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17年春考学业考专题3普陀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年春考学业考专题3普陀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年春考、学业考专题 3 普陀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2015-2016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题阅读(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17分)①随着不惜一切代价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

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思想文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种转变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吗?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指标。

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③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

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

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么?换言之,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吗?我以为不是。

在经济增长的“好”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

“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等。

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

④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靠经济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合适术语,我以为是文化。

2017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范文

【2017普陀一模】善恶或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

真正的选择是两难的选择。

它发生于两种情境。

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想要,但环境只能二者择一。

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他一个都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

面对“两难之择”,你会作怎样的思考,作出怎样的决定?守望星空(65分)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将人生比作一次次的选择。

有的路是阳光坦途,使人安心;有的路是林间小道,幽密而诱人。

不同的人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反映不同的人生态度。

在阳关道与独木桥的选择诸如善恶之争是非之辨,并不算难。

因为其差异巨大而有所对立,因而基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想象追求,便可抉择而笃行。

真正的选择在于两难之择。

国难在即,是尽忠报国,还是尽孝背着老父老母逃难,“自古忠孝难两全”、不可调和的善的抉择使古今之士为之纠结。

火车轰轰地驶来,前路上有一群无视警告玩耍的孩子。

作为铁道工,你有机会在歧路口使车改道进入废弃旧道,救下一群孩子而牺牲一个守规矩的独自玩耍的“好孩子”,是少救而全义,还是多救而失道,在两善之中取其轻的选择,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

挣扎而痛苦,也曾心似撕裂;也曾质问苍天,而形势所迫,环境所逼二者需择一。

有些人选择把自己变得无情。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其核心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他们追求不为情感所扰,笃行永恒的、至高的、普通的规则法度,做出最佳的选择。

又如《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自诩为法律的化身,为维护“正义”,纵使双手血腥,背负“鹰犬”,“恶狗”的骂名也在所不惜。

可惜,人不能如计算机般准确无误,不能像上帝般全知全能,甚至不能像石头般无知无觉。

道士们少有成圣,更说不上飞仙。

沙威被冉阿让救后,面对道义与法律的冲突,铁石心肠般的汉字也只得投江自尽。

回避自己内心的情感,一味追求结果里的最优,其结果只能是被压抑的情感在矛盾中反弹,终陷于内心的困境而不得脱身。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l0分)1.(5分)按要求填空。

(1)家住吴门,。

(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

三、标题2.(2分)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3分)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然”就是自然而然。

“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

“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

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

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

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

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

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

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

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

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普陀参考答案2017.3 (1)

普陀参考答案2017.3 (1)

评分细则与参考答案1.(1)故不为苟得也(2)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1)D(2)A3. B4. 不通过艺术形象寄托感情而只是空讲忠孝节义5. 设问,引起阅读兴趣/引发思考;承接、回应上文“很多人”的批评,引出下文对此的进一步反驳、对自己提出的文学评价方法的补充;使条理更清晰,评价更显周全。

6. D7. C8. 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要重点分析艺术形象的价值,体会寄寓其中的感情;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抽象言论中的思想,辨析其中复杂概念的内涵外延,并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评价作品的艺术性可通过读者的反应研究作品是否拥有打动人心的表现力。

评价作者重在考察其人其作的思想、艺术高度,以及其人其作在文学史上的稀缺性。

9. 视觉上先写雨的落点,再写雨的队形,最后写雨不断扩散的覆盖面,由近及远;听觉上则写了初春新雨的无声。

10. 联想、想象(或答“通感”),形象地写出春雨细而轻盈、连绵不绝、随风飘荡的特点,体现出从容自在、享受生命情趣的人生追求。

11.第②段、第⑤段分别将人的“旧”和春雨的“新”、人生活的乏味和春雨的自在有趣进行对比,第⑦段想象春雨对人心的温柔抚慰;突出春雨清新灵动、生意勃发、滋润万物的特点,表达对春雨的赞美;三次写人,从“不开花”、“不放花”推进到“不看花”,对现实中人们的迟钝麻木、冷硬脆弱、缺乏生机和情趣进行反思,寄寓回归自然、保持乐观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期待。

12. 本文运用比拟手法,赋予春雨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语言活泼传神。

第⑤段以“不来这一套”、“那都是夏天搞的事”、“打雷谁不会?打雷干嘛?”等口语化的短句俏皮地模拟春雨的口吻,展现其心理活动,一连两个反问,语气斩钉截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春雨纯真质朴又略带执拗的形象,笔调轻松幽默,饶有趣味;之后“趴”、“看”等动词逼真地描摹轻盈的雨珠打在玻璃上挂而不落的样子,春雨好奇殷勤的情态跃然纸上,读来童趣盎然。

(也可从其他角度入手)13. 鄱阳14. C15. 上片以“千里长江”等永恒自然之景,反衬六朝衰亡、人世沉浮;“歌沉玉树”暗藏“逸豫可以亡国”的慨叹。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分析)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分析)

2017学年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1),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1分)(2)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郴州旅馆》)(2分)(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虚写的手法表达无限思念,杜甫《月夜》中同样虚写相聚情景的两句是“,。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小明宣传“节俭用餐不浪费”,要在学校食堂张贴标语,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为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C.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D.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是一项是()。

(3分)身处互联网时代,,而要俯下身子,建立与公众的连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

A.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B.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C.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D.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8题(16分)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①近几年,全国文学界两场较大的学术对话之一就是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全国的各种刊物发表了70余篇参与者的文章,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热闹的一场学术争鸣,怎样的作品才算经典?人们各执一词,难辨是非。

②只有回到“人类为什么需要经典”这样一个问题的原点上,才能洞察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可以肯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有谁不渴望了解更多的甚至全部文学现象呢?可这并不现实,不是他们不想了解更多,而是做不到,是不可能。

于是文学史家在他们所写的文学史中,只选择他们已知的文学现象中极少一部分加以阐释,譬如,据说中国唐代创作的诗歌大概有10万首之多,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在唐代文学的章节中大体上只会涉及几十位名人,不同程度地讨论几百首诗歌;中国人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所展开讨论的作家一般也都限制在两位数以内,集中解读的作品多则在百部左右,把提到的作品算在内一般也就在六七百部上下。

上海市普陀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普陀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普陀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写作(70分)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一根纤细的毛发,放在手掌上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是落在眼睛里,就会痛苦万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阅读80分一、1.A2.手舞足蹈、诗以言志3.该句将“诗”比喻为“一缕不灭的曙光”,以看似微弱却能破除黑暗的“一缕曙光”来体现诗对文明的启蒙,以曙光的“不灭”来强调诗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化抽象为形象,用物象鲜明而又意味崇高的喻体展现出作者对诗歌价值的推崇。

4.(1)帮助人类释放焦虑,摆脱蒙昧(2)帮助诗人宣泄情绪,超越世俗(3)面对脆弱的个体自我5.D6.C7.对画线句的理解1分,调动积累1分,具体分析2分。

8.(1)陶渊明(2)A(3)角度选择1分,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2分,评价1分。

二、9.名画本该为公众欣赏,《向日葵》却归为私人所藏,令人遗憾。

10.C11.答案示例:作者从形态、色调、布局、位置等多方面入手,描摹生动,尤重神韵。

文中反复突现画面的主色调,即明亮的黄色,写向日葵时用比喻表现其“耀人眼目”,之后一再强调明亮的黄花又“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色调之浓烈跃然纸上。

此外,作者还反复描述自己对画面的主观感受,将向日葵“孤零零”的形态置于“空荡荡”的背景中,渲染出“凄凉”、“孤清”的意境。

12.梵•高沉醉于色彩世界,因而以浓烈明亮的金黄来传达艺术探索的欢欣;他的艺术追求无人理会,因而画面孤清,令人望之心沉、寂寞。

13.女儿的可爱言行表现出旧时家庭的欢欣,与劳改生涯的凄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农家孩子的欢笑喧哗再次引出对女儿此刻生活和心理的联想、想象,孩童天真的欢乐、女儿单纯的憧憬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距离更令作者感到痛苦、孤凄。

14.B15.答案示例:作者托物言志,以“向日葵”为线索,将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来。

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写购得《向日葵》的过程和对这幅名画的鉴赏感受,后半部分着重写十年动乱被迫劳改时的体验感受,“向日葵”从作者的审美对象发展成为与作者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精神寄托对象,寄寓了对生活难以泯灭的热爱。

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教学提纲

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教学提纲

上海市2017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2017年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劝学》)(2分)(2)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

(《八声甘州》)(1分)(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朋友将留学远行,依依不舍,此时最适合赠别朋友的是下列诗句中的()。

(2分)A、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3分)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开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先河,___________________。

A、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B、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C、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D、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

(16分)①主席:作为主持人,在我两边雷声贯耳的同时,眼前也交织着两组截然不同的世纪画面,忽而是伤感的咏叹调,忽而是激荡的主题曲。

对20世纪的回忆会是凯歌高奏还是摇头叹息?让我们再听听双方的总结陈词吧。

②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要在这里指出对方辩友的是,从我方一辩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今天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讲座的前提条件,您不能以此来作为它的论据。

而应该在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喜事,有什么忧事啊!③对方辩友,世纪回眸,有喜有忧。

2017年高三普陀一模卷及答案汇编

2017年高三普陀一模卷及答案汇编

2017届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016.12)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劝学》)(2分)(2)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

(《八声甘州》)(1分)(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朋友将留学远行,依依不舍,此时最适合赠别朋友的是下列诗句中的()。

(2分)A、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3分)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开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先河,___________________。

A、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B、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C、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D、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

(16分)①主席:作为主持人,在我两边雷声贯耳的同时,眼前也交织着两组截然不同的世纪画面,忽而是伤感的咏叹调,忽而是激荡的主题曲。

对20世纪的回忆会是凯歌高奏还是摇头叹息?让我们再听听双方的总结陈词吧。

②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要在这里指出对方辩友的是,从我方一辩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今天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讲座的前提条件,您不能以此来作为它的论据。

而应该在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喜事,有什么忧事啊!③对方辩友,世纪回眸,有喜有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学年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6.12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_____·劝学》)(2分)(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

(《八声甘州》)(1分)(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朋友将留学远行,依依不舍,此时最适合赠别朋友的是下列诗句中的()。

(2分)A.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

(3分)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开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先河,___________________。

A.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B.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C.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D.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①主席:作为主持人,在我两边雷声贯耳的同时,眼前也交织着两组截然不同的世纪画面,忽而是伤感的咏叹调,忽而是激荡的主题曲。

对20世纪的回忆会是凯歌高奏还是摇头叹息?让我们再听听双方的总结陈词吧。

②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要在这里指出对方辩友的是,从我方一辩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今天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讨论的前提条件,您不能以此来作为它的论据。

而应该在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喜事,有什么忧事啊!③对方辩友,世纪回眸,有喜有忧。

我方与对方辩友在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这点上已经达成共识,但是您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一旦人类自身走向了终结,那么所有的发展与成就都将灰飞烟灭,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取决于我们的忧患意识啊!④很高兴对方二辩在陈词中,就已经替我们明确地区分了什么是恐惧意识,什么是忧患意识,而且承认了忧患意识确确实实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

那么,我在这里应该告诉大家,我们就是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忧患意识使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在这里,我想提出,老子曾说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喜忧之事常常是同一立场的两个方面。

乐极生悲,满常招损,不可不察。

⑤另外,明确发展是主流,并不能直接得出喜大于忧的结论,应该分析主流是如何出现的,如何确立的以及如何继续保持这种主流。

人类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灾难性的问题,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忧患吗?⑥下面,我将从正面总结我方观点:⑦首先,回顾历史,忧大于喜。

20世纪可谓成就巨大,但也损失惨重:历史上战乱不休,但哪个世纪的战敌杀人比得上20世纪?人类历史上暴君迭出,但哪一种武器比得上20世纪的原子弹能在瞬间夺走十几万人的生命?所以我们在看到了人类取得成就的同时,万不可沾沾自喜。

其次,立足现实,忧大于喜。

富国愈富,穷国愈穷,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每年有8亿人在挨饿,还有几百万人被饿死,我们能不忧患吗?当霸权主义四处横行,甚至把导弹扔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能不忧患吗?当人口在膨胀、环境在思化,宝贵的地球在呻吟的时候,朋友们我们能不忧患吗?第三,审视发展,忧大于喜。

人类可谓越跑越快,可谓越飞越高。

正如对方辩友所说,人类一直在进步。

但是我们在攀登高峰的同时,也恰恰把自己置于危崖之上。

我们创造力运强,破坏力越大,巨大的财富与高精尖的技术在带来进步与繁荣的同时,也潜伏着灭顶之灾。

世界的一体化造成了千里之堤渍于蚁穴的危险局面,不能不使我们居安思危。

第四。

我们在相信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指出,20世纪众多忧患的根源:纳粹集中营、原子弹、战争、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归根结底都是人类自身造成的。

而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我们不得不把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控制自己当成是最大的历史使命。

最后,我们说世纪回眸忧大于喜,更因为这是一种可取的价值态度,它比报喜不报忧更客观,比重喜而轻忧更冷静,比满足于过去而不正视挑战和困难更为理智。

⑨当人类第一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我们发现它不过是一个脆弱的星球,而它的美丽已经被人们或多或少地有所破坏。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锐意进取,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居安思危,忧患是发愤的起点。

谢谢大家!⑨正方三辩:我也想感谢对方三辩,他在陈词中说让我们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我想如果明天是更加美好,那我们又何必忧大于喜呢?黑格尔曾说:“历史的前进需要激情,但激情后隐藏的是理性。

”听了对方辩友充满激情的发言,我很感动。

但我也想起两位老先生,一位是杜甫,他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就是说心态的不同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评价。

今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让一个刚刚失恋的小伙子或姑娘来回眸世纪,岂只是忧大于喜,简直是有忧没有喜。

所以说世纪回眸,我们需要理性而不是感情用事。

我们应该提出一个科学的标准去评判忧喜,而不是一头扎进苦海里说有忧就是忧大。

第二位老先生是刘禹锡,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是什么意思呢?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是用静止的眼光。

可对方辩友只说到人口问题,没有看到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慢;只说到核武器问题,没看到我们正在进行全球性的核裁军。

让我们大家想一想,既然我们大家注定要远航,何必空守那艘已经沉下去的破船,低唱凄凉的挽歌?我们要看到损失,但更要看到损失正在被弥补;我们要看到问题,但更要看到发展带来的问题必将在发展中解决。

⑩我想第二次感谢对方辩友,因为他们给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给我们找到了发展的前进的动力。

正像马克思所说:“问题正是时代的口号。

”世纪问题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

的确,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留下的成就有目共睹,留下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

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伴随着成长会有种种的困惑,但我们说没有人会拒绝长大,没有人说长大成人不好,忧大于喜,我不要长大,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排除困惑的过程,发展中留下了不和谐音符,那不过是人类成长的烦恼。

1900年1月1日零点,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睁开双眼开始瞻望全新的世纪.在他28岁那年,看到青霉素问世了,从此传染病病菌不再笑傲江湖;36岁那年他看到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成立,从此传播革命大幕拉开;69岁那年他看到阿波罗号腾空而起,从此人类可上九天揽月;85岁那年他看到内罗毕宣言发布,从此女人真正撑起了半边天:92岁那年他看到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召开,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

好,时钟在此刻停步,这个孩子转眼已经99岁了,不过我们不必担心他即将老去,即将走向衰亡,因为他的名字是生生不息的人类。

我们祝愿,我们也有理由坚信他必将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⑾回眸世纪,现代社会取代传统社会的趋势不可逆转,民主法制取代专制人治的趋势不可逆转,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这一切的一切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以一种所谓穷极了悲观原因的乐观主义来瞻望新世纪的美好前景。

当第三个千年钟声响起之时,我们会看见这蓝色的星球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航程。

我们希望,我们也相信,在那一刻对方辩友会和我们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这是一个时间、空间、尘世间斗转星移的世纪,这是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沧海桑田的时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谢谢大家!3.双方辩论的辩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在文章②—⑤段中,反方三辩从哪四个方面对正方的结论予以了否定?(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正方三辩在总结陈词中两次“感谢”对方辩友,目的是()。

(2分)A.找到了对方总结陈词中的漏洞,表达对反方三辩的揶揄和嘲讽。

B.为对方精彩的总结陈词喝彩,表达对反方三辩提出问题的重视。

C.是辩论中的常用语,既展现自己的风度,也表达对对手的尊重。

D.为双方观点能趋于一致感到欣慰,表达对即将赢得辩论的喜悦。

6.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反方认为忧患并不等同于悲观,忧患意识恰是人类在新世纪持续发展的保证。

B.正方认为反方的总结陈词中夸大了20世纪人类遭遇的问题和灾难,太过悲观。

C.正反双方辩论焦点汇聚在人类在新世纪发展的前景上,对人类前途充满希望。

D.双方的总结陈词都不否认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问题,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

7.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哪一方的总结陈词更能打动你?请从论述的结构、逻辑的严谨和语言的感染力中任选两方面做一个评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2题(16分)走进腾格里(节选)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

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

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

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

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

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

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

满天星光在闪烁。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

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