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实验合集.doc

合集下载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就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习惯性地倒在地上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后来,在对人的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出了与狗的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

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研究

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研究

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研究习得性无助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觉得学习的知识太难,学生在学习时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当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时,就会对学习产生畏惧的思想,从而不愿意自主地学习。

本文对高职学生学习上“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克服问题的措施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表现(一)焦虑自卑和无望感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和无望感。

高职高专学生所表现出的焦急、消极、倦怠心理状态是“习得性无助”的直接后果,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时缺乏动力和进取心,态度消极,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完成,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持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

(二)过分敏感而自尊自卑心理往往使人过分敏感。

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希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大多不知从何下手,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无力成就自己的自尊,在学习上丧失主动性,却往往把教师善意的批评看成是“瞧不起自己”,生活上缺乏应有的热情,退缩、压抑,甚至自我封闭,逃避现实,在灰色的世界里苟且偷生。

(三)学校整体学习氛围淡薄一些高职学生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规划,完全一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表现,高职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的情况更为严重,他们中的很多人陷入网络游戏,整天泡在网吧中寻找精神寄托,深陷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高职学生对现实不满却安于现状,不愿付出应有的努力,缺乏集体荣誉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投身于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消极、被动,人心涣散,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凝聚力。

沉迷于网络中不能自拔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成瘾常常成为许多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二、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一)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也是形成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最新文档

小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最新文档

小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动物(包括人)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和打击以后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

这个概念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矫治专家赛利格曼。

20世纪60年代,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他把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无法逃脱且设有电击设备,狗在刚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努力都无法实现后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

而再把狗放入另一个笼子,中间用隔板隔开,只要轻轻地跳过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但是经过之前痛苦的体验,狗宁愿接受可怕的电击也不去试着逃脱,陷入绝望。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他们会面临学习、交友、处事等一系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如果经过多次的失败后,老师和家长没有很好的介入和引导,孩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出现遇事逃避、消极怠慢的行为。

关键是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常常不被家长和老师重视,反而误以为孩子具有懒散的不良品质或是不求上进的心理而横加指责,使得“习得性无助”愈演愈烈。

镜头一、“角落里的孩子”――交友障碍型(一)现象描述小覃是一年级新生,是个不爱笑的女孩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开学适应期后,很多孩子在课余都有了玩伴,唯独他没有。

她会一个人躲在角落看同学们玩,时不时也有小朋友过来约她一起玩,她不说话也不参与。

老师发现了这个“角落里的孩子”,经过了解,小覃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十分内向,妈妈又对她管教很严。

幼儿园时每次与小朋友发生不愉快事件,妈妈都会批评她,说她胆小怕事。

一次与一位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她不小心推了对方一下,对方的手臂粉碎性骨折,当时妈妈大发雷霆,对她大打出手。

几次三番下来,小覃很害怕跟同龄人交往。

(二)现象分析躲在角落,不与人交往。

性格内向是一个原因,主要原因是之前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的种种不愉快导致她的退却行为。

她在交往过程中,会紧张会害怕,害怕小朋友欺负自己再挨妈妈骂,也怕玩的时候因为自己不小心造成对方的伤害。

“习得性无助”学生“智商”测试与分析

“习得性无助”学生“智商”测试与分析

“习得性无助”学生“智商”测试与分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心帆心理教育中心梁金辉 QQ:772780081
在与学生访谈中得知:习得性无助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失败远多于成功,过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以固执、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认定自己永远是个失败者,因此,他们会把一切都归因于“脑袋不好使”、“我不是读书的材料”等,继而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浪费生命”的行为。

如,当教师给出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并告诉他们一会要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思考结果时,他们却把胳膊垫在下巴下,然后趴在桌子上很悠闲的用眼睛“盯”着课本或问题发愣。

当你提问他时,他们要么脸不红心不跳地做出“我不会”、“我还没有想好”这样的回答,要么就是傻乎乎站在那一言不发。

他们真的脑子真有问题吗?我们对所有被调查者进行了瑞文推理智商测试。

详见下表。

表1 122名学生智力等级分布情况
说明:智力水平用百分比等级表示
一级:测验标准分等于或超过同年龄常模组的95%,为高水平智力;
二级:测验标准分在75%与95%之间,智力水平良好;
三级:测验标准分在25%与75%之间,智力水平中等;
四级:测验标准分在5%与25%之间,智力水平中下;
五级:测验标准分低于5%,为智力缺陷。

通过智商测试可以看出,被调查的122名学生智商100%属于正常,不存在智力缺陷问题,有31.15%的学生智力达到二级,更有2名学生智力达到一级水平。

科学的测试数据使得他们不得不信服,他们根本就不存在智力缺陷问题,这不仅可以消除他们“不行”、“不是那块料”的错误认知,恢复自信心,更是堵住了他们学习上逃避的借口,也为我后面的研究及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解除了后顾之忧。

习得性无助实验——我们都是被电击的狗

习得性无助实验——我们都是被电击的狗

习得性无助实验——我们都是被电击的狗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学过,俄国人巴浦洛夫做过一个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就是在给狗狗喂食的时候同时摇铃铛,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就算没有食物,狗狗在听见铃铛声,也会流出唾液,这时候狗狗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把铃铛和食物联系了起来。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受此启发,同样用狗做了个实验,只是把食物换成了痛苦的电击,他把狗关进一个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狗施以电击,狗在笼子里难以逃脱,只能在笼子里四处狂奔,屁滚尿流,哀叫不已。

经过多次电击后,他把笼门打开,当蜂鸣器再响时,狗不但没有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哀嚎不已浑身颤抖。

为什么狗狗连简单的逃跑都做不到了呢,因为前几次实验中,狗已经认识到逃跑时没有用的,只能绝望的等待即将到来的苦难。

塞利格曼把这一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随后也发现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

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发现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当然,人事有智慧的,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客观环境和主体因素进行分析,对自己行为失败的结果进行归因。

但是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无助的、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降低到很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习得性无助是指智慧生命体通过学习得到的因为重复的失败的挫折体验或惩罚而造成的失去反抗和再次尝试的能力从而听任摆布的无助的心理状态。

我本人是一个乡下野孩子,小时候没少和其他人一起下河玩水,只是我一直都学不会游泳,只能在岸边水浅处扑腾玩泥巴。

我不是没用心学过,学过几次总是浮不起来,喝过不少水,还差点淹死。

时间久了就没了学游泳的念头,反正不会游泳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是不,一直到现在,我依然不会游泳,到游泳池我也只是在水浅的地方扑腾扑腾。

我认识一个职场女性,在工作中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深得领导赏识和同事爱戴,她也有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不会用excel和ppt,平时总是尽量避免这方面的工作,如果非要弄不可,就哭闹着找人帮忙了。

案例分析 习得性无助

案例分析  习得性无助

2 月 19 号发布题目3.某校 1803 班王源同学花了两个小时时间,居然背不完《桃花源记》的第二段,老师问他什么原因,他抱怨说自己之前背书都是这样,要花很长期,记下来的东西却很少。

请你根据附件中有关况的原因并给他一些建议。

要求:1. 字数不限,段落不限。

2. 注意你的说话对象和你的口吻。

附件见微信群发布的 word 文档批改要点:写文章要注意你的说话对象和你的口吻。

王源是好朋友、同辈的身份,不要说过头话。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要解释给王源听,附件中有关知识没有结合进来,说服力不强,建议力不够。

把 123 改成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或者第一,第二这样较为口语化的表达。

归因方式这样的术语要解释,你不解释,王源听不懂。

请问你是对谁说?你都说他是可怜虫了,他还会听你说下去吗?建议的部份更多贴近背书这件事来写会更好,而不是抄材料中的套话。

材料中的内容和背书结合起来写。

“我不适合学习英语”“数学我不可能学好”“寒门难出贵子,我的教学环境不适合我成才”“我父母没有给我提供很好的创业条件,我不可能成功”“我没有学习 XXX 的天赋”心理学实验:将三个单词分别发给两组学生,通过改变三个单词的字母顺序来改变单词的意思。

两组学生:A 组——bat 蝙蝠 lemon 柠檬 cinerama 宽银屏立体电影这三个单词可以分别改变字母顺序重组为 tab 标签;melon 瓜;amecian 美国人,B 组——whirl 回旋 slapstick 闹剧 cinerama 宽银屏立体电影B 组的前两个单词没办法重组为新单词,属于无解的。

B 组学生到了第三个单词 cinerama 时由于先前两个单词的失败,失去了信心,导致最后一个单词他们基本都没有看就认输了。

这种由于之前挫败导致失去信心而不采取行动的方式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者动物,因为经历过一些不愉快和痛苦的经历,而自身无法解脱,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认为自己也无力摆脱或者战胜。

心理学(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习得性无助)
S.H.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
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
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
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
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
态。
塞里格曼的小狗实验(1967年)
步骤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
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 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 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败的原因归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身不
可改变的因素,放弃
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1、获得体验,努力进行 反应没有结果的状况被 称为“不可控状况”。
3、形成“将来结果也 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的认 和和期待使人产生了 无助感。
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 行认知,这时会感到 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 有关系,产生“自己 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 外部事件”。
孩如子 果天孩生子就的是每积 一极 次的 尝, 试喜 成欢人尝都试报的以:厉他声一呵斥
张“开 不结眼准果睛…,,…他就”或也尝大许试惊会着小如到怪你处的所看惊愿;呼地当“变他危成能险一控!制不 自要…己个…的“”动时乖作,”时他孩,就子就好,开像哪始被儿喜电也欢击不到了碰处一,爬样什,,么到久处而久 摸之…,也…他不对当摸自然,己,但要因却做为把的是“事“自情第卑变一”得次的不”种自,子信就深了会,出因 错为很 他深多不地。知根道植做于完心了中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
说“不”了。
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改变家长和老师的评价观念,形成 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创设良好的人际学习环境
谢谢 观赏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一、定义: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由于个体连续的经历失败、挫折的体验而导致个体对事物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二、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M.E.P)和他的同事对“习得性无助”的分析是最系统化和有影响的。

在1967年用狗做过实验:塞利格曼把狗分为两组,首先把其中一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

然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足以引起狗的痛苦体验。

在实验中发现,这些狗最初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发现经过再三努力仍无法逃脱后,它们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

随后,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的结果:当经过前面实验的狗被放进这个笼子并受到电击时,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

面对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

相比之下,实验者把另一组没有经过前面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它们全部都能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当狗处于无法避开的、有害的或不愉快的情境时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以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

它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塞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让我们反省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就会出错很多。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

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周习得性无助实验:告别无助,体验成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并把这种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做了一项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实验,生动地演示了形成绝望心境的过程。

塞里格曼将狗分成两组,一组是实验组,另外一组是对照组。

首先,塞里格曼将实验组的狗放进一只笼子里,狗逃不出这只笼子,笼子里面放着电击设备。

然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能引起狗的痛苦,却不会伤害其身体。

他发现,这只狗在最初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脱这只笼子,可是经过多次努力之后,发现依旧不能逃脱,挣扎的程度就渐渐降低了。

接下来,塞里格曼将这只狗放入另外一只笼子内,该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以隔板隔开,狗可以轻易地跳过这块隔板。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外一边没有电击。

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入这只笼子时,塞里格曼发现它除了在头30秒惊恐一阵外,之后就始终卧在地上接受着电击的痛苦,在这样容易逃脱的环境,它连试都不去试。

而把对照组中的狗,也就是那些未经过首次实验的狗直接放入这只笼子内,它们全都能够轻易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从而避免了电击的痛苦。

研究表明,反复对动物施以无法逃避的强烈电击会导致其产生无助与绝望的情绪。

在20世纪80年代时,心理学家依然在继续着“习得性无助感”的实验。

费城天普大学的菲立普·柏希与助手训练一批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内将有电击。

一旦老鼠明白了警示灯的含义,就可以走入安全区以躲避电击。

当老鼠学会这一步之后,他们又将安全区挡住,让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逃脱不了。

可想而知,就算后来可以逃脱了,老鼠还是不能重新迅速逃避。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并把这种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造成个体的抑郁并使其对生活失去希望,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生命个体会因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去做任何努力与尝试。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不仅会发生在动物身上,也同样会发生在人类身上。

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人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人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将许多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将他们分成三组:让甲组听一种噪音,该组学生不管怎样都无法让噪音停止;让乙组也听这种噪音,但通过努力他们可以让噪音停止;丙组学生是对照组,不听噪音。

当测试者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以后,随后参加另一种实验:实验设备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他们将手指放进穿梭箱的一边时,便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而放进另外一边时,就听不见这种噪音。

结果显示,乙丙两组测试者在“穿梭箱”的实验过程中,学会了
将手指移到箱子的另外一边,让噪音停止;而甲组测试者,即在之前的实验中不管如何努力,也无法让噪音停止的一组人,他们的手指依旧停在原处,任凭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将手指移到箱子的另外一边。

为证明“习得情无助”对日后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塞里格曼又做了另一个实验:他让学生将指定的字母排列成单词,例如ISOEN、DERRO可以排成NOISEGN ORDER。

如果学生要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掌握34251种排列规律。

结果显示,之前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测试者难以完成这项任务。

“习得性无助”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

从生到死,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着各种艰难险阻,会遭遇种种失败与挫折,比如失恋、离婚、疾病、下岗失业、失去亲人甚至身患不治之症。

经常听见有人说“我没希望了”、“听天由命吧”……这些就是当人处于无能为力的情形下而表现出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同理,在家庭教育中,倘若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也极易让孩子产生这种习得性无助感。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当孩子正自告奋勇地摆放餐具时,可是因为他发育尚未完全的小手总不听使唤而将碗摔碎了,于是父母就说:“孩子,不要动那些餐具!看你将碗都打碎了。

你乖乖坐好,妈妈来就好了。

”孩子帮爸爸拿拖鞋,却将鞋架上的鞋子拖落一地时,然后他们耳旁常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行了,孩子,不要再动那些鞋了!看你弄得一团糟。


每次妈妈的呵斥都等于给孩子一次记忆深刻的“电击”,在经过
多次“电击”以后,孩子就会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我做不好这事,做当了那事,我真的非常笨!我总让妈妈担心。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受到批评的孩子常常会失去信心,由于害怕再犯错误,当他面对原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也会产生一种退缩消极的行为。

在这种“电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逐渐丧失主动性,养成一种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的态度。

事实上,孩子天生就好奇,不管任何事,他都想自己去尝试一下,而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总是无法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若父母总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动辄就用“不许”、“不要”等来对其尝试横加干涉,就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影响到性格的形成。

因为习得性无助所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等情绪,正是很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同理,有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害怕去学校,害怕写作业,害怕见老师,害怕开家长会,更怕期末考试。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慢慢培养的。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我们知道,对一个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而言,他的忍耐力、意志力和抗挫折的能力都较强;可对孩子而言,因为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自我控制与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倘若总经历失败,那么他们对事情的兴趣便会大大降低,特别是像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

而孩子一旦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就很难再为之努力,当个体很不愿意去学习时,当然他也不
会取得好的成绩。

本周总结
在塞里格曼的实验中,实验组的狗因为曾有过被电击而无法逃脱的经历,所以很快就放弃了挣扎,放弃了逃脱的希望;而对照组的狗因为没有类似经历,从而相信自己一定会摆脱痛苦,这就使得它们心存希望,不容易陷入绝望和沮丧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若长期经历失败,无论怎样努力,无论做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就会觉得自己无法控制整个局面,精神支柱就会倒塌,斗志也会丧失,导致最终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绝望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因绝望而悲观、意志消沉、整天借酒消愁甚至想一死了之的人并不少见。

而一个人要想远离绝望,必须要有成功的体验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这些能帮你从生活的各种磨难中学到应付恶劣环境的技能和信心,从而坚持信念,永不放弃希望,并最终踏上成功之路。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两类人组成的:一类是意志坚强的人,另一类是意志薄弱的人。

后者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总是选择逃避、畏缩不前,他们极易受到伤害,从而灰心丧气,放弃了自己的希望,等待他们的也只有痛苦和失败;意志坚强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内心有着一股坚强的特质,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仍有勇气承担外来的压力与考验。


那么,你究竟想做一个懦夫,还是想做一位勇士?是想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还是想做一个性格柔弱的人呢?答案一目了然。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不抛弃!不放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永不言弃的精神,才能成为意志坚强的人,才能不畏惧任何困难,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记住本文实验中那只绝望的狗的教训吧,其实它只需轻轻一跃,就能免受电击的痛苦。

千万不要在受到一次挫折后就放弃了逃脱的希望。

不管我们以前曾经遭受过怎样的磨难,现在仍要细心地呵护心中的希望之火,也许只要我们稍加努力一下,就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教育孩子方面,“习得性无助”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体验成功,获得精神上的喜悦,从而使繁重的学习任务成为他们内在的动力。

只有这样,孩子在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以后,才会提高应付任何困难的自信心,才会更加自觉地去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排除障碍、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循环,从而不断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