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至2018版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10课谈中国诗

合集下载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10课谈中国诗 精品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10课谈中国诗 精品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精髓.( ) ②譬.如( ) ③叫嚣.( ) ④咻.咻( ) ⑤梵.文( ) ⑥一蹴.而至( ) ⑦颦蹙..( ) ⑧卓.然( ) ⑨轻鸢.剪掠( ) (2)多音字①鲜⎩⎪⎨⎪⎧ 鲜.花( )鲜.为人知( ) ②槛⎩⎪⎨⎪⎧槛.车( )门槛.( ) ③咽⎩⎪⎨⎪⎧ 狼吞虎咽.( )咽.喉( )呜咽.( ) ④数⎩⎪⎨⎪⎧ 数.量(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辨 辩辫 (2)⎩⎪⎨⎪⎧ 谩 漫 蔓 (3)⎩⎪⎨⎪⎧ 卓 绰 淖 掉 悼 (4)⎩⎪⎨⎪⎧ 僚 撩 缭 潦 嘹 (5)⎩⎪⎨⎪⎧ 概 慨溉 (6)⎩⎪⎨⎪⎧ 垠 哏二、词语积累明确词义(1)严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凑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风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颦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洋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一蹴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空中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回肠荡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吞言咽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自主理清课文行文脉络、概括中国诗的特点,把握全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比较、归纳、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对中国诗歌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全文大意。

教学难点:对文中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这些都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如:《山居秋暝》《登高》《天净沙秋思》等)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明确: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具有深深的画面感等。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诗的特点,那么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意味深长,引人入胜)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横页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横页学案

《谈中国诗》学案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1.从文章结构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学步骤一、我所知道的钱钟书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毕业,1935年赴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散文集: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文论及诗文评论: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一)疏理结构三、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四、精读课文,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资料,说明什么?总结: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诵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请大家先研究一下题目,如果把“谈”换成“论”即“论中国诗”,会有什么不同呢?【明确】“谈”更平和、随性、随意,印象多一些“论”更严肃、庄重、正规,理论性更强一些那么,我们这是用了一种什么方法在研究问题呢?【明确】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我们似乎更容易搞清楚很多问题,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特点。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中国诗了,如果让你给一群外国朋友讲讲中国诗的特点,让外国朋友对中国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准备怎么讲、讲些什么呢?学生低语交流,可指名2—3名学生试讲,大家点评。

假如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当然,我肯定没他有才),你们是美国人。

那我来给你们讲中国诗,你们最想了解中国诗的什么呢?【明确】中国诗有何特点?与外国诗作比较,有何异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钱钟书的文艺评论《谈中国诗》,看看文化大家是怎么谈论中国诗的?请大家拿起笔,快速通读全文。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结】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

2.多变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一方面使文章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法:文章中将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喻证法: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得淋漓尽致。

比喻论证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透彻,形象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例证法: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亭山》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二、素材挖掘国学大师:钱钟书钱钟书:国学大师,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学案

谈中国诗学习目标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一)诗歌的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1.山水田园诗派。

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

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版必修五学案 第10课谈中国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版必修五学案 第10课谈中国诗

【目标·重点】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学习本文运用比较阐明中国诗特征的方法,品味语句含意。

1.读准字音(1)羡妒..(xiàn dù)(2)精髓.(suǐ)(3)颦蹙..(pín cù) (4)无垠.(yín)(5)饶恕.(shù) (6)一蹴.而至(cù)(7)轻鸢.(yuān) (8)叫嚣.(xiāo)(9)数.见不鲜.(shuò xiān)2.理解词义(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

(2)居高临远:站得高,看得远。

(3)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4)一蹴而至:踏一步就达到,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蹴,踏。

(5)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数,屡次。

(6)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7)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8)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9)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10)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先指出研究诗歌要具体分析不能概而论之,同时明确用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

第二部分(2~6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第三部分(7、8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2.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精髓.( ) ②譬.如( ) ③叫嚣.( ) ④咻.咻( ) ⑤梵.文( ) ⑥一蹴.而至( ) ⑦颦蹙..( ) ⑧卓.然( ) ⑨轻鸢.剪掠( ) (2)多音字①鲜⎩⎪⎨⎪⎧ 鲜.花( )鲜.为人知( ) ②槛⎩⎪⎨⎪⎧槛.车( )门槛.( ) ③咽⎩⎪⎨⎪⎧ 狼吞虎咽.( )咽.喉( )呜咽.( ) ④数⎩⎪⎨⎪⎧ 数.量(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辨 辩辫 (2)⎩⎪⎨⎪⎧ 谩 漫 蔓(3)⎩⎪⎨⎪⎧ 卓 绰淖掉 悼 (4)⎩⎪⎨⎪⎧ 僚 撩 缭 潦 嘹(5)⎩⎪⎨⎪⎧ 概 慨溉(6)⎩⎪⎨⎪⎧ 垠 哏二、词语积累明确词义 (1)严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凑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风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颦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洋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一蹴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空中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回肠荡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吞言咽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现在建楼实在太省事了,框架结构,先建框架,再垒墙体。

不垒墙体的框架,就像空中..楼阁..。

()(2)地瓜是第一保健食品,润肠防癌,口感绝佳,吃一口回肠荡气....,妙不可言。

()(3)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没有一蹴而至....的成功,要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不懈的努力与拼搏,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4)这里虽然有点繁华,但是却混乱,每天发生的斗殴事件数见不鲜....,因此进医院的人数不胜数。

()辨词填空(1)静默·沉默静默: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

沉默:不爱说笑;不说话。

①证券公司或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

②张辉没有________,他选择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行使公民权利,毫不犹豫地把知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悠久·悠远悠久:年代久远。

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

①千百年来南北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________的黄河文明,养育锻造出了粗犷豪放、纯朴耿直的“绥德汉”。

②龙岩历史________,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境内山水辉映,风光优美,集自然、历史和区域人文景观于一身,是旅游的好去处。

(3)分辨·分辩“分辨”的“辨”是“辨别”,“分辩”的“辩”是“辩白”。

“分辨”是要“分”,“分辩”是要“说”。

“分辨”用于区分事物的质量、颜色、种类、归属等,“分辩”用于说清楚理由、事情的真相等。

①他要把每个诗人特殊的美一一________出来。

②但他这回却不________,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4)妨害·妨碍妨害:有害于。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在公共场所吸烟________他人健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________别人工作,却很少有人在意。

三、名言警句钱钟书经典语录1.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2.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3.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

4.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5.历史该如洛高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

6.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7.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8.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

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

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

9.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10.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一、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国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甚至被推崇者冠以“钱学”。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著名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论文集《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二、背景展示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钱钟书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确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钟书的著作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三、文化常识1.文学评论的特点(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

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评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大体上过得去,还是基本上还行而尚有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的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

要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从而引用能够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充当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断方法。

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

(4)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要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学习文学理论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使评论的语言既有文学性,又有形象性。

2.中国诗歌发展(1)《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2)《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汉乐府民歌: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4)唐诗: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的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涣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5)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宋词。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

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

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

李煜、晏殊、欧阳修都受其影响。

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

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词作。

秦观、周邦彦、李清照也是有名的宋代词人。

南宋初年,诗词作品多表现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受辛词影响,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于是退居其后。

(6)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7)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1917年胡适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

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

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