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
2017年春考学业考专题3普陀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年春考、学业考专题 3 普陀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2015-2016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题阅读(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17分)①随着不惜一切代价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
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思想文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种转变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吗?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指标。
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③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
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
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么?换言之,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吗?我以为不是。
在经济增长的“好”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
“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等。
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
④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靠经济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合适术语,我以为是文化。
2017上海高考春考卷(精确回忆版)

2017上海高考春考卷(精确回忆版)一、语文(共150分)I. 阅读理解(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40分)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小题。
(每小题5分)文章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__ B.",__ C.",__ D. "__(2)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__ B.",__ C.",__ D. "__(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__B.",__C.ControlEventsD. "__(4)下列对文章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ControlEventsB. "__C. "__D. "__A. "__"B. "__"C. "__"D. "__"(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某观点”的看法。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0小题。
(每小题5分)诗歌略。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__"B. "__"C. "__"D. "__"A. "__"B. "__"C. "__"D. "__"A. "__"B. "__"C. "__"D. "__"(10)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诗人所表达主题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每小题5分)文言文略。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__"B. "__"C. "__"D. "__"(12)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__"B. "__"C. "__"D. "__"(1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__"B. "__"C. "__"D. "__"A. "__"B. "__"C. "__"D. "__"(15)请简要阐述文章的主旨。
2017-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春秋考真题古诗鉴赏汇编

2017-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春秋考真题古诗鉴赏汇编2017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杂诗(明)丰坊孤松挺穹壁①,下临万里波。
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
纷纷穴赤蚁,袅袅缠青萝。
群攻未云已,生意当如何?严霜一夕坠,高标复嵯峨②。
君子固穷节,感慨成悲歌。
〔注〕①穹壁:高高的崖壁。
②嵯峨:高耸的样子。
13.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A.写景诗 B.咏物诗C.哲理诗D.闲适诗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孤松”二句使用起兴的手法,巧妙引出描写对象。
B.“激湍”二句中“啮”“撼”动词使用精确,有表现力。
C.“纷纷”二句运用叠词,描摹事物的形态,鲜明生动。
D.“群攻”二句巧用问句,语意形成转折,承转自然。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3. B(1分)14. A(3分)15.(4分)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
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蔑视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表现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
2017 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 题。
(8 分)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析】偶数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答案】C13.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A.含蓄委婉B.雄起瑰丽C.高亢豪放D.明快俊逸【考点】诗歌语言风格【解析】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答案】D【评分说明】选D给2分,选C给1分。
2017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评析及复习教学建议

2017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评析及复习教学建议
李新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全国新课程标准即将面世,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为人们所逐渐理解和接受,即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公布,教材及高考试卷内容的改革也会接踵而来。
上海是高考改革的前沿阵地,2017届学生是直面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届学生,因此,2017年上海春季高考试卷,在稳定的基础上同样会透露出些许改革的讯息,以语文试卷为例,可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李新
【作者单位】上海市光明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05
【相关文献】
1.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评析及复习教学建议 [J], 刘侠;
2.2017年上海中考英语试卷评析及复习教学建议 [J], 朱彩云;
3.2016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评析及复习教学建议 [J], 张慧腾;
4.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评析与复习教学建议 [J], 沈国全;
5.2019年上海春季高考英语试卷评析及复习教学建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高考实力是由努力决定的,你所能到达的高度是由你的态度决定的。
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湛蓝/斟酌崛起/倔脾气提防/醍醐灌顶B.跻身/犄角女红/彩虹桥沟壑/豁然开朗C.毛胚/胚芽蒜薹/跆拳道拙劣/咄咄逼人D.劲敌/浸渍咆哮/酵母菌着陆/着手成春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缠绵梗概打寒噤震聋发聩B.扼守晋升伏卧撑杞人忧天C.滥觞脉博摇篮曲大快朵颐D.伛偻驯顺笑吟吟锄强扶弱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之强烈出乎意料。
2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灾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
3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1反映 2曼延 3总算B.1反应 2蔓延 3总算C.1反映 2蔓延 3终于D.1反应 2曼延 3终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大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高考语文除了具备和承担着考试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和职责外,还担负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提升思想境界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写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
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须敬畏,不可亵玩焉。
“文载道”“诗言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北宋张载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气概和高远的思想情操。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文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大作家以他们的作品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作家要深入生活,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切不可疏离时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只顾把玩一己之悲欢,并把那当成整个世界。
文学如果沦为列宁所说的那些“饱食终日”“百无聊赖”的人的消遣工具,将失去文学最珍贵的价值。
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也是作家的权利。
但在讲创作自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社会责任,这是辩证统一的。
邓小平同志曾期望作家“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作家应该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认为作家只需要创作自由而不必承担社会责任,是偏颇。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作家“具有双重职责,个人的职责和公众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
所谓“两个灵魂”,是指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可以有个人追求,又必须有社会担当。
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靠外在强制,而是靠作家内在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2017上海春考语文卷的详解及解题指导(《何武传》和《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全文翻译)

2017上海春考语文卷的详解及解题指导(附《何武传》和《林和靖先生诗集序》的全文翻译。
现代文放在古诗文后面2017.1.7)一.运用与积累1.按要求填空。
(5分)(1)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__。
(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_秦风·蒹葭》)(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评分说明:答对1空给1分。
要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名句默写,平时一定要精准记忆。
突破易写错的字。
新高考增加了理解性默写,这需要揣摩提示的情境并理解诗歌术语,紧扣关键填名句。
像第③中要抓住题干中的提示语“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2. 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项是(A)(2分)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A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这句话可用来激励小明;B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该句话强调的是“积累的重要性”C是“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该句话常用来指“做事情要注重积累”和语境不符,不能用来劝小明;D是懂道理,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情、有所行动,是懂道理的表现(结果);改句强调的是“做事情和东得到了的关系”不能用来劝说小明.)(2)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B ) 3分)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A对“前任”不够尊重;C“效犬马之劳”不合“被选为班长发表感言”的语境、语体要求;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合“发表感言”的语境、语体要求,且过度夸张)(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卷和答案解析(上海卷)语文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1. 按要求填空。
(1)家住吴门,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______。
(《诗经•______•蒹葭》)(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______,______”。
2. 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A. 行百里者半九十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D.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 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A.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B. 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C. 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D. 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然”就是自然而然。
“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
“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
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
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
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
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
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
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
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
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精神。也就是,从发现到创造,人可以集自然山水之美于画幅,咫尺千里,条挂厅室,朝
夕相对。
⑤山水可以现于画幅,同样也可以再起于庭园堂室之中,二者都可以称之为“缩地移山”。
从巨大的皇家园林,到小康之家庭院周遭,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模拟山水,这同时也是中国
园林美学的最高原则。园林中,有山、有水、有花、有树,而一定要婉转曲折“直夺天工”,
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 阅读 70 分
上海新高考资料与信息速递QQ983035978 微信公众号:SHXINGAOKAO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8 题。(16 分)
(有删改) 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③段中举李白、王维的诗句为例,对其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用来说明以自然为题材的诗歌蓬勃而出。 B.用来说明以自然为题材的诗歌绵延不绝。 C.用来说明文人视山水为朋友,情感相通。 D.用来说明文人将山水视为主体的一部分。 5.对第④段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绘有或行或卧、其小如豆的高人雅士”一句,描写细腻,文笔生动。 B.用“寂寞而缺少生命”形容没有人的自然,含比拟手法,形象而深刻。 C.引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一语,说明山水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咫尺千里,条挂厅室,朝夕相对”,照应上文中宗炳“卧游”的例子。 6.第⑤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7.对第⑥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种艺术需要人力对天然材料的加工和雕琢。 B.这种艺术需要从天然材料中发现美的艺术眼光。 C.这种艺术是指绘画、园林等不俟人力的艺术品。 D.这种艺术崇尚天然本真,不主张人的参与。 8.“天开图画即江山”意思是“山水就是天画出的图画”。用“天开图画即江山”作标题, 有哪些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
贼。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
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④至于山水画,最早的文献也出自东晋。画家宗炳,因为老病,不能亲历山水,所以图
绘下来以了却山水之思,山水画就成了真山水的替代品,可供“卧游”。中国山水画,固然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 题。(15 分)
白兰瓜
毕淑敏
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
上海新高考资料与信息速递QQ983035978 微信公众号:SHXINGAOKAO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
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
今。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
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
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
一若自然。一方面提炼自然山水,成就绘画的艺术创造;另一方面根据“画意”再造浓缩的
自然。既以自然为师,又以自然为友。中国艺术就在自然与创造、“天工”与“人工”之间
不断转化,融合无间。
⑥所谓“天工”,古人欣赏的不止是山水这样的宏观景象,也包括超出一般经验的单独
的个别对象,诸如一块石头、一截树根,都能引起人们对自然的惊叹之情,得到审美的愉悦。
天开图画即江山
王风
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就是自然而然。“天”与“人”是一
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
“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
是“巧夺天工”。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
艺术。 ⑦几案上的奇石也有类于奇峦叠嶂者,与庭园中的叠石成山,背后皆衬以粉壁,黑白映
照,也恰是水墨画的意境。人居之外,极目更远处,则是真山真水,蓝天白云可为背景,是 最大的画幅——“天开图画即江山”(黄庭坚诗)。从天地到庭园到堂室到几案,层层与山水 相遇,处处与自然共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
没有人的干涉,亦即所谓天然的“雕饰”。这也许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的一种“雕塑”,只不过
这种立体的艺术,崇尚的不是艺术家的雕琢,恰恰相反,它要求的是人的绝不加以干涉。换
言之,这种艺术需要的不是创造美的双手,而是发现美的双眼,这是用所谓“眼光”创造的
上海新高考资料与信息速递QQ983035978 微信公众号:SHXINGAOKAO
有不表现人之活动的纯粹山水,但更大量的,则在山水间绘有或行或卧、其小如豆的高人雅
士,以及结于山坳水滨的几椽草庐茅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是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人就
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离开了人,虽然完整,但那是寂寞而缺少生命的。山水画集中了画家
对山水的观察和想象,移于尺幅间,石涛山水卷轴所钤“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中国艺术的
上海新高考资料与信息速递QQ983035978 微信公众号:SHXINGAOKAO
2017 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家住吴门,
。(周邦彦《苏幕遮》)
(2)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诗经·
·蒹
葭》)
(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
上海新高考资料与信息速递QQ983035978 微信公众号:SHXINGAOKAO
此昌盛。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 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17 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个石子丢 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蓝色太阳下的沙漠 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园林中没有奇石,反而是不可想象的了。奇石或采于山间如灵璧,或取于水中如太湖,并非
因其材质若宝石之高贵,而在于形状奇异超过人的想象,所谓“鬼斧神工”让人惊异于大自
然的奇妙,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也有很多木质器物,多取树根的天然奇崛,为镇纸,为笔
架,为笔筒,为花插,或仅作摆件赏玩。无论“木者”还是“石者”,强调的是不俟人力,
(有删改) 9.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1.第 12 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2.第 17 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3—15 题。(8 分)