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0200518135856)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

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篇1(1969字)【教学目的】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__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__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

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研读第1自然段: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自由发言。

参考:⑴“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⑶“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⑷“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⑸“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研读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

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载途(zi)连翘(qiáo) 萌生(méng)农谚(yàn)纬度(wi)悬殊(xuán shū)侵害(qīn)竺可桢(zhú zhēn)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多音字:载zi (登载)(转载)(一年半载)zài (载重)(载人)翘qiáo (连翘)qiào (翘起来)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的内容要点。

班级姓名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本文的思路概括本文要点——理清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二、课文研讨与交流1、给加点词注音:连翘()销声匿迹()翩然()阻挠()忌讳()悄然无声()风雪载途()草长莺飞()2、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将课文1、2段文字与其他语段的文字作比较,结合具体语句说说1、2段文字好在哪里?三、自测自评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顺序、顺序、顺序。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2、精读课文6~10段,思考: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句子,举两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三)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不能。

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通用11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科学小品的知识)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画线的词句。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生齐读)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学的营养。

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习科学小品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说明了什么?生:物候、物候学。

师:物候和物候学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勾画重点,思考这几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自读任务: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生边读边勾画。

师: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生: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生:第三段。

师: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生: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自然现象,再解释物候、物候学的定义呢?这些自然现象与物候有什么关系呢?生:这些自然现象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

为下文写物候作了铺垫。

师:同时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呢?生: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再次说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师:决定物候来临有哪几个因素?生: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请同学们看屏幕。

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这个中心,先解释概念,在说明研究的重要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并点明研究的意义。

这样写,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条理清楚,读者也容易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篇1
目标:
1、学习有关物候和物候学学问;
2、让同学学习并把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
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详细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
说明事物的规律挨次
设想:
品尝语言四步走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爱好。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消失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
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学问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

学习中应当认真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

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非常有利于做读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一、导入,揭题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2.看课件。

(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

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点评: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听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可使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3)看.课件。

(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
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语言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有没有它自己的语言呢?(答:有)谁能举个例子具体说说那些是大自然的语言?(例1:蚂蚁搬家大自然告诉我们:要下雨了;例2:树叶发黄、渐渐落下,大自然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朝霞,大自
然告诉我们:有雨)总之,各种自然现象预示着一定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科学
上称作物候。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这篇《大自然的语言》
看看科学家是给我们怎们讲解物候知识的。

一、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1)
学习目标:
1、掌握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2、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所需信息。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初读课文,纠正生字生词、理清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要求1、标注段落序号。

2、标注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一)纠正字音(出示幻灯片2)
风雪载途━━记载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差异━━差遣━━
差劲━━参差
理清本文三要素
1、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和物候学)
追问:那为什么不用说明对象作为本文的题目呢?你看本文注释,这篇文章原来
的题目叫做《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大家觉得那个题目好,为什么?
(现在的题目9(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2、问: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大家将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问: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逻辑顺序)
想必大家是运用了排除法来判断的,那这篇课文究竟运用了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呢?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来加以判断。

三、在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相关信息
(一)根据问题,寻找相关段落中心句的提示,划分段落大意。

(出示幻灯片3)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提问:大家看,这是课后练习第一题,现在要求大家根据这四个问题给全文划分段落大意。

明确:一(1—3)物候及物候学的定义。

二(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6—10)决定物候观测的四个因素。

(出示幻灯片4)
四(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大家仔细来看本文的段落结构,先想一想课文最先写了什么?(四季的自然现象),然后又指出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而利用这些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最后写到它的意义、因素,由此可见这属于那种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二)根据问题,筛选信息能力训练
接下来,请大家根据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及关键词加以回答。

(5分钟)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学生找到的课文原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
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问:大家看,严格来讲这句话不算太准确。

那谁能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义。

(物候: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出示幻灯片5)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请大家找些关键语句:较简便、易掌握、免损失。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答: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出示幻灯片6)
追问:这四种因素的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

一方面,四因素有主次之别;另一方面,前三种是空间方面的因素,第四
种是时间方面的因素)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出示幻灯片7)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确定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精读课文,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出示幻灯片8)
(一)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出示幻灯片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
........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不能删掉。

”温带和亚热带”限定了范围,去掉后便成了所有地球区域都是四季交
替的,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
..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不能删掉。

“许多”表范围,但并不是所有农谚都包含物候知识,去掉与实际不符,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
(不能删掉。

“左右”表限制,表明62年比61年的花期迟的天数不确定,去掉后变
成了准确的十天,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出示幻灯片9)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①“次第”有什么表达效果?
(“次第”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②“融化”、“萌发”、“开发”好在哪里?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
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加点词的运用好在哪里?
(加点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杏花、桃花、布谷鸟拟人化,写到亲切可爱;
同时相同意思不同词语的运用,使得整个段落富有节奏美。

)
(三)本文语言特点小结(出示幻灯片10)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教师小结。

六、作业。

1、请大家课后收集几则有关物候的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练习册》专项训练。

七、板书设计。

大描述物候现象现象
自逻
然作出科学解释辑
的追究因果关系顺
语序
言阐述研究意义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