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宝山、长宁、金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春日独酌

唐李白

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②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

A.清新俊逸

B.风骨峥嵘

C.浪漫奔放

D.天然去雕饰

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4分)

13.B 14. A“比”错,应是“兴”;“重在托物言志”错,重在寓情于景,然后景中寓理。

15. 示例:(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众鸟”(为“彼物”)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是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1点1分。写法和情感各2分。“同”2分、“异”2分)

青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春日独酌

唐李白

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②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

A.清新俊逸

B.风骨峥嵘

C.浪漫奔放

D.天然去雕饰

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4分)

13.(1分)B

14.(3分)A

15.(4分)答案示例:(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众鸟”跟(与己相对的)“彼物”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

评分细则:1点1分。写法和情感各2分。“同”2分“异”2分。

崇明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 — 15题。(8分)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自适

乔吉

黄花开数朵,翠竹栽些个。农桑事上熟,名利场中捋①。

禾黍小庄科,篱落棱鸡鹅。五亩清闲地,一枚安乐窝。

行呵,官大忧愁大;藏呵,田多差役多。

【注释】①捋:能力低.

1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U分)

A.【双调】确定了本曲音乐部份的曲调模式。

B. “雁儿落过得胜令”限定本曲的字数、格律、音韵等。

C. “自适”表明了本曲主旨。

D.本曲用韵严谨,对仗工整。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用语不避通俗的口语,体现了元曲雅俗结合的特点。

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语意表达曲折,使情感更加含蓄。

C. “枚”字作量词,用法新颖别致,形象地写出屋舍之小。

D.曲中含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意,显出潇洒自适。

15.有人认为本曲题为“自适”却又喑含“不适”之意,试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4分)

13.D

14.B

15. 评分说明:观点1分;分析3分。认可与否均可得分,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示例1:本曲描绘出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小景,营造出独特的秀雅、清闲的境界,表现出作者身处其中的自适安乐。但是,曲中依然含有“不适”之意,三四句的对比中暗含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情,同时又略有不甘之意。尤其是最后四句更是点明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不论为官、退居,都难免忧愁的无奈,可见曲中“自适”之中暗含“不

适”之意。

参考示例2:本曲整体上以描述自己身居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的生活为主,主要传达的是一份自适安乐。尽管三四句略有对比中不甘之意,但更多是一份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后的自适。同时,最后四句,前两句也正是对以往官场生涯的否定,对如今生活的眷恋。后两句的“田多差役多”也因自己所拥有的仅是“小庄”“五亩清闲地”而不受影响。因此,全诗应是围绕“自适”展开的。

奉贤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旅寓洛南村舍

郑舍(唐)

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

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

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

14.诗中体现清明节习俗的是“”一词。(1分)

1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夸”一字表现出女孩争玩秋千的热闹景象,想象她们轻盈娇建的身姿。

B.颔联“妨”“见”二字,体现出作者入微的观察力,展现出当地特有风韵。

C.颈联“窥”“认”二字,以静衬动,使得原来平和的画面增添了几许热闹。

D.诗人用实笔写景,以自然晓畅的笔触描绘村居充满野趣的生活,潇洒不着力。16.全诗围绕“旅寓”一词展开,对此加以分析。(4分)

14.秋千(1分)

15. C(3分)

16.(4分)诗人以“旅人”的视角写眼中所见,先从时令、季节入笔,描绘出所见清明景象,整个画面疏朗和谐,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与后文的“自适”照应。“幽栖”一句呼应“寓”字,展现“旅人”心中所想,既表现出他身处此境的闲适、恬淡,又以“虽”字转折,表达对京华和故友的思念之情,流露出旅寓者的淡淡哀愁。“旅寓”一词画龙点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虹口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回车驾言迈①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②以为宝。

[注]①回车驾言迈:转过车头,驱车远行。②荣名:美好的名声。

1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头“悠悠”“茫茫”等叠词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

B.“四顾”二句运用比拟手法,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C.“盛衰”二句前后存在因果关系,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D.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不事雕琢,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15.结合作品内容评价诗中表现的人生态度。(4分)

13.古体(1分)

14.B(3分)

15.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时光易逝、人生短促,所以要抓紧时机立身建业:生命虽然会终结,但美好的名声却能留存于世。作者的人生态度看似消极颓废,但最终还是肯定了人生的意义

和价值。(4分)

黄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8分)

咏怀阮籍①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②,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注】①阮籍:三国时魏国人,“建安文学”重要作家阮瑀的儿子。②乌号:良弓名。

13.对作者与嵇康等七人并称的雅号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建安七子

B.邺中七子

C.竹林七贤

D.正始七贤

14. 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士”句,用“何”字,直抒胸臆,奠定全文基调。

B.“驱车”,描绘出征,承上启下,推进情节发展。

C.“岂为”句,巧用反问,强调语气,增强诗歌气势。

D.“忠为”句,采用互文手法,交代了远赴战场的原因。

15.清人方树东认为这首诗“雄杰壮阔”,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4分)

13、(1分)C

14、(3分)B

15、(4分)答案示例:从形式看:每句都押ang韵,用韵激昂,掷地有声,“光”“扬”“彰”“常”等词,明亮向上;写实手法,再现战士出征时的豪情,具有可视的画面感。从

内容看:表现拼死征战、舍身报国、名垂后世的雄心壮志。如:“临难”二句写壮士临国难,愿身死魂飞赤胆忠心,出语壮烈,读之令人动容,油然而起崇敬之情。

评分说明:形式2分,内容2分。

嘉定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酹辛稼轩墓,在分水领下①

[元]张野②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注】①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阙“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②张野,由宋代至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③漫:空,徒然。

13.这首词的词牌是()。(1分)

A.水龙吟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苏幕遮

14.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含恨而死。

B.“星斗撑肠,云烟盈纸”赞扬辛弃疾文学才华及其作品浓厚的浪漫色彩。

C.上阙“游戏”、“漫”显示了作者的观点,辛弃疾的词作是游戏,是徒然。

D.下阙首句描写辛弃疾身后萧条,暗示了作者对后人忘却民族英雄的不满。

15.这首凭吊辛弃疾的词作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加以分析。(4分)

13.(1分)A

14.(3分)C

15.(4分)

示例一:词作首先通过设问、衬托追怀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壮志,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对于辛弃疾杰出文学成就的赞美;作者情感借助辛弃疾的遭遇与自己的对比得到彰显:辛弃疾常感叹人生短暂而中原难以收复,如今作者身处元代,汉族河山早已易主,作者的悲愤之情比辛弃疾更为深沉痛苦。

示例二: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自然意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浩叹。

示例三: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辛弃疾的事迹来凸显辛弃疾的英雄风骨和文学才华,表达了他对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其次,词作有大量景物描写,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后的萧条,表达出作者的痛心与无奈。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凭吊前贤、临风高歌的深层感慨。(手法2分,情感2分)

静安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成第14一16题。(8分)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①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倶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③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为接近其弟苏辙,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该词为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②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③“用舍”二句: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自己。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14.填入横线上的本词词牌名应该是()。(1分)

A.念奴娇

B.沁园春

C.破阵子

D.声声慢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作一开头,便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

B.“二陆”借指作者和其弟苏辙,“笔头千字,胸中万卷”指他们的才华,“致君尧舜”指他们的政治理想。

C.“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前者比后者更耐人寻味。

D.全词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统一,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了东坡词的特有风格。

16.本词调,多用四言句,还穿插了几个长短句。请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这一特点。(4分)

14.B(2分)

15.C(2分)

16.(4分)要点:(1)本词多用四言句,句式对仗工整;在整句间又穿插几个长短句,参差错落;(2)全词节奏明快,开合自如,富有变化;(3)造成了跌宕起伏、排山倒海的气势,显示了东坡词的豪放风格。(对1点得1分)

示例:(1)如上片写景,七个四言句,前三个句式相同,三脚并立;后四句由“渐”字领起,贯穿到底,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旅行早行图。

(2)如下片八个四言句略有变化,“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自成对仗;开头两句长短叙事,承接上片结句“往事”,后用四个四字句铺排议论,最后一个三字句停顿蓄势,“但”字提携、转折。(例子1分)

闵行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高亭

元刘因

高亭云锦绕清流,便是吾家太一舟。

山影酒摇千叠翠,雨声窗纳一天秋。

襟怀洒落景长胜,云影空明天共游。

笑向白鸥问尘世,几人曾信有沧洲?

【注】:太一舟,即太一莲舟,北宋画家李公麟有《太一真人图》,画真人卧一大莲叶中,执书仰读。

14.从体裁看,这是一首(1分)

15.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首句描写了高亭云笼水绕的美丽景色。

B.第二句诗人把高亭看成自己颐情养性的地方。

C.颈联写诗人因内心寂寞冷落而愿与云影共游。

D.尾联运用反问,是为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满意。

16.自选一个角度,试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4分)

14.(1分)七言律诗

15.(3分)C

16.(4分)(可以从寓情于景、动静结合、动词的运用、视听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答案示例:诗人写自己坐在屋内饮酒,窗外的青山倒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杯的摇动而层层叠翠。屋外秋雨阵阵,那清晰的雨声穿窗而入,传递着秋的消息。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秋天的景色,又从听觉的角度写秋雨的声响,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了内心闲适之情。

浦东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塞寒行 [唐]温庭筠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①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晚出榆关②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③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④泪成血。

【注】①白龙堆:沙漠名。②榆关:即山海关。③凌烟:凌烟阁,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为其画像并悬挂于凌烟。④青楼:涂饰青漆的楼房,这里指其妻子居住的阁楼。

12.从题材看,这首诗是一首诗。(1分)

13.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分别言其“寒”和“塞”,紧扣题意。

B.“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动静结合,写出声势浩大,慷慨赴敌。

C.“河源”“剪短”两句,妙用比喻,突出环境严酷,烘托战士一往无前的赴战决心。

D.“惊沙飞迸冲貂袍”,以特写镜头表现战士们个个似离弦的箭纵骑疾走,士气高昂。

14.“心许凌烟名不灭”,“彩毫一画竟何荣”是否矛盾,请做简要分析(4分)

12.边塞诗

13.B

14.不矛盾,诗人有心为国建功立业,使自己的图像画于凌烟阁,垂名于后世,可是却由此亲人分离而心生离愁别绪。进而诗人对图像上凌烟阁产生了质疑,发出“彩毫一画竟何荣”的感慨,因此不矛盾,以此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争带来痛苦的反思。

普陀区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3-15题(8分)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宋】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北宋末、南宋初名臣,一度起用为相,因其抗金主张遭罢免贬斥。这首词大约作于南渡初期的被贬途中。②玉树:曲名,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所作。

13.从题目来看,这首词的写作地点是□□。(1分)

14.对画线部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歌沉玉树”运用事典虚写历史,精当而凝练。

B.“古寺空有疏钟发”语调低沉,益显感慨深沉。

C.从“空有”到“如梦”,层层递进,深化了诗意。

D.动词“惊”极富表现力,给人以岁月惊心之感。

15.这首词上片怀古,下片言志,两者是如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4分)

13. 鄱阳

14. C

15. 上片以“千里长江”等永恒自然之景,反衬六朝衰亡、人世沉浮;“歌沉玉树”暗藏“逸豫可以亡国”的慨叹。下片由见证历史的高远之月转向眼前起落之潮、渺渺之波,进而联想到自己被贬流放的人生,以“岁寒途远”喻环境险恶、抗金道路漫长艰难,抒发自己要像松柏那样挺拔顽强,坚持到底的志向。词末作者登高望远,化用柳宗元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不畏风雪、傲然独立的渔翁自比,表明矢志不移、坚持抗金、挽救国家危亡的决心。怀古思国家命运,言志表人生选择,两者有机结合,紧密联系。

松江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高亭

元刘因

高亭云锦绕清流,便是吾家太一舟。

山影酒摇千叠翠,雨声窗纳一天秋。

襟怀洒落景长胜,云影空明天共游。

笑向白鸥问尘世,几人曾信有沧洲?

【注】:太一舟,即太一莲舟,北宋画家李公麟有《太一真人图》,画真人卧一大莲叶中,执书仰读。

14.从体裁看,这是一首(1分)

15.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首句描写了高亭云笼水绕的美丽景色。

B.第二句诗人把高亭看成自己颐情养性的地方。

C.颈联写诗人因内心寂寞冷落而愿与云影共游。

D.尾联运用反问,是为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满意。

16.自选一个角度,试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4分)

14.(1分)七言律诗

15.(3分)C

16.(4分)(可以从寓情于景、动静结合、动词的运用、视听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答案示例:诗人写自己坐在屋内饮酒,窗外的青山倒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杯的摇动而层层叠翠。屋外秋雨阵阵,那清晰的雨声穿窗而入,传递着秋的消息。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秋天的景色,又从听觉的角度写秋雨的声响,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了内心闲适之情。

徐汇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5题。(8分)

[中吕]普天乐?西山注夕照

元.徐再思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注】西山:又名洞庭山,位于吴江县(今苏州市)境内的太湖中。

13.下列对本作品体裁的称呼,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乐府

B.曲子词

C.散曲

D.北曲

14.下列对本作品景物描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前四句写景由高而低,色彩分明,每句构成一幅图景。

B.“鸥鹭”、“牛羊”句由静而动,以鸟雀归巢衬牛羊归牧。

C.“万顷”句从两岸写到水面,由远而近,色调由冷而暖。

D.“水晶宫”句描摹出夕阳投射出水面的动态,由实而虚。

15.对画线句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不同意境作赏析。(5分)

(1分)B

(2分)A

(5分)答案示例:《秋思》中“老树”“昏鸦”是漂泊“天涯”之人眼中的意象,在落日黄昏的背景中营造了萧瑟、凄冷的意境,将“断肠人”孤寂悲苦的情思形象化;本曲画线句描绘了在暮霭背景中,夕阳在树影间移动,为树梢上的乌鸦勾勒出明亮的轮廓,乌鸦安栖树梢,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

杨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开成二年,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弟弟患眼病,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杜牧赶去扬州给弟弟治病,病没治好,但假期已满。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他毅然放弃官位留了下来,此时写了这首诗。

13.杜牧与并称为“小李杜”。(1分)

14.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青苔”、“白鸟”以冷色调从视觉角度来渲染气氛。

B.颔联“满”字写出青苔之盛和游人之多,极言繁盛之象。

C.颔联“故”字,运用拟人手法,小鸟徘徊,增环境之凄冷。

D.颈联“下”字极富动态,内含夕阳西下时的伤感落寞之情。

15.此诗首联和尾联的写作手法有相同之处,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13.李商隐(1分)

14. B(3分)

15.通过听觉“蝉噪”和“歌吹”,以动衬静。“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冷寂;“歌吹”以乐衬哀,以歌舞升平的扬州来反衬禅智寺的冷清。反衬手法更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在生活境遇和官场不顺情况下的郁闷孤寂之情。(4分)

(手法:反衬,能结合手法详细分析首联尾联各1分,作者的情感1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2017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与简易逻辑专题 1.(2017北京)已知,集合,则 (A ) (B ) (C ) (D ) 2.(2017新课标Ⅱ理)设集合{}1,2,4A =,{}240B x x x m =-+=. 若{}1A B =I ,则B = A .{}1,3- B .{}1,0 C .{}1,3 D .{}1,5 3(2017天津理)设集合{1,2,6},{2,4},{|15}A B C x x ===∈-≤≤R ,则()A B C =U I (A ){2} (B ){1,2,4} (C ){1,2,4,6} (D ){|15}x x ∈-≤≤R 4(2017新课标Ⅲ理)已知集合A ={} 22(,)1x y x y +=│,B ={}(,)x y y x =│,则A I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A .3 B .2 C .1 D .0 5(2017 山东理)设函数A ,函数y=ln(1-x)的定义域为B,则A B =I (A )(1,2) (B )??(1,2 (C ) (-2,1) (D )[-2,1) 6(2017新课标Ⅰ理)已知集合A ={x |x <1},B ={x |31x <},则 U =R {|22}A x x x =<->或U A =e(2,2)-(,2)(2,)-∞-+∞U [2,2]-(,2][2,)-∞-+∞U

A .{|0}A B x x =U D .A B =?I 7(2017江苏)已知集合,,若}1{=?B A ,则实数的 值为 . 8(2017天津)设集合{1,2,6},{2,4},{1,2,3,4}A B C ===,则()A B C =U I (A ){2} (B ){1,2,4} (C ){1,2,4,6} (D ){1,2,3,4,6} 9(2017新课标Ⅱ)设集合{1,2,3},{2,3,4}A B ==,则A B =U A .{}1 23,4,, B .{}123,, C .{}234,, D .{}134,, 10(2017北京理)若集合A ={x |–23},则A ∩B = (A ){x |–2,则 {1,2}A =2{,3}B a a =+a }11|{<<-=x x P }20{<<=x Q =Q P Y )2,1(-)1,0()0,1(-)2,1(

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大全

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7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2017全国卷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2017全国卷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2017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13个专题)及5套高考试卷烃

专题9 有机化合物 Ⅰ—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1.(2017?北京-7)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A.瓷器B.丝绸C.茶叶D.中草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有机物大多数能够燃烧,且多数难溶于水;无机 物指的是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多数不能燃烧,据此分析。 A、瓷器是硅酸盐产品,不含碳元素,不是有机物,是无机物,故A正确; B、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有机物,故B错误; C、茶叶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故C错误; D、中草药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故D错误。 【考点】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硅及其化合物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物质的分类专题 【点评】本题依托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考查了化学知识与生活中物质的联系,难度不大,应注意有机物中一定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却不一定是有机物。 Ⅱ—有机结构认识 2.(2017?北京-10)我国在CO2催化加氢制取汽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CO2转化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的产物中含有水 B.反应②中只有碳碳键形式

C.汽油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 D.图中a的名称是2﹣甲基丁烷 【答案】B 【解析】A.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反应为CO2+H2=CO+H2O,则产物中含有水,故A正确; B.反应②生成烃类物质,含有C﹣C键、C﹣H键,故B错误; C.汽油所含烃类物质常温下为液态,易挥发,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故C正确;D.图中a烃含有5个C,且有一个甲基,应为2﹣甲基丁烷,故D正确。 【考点】碳族元素简介;有机物的结构;汽油的成分;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菁优网版权【专题】碳族元素;观察能力、自学能力。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碳循环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握化 学反应的特点,把握物质的组成以及有机物的结构和命名,难度不大。 C H, 3.(2017?新课标Ⅰ-9)化合物(b)、(d)、(p)的分子式均为6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B. 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C. 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D. 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D 【解析】A.(b)的同分异构体不止两种,如,故A错误 B.(d)的二氯化物有、、、、、, 故B错误 KMnO溶液反应,故C错误 C.(b)与(p)不与酸性4 D.(d)2与5号碳为饱和碳,故1,2,3不在同一平面,4,5,6亦不在同 一平面,(p)为立体结构,故D正确。 【考点】有机化学基础:健线式;同分异构体;稀烃的性质;原子共面。 【专题】有机化学基础;同分异构体的类型及其判定。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 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以及空间构型的判断,难度不大。 Ⅲ—脂肪烃

古诗题材分类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苏轼《初夏》)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1、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

1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1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9.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三、(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遵作琴曲《醉翁操》,闲记谱,请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 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 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 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三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2017-2019年)

三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2017-2019年) 【2019年高考】 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 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 A.《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板桥上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吓退曹兵,然后迅速拆断桥梁,以阻追兵,可见张飞十分勇猛,又很有智谋。 B.《家》中,许倩如倡导女子剪发,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还以梅的遭遇来激发琴拒绝包办婚姻,鼓励琴做一个跟着时代走的新女性。 C.《狂人日记》中,狂人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最后喊出“救救孩子”,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D.《欧也妮·葛朗台》中,夏尔在父亲破产自杀后,不愿拖累心上人安奈特而写了分手信给她,这一良善之举让偷看信件的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他。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经过生死搏斗最终将大马林鱼残骸拖回港口,有游客把它当成了鲨鱼骨,这一误会让小说结尾更意味深长。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名著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A项,“迅速拆断桥梁”“有智谋”错误。如果不拆断桥,曹军害怕其中有埋伏不敢进兵。现在拆断了桥,曹军会料定张飞心虚,必定前来追赶。故A项错误。D项,“这一良善之举让偷看信件的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他”表述错误。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夏尔的原因不止是这一点,还有信中夏尔表达的对欧也妮的好感和赞美。故D项错误。B、C、E项正确。故选AD。 二、【2019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6分) (2)《茶馆》第三幕,在得知来到茶馆的“老得不像样子了”的人是秦仲义时,王利发对他说:“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这里的“大改良”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王利发什么样的情感?(4分)

古诗词题材分类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诗词题材分类练习题参考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2017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

2017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 考点1 数集 考法1 交集 1.(2017·北京卷·理科1)若集合{}21A x x =-<<,{}13B x x x =<->或,则 A B = A. {}21x x -<<- B. {}23x x -<< C. {}11x x -<< D. {}13x x << 2.(2017·全国卷Ⅱ·理科2)设集合{}1,2,4A =,{}240B x x x m =-+=.若 {}1A B =,则B = A .{}1,3- B .{}1,0 C .{}1,3 D .{}1,5 3.(2017·全国卷Ⅲ·理科2)已知集合{}1,2,3,4A =,{}2,4,6,8B =,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4.(2017·山东卷·理科1)设函数y =A ,函数ln(1)y x =-的定义域为B ,则A B = A .(1,2) B .(1,2] C .(2,1)- D .[2,1)- 5.(2017·山东卷·文科1)设集合{}11M x x =-<,{}2N x x =<,则M N = A.()1,1- B.()1,2- C.()0,2 D.()1,2 6.(2017·江苏卷)已知集合{}1,2A =,{}2,3B a a =+,若{}1A B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 考法2 并集 1.(2017·全国卷Ⅱ·文科2)设集合{}{}123234A B ==,,, ,,, 则A B = A. {}123,4,, B. {}123,, C. {}234,, D. {}134,, 2.(2017·浙江卷1)已知集合{}11P x x =-<<,{}02Q x x =<<,那么P Q = A. (1,2)- B. (0,1) C.(1,0)- D. (1,2) 考法3 补集

2017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分类汇编(共23份) (1)

2017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分类汇编(共23份) 目录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定语从句 (2)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动词+动词短语 (13)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动词时态与语态 (30)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非谓语动词 (47) 2017全国高考汇编改错 (68)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交际用语 (82)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介词+连词 (96)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名词性从句 (112)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完型填空 (187)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形容词+副词 (330)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虚拟语气+情态动词 (341)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广告应用类 (355)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广告应用类 (375)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科普知识类 (409)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人物传记类 (456)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社会生活类 (471)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文化教育类 (552)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新题型 (658)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新闻报告类 (712)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代词+名词+冠词 (740)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状语从句 (761)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定语从句 The exact year Angela and her family spent together in China was 2008. A. When B. where C. why D. which 【考点】考察定语从句 【答案】D 【举一反三】Between the two parts of the concert is an interval, _______ the audience can buy ice-cream. A. when B. where C. that D. which 【答案】A 二I borrow the book Sherlock Holmes from the library last week, ______ my classmates recommended to me.. A.who B. which C. when D. Where 【考点】考察定语从句 【答案】B 【举一反三】The Science Museum, we visited during a recent trip to Britain, is one of London’s tourist attractions.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 一.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隐逸自在、自得其乐的情怀。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三.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2017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数列)

2017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数列) 考点1 等差数列 1.(2017·全国卷Ⅰ理科)记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4524a a +=, 648S =,则{}n a 的公差为 C A .1 B .2 C .4 D .8 2.(2017·全国卷Ⅱ理科)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33a =,410S =,则 11n k k S ==∑ . 21n n + 3.(2017·浙江)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n S ,则“0d >”是 “465+2S S S >”的 C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考点2等比数列 1.(2017·全国卷Ⅲ理科)设等比数列{}n a 满足121a a +=-,133a a -=-,则 4a =____.8- 2.(2017·江苏卷)等比数列{}n a 的各项均为实数,其前n 项的和为n S ,已知 374S = ,6634 S =,则8a = . 32 3.(2017·全国卷Ⅱ理科)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中有如下问题:“远 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意思是: 一座7层塔共挂了381盏灯,且相邻两层中的下一层灯数是上一层灯数的2倍, 则塔的顶层共有灯 B A .1盏 B .3盏 C .5盏 D .9盏 考法3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 1.(2017·全国卷Ⅲ理科)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公差不为0.若2a ,3a , 6a 成等比数列,则{}n a 前6项的和为 A A .24- B .3- C .3 D .8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2017高考试题分类汇编概率统计

概率统计 1(2017北京文)(本小题13分) 某大学艺术专业400名学生参加某次测评,根据男女学生人数比例,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记录他们的分数,将数据分成7组:[20,30),[30,40),┄,[80,90],并整理得到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 (Ⅰ)从总体的4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一人,估计其分数小于70的概率; (Ⅱ)已知样本中分数小于40的学生有5人,试估计总体中分数在区间[40,50)内的人数;(Ⅲ)已知样本中有一半男生的分数不小于70,且样本中分数不小于70的男女生人数相等.试估计总体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例. 2(2017新课标Ⅱ理)(12分) 海水养殖场进行某水产品的新、旧网箱养殖方法的产量对比,收获时各随机抽取了100个网箱,测量各箱水产品的产量(单位:kg).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1)设两种养殖方法的箱产量相互独立,记A表示事件:“旧养殖法的箱产量低于50kg,新养殖法的箱产量不低于50kg”,估计A的概率;

(2)填写下面列联表,并根据列联表判断是否有99%的把握认为箱产量与养殖方法有关: 箱产量<50kg箱产量≥50kg 旧养殖法 新养殖法 (3)根据箱产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求新养殖法箱产量的中位数的估计值(精确到0.01).附:, K2=n(ad-bc)2 (a+b)(c+d)(a+c)(b+d) 3(2017天津理)(本小题满分13分) 从甲地到乙地要经过3个十字路口,设各路口信号灯工作相互独立,且在各路口遇到红灯的111 概率分别为,,. 234 (Ⅰ)设X表示一辆车从甲地到乙地遇到红灯的个数,求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Ⅱ)若有2辆车独立地从甲地到乙地,求这2辆车共遇到1个红灯的概率. 4(2017新课标Ⅲ理数)(12分) 某超市计划按月订购一种酸奶,每天进货量相同,进货成本每瓶4元,售价每瓶6元,未售出的酸奶降价处理,以每瓶2元的价格当天全部处理完.根据往年销售经验,每天需求 量与当天最高气温(单位:℃)有关.如果最高气温不低于25,需求量为500瓶;如果最高气温位于区间[20,25),需求量为300瓶;如果最高气温低于20,需求量为200瓶.为了确定六月份的订购计划,统计了前三年六月份各天的最高气温数据,得下面的频数分布表: 最高气温 天数[10,15) 2 [15,20) 16 [20,25) 36 [25,30) 25 [30,35) 7 [35,40) 4 以最高气温位于各区间的频率代替最高气温位于该区间的概率。 (1)求六月份这种酸奶一天的需求量X(单位:瓶)的分布列; (2)设六月份一天销售这种酸奶的利润为Y(单位:元),当六月份这种酸奶一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