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师 生 互 动
二次备课
一、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板书课题) 指名回答。
(5)填写制表日期。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完成练一练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10
四、巩固练习:练习四第1、3、4题
内容
“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题
教学
探讨
反思
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词汇与短语日常活动go to school 去上学do homework 做作业have lunch 吃午餐watch TV 看电视play football 踢足球read books 读书go to bed 睡觉get up 起床have breakfast 吃早餐时间表达morning 早上afternoon 下午evening 晚上usually 通常always 总是sometimes 有时never 从不星期Monday 星期一Tuesday 星期二Wednesday 星期三Thursday 星期四Friday 星期五Saturday 星期六Sunday 星期日频率副词often 经常usually 通常sometimes 有时never 从不二、语法知识现在进行时结构:主语+ be动词(am/is/are)+ 动词-ing用法:表示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

例句:I am reading a book. 我正在读书。

He is playing football. 他正在踢足球。

They are watching TV. 他们正在看电视。

一般现在时结构:主语+ 动词原形(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加-s或-es)用法:描述经常、反复发生的动作或状态,以及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

例句:I usually go to school at 7:30. 我通常7:30去上学。

She likes reading books. 她喜欢读书。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太阳从东方升起。

时间介词in + 年/月/季节/上午/下午/晚上on + 具体某一天at + 具体时间点例句:We have PE class on Tuesday. 我们星期二上体育课。

I go to bed at 9:00 in the evening. 我晚上9点睡觉。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蒜叶的生长》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蒜叶的生长》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蒜叶的生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蒜叶的生长》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记录蒜叶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理解增长和减少的概念,掌握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蒜叶生长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和总结,从而掌握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增长和减少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和蒜叶生长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发现小数点的移动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增长和减少的概念,掌握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蒜叶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增长和减少的概念,掌握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发现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以引导为主,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2.教学手段: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蒜叶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将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小朋友种蒜叶的过程,引发学生对蒜叶生长的兴趣。

2.观察和记录:学生分组观察蒜叶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我会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蒜叶是如何从短变长的?小数点是如何移动的?3.实践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移动小数点来观察蒜叶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4.总结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总结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单元概述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

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

《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

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

《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四)课时安排《梦圆飞天》2课时《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2课时《神奇的克隆》2课时《习作》2课时《练习2》2课时《梦圆飞天》教材简析这是一则通讯报道。

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共含3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共含3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共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知识,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提高学生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理解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活动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折线统计图的素材、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展示一幅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多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实例中的数据变化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蒜叶的生长》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蒜叶的生长》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蒜叶的生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蒜叶的生长》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4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蒜叶的生长过程,掌握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收集、处理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对于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将不同长度单位之间进行转换。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2.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和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蒜叶生长实验的材料和工具。

2.准备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

3.准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蒜叶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蒜叶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蒜叶生长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蒜叶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蒜叶的生长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教师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知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蒜叶的生长》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蒜叶的生长》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蒜叶的生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蒜叶的生长》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蒜叶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蒜叶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规律。

教材通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对于蒜叶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利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蒜叶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让学生了解蒜叶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规律,增强学生的生物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如何让学生理解蒜叶的生长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蒜叶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

2.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蒜叶的生长规律,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蒜叶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者视频,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记录蒜叶生长的数据表格,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与蒜叶生长相关的问题,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蒜叶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蒜叶的生长过程。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蒜叶生长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蒜叶生长的数据表格,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变化。

–学生观察数据表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蒜叶生长的规律。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折线统计图》是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通过折线图分析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折线图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对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绘制和分析折线统计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难点:让学生学会通过折线图分析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教学所需的折线统计图素材和相关案例。

2.学生准备: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如身高、体重等,以便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直观地表示这些数据。

进而引入折线统计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折线统计图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折线图可以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梦圆飞天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

提出要求:(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1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2.质疑问难:(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3)教师给予释疑。

(补充资料)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

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

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

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

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指导写《硬笔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课文的顺序,理解课文脉络结构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神舟”五号反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2南洋小学2011春学期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

(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

(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

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

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

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

“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

(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3、完成《课堂同行》第六课。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以简要的文字总结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3、进一步体会“神舟”五号反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4、了解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中国与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为中国科技腾飞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努力的豪情。

一、师生总结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以下片段供参考):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

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

O师:为什么激动?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生大声读10、9、8、7、6、5、4、3、2、1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4南洋小学2011春学期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

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

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 hx$(M生:10、9、8、7、6、5、4、3、2、1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

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

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

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

谁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

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

I生:重重的敲打。

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

生读。

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

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主要是中国科技方面的)3、班级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与国外科技的差距)。

4、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豪情!补充资料:中国最新的“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既是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也是一个小型的空间实验室,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后,将与它进行交会对接。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持续发展必须突破和掌握的基本技术。

在今年完成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后,还将于明年发射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实现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室相关科学实验活动。

针对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训练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新选拔的两名女航天员也参加了训练。

四、作业布置1、补充习题2、课后练习3、4题。

3、完成下列课堂作业(最好幻灯出示)一、抄写下列词语澎湃边缘乳汁肃然伫立凛冽执行侨胞控制清晰苍穹游弋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载:A、年B、记载C、装载D、充满E、又,且载誉归来()怨声载道()三年五载()载歌载舞()千载难逢()载人飞船()2、缘:A、边B、缘故C、因为,为了D、缘分E、沿着,顺着。

无缘无故()缘木求鱼()边缘()不解之缘()缘何到此()三、按要求写句子1、杨利伟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改为“被”字句)2、杨利伟发回了问候。

(扩句,至少两处)3、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缩句)四、小熊诊疗所1、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2、近年来,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3、星期天,我们在学校里运动会。

4、他正在洗好菜,妈妈就回来了。

板书设计6.梦圆飞天送行----发射----问候----梦圆教学反思:6南洋小学2011春学期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地球和火星是孪生兄弟的原因。

3、把握课文脉络结构,概括段落大意一、导入新课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

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四、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完成《硬笔习字册》2.熟读课文,完成《课堂同行》。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