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

合集下载

808话剧史论

808话剧史论

808话剧史论摘要:一、话剧史概述二、话剧发展的关键时期三、中国话剧的流派与特点四、话剧创作与表演技巧五、当代话剧的挑战与机遇六、展望未来话剧的发展正文:一、话剧史概述从古至今,话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悠久的历史。

它起源于古希腊,经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逐渐发展为现代话剧。

在我国,话剧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的文艺青年们将这一艺术形式引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

二、话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国话剧史上,有几个关键时期对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纪初,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话剧达到高峰,以“样板戏”为代表,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话剧开始多元化发展,各种实验话剧、小剧场话剧纷纷涌现,呈现出繁荣景象。

三、中国话剧的流派与特点在中国话剧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

现实主义话剧关注社会现象,以真实反映生活为特点;浪漫主义话剧强调情感表达,具有浓厚的诗意;荒诞派话剧则以荒诞、非理性的表现手法,探讨人生意义。

此外,话剧还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如北京话剧、上海话剧等。

四、话剧创作与表演技巧话剧创作涉及剧本、导演、表演、舞美、灯光等多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话剧作品,需要具备紧凑的情节、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个性。

在表演方面,演员需注重角色性格的刻画,同时把握好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手法。

此外,舞美、灯光等舞台效果的运用,对于营造氛围、展现剧情也至关重要。

五、当代话剧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话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商业竞争加剧、观众审美疲劳、演出场地受限等。

但与此同时,话剧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的普及为话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同时也为话剧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外,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也为话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展望未来话剧的发展在未来,话剧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与传承。

浅谈表演中的喜剧小品

浅谈表演中的喜剧小品

6艺术论丛浅谈表演中的喜剧小品杨光宁贵州省毕节市乌蒙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摘要:喜剧小品是时代的产物,喜剧性和丰富性是喜剧小品的主要特征,喜剧给予我们的生活阳光和色彩,喜剧小品作为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欢声笑语,为生活平添了许多光彩。

而在表演中,喜剧小品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喜剧小品对我而言十分重要,本文从喜剧小品的定义,技法,作用等方面入手,浅谈表演中的喜剧小品。

关键词:喜剧小品;表演技法;自信;紧张;语言;形体许多人都爱看喜剧小品,然而却不甚了解。

广义上说,喜剧小品是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话剧的衍生品。

或称小品,短剧,是最短小的戏剧作品。

具体说来,喜剧是指由一两个演员以至多人表演的、短小的(一般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戏剧段子。

有简单故事情节,通过对话、动作,完成一两个喜剧效果即结束,通常在舞台或者电视上演出。

比起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喜剧小品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剪影,舞台上发生的故事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

喜剧小品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表演技法具体体现在四大方面:(1)语言:喜剧小品的语言必须具备行动性.,性格化,感情充沛和生活凝练四个特点。

嗓门要大,口齿要清晰。

做到音质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甚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要善于表现单句。

掌握台词的节奏和语言的性格化技巧。

节奏读句。

哪里重音,哪里停顿,一定要合乎逻辑;(2)形体:我们常说演员在在舞台上最基本的三要素便是真听真看真感受,要真实的和对手交流,活在舞台上,那么,形体便是最好的手段之一,然而,舞台上的形体动作,不仅要接近我们的生活常态,还要区别于生活而具有舞台真实感。

既要有造型感,富有表现力,又不能有固定的程式;(3)表情:表情虽然微小却无比重要,丰富的面部表情能使表演更加完美,对于观众来说,脸是他们在欣赏节目的时候注视时间最长的一个部位。

比方说,优秀的喜剧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即使观众听不见台词,也能知道剧情的发展,如此说来,表情的功劳便不言而喻了;(4)歌唱:作为表演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喜剧小品在表演时如果能够按照剧情的需要,在某些情境下使用歌唱的方式来代替语言,往往会收取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仅丰富了演员的表现方式,也使观众有了更多的听觉艺术享受。

小品研究资料

小品研究资料

小品研究资料第一篇:小品研究资料首先看看春晚小品的历史。

小品本是话剧的练功用品,而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品乃是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从此陈朱二人以《烤羊肉串》《警察与小偷》《警察与小舅子》《主角与配角》等率先垄断春晚。

待此二人离去后,赵本山才开始逐渐成为第二个春晚小品之霸,主要作品包括《相亲》《我想有个家》《拜年》《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卖拐》《卖车》《钟点工》《昨天,今天和明天》等等。

其他的小品,有潘长江《过河》,赵丽蓉系列。

郭达、黄宏等人也南腔北调的有些,主要是河南、陕西等地方言,唯一可算南方的,就是严顺开有过几次露面,说的是普通话(有上海语感)。

为什么赵本山会在这么多小品高手中红火起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语言易懂。

众所周知,普通话的基础是北京话和哈尔滨话。

实际上东北话除了个别用词为方言特有外,口音就象是普通话歪曲了说,一方面易懂,另一方面反倒有了搞笑意味,而且赵本山在口音方面我认为已经有所收敛,反而不象黄宏表演时说东北话那么夸张(东北话小品最早还就是黄宏在《超生游击队》里搞红的)。

反观南方小品,南方口音千差万别,与普通话差异比较大,不利于全国的传播,但讲今年的《火巴耳朵》,如果不是看了小品剧情,谁有知道什么叫“火巴耳朵”呢?其次,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表达一种思想,小品本质是要讲个故事,那么评价小品好坏的根本标准其实就是剧本的内容如何。

陈朱作为小品的鼻祖,其作品本质上还没有脱离学院练功的框架,表演功力大于剧本,因此虽然也有经典,但总体上漂于生活之上。

赵本山小品根植于生活,与现实紧密结合,自然是喜闻乐见。

再次,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小品要讲故事,讲故事却未必就是小品。

这就需要艺术的加工和提炼。

赵本山小品相对于其他小品,语言凝练,趣味性强,剧情矛盾又都非常突出。

没有不红的道理。

最后,陈朱小品以二人开始,小品这种形式就不需要太多的人。

东北小品演员多为二人转出身,驾轻就熟,浑身是戏,而南方传统曲艺多为独角戏,上海、湖南无不如此。

话剧赏析

话剧赏析

中外话剧赏析什么是话剧什么是话剧,简单地说,就是以对话和动作作为表演的主要形态特征的舞台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一句话,以话成剧就是话剧。

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而精确的定义。

我们要弄清什么是话剧,首先要从它与戏曲、戏剧的区别入手。

在西方国家,戏剧和话剧可以通用;在我国,戏剧是各种剧种的总称。

包括京剧越剧以及名目繁多的地方小戏。

这些统称为戏曲。

什么是戏曲呢?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这样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这成为今天的经典解释。

在我国,地方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此外,还包括歌剧、舞剧等。

这些剧种各自动表演形式与状态都不一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

话剧的特征一、剧场性与文学性并重剧场性是指戏剧预设的对现场受众的磁力作用和交流特征,也就是戏剧对受众所拥有的现场审美裹挟力和剧场感知度的规定性,是一种支配受众的艺术强度。

对戏剧文本而言,剧场性表现为作者预设在作品中的现场观众感知的规定性;对于剧场演出而言,剧场性既表现为一种对观众的现实拉力,又表现为观众的反作用力,是一种互动效应。

在戏剧中,剧场性强,戏剧的效果就好,戏剧的生命力就强。

剧场性融戏剧性、舞台性、表演性、假定性于一体。

什么是戏剧性,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常见的有四种:一是动作说,戏剧性就是动作性。

亚里斯多德认为:戏剧就是用动作来模仿在行动中的人(<诗学>)。

二是冲突说,黑格尔认为:戏剧的动作在本质上是引起冲突的,这种冲突既要以符合人物性格和目的的方式产生出来,又要使它的矛盾得到解决(<美学>)。

三是激变说。

阿契尔认为,说戏剧的实质是“激变”(crsis又译为“危机”),也许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有用处的定义(<剧作法>)。

四是情境说,情境要有力地激动人心,并使之与人物的性格发生冲突,同时使人们的利益互相冲突(<论戏剧诗>)。

其实,这四种观点都强调了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矛盾与冲突,对立与斗争。

所以,我认为,戏剧性通常是指戏剧冲突,包括角色之间的矛盾斗争和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与交战。

品味喜剧小品艺术

品味喜剧小品艺术
戏剧分为喜剧 、 正剧 、 悲剧 三类题材 。 这三类题材 不仅
喜剧小品是将 日常生活 中人们十分熟悉 , 但又常被忽 略的点滴小事 , 通过幽默诙谐 、 风趣生动的艺术创作 , 运用 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举首投足 、 一 颦一 笑使 其回归到生活中
去, 以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塑造 本真 、 鲜活 、 具有戏剧张力 的人物形象 , 使观众在笑声中接受浅显易懂的道理 。其特
现 实主 义戏剧 要求夸 张性 以接近客 观生 活 的真实为 准 .
而浪 漫主 义与 现 代主 义戏 剧 则要 求 它符 合 人的 主观 情 感 强度 ;
而怪诞的 , 但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伤害。 ” 他 给人的感觉只
是一个小人物 , 而且滑稽可笑 。这样 , 表现 在剧 场效果上 ,
以小见大 ,Βιβλιοθήκη 品味生活 的酸甜苦 辣 , 同样具有强 烈地艺术感 染力和社会影响力 。
值得一提} I 勺 是, 喜剧小品不 能一味媚俗 , 不能盲 目地
个好的喜剧小品 , 它应该是 以深入生活 、 忠于生活 、
提炼 生活的严谨 创作态度 , 集思想性 、 艺术性 、 观 赏性 、 独
追求所谓 的“ 包袱 ” 、 出洋相 、 胳肢 人笑 。 “ 接地气 ” 的喜剧小
表现摇船 , 筋骨好 , 五湖 四海 , 绊跤 , 古庙, 监牢唱词 的形体
的可看性 , 也相应 地影 响了 “ 秋 香” 这一艺 术形 象 的丰满 度, 从客观上影响了演员对 “ 秋香” 这一 人物的性格刻划及 形象塑造 。
我 于去 年底接 手了《 秋香 送茶 》 这部 戏 , 并 邀请锡 剧

喜剧 最直接 、 最 明显 } 向 效果就是笑 。 喜剧 引发的笑 , 可 以是 无声 的、 会心的暗笑 , 也可以是放 开的 、 开怀的大笑 。这笑 代表着赞美 、 讽刺 、 褒扬 、 贬低 , 包含着价值判断 。 不仅是一

话剧与小品的区别

话剧与小品的区别

话剧与小品的区别
话剧是戏剧里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为只有话剧才和小品有可比性,他们在中国的形成和推广和表现形式都比较类似。

总的来说话剧和小品最大的区别是,话剧的形式与规模比小品要大。

还有就是话剧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小品是中国艺人最早将它搬上舞台表演的。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最早是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一般由录取单位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

大约在80年代初,由于央视春晚的媒介,小品作为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

简单些说,小品不属于戏剧,它只是拥有一种戏剧模式或者说是有和戏剧类似的表现形式。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小品赏析

小品赏析

小品赏析小品这门艺术,不同于短暂的电影给人带来视觉的震撼,也不同于冗长的电视剧慢慢培养出的细腻情感。

在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小品演员别出心裁的挖掘搞怪的声音、滑稽的动作以及捧腹的语言等等超越常人想象极限的艺术表现,带给我们惊喜、快乐、还有那丝丝的感动与震撼。

小品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表情都是经过精心斟酌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因此,小品中的一个个经典也总是最能让人映像深刻而难以忘怀。

例如,小品中与观众互动的场景,总能自然而然的增强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默契,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每次冯巩出场的第一句话必定是“亲爱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我!想!死!你!们!啦!”还有小品中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转折点,在大兵的《赛诸葛和蠢得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品的舞台同时也是展现才艺的舞台,舞蹈、歌唱、杂技等等都让人赏心悦目。

2009年小品《不差钱》中二丫与小沈阳的歌唱比拼、赵本山的绝技“转手帕”、蔡明动感十足的舞蹈表演等等都是小品表演中的闪光点,精彩绝伦。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小品当然也不例外。

首先是小品演员的情感来源于生活,小品中常常引用热情、善良与嫉妒、自私的强烈情感对比,而引发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悟与启发。

小品是在嬉笑搞怪的外表下,挖掘人性的光辉、散发着温暖与热情。

其次,小品取材于生活,贴近生活,善于发现并扩大生活中的小事,来愉悦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小品演员们或惟妙惟肖的模仿,或引用故意曲解的词语,或取用一些当下流行的因素,让笑点在观众面前自然而然的暴露,让他们随着演员的表演而忍俊不禁,全身心的投入小品的艺术魅力当中。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品表演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欢笑,还有那一系列表演背后的内涵与意义,比如歌颂党的、反映社会问题的、追赶时尚潮流的等等。

在以光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拖着沉重而疲惫的身子努力奔走在时代的前端,我想我们需要偶尔停下来,享受一部小品带来的乐趣,让悠久流传的艺术散发她特有的魅力,洗涤全身的疲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剧、 话剧、喜剧小品
一、什么是戏剧 drama:剧本,剧本文学(强调文学) theatre:剧场中表演的戏剧(强调剧场)(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1、定义:是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艺 术形式。是以表演为中心的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 术门类综合艺术。又称“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 2、两个重要的概念: (1)戏剧冲突:戏剧作品中人与人之间或人的内心展开的矛 盾斗争。戏剧作品总是由一个或多个戏剧冲突的提出、发展、 解决而完成的。 (2)戏剧性:戏剧性是和戏剧冲突联系在一起的,戏剧性就 在于紧张、深刻的冲突矛盾,“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性”。
《雷雨》(借鉴西方,自己创造) 1、题材:家庭剧——夫妻矛盾,父子冲突,母子兄妹乱伦、 劳工冲突等 2、主题:反封建,颂扬个性解放 3、结构(讲故事的方法)——锁闭式结构(俄狄浦斯王)把 三十多年的故事锁闭在一天之内叙述出来。 故事从“危机点”上开始讲述。蘩漪已经难以忍受周朴园, 周萍为了躲避她想到矿上去,蘩漪为了留住周萍请来四凤母亲。 随着鲁妈登场,导致了剧情走向高潮和悲剧结局。剧本将周鲁 两家长达30多年的纠葛,以及蘩漪和周萍关系的前因后果全部 集中在一天之内加以叙述。在表示蘩漪、周朴园和周萍这个当 前主要冲突的同时,将几组次要矛盾穿插其间。过去的戏和当 前的戏紧密交织在一起。人物前史逐步揭露,有力推动当前动 作的发展,使戏剧走向高潮。情节紧张曲折,冲突尖锐激烈。 4、人物: 蘩漪,半新半旧,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雷雨性格 周朴园、周萍
《上海屋檐下》(契可夫《海鸥》、《樱桃园》,静剧) 1、小市民生活 2、横断面式结构:不是围绕一个完整故事、一对主要冲突展 开情节。而是同时描写5家故事,相互交织。杨彩玉、林志成、 匡复 3、很少表现人物直接、外在冲突,着重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四)战火中的兴盛 抗战时期到建国前,中国现代话剧走向繁荣。 当时有两大戏剧中心:上海和重庆,商业演剧都很兴盛 (五)新中国戏剧(1949-1976) 高度政治化,请苏联专家指导。 普及,大中城市都有话剧院。 现实主义话剧的巅峰之作:老舍的《茶馆》 形式上:串珠式结构,三幕分别写清末、民国初年军阀混战、 抗战胜利后发生在一个茶馆里社会图景。 主题上:社会越来越黑暗,老百姓越来越生活困苦,只有新中 国才可以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二)现代话剧的形成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陈独秀等人为首的新文化人 全盘否定传统戏曲,推崇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现实主义戏剧。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主张妇女解放、个性解放,最受当时知 识青年的欢迎。 田汉、郭沫若在戏剧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出现了专门的 话剧教育机构——北京艺专。中国现代话剧形成。 业余戏剧:从五四至三十年代中期以前,这阶段的话剧处于业 余阶段。上海成立了现代话剧最早的剧社——民众戏剧社,北 京、上海、天津大中学校园演剧也很频繁。通过演剧,使大众 对话剧这一外来剧种有了认识。 田汉的贡献: (1)戏剧活动家:主持上海艺术大学,成立南国社,演出他 写作的剧本,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2)剧本文学:代表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取得 很高的文学成就。
2、个性化的语言:俏皮、机智、幽默、讽刺、夸张(对二人 转的借鉴) 风趣的俗语、熟语、歇后语: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 了,“完了你让我玩鱼塘行,让我说语言好比——”高秀敏: “比啥呀?”赵本山:“蛤蟆蜍子去南极——根本找不着北; 脑血栓练下岔——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看不 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就够不着嘴。” 惯用语:说他小舅子“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 创造时尚的流行语:《红高粱模特队》“猫不走直线,完全取 决于耗子”,“太有才了”、 套用歌曲:《拜年》用彭丽媛的《父老相亲》;《昨天、今天、 明天》那英、王菲的《相约九八》
二、戏剧的分类
内容性质分类:悲剧、喜剧和正剧; 表现手段分类: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 结构形式分类:多幕剧、独幕剧; 作品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 中国戏剧的两种主要类型:戏曲和话剧 在西方,通常所说的戏剧一般指话剧;在中国,戏剧一般也 指话剧,戏曲往往被称为传统戏剧。 话剧和戏曲区别: 话剧:写实性,表演上以写实的动作和对话作为主要表现手 段;舞美写实的;剧本结构(锁闭式结构:《俄狄浦斯王》) 戏曲:虚拟性、假定性、程式性,表演上“以歌舞演故事”, 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舞美:一桌二椅,剧本 结构(线式结构:《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小品产生背景和分期
产生背景: 1、进入80带不久,人们厌倦了刻板的现实主义话剧,话剧出现危机。 “观众退场,作者转行,演员改行” 2、大众文化萌芽,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小 说,欧美摇滚、港台、西方电影进入国内,人们的审美观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话剧分化为两种形态: 一是小剧场化,即形成小剧场戏剧; 二是小品化,即形成戏剧小品。 分期: 萌芽:影视学院的教学小品 (一)形成期:电视与小品结缘(1983年——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 上,戏剧类刊物登载剧本。剧本一般没什么社会意义,以演员表演取胜。 (二)繁荣期:戏剧小品的风格化和个性化(1987年——2000年);各 种小品大赛,成为春晚的重头戏。方言小品出现,东北、西北、天津、军 队,多个黄金搭档(赵本山、宋丹丹、高秀敏、范伟;黄宏、宋丹丹;赵 丽蓉、巩汉林;郭达、蔡明) (三)徘徊期:戏剧小品期待突破(2000年—— 至今)。
四、赵本山时代 赵本山是原本是民间艺人,1990年登上了春晚舞台, 除1994年以外,每年都上春晚。赵本山成为亿万观众对 春晚最大的期。和他搭档的有宋丹丹、高秀敏、范伟、小 沈阳等徒弟们。他的《牛大叔“提干”》、《三鞭子》、 《红高粱模特队》、“卖拐”三部曲(《卖拐》、《卖 车》、《功夫》),“实话实说”系列(《说事》、《火 炬手》、《昨天、今天、明天》)、《不差钱》、《同桌 的你》等。这些个小品都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成为当 代喜剧小品的典范之作。 特点: 1、农民形象塑造。他扮演的角色多是朴实幽默的农民或 狡猾的小人物(包鱼塘的、征婚的、模特队领队、奥运观 众代表、送水的),特别的服装(帽子、中山装)、动作 (假摔),表现了下层人民原生态的生活。
戏剧小品中的喜剧小品 一、戏剧小品的定义: 现在理论界对小品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 小品是从独幕剧中脱胎而来的,它是一个故事情节完整的片段 的戏剧,一般由5、6个场面(不超过10个)组成,演出时间 15分钟左右,字数四五千字。 戏剧的构造: 一级构造:全剧 二级构造:幕 三级构造:片段(场面构成的,场面是戏剧最基本的单位,随 着人物上下场,时间推移、地点的变化,场面不断转化)
三、朱时茂、陈佩斯时代(80年代) 代表作品:《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姐夫 与小舅子》、《王爷与邮差》 等。 特点: 1、情节比较简单,主要靠演员出色的表演取胜。他们的小品情节比较 单纯,如《吃面条》讲述一个电影导演反复指导拍摄一个临时演员吃 面的镜头,直到吃完一整桶面也没拍摄成功的故事。台词只有“你着 什么急嘛!你等我一会嘛!”这么简单的两句。 2、在角色设置上,根据演员的自身特点,往往设置两个极具反差的喜 剧性人物。如导演/演员、小商贩/执法人员、主角/配角、警察/小偷、 王爷/奴才、姐夫/小舅子。在人物形象上,陈佩斯一贯是狡猾、灵活、 滑稽的反面形象,或是不入流的临时演员,或是光头小偷,或是自以 为是的配角;朱时茂则一直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有知识的正直、 严肃、木讷形象。两个人在形象和性格上极富喜剧性。 3、他们的小品大多不反映宏大的社会主题,喜欢对人性的某些缺点和 生活中的不和谐进行温和的讽刺。 4、从审美属性上讲,他们的戏剧小品属于极具闹剧风格的喜剧小品 , 极具滑稽和幽默。
3、突出喜剧“不协调”的特征 (1)身份与行为的不协调,挖出可笑因素。赵本山善于利用人物的身份与 行为的不谐调直接讽刺社会的不良现象,如小品《办班》中,赵本山饰演 的木匠,根本不懂音乐,更谈不上拉小提琴,他居然心血来潮打出广告, 办小提琴班。《说事》中农村老太太白云大妈自我吹嘘是名人,签名售书 《月子》讽刺名人出书。 (2)人物与人物之间不协调。《红高粱模特队》,农民与模特领队,行动 语言都不协调,赵本山与范伟教练说的是俗、雅两套语言系统、做的是劳 动和模特两套动作。产生笑料。 (3)故事情节的不协调。经常运用故事情节的突转变化来造成喜剧效果, 其中有许多“包袱”属于不协调的范畴,引人发笑。由怕干部到由长辈自 居,上炕喝酒,叫人小名“二胖子”。知道乡长升迁为县长后,从炕上摔 下来。《说事》黑土老是给白云拆台。当谈到《月子(二)》即将出版时, 大爷顺着大妈说:“那这话是真,那憋得是相当难受啊。那村长天天上俺 家等着去,说可别让你媳妇到处乱走了,赶紧写《月子(二)》吧。”直 到这时,白云都以为这次黑土终于帮她“出名”了,配合得很默契,所以 微笑而满意地频频点头,可这时话锋一转,黑土说“村头厕所可没纸了”, 简短的几句台词就完成了设包袱、抖包袱的过程,收到狂欢的喜剧效果。
三、中国话剧的历史
(一)早期话剧——文明戏 话剧本来是一个西方的剧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政府风雨飘摇 。一些有识之 士把目光投向西方,试图找到治疗中国社会的药方。 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戏曲舞台上上演的仍然是一些才子佳人、帝王将 相,一些人对戏曲不能反映现实的状况很不满,因此掀起了戏曲改良运动, 创作了大量“时事新戏”:减少唱腔、穿时装。然而改良戏曲仍然不能很好 地反映现实,于是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西方戏剧。 西方戏剧最初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进入中国: 1、西方传教士和外国人进入中国聚居,他们业余演剧,在上海,他们甚 至还建了一座现代剧场——兰心大戏院,一些爱好中国人也去观看,比如早 期话剧和早期电影的创始人郑正秋。 2、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剧,上海的圣约翰书院、南洋公学等,他们学的 是改良戏曲,代表人物有李叔同等人。
(六)新时期戏剧 (1)揭露四人帮, 反思文革的现实主义戏剧:《于无声 处》、《报春花》等。 (2)探索戏剧:引进西方现代派戏剧的手法,学习戏曲, 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打破长期以来的写实方式。 北京:孟京辉 80年代代表作:现实主义借鉴了现代主义 A锦云的《狗儿爷涅槃》,理想是成为地主,分了地主家房 子。左的思想对农民的伤害,社会变革对农民的思想冲击。 B徐晓钟、陈子度的《桑树坪纪事》,农民的愚昧。 80年代年代中期以后,小剧场戏剧逐渐兴起,话剧进入多样 化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