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通信现状和展望

合集下载

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

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

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
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自那时起,
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卫星研究和开发计划。

以下是中国卫星事业的主要发展阶段:
1. 早期:中国的卫星事业起步较晚,但在1970年代取得了一
些进展。

中国在1970年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
一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发射自己卫星的国家。

2. 中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卫星事业迅速发展。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开始了中国
自主研制卫星的历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陆续发射了多颗通信、气象、资源侦查和科学实验等各类卫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卫星系统。

3. 现代化:进入21世纪后,中国卫星事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取得了快速发展。

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重要卫星,如北斗导航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实践十一号科学实验卫星等。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为交通运输、农业、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持。

4. 未来展望: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卫星事业的创新发展。

未来计划包括更多的卫星发射,建设更强大的卫星系统,如高通量卫星通信网络和空间站等。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总的来说,中国卫星事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进展,从起步阶段逐步发展为拥有独立研制能力和完善系统的国家。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卫星事业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近年来,小型卫星技术在航天领域发展迅猛,成为探索太空的新方式和新选择。

本文将对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1.发展背景传统的大型卫星需要庞大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对于大多数国家和企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而小型卫星技术的出现,以其低成本、可快速部署和灵活性等特点,改变了航天行业传统的格局。

2.应用领域小型卫星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地球观测、通信、科学研究、农业监测等。

其中,地球观测是目前小型卫星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通过小型卫星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实时监测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环境变化等情况,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技术突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型卫星技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是卫星的微小化,如纳米卫星和立方卫星等。

这些卫星体积小、重量轻,可以通过发射成百上千颗卫星形成卫星网络,实现全球覆盖。

其次是卫星的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使得小型卫星能够实现高带宽、低延迟的数据传输。

再次是卫星的能源供应技术的改进,如太阳能电池板和新型电池技术,可以为卫星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

四、小型卫星技术的未来趋势1.进一步微小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型卫星将更加微小化。

未来可能出现纳米级别的卫星,甚至可以嵌入到其他物体中,如衣服、眼镜等,实现隐形观测。

2.多源数据融合未来,小型卫星将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

例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卫星图像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取地球上的各种数据,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大的价值。

3.星星点点的未来随着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数以千计的小型卫星组成的星际网,形成全球覆盖的卫星网络。

这种星际网可以实现跟踪、通信和数据传输等多种功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结论小型卫星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的创新,正在改变着航天行业的格局。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小型卫星技术将继续向前迈进,在地球观测、通信、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卫星通信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卫星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通信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本文将从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来探讨卫星通信的最新进展。

一、新技术1. 低轨卫星通信技术:低轨卫星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卫星通信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突破。

传统的卫星通信主要依靠高轨卫星,但高轨卫星由于距离地球较远,会出现较大的信号延迟。

而低轨卫星通信技术能够将卫星放置在距离地球较近的低轨道上,大大减少了信号延迟,提高了通信质量。

2. 光纤卫星通信技术:光纤卫星通信技术是利用光纤传输信号的新型卫星通信技术。

传统的卫星通信主要使用无线电波进行信号传输,而光纤卫星通信技术将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进行传输,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和传输容量。

光纤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卫星通信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高速、大容量的通信需求。

3. 天基互联网技术:天基互联网技术是指利用卫星网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

传统的互联网主要依靠陆地基础设施,但在偏远地区或海洋等无法覆盖的地方,通过天基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

二、发展趋势1. 多星座网络的建设: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多个卫星通信网络,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中国的北斗等。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这些卫星通信网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多星座网络,以提供更好的全球覆盖和通信质量。

2. 卫星云计算的应用: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卫星云计算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通过将计算资源放置在卫星上,可以实现更快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同时减少对地面网络的依赖,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5G与卫星通信的融合:5G通信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对卫星通信产生重要影响。

5G与卫星通信的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快速的通信服务,满足高速、大容量的通信需求。

预计未来将会出现一些支持5G的卫星通信网络,以实现更快速、更可靠的移动通信。

4. 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卫星通信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

中国卫星通信现状和展望

中国卫星通信现状和展望

信 卫 星和 泛美 卫 星 ,还 有 银 河 一
3 R和 热 鸟 一 3通信 卫 星 。
2 .地 面 段
司 、亚太 通 信卫 星 有 限公 司 、 鑫
诺 卫 星 通信 有 限公 司 和 中 国东方 通 信 卫 星 有 限 责任 公 司 。5家公
( )卫 星 移 动 通 信 :静 止 2
维普资讯
现状 和展望

踪新 型 卫 星宽 带通 信 系统 动 态 。
闵士权
பைடு நூலகம்
单 元 C频 段 3 8个 , K u频 段 2 2
个 。 以上卫 星 主 要 为 中国 国 内用
户服 务 ,也为 覆 盖 区 内其 它 国家 我 国卫星通信 2 1世 纪 初 发 展 基本 情 况如 下 : ( )卫 星 固 定 通 信 :空 间 1 段 建设 大 发 展 ;相应 的卫 星公 用 通 信 网 、卫 星 专用 通 信 网和 卫 星 广 播 电 视 传 输 网 得 到 较 好 的 发
务 为话 路 、数据 、因 特 网接 入和 电视等 。
度 、德 国等 国家 以及 中 国的香 港 和 台湾 地 区 。 ( )广 播 电 视 传 输 国 内业 5
务 : 主 要 利 用 亚 太 一1 A、亚 太
一2 R、亚 洲 一2 、亚 洲 一3 、鑫 S 诺 一1卫 星传 送 中央 台 、地 方 台
由 中国 电信 经 营管 理 ,现 有 通信
地球 站 1 6个 。 这 些 地 球 站 通 过 北 京 、 上海 和广 州 3个 出 口局 利
线 。 20 0 1年 底 中 国 通 信 广 播 卫
星 公 司开 通 国 际 专 线 用 户 达 4 8 家 ,业 务连 通 美 国 、菲律 宾 、印

小型卫星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小型卫星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小型卫星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小型卫星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对于世界各国的科学研究、商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小型卫星行业的背景与现状、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型卫星行业背景与现状小型卫星是指重量不超过500千克的人造卫星,相比于传统的大型卫星,它们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响应速度快的特点。

小型卫星的发展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

首先,技术进步为小型卫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的体积和重量逐渐减小,使得小型卫星的研制成为可能。

同时,发射载运工具的进步也为小型卫星的发射提供了保障,例如火箭改进以及太空探索公司的商业火箭。

其次,市场需求是小型卫星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空间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

小型卫星在地球观测、气象预测、农业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人们提供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持。

二、小型卫星技术发展趋势小型卫星的技术发展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型卫星的通信能力不断增强。

传输数据是卫星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小型卫星的通信系统也得到了升级。

采用高速、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使得卫星能够更好地实现数据的上传和下载。

其次,小型卫星的能源系统得到了改进。

由于小型卫星的体积有限,传统的能源系统往往难以满足其长期运行的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更加先进的能源系统,如太阳能电池板、光伏电池等,以提高卫星的能源供应能力。

最后,小型卫星的运行周期不断延长。

过去,小型卫星的使用寿命较短,往往在几个月或一年左右。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小型卫星的运行周期逐渐延长,部分卫星甚至可以运行多年。

这为卫星的长期监测和数据采集提供了可能。

三、小型卫星应用前景展望小型卫星在未来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将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小型卫星在环境监测和气象预测方面的应用前景巨大。

卫星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卫星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卫星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几十年来,卫星通信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促进全球信息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对卫星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卫星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卫星通信行业是以人造卫星为基础,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的一种先进通信方式。

目前,卫星通信已经广泛应用于电视广播、互联网接入、国际电话、远程教育、军事通信等方面。

卫星通信的发展离不开卫星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

首先,卫星技术的进步是卫星通信行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造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现代卫星具备更强大的信号传输和处理能力,能够提供更加稳定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同时,卫星的寿命也得到了延长,减少了维修和更换的成本。

其次,卫星通信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

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发射成本也在逐年减少。

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使得卫星通信服务的价格下降,更多的用户能够负担得起卫星通信服务。

这进一步推动了卫星通信行业的发展。

二、卫星通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通信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高通量卫星将成为发展的新方向。

高通量卫星采用新型的通信技术,能够提供更高速的数据传输,有效解决当前卫星通信容量有限的问题。

高通量卫星具备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大的容量,能够满足用户对高速宽带的需求。

预计未来几年内,高通量卫星将会成为卫星通信市场的主流。

其次,卫星通信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

例如,卫星通信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将推动卫星通信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卫星通信行业将与其他领域产生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再次,卫星通信行业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

目前,卫星通信产业链主要包括卫星制造、发射运营、通信终端、地面设备等环节。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这些环节的专业化和细分将更加明显。

同时,新的产业链环节可能会涌现,为卫星通信行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5G时代卫星通信新发展

5G时代卫星通信新发展

5G时代卫星通信新发展河北省石家庄市单位邮编:050081摘要: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区域大、通信容量大、线路稳定可靠、机动灵活等优点。

在5G时代背景下,卫星通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章首先分析了卫星通信在5G时代下新的发展趋势,最后对5G时代卫星通信需要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5G;卫星通信;技术发展随着移动数据流量的爆炸性增长,设备的海量连接和各种新业务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应运而生,目前已经进入试验部署阶段。

5G是各种先进通信技术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最高水平。

1 5G和卫星通信发展情况①5G技术。

2012年是5G的第一阶段,提出了5G的基本概念;2013—2014年是5G的第二阶段,重点关注了5G的关键能力、应用场景、愿景与需求等;2015—2016年是5G的第三阶段,主要考虑验证工作和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2017—2020年是5G的第四阶段,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以及标准方案的制定,大幅度提高了5G的性能。

②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正逐渐迈向远洋与天空,在连接应用场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开发更多资源,促进了卫星通信类终端用户的发展,提供经济和便捷的服务连接。

在卫星运行过程中,根据轨道高度,可以分为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和地球同步卫星通信系统,最早研发的是GEO卫星系统,具有广阔的覆盖范围与较高的轨道高度,除了南北极之外,仅仅需要三颗卫星就可以覆盖全球多数区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卫星系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例如亚太7号、9号、5C、6C等。

此外,LEO卫星通信与GEO卫星通信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增强消息的实效性,降低传输损耗,为小型化终端提供方便,有效调节GEO轨道频率与位置,实现全球覆盖。

目前,国家LEO卫星通信系统尚处于发展阶段,仅有预期中的卫星系统,其中包括“行云工程”“鸿雁”系统、信息网络重大工程等,尚且没有低轨互联网星座系统。

2024年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1960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通信 卫星,实现了跨大西洋的电话通 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 人造卫星,开启了卫星通信技术 的新篇章
1965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 (Intelsat)成立,推动了全球 卫星通信技术的商业化和普及化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主要应用于军事和科研领域
应用拓展:卫星通 信技术在更多领域 的应用,如航空、 航海、应急救援等
创新驱动:不断研 发新技术,提高通 信效率和可靠性
市场拓展:全球卫 星通信市场的不断 扩大,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和地区的市 场需求增长
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挑战:需要不断研发和创新,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市场竞争:全球卫星通信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政策法规:需要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确保合规经营 机遇: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
05
结论
对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总结和评价
2024年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取得突 破性进展
应用领域:航天、航空、航海、 陆地通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术突破:高速率、低延迟、广 覆盖
影响:促进全球通信行业发展, 提高通信效率,增强国家安全
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卫星 通信技术的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卫星通 信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将 推动科技创新,为未来 的科技发展提供新的机 遇和挑战。
增强国家安全:卫星 通信技术的突破性进 展将增强国家安全, 为国家提供更加安全、 可靠的通信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卫星通信现状和展望闵士权一、卫星通信基本情况我国卫星通信21世纪初发展基本情况如下:(1)卫星固定通信:空间段建设大发展;相应的卫星公用通信网、卫星专用通信网和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网得到较好的发展。

(2)卫星移动通信:静止轨道的便携式用户终端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运营良好;中低轨道的手持式用户终端的各种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运营不佳。

(3)卫星直接广播:国外卫星声音直播系统正在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卫星电视直播系统已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建设准备工作已开始。

(4)卫星宽带通信:积极发展卫星宽带通信业务;密切跟踪新型卫星宽带通信系统动态。

二、卫星固定通信情况1. 空间段中国独资或中外合资经营卫星的公司有5家: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亚洲通信卫星有限公司、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和中国东方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

5家公司现有9颗静止通信卫星在轨运行提供业务,这些卫星是中星-6(东三)、亚洲-1、亚洲-2、亚洲-3S、亚太-1、亚太-1A、亚太-2R、中卫-1和鑫诺-1。

以上卫星共有346个转发器单元,其中C频段213个,Ku频段133个。

它们共覆盖了中国本土及其周边国家以及亚、太、非等部分地区。

此外还有待发射的中星-8卫星,其转发器单元C频段38个,Ku频段22个。

以上卫星主要为中国国内用户服务,也为覆盖区内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服务。

为了开展国际业务需要,有关单位还租用了国外多颗通信卫星的转发器。

这些卫星有国际通信卫星和泛美卫星,还有银河-3R和热鸟-3通信卫星。

2.地面段(1)公用通信国内业务:主要由中国电信、联通、网通和吉通诸公司经营。

其中中国电信为最早和最大经营者。

中国电信公网共用中星-6和中卫-1卫星约44个C频段转发器于全国干线通信和部分省内通信,另用2个Ku频段转发器于电信试验和应急通信。

现有C频段大中型地球站37个、Ku频段地球站4个和车载移动地球站30个。

此外,还有分布于全国边远地区的数百个VSAT (甚小口径终端)用户站。

整个通信线路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共开通约3万多条双向电路。

(2)公用通信国际业务:由中国电信经营管理,现有通信地球站16个。

这些地球站通过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出口局利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与国外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球站进行通信联系,共开通约1万多条双向电路。

主要业务为话路、数据、因特网接入和电视等。

(3)专用通信国内业务:专用通信网是公用通信网的补充。

专用通信网用户站除了某些单位早期使用较大天线口径地球站外,现都用VSAT。

我国银行、证券、期货、石油、水利、电力、煤炭、气象、海关、铁路、交通、航天、民航、新闻、计委、地震局、烟草和卫生等各部门都建有专用通信网。

以上各专网根据设备和用途不同可传输话音、数据和图像等单一或综合信息。

现经注册的专用通信网约有120个,至2000年底,这些专用通信网中获准经营国内VSAT通信业务的单位有34家(至2001年底有41家)。

这34家专用通信网主要使用亚太-1A、亚太-2R、亚洲-2、亚洲-3S、鑫诺-1和中星-6等卫星的转发器,2000年底共租用转发器带宽约490MHz。

拥有用户站约24300个,其中话音小站约360个,双向数据小站约7060个,单向数据小站约16880个。

(4)专用通信国际业务:为了满足一些跨国用户的通信需求,还建有VSAT国际专线业务。

广州南方卫星通信公司和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都可为跨国用户提供国际专线业务服务,至2000年底共开通了约150条专线。

2001年底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开通国际专线用户达48家,业务连通美国、菲律宾、印度、德国等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5)广播电视传输国内业务:主要利用亚太-1A、亚太-2R、亚洲-2、亚洲-3S、鑫诺-1卫星传送中央台、地方台的电视节目和教育台电视节目,并传送声音广播节目。

此外,还辅以传送数据信息。

现共传输了47套电视节目(中央台9套,地方台35套,教育台3套),并传输中央声音广播节目32套和地方声音广播节目40多套。

(6)广播电视传输国际业务:主要通过租用分布于全球的国外通信卫星泛美-2、泛美-3、泛美-4、泛美-5、银河-3R和热鸟-3向世界五大洲传送中央电视台的9套电视节目和国际广播台的32套声音广播节目。

以上国内外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共用了国内外11颗卫星的34个转发器。

大部分电视节目传送采用了数字频带压缩技术,节省了转发器带宽,使一个转发器可同时传送多套电视节目。

整个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现有广播电视地球上行站31个,全国卫星接收站约有20万个。

1999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0%以上。

3.取得成绩(1)我国已经建成一个资源较丰富的空间段。

它由覆盖国内外地区的多卫星和多频段组成。

此空间段由我国独资或中外合资的5家经营通信卫星租赁业务的卫星公司形成。

他们共拥有的转发器容量和波束覆盖区,已较好地满足了我国国内各种卫星通信用户的需求,并可为国外部分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它完全改变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转发器对国内用户供不应求现象。

(2)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卫星公用通信网。

此网由多颗卫星和各种地球站组成。

它较好地起到地面通信网的补充、延伸和应急备份作用。

(3)我国已经建立起各种用途和不同规模的卫星专用通信网。

它作为公用通信网的补充,较好地为各种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4)我国已经建立起较大规模的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网。

它为扩大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率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已实现了Ku频段与C频段并用、数字制与模拟制并用、卫星直播与卫星转播并用。

这些成就为我国使用属广播卫星业务(BSS)的Ku频段直播卫星进一步发展卫星广播电视业务提供了条件。

4.问题和建议(1)我国国产卫星和国产地球站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性能差、占有率低等差距。

现有空间段商用通信卫星除中星-6为国产卫星外,其余皆为外购卫星。

现用地球站除部分天线和某些设备为国内产品外,其余皆为外购产品。

因此,自主研制卫星和地球站,尽快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逐步增加国产设备比例,以适应市场需要,这是我们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我们长远的奋斗目标。

中星-6卫星发射成功后,我国除继续研制和发展东三卫星平台(即中星-6卫星平台)外,并正在研制工作能力更大的东四卫星平台,以满足各种卫星需要。

此大平台由国家投资建设,这是一项重大决策。

(2)我国国内5家卫星公司力量较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

随着我国加入WTO,电信业进一步开放后,将受到国内地面通信企业和国外卫星通信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

为了迎接此挑战,5家公司之间进行一定方式的合作很重要。

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其中两家公司和其它有关公司组建成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这是改变分散、加强联合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1年12月,此集团公司已挂牌成立。

(3)我国国内VSAT专网存在网数多,站数少,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的不足。

我国大部分行业和不少大型企事业等单位建有VSAT专网,但其中大多数专网用户站数量较少,形不成规模优势,从而产生不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易造成卫星资源浪费。

VSAT通信是一种组网灵活、配置方便并适合规模经营的通信系统,从技术上完全可以把大量分散的专网通过整合相对集中形成数个大型专网为各行业和各企事业单位服务。

三、卫星移动通信情况中国尚无自建的国内商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现使用的或准备使用的都是外商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国际移动卫星系统、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铱星系统、全球星系统、轨道通信系统和ICO系统等。

1.国际移动卫星系统国际移动卫星系统是由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倡导建立起来的一个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该系统卫星已经历了三代,使用的都是对地静止轨道卫星。

笫三代全系统由4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每颗卫星有1个全球波束和5个点波束,卫星采用透明转发器。

它提供电话、传真、数据和多媒体等业务。

它的用户终端有国际移动卫星-A、B/M、C、D/D+、E、MiNi-M、M4及Aero航空系统,并将推出国际移动卫星-F。

其中M4为最新的多媒体移动通信终端。

该系统1982年开始海事通信,1985年增加航空通信,1989年又将业务扩展到陆地。

该系统在中国地区业务由交通部通信中心(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经营管理。

全球使用该系统的国家已超过160个,用户已有16万多。

中国用户有6000多。

中国几乎所有的远洋船舶都安装了该系统的卫星设备。

2.亚洲蜂窝卫星系统亚洲蜂窝卫星系统是由亚洲蜂窝卫星公司建立起来的一个服务于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向手持机等用户终端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和因特网等通信业务。

卫星采用处理转发器和多波束天线,星上两副直径为12米的天线可产生多达140个覆盖亚洲地区的点波束。

第一颗卫星(鹰-1)于2000年2月定点于东经123度。

该系统自2000年9月投入商用后已拥有9000多用户。

中国地区约占ACeS系统卫星服务区的1/3,是该系统最大的潜在市场。

亚洲蜂窝卫星公司曾与中国多家卫星公司接触,商讨合作事宜。

目前与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合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3.铱系统铱系统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等倡导发展的系统。

它是由66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星上转发器采用先进的处理和交换技术,多波束天线,且有星际链路。

它提供电话、传真、数据和寻呼等业务。

它的用户终端有双模手机、单模手机和寻呼机。

该系统中国地区业务由中宇卫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该公司的关口站建在北京。

1998年11月铱公司宣布商业运营,1999年5月中国正式开通铱星业务。

2000年3月铱公司宣布破产,停止提供铱星服务。

受此影响,中国地区业务被迫终止,并妥善地做好了各项善后工作。

不过该系统于2001年3月又起死回生,成立了新公司,主要为美国国防部提供电话通信业务,并增加了数据业务。

4.全球星系统全球星系统是由美国劳拉、高通等公司倡导发展的系统。

它是由48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采用透明转发器,多波束天线。

它向用户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和定位等业务。

它的用户终端有单模手机、双模手机(全球星/GSM)、三模手机(全球星/AMPS/CDMA)、车载机和固定终端。

该系统中国地区业务由中宇卫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

该公司第一个关口站建在北京,2000年5月在国内正式提供全球星服务。

另外兰州关口站、广州关口站正在建设中。

5.ICO系统ICO系统是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倡导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它是由12颗中轨卫星(含两颗备用星)组成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星上采用处理转发器,多波束天线。

它提供电话、传真、数据、寻呼和定位等业务。

它的用户终端除双模手机外,还有车载、机载、船载等终端以及半固定和固定终端。

该系统曾一度陷入申请破产保护的困境中,为了摆脱困难,适应市场的需要,已与特里德西克系统联合,调整了业务和卫星发射运行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