值 的30.76%;中成药出口1.39亿美元,占其总值的19.24%。
亚洲出口4.91亿美元,第一位;北美洲出口1.02亿美元, 第二位;欧洲出口9845万美元,第三位;拉丁美洲、非洲、大 洋洲出口分排第四、第五、第六。
⑤咸味:具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功 效。
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材。 主要含钠、钾、钙、镁、碘等成分。 ⑥淡味: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三、毒性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
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中医传统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 祖国医药学之毒有三:
①药物的总称。“医师常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 医事。”
n 九、以炮制方法而命名
n 地黄
熟地黄
生地黄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n 十、以进口和译音命名 n 苏合香(原产古苏合国,现伊朗)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n 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 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偏胜而即 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 求其理,可自得之。”
n 中药的性能:性,药性;能,效能。 就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特征的高 度概括。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n 四、以中药形态而命名 n 龙眼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n 栀子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n 五、以中药气味而命名 n 木香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n 六、以中药颜色而命名 n 红花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n 七、以中药功效而命名 n 当归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n 八、以入药部位而命名 n 菊花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第七章 中药方剂
目录
1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2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3 第三节 中药的用药禁忌
4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常识
n 中 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 和使用的药物。
n 药 材:初步加工处理的中药原料药。 n 草 药:我国局部地区、某些人群或
民间习用,加工炮制欠规范的中药。 n 民 族 药:也是中药的一部分,为我国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属于管理范围的毒性中药。 药品管理法规定:“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
射性药品、外用药品等都要按照剧毒药物管理办法进行”。 什么办法?
①在药监局核领:《药品企业经营许可证》。 ②毒剧药建立严格的验收、领发、查对制度。 ④调配剧毒药的工具必须洗净,避免污染。 ⑤凡规定炮制后才能应用的毒剧药物,必须炮制合格方能 配方。 ⑥配发毒剧中药一律凭中上处方及证明,供应数量除外用 者外每次处方不得超过常用最高量,每方不得超过二剂。
③酸(涩)味:具有收敛、固涩等功效。 主要含有机酸、鞣质。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④苦味:在460种常用中药中,有苦味药 188种,占40.9%。
具有降泄、清泄、通泄等功效。 注意:50种有毒中药中有苦味药23种, 占46%。 苦味兼寒凉性质的药,主要含生物碱和 苷类成分;而苦温药多含挥发油。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中国香港、日本、韩国、越南、德国、新加坡、印度、马 拉西亚和中国台湾分排中药出口国别与地区的前10名。
中药的常识
据华东中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 药研究专家曹光明教授介绍,我国中药质量主 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金属含量标准问题。 二、农药残留量问题。 三、中成药的有效成分问题。
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味药183种,占39.8%。 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等功效。 主要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生物碱。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②甘味:在460种常用中药中,有甘味药 172种,占37.4%。具有补虚等功效。
多含营养成分,大部分是机体代谢所需物 质,如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及其他活 性物质,各类补益药中甘味药占81.5%,其有效 成分以多糖成分居多。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
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 寒证用温热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二、五味 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①辛味:在460种常用中药中,有辛
第三节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 “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 及;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藜芦反人参、 丹参、沙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 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 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关桂畏石脂。
某些少数地区聚居地的习惯运用的药物。
中药的常识
n 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 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 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 食品。
n 国际上一般称为功能性食品、健康 食品或营养食品。
中药的常识
n 道地药材:特定产地的特定品种,且质 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n 从其含义可知,道地药材是优质药 材的代名词,是鉴定药材品质优劣的综 合性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