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土壤颗粒分析及手测质地报告
实验三土壤质地的测定

实验二土壤质地的测定手测法1. 方式原理本法以手指对土壤的感觉为主,结合视觉和听觉来确信土壤质地名称,方式简便易行,熟悉后也较为准确,适合于田间土壤质地的辨别。
手测法又有干测法和湿测法,能够彼此补充,一样以湿测为主。
2. 操作步骤(1)干测法取玉米粒大小的干土粒,放在拇指与食指之间使之破碎,并在手指间摩擦,依照指压时使劲大小和摩擦时的声音来确信。
(2)湿测法取一小块土,去除石粒和根系,放在手中捏碎,加水少量,以土粒充分浸润为度,依照可否搓成球、条和弯曲时断裂与否来加以判定,现将卡庆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手测法标准列于表5以供参考。
表5土壤质地手测法判定标准实验一土壤农化样品的搜集一、目的要求土壤样品的搜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正确与否,直接阻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无应用价值,必需按科学的方式进行采样和制样。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把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搜集和制备方式。
二、仪器用具小铁铲(或锄头)、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钢卷尺、木锤、镊子、土三、方式步骤为了使样品具有最大的代表性,在搜集与制备样品的进程中,按“随机”、“多点”和“均匀”的方式进行操作。
样品搜集1. 样品的代表性采样时必需依照必然的采样线路进行。
采样点的散布尽可能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为宜,在地块面积小,地形平坦,费力均匀的情形下,方可采纳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线路,如图示1-1。
采土点要幸免天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址;采样点的数量一样应依照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不同情形,酌情搜集5~20个点。
2. 采样方式在确信采样点上,先将2~3mm表土刮去,然后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
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可能一致,将搜集的各土点样在盛土盘上集中起来,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纳四分法,弃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样每一个混合土的质量以1kg左右为宜。
土颗粒分析(筛分法)试验报告

小于该孔径
土质量百分
比(%)
孔径
mm
留筛土
质量(g)
小于该孔径
土的质量
(g)
小于该孔径
土质量百分
比(%)
占总土质
量百分比
(%)
注:1、表内粗线框内栏目的内容由委托单位提供,其真实性由委托单位负责。
2、检测结果仅对来样负责。
3、如对检测结果有异议,请于报告日期起15日内提出,逾期视为认可检测结果。
土颗粒分析(筛分法)试验报告共1页第1页
有见证送检报告编号:
见证人单位
见证人
试验单位
XXXXXXXXXXX
有限公司
(印章复印无效)
委托单位
送样日期
工程名称
报告日期
取土地点
检验标准
试验总质量:g小于2mm土质量=g小于2mm土占总土质量= %
粗筛分析
细筛分析
备注
孔径
mm
Hale Waihona Puke 留筛土质量(g)小于该孔径
土的质量
60
2
40
1
20
0.5
10
0.25
5
0.075
2
批准人:审核人:主要试验人:
土颗粒级配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土颗粒级配是土壤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
了解土壤颗粒级配对于土壤工程、农业种植、水土保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土壤颗粒级配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该地区土壤的颗粒组成特点,为相关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 样品采集:在某地区采集土壤样品,共采集10个样品,每个样品的采集地点具有代表性。
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风干、过筛等预处理,以去除杂质。
3. 颗粒分析:采用筛析法对土壤样品进行颗粒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过筛,筛孔尺寸分别为2mm、1mm、0.5mm、0.25mm、0.075mm、0.02mm、0.01mm。
- 称量每个筛孔的土壤样品重量,计算其占总样品重量的百分比。
4.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软件对颗粒级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计算颗粒级配曲线、绘制直方图、分析土壤类型等。
三、数据分析结果1. 颗粒级配曲线:根据筛析法得到的土壤样品颗粒重量百分比,绘制颗粒级配曲线。
结果显示,该地区土壤颗粒级配曲线呈现出典型的非均匀分布,细颗粒(粒径小于0.075mm)含量较高,而粗颗粒(粒径大于2mm)含量较低。
2. 直方图:将颗粒级配数据绘制成直方图,可以看出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在0.02mm至0.075mm之间,说明该地区土壤属于粉质土壤。
3. 土壤类型分析:根据颗粒级配曲线和直方图,结合相关土壤学知识,可以判断该地区土壤类型为壤土。
四、结果讨论1. 颗粒级配特点:该地区土壤颗粒级配呈现出非均匀分布,细颗粒含量较高,这与该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有关。
2. 土壤类型:根据颗粒级配分析结果,该地区土壤类型为壤土,壤土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
3. 土壤改良:针对该地区土壤颗粒级配特点,可以考虑以下改良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 合理轮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分解,改善土壤颗粒组成。
探究土壤性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包括土壤结构、颜色、质地、水分、酸碱度等。
2. 掌握土壤性质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分析土壤性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物质,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土壤的性质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本实验通过对土壤性质的测定,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土壤筛、烘箱、电子秤、PH计、滴定管、蒸馏水、醋酸、NaOH等。
2. 实验试剂:醋酸溶液、NaOH溶液、酚酞指示剂等。
3. 实验样品:采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样品。
四、实验方法1. 土壤结构观察: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分析:将土壤样品过筛,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烘干,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4. 土壤酸碱度测定:采用PH计测定土壤样品的酸碱度。
5. 土壤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五、实验步骤1. 观察土壤样品: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分析:将土壤样品过筛,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烘干,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4. 土壤酸碱度测定:采用PH计测定土壤样品的酸碱度。
5. 土壤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结构:观察到的土壤样品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通过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出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4.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也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不同。
5.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好。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一、试验目的:
1.确定土壤中不同粒径组成和含量,从而了解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力学
性质。
2.了解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的水力性质、保水能力和透水性等方面的
影响。
二、试验原理:
三、试验步骤:
1.取得一定数量的土壤样品,并将其空气干燥或用低温烘干去除水分。
2. 将土壤样品通过筛网进行分级筛分,通常使用7个不同粒径的筛网,如2mm、1mm、0.5mm、0.25mm、0.125mm、0.063mm和0.05mm等。
3.对每一个筛孔内的颗粒进行称重,并计算出通过每个筛孔的颗粒的
质量。
4.计算颗粒的百分比通过量和累计通过量,并绘制颗粒质量百分比和
粒径的曲线图。
5.计算土壤的粒径分散系数以及相关的颗粒粒径参数。
四、结果分析:
通过颗粒分析试验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反映土壤样品中不同粒径组分
的含量和质量分布。
通过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面的信息:
1.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可以反映土壤的粒径分布特点,比如有无明显的富集粒径,颗粒尺寸的分散情况等。
2.根据颗粒质量百分比曲线,可以计算土壤的粒径分散系数,从而了解土壤的颗粒组成均匀性。
3.通过颗粒分析试验所得到的结果,结合其他试验数据,可以分析土壤的力学性质、孔隙结构特征以及水力性质等。
总之,土的颗粒分析试验是土壤力学和土壤工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试验之一、通过颗粒分析试验可以获得土壤颗粒组成和颗粒大小分布等重要信息,对于研究土壤性质和工程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决定分析结果能否正确反映土壤特性的关键。
因此,采集的土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以确保土壤质量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从田间采集来的土壤样品不可直接进行化学分析,需经过筛或风干过筛等处理后方可进行分析。
因此,在风干过筛处理中保持最小的误差是同样的重要。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采集具有代表性土壤样品的技能和合理处理样品的技能。
1.1土壤样品的采集1.1.1耕层混合土壤样品的采集(1)确定采样单元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场勘查后,将采样区划分为数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图类型,肥力状况和地形等因素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2)确定采样点数及采样点位置采样点数的确定,取决于采样区域的大小、地块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一般以5-20个为宜。
采样点位置的确定要遵循随机布点的原则,常采用“S”型布点方式,该方式能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造成的误差。
但在采样单元面积较小,地形变化较小,地力较均匀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形布点方式。
为从总体上控制采样点的代表性,避免在堆过肥的地方和田埂,沟边以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样。
(3)各采样点土样的采集遵循采样“等量”的原则,即每点所采土样的土体的宽度、厚度及深度均相同。
使用采样器采样时应垂直于地面向下至规定的深度。
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下取土。
(4)混合土样的制备将个点采集的土样集中在一起,尽可能捏碎,混均;如果采集的样品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样弃去,以取1kg为宜。
其方法是将混均的土样平铺成四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将其中一对角线的两份弃去,如所剩样品仍很多,可重复上诉方法处理,知道所需数目为止。
采集含水较多的土样时(如水稻土),四分法很难使用,可将各样点采集的烂泥状样品搅拌均匀后,再取出所需数量。
将采好的土样装袋,土袋最好采用布制的,以保持通气。
土壤成分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土壤成分实验设计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设计和操作,初步分析和了解土壤中的成分组成,探究土壤的理化性质,为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2. 实验原理土壤是由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其中颗粒主要包括沙、粉砂和黏土等三种颗粒。
本实验将采用筛选法、热板法和定性分析法,对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和检测。
3. 实验材料和设备- 土壤样品- 筛网和筛分仪- 定量分析天平- 热板仪- 蒸发皿- 硫酸亚铁溶液- 盐酸- 硝酸银溶液4. 实验步骤和结果4.1 土壤颗粒分析4.1.1 下筛取约50g的土壤样品,放入筛分仪中,使用筛网将样品筛分,得到粗颗粒和细颗粒两部分。
4.1.2 烘干将颗粒分别放入蒸发皿中,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质量,记录粗颗粒和细颗粒的质量。
4.1.3 求得各颗粒占比根据粗颗粒和细颗粒的质量和总质量的比值,计算出土壤样品中各颗粒的百分含量。
4.2 土壤有机质检测4.2.1 提取土壤有机质取一定数量的土壤样品,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进行酸解,使有机质溶解在盐酸中。
4.2.2 硝酸银滴定取一定量的有机质溶液,在加入硝酸银溶液的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的滴定,滴定至硝酸银溶液完全消耗。
4.2.3 计算有机质含量根据硝酸银溶液消耗量与有机质样品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含量。
4.3 土壤酸碱性检测4.3.1 取样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盐酸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一定时间。
4.3.2 酸碱指示剂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土壤的酸碱性。
5.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步骤和结果分析,我们得到了土壤样品的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和酸碱性等重要信息。
本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颗粒主要以黏土为主,其次是粉砂和沙。
有机质含量较低。
土壤呈酸性。
这些结果对于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土壤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土壤成分的特点,合理选择施肥措施,以及针对土壤酸碱性提供相应的调节措施。
土的检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掌握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的基本检测方法。
3. 通过实验,分析土的工程特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是由颗粒、水和空气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本实验主要检测土的物理性质,包括含水率、密度、颗粒组成等,以及力学性质,如抗剪强度等。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 天平- 滤纸- 烘箱- 筛子- 颗粒分析器- 抗剪强度仪- 水准仪- 尺子- 粉笔2. 实验材料:- 土样- 水- 酒精四、实验步骤1. 物理性质检测(1)含水率检测a. 称取土样50g,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记录烘干前后的质量,计算含水率。
b. 根据含水率,计算干密度和总密度。
(2)颗粒组成检测a. 将土样过筛,分别称取不同粒径的筛余量。
b. 利用颗粒分析器,对筛余量进行颗粒分析,得出颗粒分布曲线。
(3)密度检测a. 称取土样100g,放入水中,测量体积,计算密度。
b. 称取土样100g,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测量体积,计算干密度。
2. 力学性质检测(1)抗剪强度检测a. 将土样制备成抗剪强度试件,放入抗剪强度仪中。
b. 对试件进行剪切试验,记录最大剪切力,计算抗剪强度。
(2)渗透性检测a. 将土样制备成渗透性试件,放入渗透仪中。
b. 对试件进行渗透试验,记录渗透速率,计算渗透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理性质分析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a. 土的含水率对土的工程特性有很大影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
b. 土的颗粒组成对土的工程特性也有很大影响,如颗粒粒径、级配等。
c. 土的密度是土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直接关系到土的工程特性。
2. 力学性质分析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a. 土的抗剪强度是土的重要力学性质之一,直接关系到土的稳定性。
b. 土的渗透性对土的工程特性也有很大影响,如排水、固结等。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的检测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8 8 8 8 7 7 7 7 7
14
58 42 26 10 56 43 31 19 8
17
16 16 15 15 14 14 13 13 13
5
35 5 36 9 43 19 55 33 12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6
6 6 5 5 5 5 5 5 5
28
17 8 59 51 43 35 28 20 13
(一)方法原理
土样经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后充分分散为单粒 ,并制成5%悬浮液,让土粒自由沉降。经不 同时间,用土壤比重计(又称甲种比重计或鲍 氏比重计)测定悬浮液比重,比重计读数直接 指示比重计悬浮处的土粒重量(g/L)。根据不 同沉降时间的比重计读数,便可计算不同粒径 的土壤颗粒含量。
(二)操作步骤
50
48 46 45 45 45 44 44 42 42
22
21 30 21 20 19 30 19 19 18 30 18 1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19
20 21
1 0
56 56
27
26 26
48
48 48
37
38 39
40
38 37
17 30
17 30 17
48
1.称样:称取通过1mm(卡氏制)或2mm(国 际制)筛孔相当于50g(精确到0.01g)干土重的风 干土样,置于400ml塑料杯中。
2.样品分散:根据土壤酸碱性质,分别选用下 列分散剂:石灰性土壤(50g样品,下同),加0. 5molL-1六偏磷酸钠60ml;中性土壤加0.25mol L-1草酸钠20ml;酸性土壤加0.5molL-1氢氧化 钠40ml。 称取土样加入适当分散剂20ml后,用带橡皮 头的玻棒搅拌成糊状。静置过夜(或半小时) 。以带有橡皮头的玻棒研磨土样(粘质土不少 于20分钟,壤质土及砂质土不少于15分钟), 其后再加入剩余的分散剂研磨均匀。
22 23 24 25 26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18
1 18 1 15 1 12 1 10 1 10 1 8 1 6 1 5 1 3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30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国际制 50-<0.02mm颗粒的校正读数 砂粒(2-0.02mm)%=—————————————×100 50 <0.002mm颗粒的校正读数 粘粒(<0.002mm)%=————————————— ×100 50 粉粒(0.02-0.002mm)%= 100-砂粒(%)-粘粒(%)
3.制备悬液:将分散后的土样用软水洗入1000 ml的沉降筒中,加软水至刻度,即为5%的悬 浮液。放置于平稳桌面上。
4.测定悬液比重 (1)搅拌:先测定悬液温度。然后用特制搅 拌棒上下均匀搅拌悬液1分钟(30次),使悬液中 颗粒均匀分布,搅拌时,如悬液发生气泡,迅 速加入1—2滴异戊醇消泡。 (2)读数:搅拌停止立即取出搅拌棒,并记 录时间(土粒开始沉降的时间),按表1所列温度 、时间和粒径的关系,选定测比重计读数的时 间,分别测出<0.05、<0.01、<0.001毫米等 各粒级的比重计读数。每次读数前30秒,将比 重计轻轻放人悬液中,使其不要上下浮动,时 间一到迅即读数。读数后取出比重计,以免影 响土粒继续下沉。 注意:只搅拌一次,读三次数。
实验三 土壤颗粒分析 及手测质地
土壤是由粒径不同的各粒级颗粒组成的,各
粒级颗粒的相对含量即颗粒组成,对土壤的水 、热、肥、气状况都有深刻的影响。土壤颗粒 分析即是测定土壤的颗粒组成,并以此确定土 壤的质地类型。本实验采用比重计法测定土壤 颗粒组成,同时练习手测质地方法。
一、土壤颗粒分析
(比重计速测法)
2.各级土粒含量计算
(1)卡氏制
50-0.05mm颗粒的校正读数 砂粒(1-0.05mm)%= ————————————— ×100 50 <0.01mm颗粒的校正读数 物理性粘粒(<0.01mm)%=————————————— ×100 50 48小时的校正读数 粘粒(<0.001mm)%=————————————— ×100 50 粗粉粒(0.05-0.01mm)%= 100-砂粒(%)-物理性粘粒(%) 中、细粉粒(0.01-0.001mm)%=物理性粘粒(%)-粘粒(%)
48 48
表2 在不同温度时各粒级颗粒的比重计测定时间表(国际制)
时 间 温 度 ℃ 5 分 9 秒 30 时 17 分 36 粒 径 <0.02 <0.002 时 间 温 度 ℃ 18 分 6 秒 37 时 12 分 14 粒 径 <0.02 <0.002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表1 在不同温度时各粒级颗粒的比重计测定时间表(卡氏制)
时 间 温度 4 5 6 7 8 分秒 ℃ 1 32 1 30 1 25 1 23 1 20 43 42 40 38 37 48 48 48 48 48 分 小时 粒 径 <0.05 <0.01 <0.001 时 间 温度 ℃ 分秒 55 54 54 53 51 分 25 24 30 24 23 30 23 小时 48 48 48 48 48 粒 径 <0.05 <0.01 <0.001
(四)质地分类及定名
1.卡氏制 根据各级颗粒的百分含量,划分质地 类型。 第一步:根据物理性粘粒含量,划分大 的质地类型,标准如下:
11
11 11 11 10 10 10 10 9 9
56
3 2 5 50 35 20 7 53 40
16
17
6
6
57
47
12
12
523329来自30547
59
9
9
28
16
5.空白校正:另取一沉降筒,加入与处理土样 等量的分散剂,用软水稀释至1000ml,比重 计读数即为空白校
(三)结果计算
1.比重计校正读数 比重计校正读数=比重计原读数-空 白校正值 (注:空白校正值包括分散剂校正值 和比重计校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